陝西等處行中書省,為路四、府五、州二十七,屬州十二,屬縣八十八。
奉元路,唐初為雍州,後改關內道,又改京兆府,又以京城為西京,又曰中京,又改上都。宋分陝西永興、秦鳳、熙河、涇原、環慶、鄜延為六路。金併陝西為四路。元中統三年,立陝西四川行省,治京兆。至元初,併雲陽縣入涇陽,櫟陽縣入臨潼,終南縣入盩厔。十六年,改京兆為安西路緫管府。二十三年,四川置行省,改此省為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大德元年,移雲南行臺於此,為陝西行臺。皇慶元年,改安西為奉元路。戶三萬三千九百三十五,口二十七萬一千三百九十九。領司一、縣十一、州五。州領十五縣。
咸寧,長安,咸陽,興平,臨潼,藍田,涇陽,高陵,鄠縣,盩厔,郿縣。
同州,唐初為同州,又改馮翊郡,又復為同州。宋為定國軍。金因之。元仍為同州。領五縣:朝邑,白水,郃陽,澄城,韓城。
華州,唐改鎮國軍。宋改鎮潼軍。金改金安軍。元復為華州。領三縣:華陰,蒲城,渭南。
耀州,唐初立宜州,後為華原縣,後又為耀州。宋為感義軍,又改感德軍,又為耀州如故。金因之。元至元元年,併華原縣入州,又併美原入富平。領三縣:三原,富平,同官。
乾州,唐以高宗乾陵所在,改醴泉縣為奉天,又升為乾州。宋改醴州。金復改乾州。元至元元年,并奉天縣入州。五年,復置奉天,省好畤入焉,又割永壽來屬,後又改奉天為醴泉。領三縣:醴泉,武功,永壽。
商州,唐初為商州,又改上洛郡,又復為商州。宋及元皆因之。領一縣:洛南。
延安路,唐初為延州,又改延安郡,又為延州。宋為延安府。金為鄜延路。元改延安路。戶六千五百三十九,口九萬四千六百四十一。領縣八、州三。州領八縣。
鄜州,唐初為鄜州,又改洛交郡,又復為鄜州。宋、金因之。舊領洛交、洛川、鄜城、直羅四縣。元至元四年,併鄜城入洛川,又併洛交、直羅入州。六年,廢坊州,以中部、宜君二縣來屬。領三縣:洛川,中部,宜君。
綏德州,唐綏州,又改上郡,又為綏州。宋為綏德軍。金為州,領八縣。歸附後,併嗣武入米脂,綏平入懷寧。至元四年,併定戎入米脂,懷寧入青澗,又並義合、綏德入本州。領二縣:青澗,米脂。
葭州,唐銀州。宋為晉寧軍。金改為葭州。元至元六年,併通秦、彌川、葭盧入州,併太和入神木,建寧入府谷。領三縣:神木,吳堡,府谷。
興元路,唐為梁州,又改漢中郡,又為興元府。宋仍舊名。元立興元路緫管府,久之,以鳳、金、洋三州隸焉。宋時領南鄭、西縣、褒城、廉水、城固五縣,後廢廉水入南鄭。元初割出西縣屬沔州,以洋州西鄉縣來屬。戶二千一百四十九,口一萬九千三百七十八。領縣四、州三。
鳳州,唐初為鳳州,後升節度府。宋為團練州。至元五年,以在郭梁泉縣併入州,隸興元路。
洋州,唐改洋川郡,又復為洋州,後更革不常。宋復為洋州。元至元二年,省興道、真符二縣入州。
金州,唐改西城郡為金州。宋升為金房開達四州路。元為散州。
鳳翔府,唐為扶風郡,又為鳳翔府,號西京。宋、金因其名。元初割平涼府、秦、隴、德順、西寧、鎮原州隸鞏昌路,廢恆州,以所領盩厔縣隸安西府路,尋立鳳翔路緫管府。至元九年,更為散府。戶二千八十一,口一萬四千九百八。領縣五:鳳翔,扶風,岐山,寶雞,麟游。
邠州,唐豳州,以字類幽,改為邠。宋、金以來皆因之。領縣二:新平,淳化。
涇州,唐改安定郡,後仍為涇州。宋改彰化軍。舊領保定、長武、靈臺、良原四縣。金改保定縣為涇川。元初以隸都元帥府,立緫司轄邠州,後屬鞏昌都緫帥府,或隸平涼府、陝西省,所隸不一,今直隸省。領縣二:涇川,靈臺。
開成州,唐原州。宋為鎮戎軍。金升鎮戎州。元初仍為原州。至元十年,皇子安西王分治秦、蜀,遂立開成府,仍視上都,號為上路。至治三年,降為州。領縣一、州一。
鞏昌府,唐初置渭州,後曰隴西郡,尋陷入吐蕃。宋復得其地,置鞏州。金為鞏昌府。元初改鞏昌路便宜都緫帥府,統鞏昌、平涼、臨洮、慶陽、隆慶五府及秦、隴、會、環、金、德順、徽、金洋、安西、河、洮、岷、利、巴、沔、龍、大安、褒、涇、邠、寧、定西、鎮原、階、成、西和、蘭二十七州,又於成州行金洋州事。至元五年,割安西州屬脫思麻路緫管府。六年,以河州屬吐蕃宣慰司都元帥府。七年,併洮州入安西州。八年,割岷州屬脫思麻路。十三年,立鞏昌路緫管府。十四年,復行便宜都緫帥府事,其年割隆慶府,利、巴、大安、褒、沔、龍等州隸廣元路。二十一年,又以涇、邠二州隸陝西漢中道宣慰司,而帥府所統者,鞏昌、平涼、臨洮、慶陽,府凡四;秦、隴、寧、定西、鎮原、階、成、西和、蘭、會、環、金、德順、徽、金洋,州凡十有五。戶四萬五千一百三十五,口三十六萬九千二百七十二。領司一、縣五。
平涼府,唐為馬監,隸原州。宋為涇原路,昇平涼軍。金立平涼府。元初併潘原縣入平涼,化平入華亭,隸鞏昌帥府。領縣三:平涼,崇信,華亭。
臨洮府,唐臨洮軍。宋為鎮洮軍,又為熙州。金為臨洮府。元至元十三年,復以渭源堡升為縣。領縣二:狄道,渭源。
慶陽府,唐慶州。宋環慶路,改慶陽軍,又升府。金為慶原路。元初改為慶陽散府,至元七年,併安化、彭原入焉。領縣一:合水。
秦州,唐初為秦州。宋為天水郡。金為秦州。舊領六縣。元至元七年,併雞川、隴城入秦安,治坊入清水。領縣三:成紀,清水,秦安。
隴州,唐改汧陽郡,復為隴州。宋、金置防禦使。舊領四縣。元至元七年,省吳山、隴安入汧源,十三年,罷防禦使為散郡。領縣二:汧源,汧陽。
寧州,唐初改北地郡為寧州。宋、金因之。元至元七年,併襄樂、安定、定平入州。領縣一:真寧。
定西州,本唐渭州西市,五代淪於先零。宋置定西城。金改定西縣,復升為州,仍置安西縣,倚郭,通西二寨,並置縣來屬。元至元三年,併三縣入本州。鎮原州,唐原州,又為平涼郡。宋、金因之。元改鎮原州,以鎮戎州之東山、三川二縣來屬。至元七年,例併州縣,遂以臨涇、彭陽及東山、三川四縣入本州。
西和州,唐岷州,又改和政郡,又仍為岷州。宋改曰西和。舊領縣三,大潭、祐川軍興久廢,惟有長道一縣,元至元七年,亦併入本州。環州,唐改威州。宋復為環州,後與慶州定為環慶路。金隸慶陽府。元初為散郡。舊領通遠一縣,元至元七年併入本州。
金州,本蘭州龕谷寨,金升寨為縣,以龕谷為金州治所。元至元七年,併縣入州。
靜寧州,宋慶曆中,以渭州隴干城置德順軍,復置隴干縣。金升為州。元初併治平、水洛入隴干,後復省隴干,改為靜寧州。領縣一:隆德。
蘭州,唐初置,後改金城郡,又仍為蘭州。宋、金因之。元初領阿干一縣及司候司,至元七年併司縣入本州。會州,唐初改西會州,又為粟州,又為會寧郡,又為會州。宋置敷川縣。金置保川縣,陷於河西,僑治州西南百里會川城,名新會州。元初棄新會州,遷於所隸西寧縣。至元七年,併縣入州。
徽州,元兵入蜀,鳳州二縣首降,以鳳州仍治梁泉,別置南鳳州治於河池。後又升永寧鄉為縣,與兩當同為屬邑。至元元年,改為徽州。七年,併河池、永寧二縣入州。領縣一:兩當。
階州,唐初置武州,又改武都郡,又更名階州。宋因之。今州治在柳樹城,距舊城東八十里。舊領福津、將利二縣,至元七年併入本州。
成州,唐初為成州,又改同谷郡,後仍為成州。宋因之。舊領同谷、栗亭二縣。元初歲壬寅,以田世顯挈成都府歸附,今遷於栗亭,行栗亭管民司事,不隸成州,割天水縣來屬。至元七年,併同谷、天水二縣入州。
金洋州,本隸興元路,戊戌歲,有雷、李二將挈民戶歸附,令遷至成州,自行金洋州事。土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
洮州。領縣一:可當。貴德州。茂州。領縣二:汶山,汶川。
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為路九、府三,屬府二,屬州三十六,軍一,屬縣八十一。蠻夷種落,不在其數。
成都路,唐改蜀郡為益州,又改成都府。宋為益州路,又為成都府路。元初撫定,立緫管府,設錄事司。至元十三年,領成都、嘉定、崇慶三府,眉、邛、隆、黎、雅、威、茂、簡、漢、彭、綿十一州,後嘉定自為一路,以眉、雅、黎、邛隸之。二十年,又割黎、雅屬吐蕃招討司,降崇慶為州,隆州併入仁壽縣,隸本府。戶三萬二千九百一十二,口二十一萬五千八百八十八。領司一、縣九、州七。州領十一縣。
成都,華陽,新都,郫縣,溫江,雙流,新繁,仁壽,金堂。
彭州,唐置蒙州,又為彭州。宋及元因之。領二縣:蒙陽,崇寧。
漢州,唐為德陽郡,又為漢州。自唐至宋,苦於兵革,民不聊生。元中統元年,復立漢州。領三縣:什邡,德陽,綿竹。
安州,唐置石泉縣。宋升為軍。元中統五年,升為安州。領一縣:石泉。
灌州,唐導江縣。五代為灌州。宋為永康軍,後廢為灌口寨。元初復立灌州。至元十三年,以導江、青城二縣戶少,省入州。
崇慶州,唐為唐安郡,又為蜀州。宋為崇慶軍。元至元十二年,立緫管府。二十年,改為崇慶州,併江原縣入州。領二縣:晉原,新津。
威州,唐維州。宋改威州,領保寧、通化二縣。元至元十九年,併保寧入州。領一縣:通化。
簡州,唐析益州置。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併附郭陽安縣入州。二十二年,併成都府所屬靈泉縣來隸。而本州有平泉,以地荒,竟廢之。
嘉定府路,唐初為嘉州,又改犍為郡,又仍為嘉州。宋升嘉定府。元至元十三年,立緫管府。舊領龍游、夾江、峨眉、犍為、洪雅五縣。二十年,併洪雅入夾江。領司一、縣四、州二。州領三縣。
眉州,唐改嘉州,又仍為眉州。元至元十四年,隸嘉定路。領二縣:彭山,青神。
邛州,唐孵置邛州,又改臨邛郡,又仍為邛州。元至元十四年,立安撫司,兼行州事。二十一年,併臨邛、依政、蒲江三縣入州。領一縣:大邑。
廣元路,唐初為利州,又改益昌郡,又復為利州。宋為利州路,端平後兵亂無寧歲,地荒民散者十有七年,元憲宗三年,立利州治,設都元帥府。至元十四年,罷帥府,改為廣元路。戶一萬六千四百四十二,口九萬六千四百六。領縣二、府一、州四。府領三縣,州領七縣。
保寧府,唐隆州,又改閬州,又為閬中郡。後唐為保寧軍。元初立東川路元帥府。至元十三年,升保寧府。二十年,罷元帥府,改保寧路。初領新得、小寧二州,後併入閬中縣,又併奉國入蒼溪縣,新井、新政、西水緫入南部縣,仍改為府,隸廣元路。領三縣:閬中,倚郭。蒼溪,南部。
劍州,唐為始州,後改劍州。宋升普安軍,又為隆慶府。元至元二十年,改劍州。領二縣:普安,梓潼。
龍州,唐初為龍門郡,又改龍州,又改江油郡,又改應靈郡。宋改政州,繼復舊。元憲宗歲戊午,宋守將王知府以城降。至元二十二年,併江油、清川二縣入焉。巴州,唐初改巴州,又改清化郡,又為巴州。宋領化城、難江、恩陽、曾口、上通江、下通江六縣。元至元二十年,併難江、恩陽二縣入化城,上、下通江二縣入曾口。領二縣:化城,曾口。
沔州,唐初為興州,又為順政郡,又改興州。宋改沔州。元至元十四年,隸廣元路。二十年,廢褒州,止設鐸水縣,遷沔州而治焉。領三縣:鐸水,倚郭。大安,略陽。
順慶路,唐為南充郡,又改梁果州,又改充州。宋升順慶府。元中統元年,立征南都元帥府。至元四年,置東川路統軍司,後改東川府。十五年,復為順慶。二十年,升為路,設錄事司。戶二千八百二十一,口九萬五千一百五十六。領司一、縣二、府一、州二。府領二縣,州領五縣。
廣安府,唐屬宕渠、巴西、洛陵三郡。宋置廣安軍,又改寧西軍。元至元十五年,廢寧西軍。二十年,升為廣安府。舊領渠江、岳池、和溪、新明四縣,後併和溪、新明入岳池。領二縣:渠江,倚郭。岳池。
蓬州,唐改蓬山郡,又仍為蓬州。元初立宣撫都元帥府,後罷。至元二十年,立蓬州路緫管府,後復為蓬州。領三縣:相如,營山,至元二十年,併良山入焉。儀隴。
渠州,唐初為渠州,又改濆潾山郡,又為渠州。宋屬潼川府。元至元十一年,立渠州安撫司。二十年,罷安撫司,以渠州為散郡。領二縣:流江,大竹。
潼川府,唐梓州,又改梓潼郡,又為梓州。宋改靜戎軍,又改靜安軍,又升潼川府。兵後地荒,元初復立府治。至元二十年,併涪城及錄事司入郪縣,通泉入射洪,東關入鹽亭,銅山入中江。領縣四、州二。
遂寧州,唐遂州,又改遂寧郡。宋為遂寧府。元初因之。至元十九年,并遂寧、青石二縣入小溪,長江入蓬溪,後復改為州。領二縣:小溪,蓬溪。
綿州,唐更改不常。元初隸成都路。元至元二十年,併魏城入本州,改隸潼川路。領二縣:彰明,羅江。
重慶路,唐渝州。宋更名恭州,又升重慶府。元至元十六年,立重慶路緫管府。二十一年,升為上路,割忠、涪二州為屬郡。二十二年,又割瀘、合來屬,省壁山入巴縣,廢南平軍入南川縣為屬邑,置錄事司。戶二萬二千三百九十五,口九萬三千五百三十五。領司一、縣三、州四。州領十縣。
瀘州,唐改瀘川郡為瀘州。宋為瀘川軍。元至元二十年,併瀘川縣入焉。二十二年,隸重慶路。領三縣:江安,納溪,合江。
忠州,唐改為南賓郡,又為忠州。宋升咸淳府。元仍為忠州。領三縣:臨江,南賓,豐都。
合州,唐為合州,又改巴川郡,又仍為合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五年,宋安撫使王立以城降。二十年,為散郡,併錄事司、赤水入石照縣。二十二年,改為州,隸重慶路。領三縣:銅梁,定遠,石照。
涪州,唐改為涪陵郡,又改涪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併涪陵、樂溫二縣入焉。領一縣:武龍。
紹慶府,唐黔州,又黔中郡。宋升為紹慶府。元至元二十年,仍置府。戶三千九百四十四,口一萬五千一百八十九。領縣二:彭水,黔江。
夔路,唐初為信州,又為夔州,又為雲安郡,又仍為夔州。宋升為帥府。元至元十五年,立夔州路緫管府,以施、雲安、萬、大寧四州隸焉。二十二年,又以開、達、梁山三州來屬。戶二萬二十四,口九萬九千五百九十八。領司一、縣二、州七。州領五縣。
施州,唐改清江郡,又改清化郡,又復為施州。宋因之。舊領清江、建始二縣。元至元二十二年,併清江入州。領一縣:建始。
達州,唐為通州,又改通川郡,又仍為通州。宋更名達州。元至元十五年,隸四川東道宣慰司。二十二年,改隸夔路。領二縣:通川,新寧。
梁山州,本梁山縣,宋升梁山軍。元至元二十年,升為州。領一縣:梁山。
萬州,唐改浦州為萬州,又改南浦郡。宋為浦州,元至元二十年,以南浦為萬州。領一縣:武寧。
雲陽州,唐雲安監。宋置安義縣,後復為監。元至元十五年,立雲安軍。二十年,升雲陽州,併雲陽縣入焉。
大寧州,舊大昌縣,宋置監。元至元二十年,升為州,並大昌縣入焉。開州,唐改為盛山郡,又復為開州。宋及元皆因之。
敘州路,古僰國,唐戎州。貞觀初徙治僰道,在蜀江之西三江口。宋升為上州,屬東川路,後易名敘州,咸淳中城登高山為治所。元至元十二年,郭漢傑挈城歸附。十三年,立安撫司。未幾,毀山城,復徙治三江口,罷安撫司,立敘州。十八年,復升為路,隸諸部蠻夷宣撫司。領縣四、州二。
富順州,唐富義縣。宋富義監,後改富順縣。元至元十二年,改立富順監安撫司。二十年,罷安撫司,升富順州。
高州,古夜郎之屬境,鄰烏蠻,與長寧軍地相接,均為西南羌族,前代以為化外,置而不論。唐開拓邊地,於本部立高州。宋設長寧軍,十州族姓俱效順。元至元十五年,雲南行省遣官招諭內附。十七年,知州郭安復行州事,蠻人散居村囤,無縣邑鄉鎮。
馬湖路,古牂牁屬地,漢、唐以下名馬湖部。宋時蠻主屯湖內。元至元十三年內附後,立緫管府,遷於夷部溪口,瀕馬湖之南岸創府治。其民散居山箐,無縣邑鄉鎮。領軍一、州一。
軍一長寧軍,唐置長寧等羈縻十四州、五十六縣,並隸瀘州都督府。宋以長寧地當衝要,升為長寧軍,立安寧縣。元至元十二年,郡守黃立挈城效順。二十二年,設錄事司,後與安寧縣俱省入本軍。
戎州,本夜郎國西南蠻種,號大壩都掌,分族十有九,前代以化外,置而弗論。唐武後時,恢拓蠻徼,設十四州、五團、二十九縣,於本部置晏州。元至元十三年,以昝順為蠻夷部宣撫司,遣官招諭。十七年,本部官得蘭紐來見,授以大壩都緫管。二十二年,升為戎州。叛服不常,州治在箐前。所領俱村囤,無縣邑鄉鎮。
上羅計長官司,領蠻地羅計、羅星,乃古夜郎境,為西南種族,前代置之化外。宋設長寧軍,十州族姓俱效順,各命之官。其後分姓他居,遂有上、下羅計之分,蓋亦如唐羈縻之,以為西蜀後戶屏蔽。元至元十三年,蠻夷部宣撫昝順引本部夷酋得賴阿當歸順。十五年,授得賴阿當千戶。十八年,黎州同知李奇以武恩將軍來充羅星長官。二十二年,夷人叛,誘訹上羅星夷,行樞密院討平之。其民人散居村箐,無縣邑鄉鎮。
下羅計長官司,領蠻地。其境近烏蠻,與敘州、長寧軍相接,均為西南夷族,與上羅計同。至元十二年,長寧知軍率先內附。十三年,昝順引本部夷酋得顏箇詣行樞密院降,奏充下羅計蠻夷千戶。二十二年,諸蠻皆叛,惟本部無異志。四十六囤蠻夷千戶所,領豕蛾夷地,在慶符向南抵定川,古夜郎之屬,唐羈縻定州之支江縣也。至元十三年收附,於慶符縣僑置千戶所,領四十六囤:
黃水口上下落骨,山落牟許滿吳,麼落財,麼落賢,騰息奴,屯莫面,落搔,麼落梅,麼得幸,上落松,麼得會,麼得惡,落魂,落昧下村,落島,麼得享,落燕,落得慮,麼得了,麼騰斛,許宿,麼九色,落搔屯右,麼得晏,落能,山落寡,水落寡,落得擂,麼得具,麼得淵,騰日彯,落昧上村,賴扇,許焰,騰郎,周頭,賣落炎,落女,愛答落,愛答速,麼得奸,阿郎頭,下得辛,上得辛,愛得婁,落鷗。
秦加大散等洞。敘崖冒朱等洞。隴堤紂皮等洞。石耶洞。散毛洞。彭家洞。黑土石等處。市備洞。樂化兀都剌布白享羅等處。洪望冊德等族。大江九姓羅氏。水西。鹿朝。
師壁洞安撫司。永順等處軍民安撫司。阿者洞。謝甲洞。上安下壩。阿渠洞。下役洞。驢虛洞。錢滿等處。水洞下曲等寨。必藏等處。酌宜等處。雍邦等寨。崖筍等寨。冒朱洞。麻峽柘歌等寨。新附嵬羅金井。沙溪等處。宙窄洞。新容米洞。
甘州路,唐為甘州,又為張掖郡,宋初為西夏所據,改鎮夷郡,又立宣化府。元初仍稱甘州。至元元年,置甘肅路緫管府。八年,改甘州路緫管府。十八年,立行中書省,以控制河西諸郡。戶一千五百五十,口二萬三千九百八十七。
永昌路,唐涼州。宋初為西涼府,景德中陷入西夏。元初仍為西涼府。至元十五年,以永昌王宮殿所在,立永昌路,降西涼府為州隸焉。
肅州路,唐為肅州,又為酒泉郡。宋初為西夏所據。元太祖二十一年,西征,攻肅州下之。世祖至元七年,置肅州路緫管府。戶一千二百六十二,口八千六百七十九。
沙州路,唐為沙州,又為敦煌郡。宋仍為沙州,景祐初,西夏陷瓜、沙、肅三州,盡得河西故地。金因之。元太祖二十二年,破其城以隸八都大王。至元十四年,復立州。十七年,升為沙州路緫管府,瓜州隸焉。
瓜州,唐改為晉昌郡,復為瓜州。宋初陷於西夏。夏亡,州廢。元至元十四年復立。二十八年徙居民於肅州,但名存而已。
亦集乃路,在甘州北一千五百里,城東北有大澤,西北俱接沙磧,乃漢之西海郡居延故城,夏國嘗立威福軍。元太祖二十一年內附。至元二十三年,立緫管府。
寧夏府路,唐屬靈州。宋初廢為鎮,領番部。自唐末有拓拔思恭者鎮夏州,世有銀、夏、綏、宥、靜五州之地。宋天禧間,傳至其孫德明,城懷遠鎮為興州以居,後升興慶府,又改中興府。元至元二十五年,置寧夏路緫管府。領州三。
靈州,唐為靈州,又為靈武郡。宋初陷於夏國,改為翔慶軍。
鳴沙州,隋置環州,立鳴沙縣。唐革州以縣隸靈州。宋沒於夏國,仍舊名。元初立鳴沙州。
應理州,與蘭州接境,東阻大河,西據沙山。考之圖志,乃唐靈武郡地。其州城未詳建立之始,元初仍立州。
山丹州,唐為刪丹縣,隸甘州。宋初為夏國所有,置甘肅軍。元初為阿只吉大王分地。至元六年,行山丹城事,刪訛為山。二十二年,升為州,隸甘肅行省。西寧州,唐置鄯州,理湟水縣,上元間沒於土蕃,號青唐城。宋改為西寧州。元初為章吉駙馬分地。至元二十三年,立西寧州等處拘榷課程所。二十四年,封章吉為寧濮郡王,以鎮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