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试运行中,有任何建议或bug反馈,请发信到qiushan@taolang.club;看这里了解本站是做什么的,以及籍海淘浪有什么寓意

知道了

本書目錄

本篇关键词 词云图

纪年開皇 6陽嘉二年[133] 2開皇九年[597] 1泰始二年[466] 1永初元年[420] 1元嘉九年[432] 1建初二年[387] 1仁壽元年[601] 1大業元年[605] 1大業二年[606] 1開皇十七年[605] 1

地点圜丘 7博山 3涼州 3荊州 2江左 2永固 2西域 2東都 2東平 1蔣州 1洛陽 1慶雲 1犍為 1崑崙 1定山 1江南 1漢中 1伊川 1奉明 1雲和 1白帝 1西成 1嚴關 1瞻榆 1肇源 1淮海 1海隅 1阪泉 1嘉祥 1關中 1建康 1關東 1武平關 1芳華 1錦繡 1京兆 1榆林 1

人物皇太子 9鄭玄 7牛弘 5太祖 4許善心 3虞世基 3黃帝 3顧言 3苻氏 2鄭譯 2姚察 2劉臻 2商為臣 2皇后 2祖宗 2鳴球 2柳顧言 2福祚 2王猷 2沈約 2染干 2秦始皇 1漢高帝 1高帝 1景帝 1王采 1杜夔 1晉武帝 1阮孚 1慕容垂 1慕容永 1慕容德 1姚興 1蕭子顯 1陳氏 1赫連昌 1晉王 1馬融 1賈逵 1盧植 1皇侃 1風翔 1方廉 1毛萇 1孫毓 1命婦 1長孫紹遠 1泠州鳩 1武王 1公孫崇 1漢成帝 1石磬 1叔孫通 1錞和 1奇章縣公 1絳郡公 1饒陽伯 1朝憲 1粲然 1盧思道 1述宣 1介圭 1鴻祚 1陶甄 1和樂 1永祚 1日馭 1青帝 1光煦 1惟馨 1英啟 1天產 1靈祐 1咸秩 1高廩 1土膏 1立訓 1陶鑄 1東膠 1奉璋 1發藻 1鴻緒 1迺仁 1曾祖 1康王 1德彰 1永錫 1丕基 1克懋 1隆祚 1嚴潔 1步矩 1惟熙 1瑜玉 1方峻 1鼎鉉 1玉卮 1方壺 1化淳 1金科 1時乂 1時傑 1黃河清 1赫斯 1堯勳 1何稠 1諸葛潁 1慶隆 1裴文 1王后 1文王 1周文王 1蒙恬 1漢武帝 1女媧 1鷺於 1越王勾踐 1振鷺 1章帝 1成公綏 1伏滔 1王僧虔 1陳所得 1張氏 1沮渠蒙遜 1呂氏 1李士衡 1張重華 1周武帝 1庾亮 1莫儔 1國主 1安德王 1齊王 1

文官太常 6祕書丞 3教習 3太樂令 2通直散騎常侍 2儀同三司 2尚書 2祕書監 2內史舍人 2樂正 2祭酒 1散騎侍郎 1典樂 1太常卿 1典書 1通直郎 1小胥 1大司樂 1虞部侍郎 1東宮學士 1內史侍郎 1吏部尚書 1開府儀同三司 1太子洗馬 1太常少卿 1禮部侍郎 1太原府 1道正 1司裘 1司勳 1少府 1著作郎 1祕書郎 1祕書省 1學士 1俳優 1

武官式道 1太尉 1

其他太簇 15篳篥 13雅樂 11高祖 11諴夏 11姑洗 10昭夏 10宗廟 9大呂 9琵琶 9鼓吹 9大駕 9文舞 7南呂 7龜茲 7皇夏 7橫吹 7夾鍾 6武舞 6煬帝 6五弦 6武德 5後周 5迎氣 5五音 5周官 5夷則 5無射 5郊丘 5肆夏 5腰鼓 5五行 4文始 4上壽 4太樂 4周禮 4律呂 4西涼 4疏勒 4突厥 4箜篌 4豎箜篌 4文帝 3宣業 3六樂 3八音 3宮調 3變徵 3大射 3需夏 3革帶 3朝日 3康國 3天竺 3百戲 3小鼓 3韶舞 2禮容 2武德舞 2昭德舞 2明帝 2大武 2光武 2大武舞 2文皇帝 2前舞 2凱容 2大觀 2雲門 2朝會 2禮 2變宮 2尚書大傳 2梁武帝 2儀禮 2雷鞀 2靈鞀 2路鞀 2詩 2巾幘 2四望 2先妣 2時祭 2社稷 2先農 2元會 2祖考 2進賢冠 2宴會 2臨軒 2武弁 2北狄 2矛俞 2揖讓 2夕月 2樂懸 2尺八 2國伎 2巾 2拂 2清樂 2安國 2高麗 2禮畢 2小篳篥 2羯鼓 2雞婁鼓 2散樂 2清商署 1武 1四時 1太宗 1盛德舞 1武帝 1韶 1文德舞 1宗祀 1昭業樂 1武頌舞 1大韶舞 1武皇帝 1武始 1章斌 1華表 1正德 1大豫 1昭武舞 1宣武舞 1東晉 1律令 1宋武帝 1正德舞 1後舞 1齊書·志 1凱容舞 1宣業舞 1志 1前舞凱容 1後舞凱容 1大壯 1魏史 1司樂 1咸池 1歲首 1條貫 1順帝紀 1辟雍 1太學 1尚書 1十二律 1樂稽耀嘉 1動聲儀 1禦寇子 1韓詩 1三調 1地厚 1國語 1鶉火 1樂緯 1毛傳 1大韶 1大夏 1大護 1三恪 1祭方 1巡狩 1望秩 1禘祫 1嘉至 1月令 1孟春 1郊特牲 1搏拊 1樂論 1禮記 1元日 1公服 1大祀 1釋奠 1五常 1金鐸 1樂記 1弩俞 1漢高祖 1土鼓 1易經 1樂書 1九服 1左衽 1內史省 1元基曲 1行天曲 1陳史 1芒種 1郊天 1執圭 1王母 1吉禮 1三墳 1五典 1嚴祖 1敬宗 1重光 1皇考 1武元皇帝 1馳道 1北辰 1山長 1鹿鳴 1嘉魚 1凱樂 1朝宗 1六宮 1廟寢 1兵車 1副監 1高祖廟歌 1商調 1戎車 1七廟 1樂府 1鄉飲酒 1磬師職 1內宰職 1七弦 1懸鼓 1七部樂 1清商伎 1高麗伎 1天竺伎 1安國伎 1龜茲伎 1文康伎 1扶南 1百濟 1新羅 1倭國 1鞞 1鞞舞 1鞞舞辭 1鐸舞 1鐸舞 1拂舞 1宋志 1巾舞 1公莫舞 1九部 1清商三調 1晉朝 1會同 1陽伴 1明君 1秦漢 1西涼樂 1豎頭箜篌 1楊澤新聲 1神白馬 1永世樂 1萬世豐 1于闐佛曲 1大篳篥 1橫笛 1土龜茲 1弦管 1萬歲樂 1藏鉤樂 1七夕相逢樂 1投壺樂 1舞席同心髻 1玉女行觴 1神仙留客 1擲磚續命 1還舊宮 1長樂花 1十二時 1高昌 1聖明樂 1善善摩尼 1婆伽兒 1小天 1疏勒鹽 1沙石疆 1天曲 1鳳首箜篌 1銅鼓 1西戎 1戢殿農和正 1賀蘭缽鼻始 1末奚波地 1農惠缽鼻始 1前拔地惠地 1亢利死讓樂 1遠服 1鹽曲 1附薩單時 1末奚 1居和祗 1高麗 1文康樂 1單交路 1散花 1宣帝 1角抵 1舍利 1鯨魚 1黃龍變 1環佩 1朝賀 1法駕 1錞于 1鮮卑 1

卷十五 志第十 音樂下

開皇九年[597]平陳,獲宋、齊舊樂,詔於太常清商署,以管之。求陳太樂令蔡子元、于普明等,復居其職。由是牛弘奏曰:

臣聞周有六代之樂,至韶、《》而已。秦始皇改周舞曰《五行》,漢高帝改《韶舞》曰《文始》,以示不相襲也。又造《武德》,自表其功,故高帝廟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又作昭容、《禮容》,增演其意。昭容生於《武德》,蓋猶古之韶也。《禮容》生於《文始》,矯秦之《五行》也。文帝又作《四時》之舞,故孝景帝立,追述先功,采《武德舞》作《昭德舞》,被之管弦,薦於太宗之廟。孝宣采《昭德舞》為《盛德舞》,更造新歌,薦於武帝之廟。據此而言,遞相因襲,縱有改作,並宗於《》。至明帝時,東平王采文德舞》為《大武》之舞,薦于光武之廟。

漢末大亂,樂章淪缺,魏武平荊州,獲杜夔,以為軍謀祭酒,使創雅樂。時散騎侍郎鄧靜善詠雅歌,樂師尹胡能習宗祀之曲,舞師馮肅曉知先代諸舞。總練研精,復於古樂,自夔始也。文帝黃初,改昭容之樂為《昭業樂》,《武德》之舞為《武頌舞》,《文始》之舞為《大韶舞》,《五行》之舞為《大武舞》。明帝初,公卿奏上太祖武皇帝樂曰《武始》之舞,高祖文皇帝樂曰咸熙之舞。又製樂舞,名曰《章斌》之舞,有事於天地宗廟,及臨朝大饗,並用之。

晉武帝泰始二年[466],遣傅玄等造行禮及上壽食舉歌詩。張華表曰:「按漢、魏所用,雖詩章辭異,興廢隨時,至其韻逗曲折,並繫於舊,一皆因襲,不敢有所改也。」九年,荀勗典樂,使郭夏、宋識造《正德》、《大豫》之舞。改魏《昭武舞》曰《宣武舞》,羽籥舞曰宣文舞江左之初,典章堙紊,賀循為太常卿,始有登歌之樂。大寧末,阮孚等又增益之。咸和間,鳩集遺逸,鄴沒胡後,樂人頗復南度,東晉因之,以具鍾律。太元間,破苻永固,又獲樂工楊蜀等,閑練舊樂,於是金石始備。尋其設懸音調,並與江左是同。

慕容垂慕容永於長子,盡獲苻氏舊樂。垂息為魏所敗,其鍾律令李佛等,將太樂細伎,奔慕容德於鄴。德遷都廣固,子超嗣立,其母先沒姚興,超以太樂伎一百二十人詣興贖母。

宋武帝入關,悉收南渡。永初元年[420],改《正德舞》曰《前舞》,《大武舞》曰《後舞》。文帝元嘉九年[432]太樂令鍾宗之,更調金石。至十四年典書令奚縱,復改定之。又有《凱容》、《宣業》之舞,齊代因而用之。蕭子顯齊書·志》曰:「宋孝建初,朝議以《凱容舞》為《韶舞》,《宣業舞》為《武德舞》。據韶為言,《宣業》即是古之《大武》,非《武德》也。」故《》有《前舞凱容》歌辭,《後舞凱容》歌辭者矣。至于梁初,猶用《凱容》、《宣業》之舞,後改為《大壯》、《大觀》焉。今人猶喚《大觀》為《前舞》,故知樂名雖隨代而改,聲韻曲折,理應常同。

前克荊州,得梁家雅曲,今平蔣州,又得陳氏正樂。史傳相承,以為合古。且觀其曲體,用聲有次,請修緝之,以備雅樂。其後魏洛陽之曲,據《魏史》云「太武平赫連昌所得」,更無明證。後周所用者,皆是新造,雜有邊裔之聲。戎音亂華,皆不可用。請悉停之。

制曰:「制禮作樂,聖人之事也,功成化洽,方可議之。今宇內初平,正化未洽。遽有變革,我則未暇。」晉王廣又表請,帝乃許之。

牛弘遂因鄭譯之舊,又請依古五聲六律,旋相為宮。雅樂每宮但一調,唯迎氣奏五調,謂之五音。縵樂用七調,祭祀施用。各依聲律尊卑為次。高祖猶憶妥言,注弘奏下,不許作旋宮之樂,但作黃鍾一宮而已。於是牛弘祕書丞姚察通直散騎常侍許善心儀同三司劉臻通直郎虞世基等,更共詳議曰:

後周之時,以四聲降神,雖采《周禮》,而年代深遠,其法久絕,不可依用。謹案《司樂》:「凡樂,圜鍾為宮,黃鍾為角,太簇為徵,姑洗為羽,舞《雲門》以祭天。函鍾為宮,太簇為角,姑洗為徵,南呂為羽,舞《咸池》以祭地。黃鍾為宮,大呂為角,太簇為徵,圜鍾為羽,舞韶以祀宗廟。」馬融曰:「圜鍾,應鍾也。」賈逵鄭玄曰:「圜鍾,夾鍾也。」鄭玄又云:「此樂無商聲,祭尚柔剛,故不用也。」干寶云:「不言商,商為臣。王者自謂,故置其實而去其名,若曰,有天地人物,無德以主之,謙以自牧也。」先儒解釋,旣莫知適從。然此四聲,非直無商,又律管乖次,以其為樂,無克諧之理。今古事異,不可得而行也。

按東觀書馬防傳,大予丞鮑鄴等上作樂事,下防。防奏言:「建初二年[387]七月鄴上言,天子食飲,必順于四時五味,而有食舉之樂。所以順天地,養神明,求福應也。今官雅樂獨有黃鍾,而食舉樂但有太簇,皆不應月律,恐傷氣類。可作十二月均,各應其月氣。公卿朝會,得聞月律,乃能感天,和氣宜應。詔下太常評焉。太常上言,作樂器直錢百四十六萬,奏寢。今明詔復下,臣防以為可須上天之明時,因歲首之嘉月,發太簇之律,奏雅頌之音,以迎和氣。」其條貫甚具,遂獨施行。起於十月,為迎氣之樂矣。又《順帝紀》云:「陽嘉二年[133]冬十月庚午,以春秋為辟雍,隷太學,隨月律。十月作應鍾,三月姑洗。元和以來,音戾不調,修復黃鍾,作樂器,如舊典。」據此而言,漢樂宮懸有黃鍾均,食舉太簇均,止有二均,不旋相為宮,亦以明矣。計從元和至陽嘉二年[133],纔五十歲,用而復止。驗黃帝聽鳳以制律呂,《尚書》曰「予欲聞六律五聲」,《周禮》有「分樂而祭」。此聖人制作,以合天地陰陽之和,自然之理,乃云音戾不調,斯言誣之甚也。

今梁、陳雅曲,並用宮聲。按《》:「五聲十二律,還相為宮。」盧植云:「十二月三管流轉用事,當用事者為宮。宮,君也。」鄭玄曰:「五聲宮、商、角、徵、羽。其陽管為律,陰管為呂。布十二辰,更相為宮,始自黃鍾,終於南呂,凡六十也。」皇侃疏:「還相為宮者,十一月以黃鍾為宮,十二月大呂為宮,正月太簇為宮。餘月放此。凡十二管,各備五聲,合六十聲。五聲成一調,故十二調。」此即釋鄭義之明文,無用商、角、徵、羽為別調之法矣。《樂稽耀嘉》曰:「東方春,其聲角,樂當宮於夾鍾。餘方各以其中律為宮。」若有商、角之理,不得云宮於夾鍾也。又云:「五音非宮不調,五味非甘不和。」又《動聲儀》:「宮唱而商和,是謂善本,太平之樂也。」周禮:「奏黃鍾,歌大呂,以祀天神。」鄭玄「以黃鍾之鍾,大呂之聲為均。」均,調也。故崔靈恩云:「六樂十二調,亦不獨論商、角、徵、羽也。」又云:「凡六樂者,皆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故知每曲皆須五聲八音錯綜而能成也。《禦寇子》云:「師文鼓琴,命宮而總四聲,則慶雲浮,景風翔。」唯《韓詩》云:「聞其宮聲,使人溫厚而寬大。聞其商聲,使人方廉而好義。」及古有清角、清徵之流。此則當聲為曲。今以五引為五聲,迎氣所用者是也。餘曲悉用宮聲,不勞商、角、徵、羽。何以得知?荀勗論三調為均首者,得正聲之名,明知雅樂悉在宮調。已外徵、羽、角,自為謠俗之音耳。且西涼龜茲雜伎等,曲數旣多,故得隷於衆調,調各別曲,至如雅樂少,須以宮為本,歷十二均而作,不可分配餘調,更成雜亂也。

其奏大抵如此。帝並從之。故隋代雅樂,唯奏黃鍾一宮,郊廟饗用一調,迎氣用五調。舊工更盡,其餘聲律,皆不復通。或有能為蕤賔之宮者,享祀之際肆之,竟無覺者。

弘又修皇后房內之樂,據毛萇、侯苞、孫毓故事,皆有鍾聲,而王肅之意,乃言不可。又陳統云:「婦人無外事,而陰教尚柔,柔以靜為體,不宜用於鍾。」弘等採肅、統以焉取正。高祖龍潛時,頗好音樂,常倚琵琶,作歌二首,名曰《地厚》、天高,託言夫妻之義。因即取之為房內曲。命婦人并登歌上壽並用之。職在宮內,女人教習之。

後周故事,懸鍾磬法,七正七倍,合為十四。蓋準變宮變徵,凡為七聲,有正有倍,而為十四也。長孫紹遠國語泠州鳩云「武王伐殷,歲在鶉火。」自鶉及駟,七位故也。旣以七同其數,而以律和其聲,於是有七律。又引《尚書大傳》「謂之七始」,其注云「謂黃鍾、林鍾、太簇南呂姑洗、應鍾、蕤賔也。」歌聲不應此者,皆去之。然據一均言也。宮、商、角、徵、羽為正,變宮變徵為和,加倍而有十四焉。又梁武帝加以濁倍,三七二十一而同為架,雖取繁會,聲不合古。又後魏時,公孫崇設鍾磬正倍,參懸之。弘等並以為非,而據周官小胥職「懸鍾磬,半之為堵,全之為肆」。鄭玄曰:「鍾磬編懸之,二八十六而在一虡。鍾一堵,磬一堵,謂之肆。」又引《樂緯》「宮為君,商為臣,君臣皆尊,各置一副,故加十四而懸十六」。又據漢成帝時,犍為水濱,得石磬十六枚,此皆懸八之義也。懸鍾磬法,每虡準之,懸八用七,不取近周之法懸七也。

又參用《儀禮》及《尚書大傳》,為宮懸陳布之法。北方北向,應鍾起西,磬次之,黃鍾次之,鍾次之,大呂次之,皆東陳。一建鼓在其東,東鼓。東方西向,太簇起北,磬次之,夾鍾次之,鍾次之,姑洗次之,皆南陳。一建鼓在其南,東鼓。南方北向,中呂起東,鍾次之,蕤賔次之,磬次之,林鍾次之,皆西陳。一建鼓在其西,西鼓。西方東向,夷則起南,鍾次之,南呂次之,磬次之,無射次之,皆北陳。一建鼓在其北,西鼓。其大射,則撤北面而加鉦鼓。祭天用雷鼓、雷鞀,祭地用靈鼓、靈鞀宗廟用路鼓、路鞀。各兩設在懸內。

又準儀禮,宮懸四面設鎛鍾十二虡,各依辰位。又甲、丙、庚、壬位,各設鍾一虡,乙、丁、辛、癸位,各陳磬一虡。共為二十虡。其宗廟殿庭郊丘社並同。樹建鼓于四隅,以象二十四氣。依月為均,四箱同作,蓋取毛傳》云「四懸皆同」之義。古者鎛鍾據儀禮擊為節檢,而無合曲之義。又大射有二鎛,皆亂擊焉,乃無成曲之理。依後周以十二鎛相生擊之,聲韻克諧。每鎛鍾、建鼓各一人。每鍾、磬簨虡各一人,歌二人,執節一人,琴、瑟、箏、筑各一人。每鍾虡,竽、笙、簫、笛、塤、篪各一人。懸內柷、敔各一人,柷在東,敔在西。二舞各八佾。樂人皆平巾幘、絳褠衣。樂器並采《周官》,參之梁代,擇用其尤善者。其簨虡皆金五博山,飾以崇牙,樹羽旒蘇。其樂器應漆者,天地之神皆朱漆,宗廟及殿庭則五色漆畫。晉、宋故事,箱別各有柷、敔,旣同時戞之,今則不用。

周官大司樂:「奏黃鍾,歌大呂,舞《雲門》,以祀天神。奏太簇,歌應鍾,舞咸池,以祭地祇。奏姑洗,歌南呂,舞《大韶》,以祀四望。奏蕤賔,歌函鍾,舞大夏,以祭山川。奏夷則,歌小呂,舞《大護》,以享先妣。奏無射,歌夾鍾,舞大武,以享先祖。」此乃周制,立二王三恪,通己為六代之樂。至四時祭祀,則分而用之。以六樂配十二調,一代之樂,則用二調矣。隋去六代之樂,又無四望先妣之祭,今旣與古祭法有別,乃以神祇位次分樂配焉。奏黃鍾,歌大呂,以祀圓丘。黃鍾所以宣六氣也,耀魄天神,最為尊極,故奏黃鍾以祀之。奏太簇,歌應鍾,以祭方澤。太簇所以贊陽出滯,崑崙厚載之重,故奏太簇以祀之。奏姑洗,歌南呂,以祀五郊、神州。姑洗所以滌潔百物,五郊神州,天地之次,故奏姑洗以祀之。奏蕤賔,歌函鍾,以祭宗廟。蕤賔所以安靜神人,祖宗有國之本,故奏蕤賔以祀之。奏夷則,歌小呂,以祭社稷先農夷則所以詠歌九穀,貴在秋成,故奏夷則以祀之。奏無射,歌夾鍾,以祭巡狩方嶽。無射所以示人軌物,觀風望秩,故奏無射以祀之。同用文武二舞。其圓丘降神六變,方澤降神八變,宗廟禘祫降神九變,皆用《昭夏》。其餘祭享皆一變。又《周禮》,王出,奏王夏,尸出,奏《肆夏》。叔孫通法,迎神奏《嘉至》。今亦隨事立名。皇帝入出,皆奏《皇夏》。群官入出,皆奏《肆夏》。食舉上壽,奏《需夏》。迎、送神,奏《昭夏》。薦獻郊廟,奏諴夏。宴饗殿上,奏登歌。并文舞武舞,合為八曲。古有宮、商、角、徵、羽五引,梁以三朝元會奏之。今改為五音,其聲悉依宮商,不使差越。唯迎氣於五郊,降神奏之,《月令》所謂「孟春其音角」是也。通前為十三曲。并內宮所奏天高、地厚二曲,於房中奏之,合十五曲。

其登歌法,準禮《郊特牲》「歌者在上,匏竹在下」。大戴云:「清廟之歌,懸一磬而尚拊搏。」又在漢代,獨登歌者,不以絲竹亂人聲。近代以來,有登歌五人,別升於上,絲竹一部,進處階前。此蓋尚書「戞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之義也。梁武《樂論》以為登歌者頌祖宗功業,檢《禮記》乃非元日所奏。若三朝大慶,百辟俱陳,升工籍殿,以詠祖考,君臣相對,便須涕洟。以此說非通,還以嘉慶用之。後周登歌,備鍾、磬、琴、瑟,階上設笙、管。今遂因之。合於《儀禮》荷瑟升歌,及笙入,立於階下,間歌合樂,是燕飲之事矣。登歌法,十有四人,鍾東磬西,工各一人,琴、瑟、箏、筑各一人,并歌者三人,執節七人,並坐階上。笙、竽、簫、笛、塤、篪各一人,並立階下。悉進賢冠,絳公服。斟酌古今,參而用之。祀神宴會通行之。若有大祀臨軒,陳於階壇之上。若冊拜王公,設宮懸,不用登歌。釋奠則唯用登歌,而不設懸。

古者人君食,皆用當月之調,以取時律之聲。使不失五常之性,調暢四體,令得時氣之和。故鮑鄴上言,天子食飲,必順四時,有食舉樂,所以順天地,養神明,可作十二月均,感天和氣。此則殿庭月調之義也。祭祀旣已分樂,臨軒朝會,並用當月之律。正月太簇之均,乃至十二月大呂之均,欲感君人情性,允協陰陽之序也。

文舞六十四人,並黑介幘,冠進賢冠,絳紗連裳,內單,皁褾、領、襈、裾、革帶,烏皮履。十六人執䍿。十六人執帗。十六人執旄。十六人執羽,左手皆執籥。二人執纛,引前,在舞人數外,衣冠同舞人。武舞六十四人,並服武弁,朱褠衣,革帶,烏皮履。左執朱干,右執大戚,依朱干玉戚之文。二人執旌,居前,二人執鞀,二人執鐸。金錞二,四人輿,二人作。二人執鐃次之。二人執相,在左,二人執雅,在右,各工一人作。自旌以下夾引,並在舞人數外,衣冠同舞人。《周官》所謂「以金錞和鼓,金鐲節鼓,金鐃止鼓,金鐸通鼓」也。又依《樂記》象德擬功,初來就位,總干而山立,思君道之難也。發揚蹈厲,威而不殘也。舞亂皆坐,四海咸安也。武,始而受命,再成而定山東,三成而平蜀道,四成而北狄是通,五成而江南是拓,六成復綴,以闡太平。高祖曰:「不須象功德,直象事可也。」然竟用之。近代舞出入皆作樂,謂之階步,咸用《肆夏》。今亦依定,即《周官》所謂樂出入奏鍾鼓也。又魏、晉故事,有《矛俞》、弩俞及朱儒導引。今據尚書直云干羽,《》文稱羽籥干戚。今文舞執羽籥,武舞執干戚,其《矛俞》、《弩俞》等,蓋漢高祖漢中歸,巴、俞之兵,執仗而舞也。旣非正典,悉罷不用。

十四年三月,樂定。祕書監奇章縣公牛弘祕書丞、北絳郡公姚察通直散騎常侍虞部侍郎許善心,兼內史舍人虞世基儀同三司東宮學士饒陽伯劉臻等奏曰:「臣聞蕢桴土鼓,由來斯尚,雷出地奮,著自《易經》。邃古帝王,經邦馭物,揖讓而臨天下者,禮樂之謂也。秦焚經典,樂書亡缺,爰至漢興,始加鳩採,祖述增廣,緝成朝憲。魏、晉相承,更加論討,沿革之宜,備於故實。永嘉之後,九服崩離,燕、石、苻、姚,遞據華土。此其戎乎,何必伊川之上,吾其左衽,無復微管之功。前言往式,於斯而盡。金陵建社,朝士南奔,帝則皇規,粲然更備,與內原隔絕,三百年於茲矣。伏惟明聖膺期,會昌在運。今南征所獲梁、陳樂人,及晉、宋旗章,宛然俱至。曩代所不服者,今悉服之,前朝所未得者,今悉得之。化洽功成,於是乎在。臣等伏奉明詔,詳定雅樂,博訪知音,旁求儒彥,研校是非,定其去就,取為一代正樂,具在本司。」於是并撰歌辭三十首,詔並令施用,見行者皆停之。其人間音樂,流僻日久,棄其舊體者,並加禁約,務存其本。

先是高祖內史侍郎李元操、直內史省盧思道等,列清廟歌辭十二曲。令齊樂人曹妙達,於太樂教習,以代周歌。其初迎神七言,象《元基曲》,獻奠登歌六言,象傾盃曲,送神禮畢五言,象《行天曲》。至是弘等但改其聲,合於鍾律,而辭經敕定,不敢易之。至仁壽元年[601]煬帝初為皇太子,從饗于太廟,聞而非之。乃上言曰:「清廟歌辭,文多浮麗,不足以述宣功德,請更議定。」於是制詔吏部尚書、奇章公弘,開府儀同三司、領太子洗馬柳顧言祕書丞、攝太常少卿許善心內史舍人虞世基禮部侍郎蔡徵等,更詳故實,創製雅樂歌辭。其祠圓丘,皇帝入,至版位定,奏《昭夏》之樂,以降天神。升壇,奏《皇夏》之樂。受玉帛,登歌,奏《昭夏》之樂。皇帝降南陛,詣罍洗,洗爵訖,升壇,並奏《皇夏》。初升壇,俎入,奏《昭夏》之樂。皇帝初獻,奏《諴夏》之樂。皇帝旣獻,作文舞之舞。皇帝飲福酒,作《需夏》之樂。皇帝反爵於坫,還本位,奏《皇夏》之樂。武舞出,作《肆夏》之樂。送神作《昭夏》之樂。就燎位,還大次,並奏《皇夏》。

--- 圜丘

降神,奏《昭夏》辭:

肅祭典,協良辰。具嘉薦,俟皇臻。禮方成,樂已變。感靈心,迴天眷。闢華闕,下乾宮。乘精氣,御祥風。望爟火,通田燭。膺介圭,受瑄玉。神之臨,慶陰陰。煙衢洞,宸路深。善旣福,德斯輔。流鴻祚,徧區宇。

皇帝升壇,奏《皇夏》辭:

於穆我君,昭明有融。道濟區域,功格玄穹。百神警衛,萬國承風。仁深德厚,信洽義豐。明發思政,勤憂在躬。鴻基惟永,福祚長隆。

--- 登歌辭:

德深禮大,道高饗穆。就陽斯恭,陟配惟肅。血膋升氣,冕裘標服。誠感清玄,信陳史祝。祗承靈貺,載膺多福。

皇帝初獻,奏《諴夏》辭:

肇禋崇祀,大報尊靈。因高盡敬,掃地推誠。六宗隨兆,五緯陪營。雲和發韻,孤竹揚清。我粢旣潔,我酌惟明。元神是鑒,百祿來成。

皇帝旣獻,奏文舞辭:

皇矣上帝,受命自天。睿圖作極,文教遐宣。四方監觀,萬品陶甄。有苗斯格,無得稱焉。天地之經,和樂具舉。休徵咸萃,要荒式序。正位履端,秋霜春雨。

皇帝飲福酒,奏《需夏》辭:

禮以恭事,薦以饗時。載清玄酒,備潔薌萁。迴旒分爵,思媚軒墀。惠均撤俎,祥降受釐。十倫以具,百福斯滋。克昌厥德,永祚鴻基。

--- 武舞辭:

御曆膺期,乘乾表則。成功戡亂,順時經國。兵暢五材,武弘七德。憬彼遐裔,化行充塞。三道備舉,二儀交泰。情發自中,義均莫大。祀敬恭肅,鍾鼓繁會。萬國斯歡,兆人斯賴。享茲介福,康哉元首。惠我無疆,天長地久。

--- 送神奏《昭夏》辭:

享序洽,祀禮施。神之駕,嚴將馳。奔精驅,長離耀。牲煙達,潔誠照。騰日馭,鼓電鞭。辭下土,升上玄。瞻寥廓,杳無際。澹群心,留餘惠。

皇帝就燎,還大次,並奏《皇夏》,辭同上。

五郊歌辭五首:迎送神、登歌,與圜丘同。

青帝歌辭,奏角音:

震宮初動,木德惟仁。龍精戒旦,鳥曆司春。陽光煦物,溫風先導。巖處載驚,膏田已冒。犧牲豐潔,金石和聲。懷柔備禮,明德惟馨

赤帝歌辭,奏徵音:

長嬴開序,炎上為德。執禮司萌,持衡御國。重離得位,芒種在時。含櫻薦實,木槿垂蕤。慶賞旣行,高明可處。順時立祭,事昭福舉。

黃帝歌辭,奏宮音:

爰稼作土,順位稱坤。孕金成德,履艮為尊。黃本內色,宮實聲始。萬物資生,四時咸紀。靈壇汛掃,盛樂高張。威儀孔備,褔履無疆。

白帝歌辭,奏商音:

西成肇節,盛德在秋。三農稍已,九穀行收。金氣肅殺,商威飂戾。嚴風鼓莖,繁霜殞蔕。厲兵詰暴,敕法慎刑。神明降嘏,國步惟寧。

黑帝歌辭,奏羽音:

英啟候,冥陵初起。虹藏於天,雉化於水。嚴關重閉,星迴日窮。黃鍾動律,廣莫生風。玄樽示本,天產惟質。恩覃外區,褔流景室。

感帝奏諴夏辭:迎送神、登歌,與圜丘同。

禘祖垂典,郊天有章。以春之孟,於國之陽。繭栗惟誠,陶匏斯尚。人神接禮,明幽交暢。火靈降祚,火曆載隆。蒸哉帝道,赫矣皇風。

雩祭奏諴夏辭:迎送神、登歌,與圜丘同。

朱明啟候,時載陽。肅若舊典,延五方。嘉薦以陳,盛樂奏。氣序和平,資靈祐。公田旣雨,私亦濡。人殷俗富,政化敷。

蜡祭奏諴夏辭:迎送神、登歌,與圜丘同。

四方有祀,八蜡酬功。收藏旣畢,榛葛送終。使之必報,祭之斯索。三時告勞,一日為澤。神祇必來,鱗羽咸致。惟義之盡,惟仁之至。年成物阜,罷役息人。皇恩已洽,靈慶無垠。

朝日夕月歌詩二首:迎送神、登歌,與圜丘同。

--- 朝日奏《諴夏》辭:

扶木上朝暾,嵫山沉暮景。寒來遊晷促,暑至馳輝永。時和合璧耀,俗泰重輪明。執圭盡昭事,服冕罄虔誠。

--- 夕月奏《諴夏》辭:

澄輝燭地域,流耀鏡天儀。曆草隨弦長,珠胎逐望虧。成形表蟾兔,竊藥資王母。西郊禮旣成,幽壇褔惟厚。

方丘歌辭四首:唯此四者異,餘並同圜丘

--- 迎神奏《昭夏》辭:

柔功暢,陰德昭。陳瘞典,盛玄郊。篚冪清,膋鬯馥。皇情虔,具僚肅。笙頌合,鼓鞀會。出桂旗,屯孔蓋。敬如在,肅有承。神胥樂,慶褔膺。

--- 奠玉帛登歌:

道惟生育,器乃包藏。報功稱範,殷薦有常。六瑚已饋,五齊流香。貴誠尚質,敬洽義彰。神祚惟永,帝業增昌。

皇地祇歌辭,奏《諴夏》辭:

原載垂德,崑丘主神。陰壇吉禮,北至良辰。鑒水呈潔,牲栗表純。樽壺夕視,幣玉朝陳。群望咸秩,精靈畢臻。祔流於國,祉被於人。

送神歌辭,奏《昭夏》辭:

奠旣徹,獻已周。竦靈駕,逝遠遊。洞四極,匝九縣。慶方流,祉恒徧。埋玉氣,掩牲芬。晰神理,顯國文。

神州奏《諴夏》辭:迎送神、登歌,與方丘同。

四海之內,一和之壤。地曰神州,物賴生長。咸池旣降,泰折斯饗。牲牷尚黑,珪玉實兩。九宇載寧,神功克廣。

社稷歌辭四首:迎送神、登歌,與方丘同。

春祈社,奏《諴夏》辭:

厚地開靈,方壇崇祀。達以風露,樹之松梓。勾萌旣申,芟柞伊始。恭祈粢盛,載膺休祉。

春祈稷,奏《諴夏》辭:

粒食興教,播厥有先。尊神致潔,報本惟虔。瞻榆束耒,望杏開田。方憑戩褔,佇詠豐年。

秋報社,奏《諴夏》辭:

北墉申禮,單出表誠。豐犧入薦,華樂在庭。原隰旣平,泉流又清。如雲已望,高廩斯盈。

秋報稷,奏《諴夏》辭:

人天務急,農亦勤止。或蔉或藨,惟𧄸惟𦬊。涼風戒時,歲云秋矣。物成則報,功施必祀。

先農,奏諴夏辭:迎送神,與方丘同。

農祥晨晰,土膏初起。春原俶載,青壇致祀。斂蹕長阡,迴旌外壝。房俎飾薦,山罍沈滓。親事朱弦,躬持黛耜。恭神務穡,受釐降祉。

先聖先師,奏《諴夏》辭:

經國立訓,學重教先。《三墳》肇冊,《五典》留篇。開鑿理著,陶鑄功宣。東膠西序,春誦夏弦。芳塵載仰,祀典無騫。

--- 太廟歌辭:

--- 迎神歌辭:

務本興教,尊神體國。霜露感心,享祀陳則。官聯式序,奔走在庭。几筵結慕,祼獻惟誠。嘉樂載合,神其降止。永言保之,錫以繁祉。

--- 登歌辭:

孝熙嚴祖,師象敬宗。惟皇肅事,有來雝雝。雕梁霞複,繡橑雲重。觀德自感,奉璋伊恭。彝斝盡飾,羽綴有容。升歌發藻,景褔來從。

俎入歌辭:郊丘、社、廟同。

祭本用初,祀由功舉。駿奔咸會,供神有序。明酌盈樽,豐犧實俎。幽金旣薦,繢錯維旅。享由明德,香非稷黍。載流嘉慶,克固鴻緒

--- 皇高祖太原府君神室歌辭:

締基發祥,肇源興慶。迺仁迺哲,克明克令。庸宣國圖,善流人詠。開我皇業,七百同盛。

--- 皇曾祖康王神室歌辭:

皇條俊茂,帝系靈長。豐功疊軌,厚利重光。褔由善積,代以德彰。嚴恭盡禮,永錫無疆。

--- 皇祖獻王神室歌辭:

盛才必達,丕基增舊。涉渭同符,遷邠等構。弘風邁德,義高道富。神鑒孔昭,王猷克懋

--- 皇考太祖武元皇帝神室歌辭:

深仁冥著,至道潛敷。皇矣太祖,耀名天衢。翦商隆祚,奄宅隋區。有命旣集,誕開靈符。

飲褔酒歌辭:郊丘、社、廟同。

道正直,祀事有融。肅雝備禮,莊敬在躬。羞燔已具,奠酹將終。降祥惟永,受褔無窮。

--- 送神歌辭:

饗禮具,利事成。佇旒冕,肅簪纓。金奏終,玉俎撒。盡孝敬,窮嚴潔。人祇分,哀樂半。降景褔,憑幽贊。

--- 元會

皇帝出入殿庭,奏皇夏辭:郊丘、社、廟同。

深哉皇度,粹矣天儀。司陛整蹕,式道先馳。八屯霧擁,七萃雲披。退揚進揖,步矩行規。勾陳乍轉,華蓋徐移。羽旗照耀,珪組陸離。居高念下,處安思危。照臨有度,紀律無虧。

皇太子出入,奏《肆夏》辭:

惟熙帝載,式固王猷。體乾建本,是曰孟侯。馳道美漢,寢門稱周。德心旣廣,道業惟優。傅保斯導,賢才與遊。瑜玉發響,畫輪停輈。皇基方峻,匕鬯恒休。

--- 食舉歌辭八首:

燔黍設教,禮之始。五味相資,火為紀。平心和德,在甘旨。牢羞旣陳,鍾石俟。以斯而御,揚盛軌。

養身必敬,禮食昭。時和歲阜,庶物饒。鹽梅旣濟,鼎鉉調。特以膚腊,加臐膮。威儀濟濟,懋皇朝。

饔人進羞,樂侑作。川潛之膾,雲飛𦞦。甘酸有宜,芬勺藥。金敦玉豆,盛交錯。御鼓旣聲,安以樂。

玉食惟后,膳必珍。芳菰旣潔,重秬新。是能安體,又調神。荊包畢至,海貢陳。用之有節,德無垠。

嘉羞入饋,猶化謐。沃土名滋,帝臺實。陽華之菜,雕陵栗。鼎俎芬芳,豆籩溢。通幽致遠,車書一。

道高物備,食多方。山膚旣善,水豢良。桓蒲在位,簨業張。加籩折俎,爛成行。恩風下濟,道化光。

禮以安國,仁為政。具物必陳,饔牢盛。罝罘斤斧,順時令。懷生熙熙,皆得性。於茲宴喜,流嘉慶。

皇道四達,禮樂成。臨朝日舉,表時平。甘芳旣飫,醑以清。揚休玉卮,正性情。隆我帝載,永明明。

--- 上壽歌辭:

俗已乂,時又良。朝玉帛,會衣裳。基同北辰久,壽共南山長。黎元鼓腹樂未央。

--- 宴群臣登歌辭:

皇明馭歷,仁深海縣。載擇良辰,式陳高宴。顒顒卿士,昂昂侯甸。車旗煜爚,衣纓葱蒨。樂正展懸,司宮飾殿。三揖稱禮,九賔為傳。圓鼎臨碑,方壺在面。《鹿鳴》成曲,嘉魚入薦。筐篚相輝,獻酬交徧。飲和飽德,恩風長扇。

--- 文舞歌辭:

天眷有屬,后德惟明。君臨萬宇,昭事百靈。濯以江、漢,樹之風聲。罄地必歸,窮天皆至。六戎仰朔,八蠻請吏。煙雲獻彩,龜龍表異。緝和禮樂,燮理陰陽。功由舞見,德以歌彰。兩儀同大,日月齊光。

--- 武舞歌辭:

惟皇御宇,惟帝乘乾。五材並用,七德兼宣。平暴夷險,拯溺救燔。九域載安,兆庶斯賴。續地之厚,補天之大。聲隆有截,化覃無外。鼓鍾旣奮,干戚攸陳。功高德重,政謐化淳。鴻休永播,久而彌新。

--- 大射登歌辭:

道謐金科照,時乂玉條明。優賢饗禮洽,選德射儀成。鑾旗鬱雲動,寶軑儼天行。巾車整三乏,司裘飾五正。鳴球響高殿,華鍾震廣庭。烏號傳昔美,淇、衛著前名。揖讓時傑,升降盡朝英。附枝觀體定,杯水睹心平。豐觚旣來去,燔炙復從橫。欣看禮樂盛,喜遇黃河清

--- 《凱樂》歌辭三首:

--- 述帝德:

於穆我后,睿哲欽明。膺天之命,載育群生。開元創曆,邁德垂聲。朝宗萬宇,祗事百靈。煥乎皇道,昭哉帝則。惠政滂流,仁風四塞。淮海未賔,江湖背德。運籌必勝,濯征斯克。八荒霧卷,四表雲褰。雄圖盛略,邁後光前。寰區已泰,福祚方延。長歌凱樂,天子萬年。

--- 述諸軍用命:

帝德遠覃,天維宏布。功高雲天,聲隆韶、護。惟彼海隅,未從王度。皇赫斯怒,元戎啟路。桓桓猛將,赳赳英謨。攻如燎髮,戰似摧枯。救茲塗炭,克彼妖逋。塵清兩越,氣靜三吳。鯨鯢已夷,封疆載闢。班馬蕭蕭,歸旌弈弈。雲臺表効,司勳紀績。業並山、河,道固金石。

--- 述天下太平:

阪泉軒德,丹浦堯勳。始實以武,終乃以文。嘉樂聖主,大哉為君。出師命將,廓定重氛。書軌旣并,干戈是戢。弘風設教,政成人立。禮樂聿興,衣裳載緝。風雲自美,嘉祥爰集。皇皇聖政,穆穆神猷。牢籠虞、夏,度越姬、劉。日月比曜,天地同休。永清四海,長帝九州。

--- 皇后房內歌辭:

至順垂典,正內弘風。母儀萬國,訓範六宮。求賢啟化,進善宣功。家邦載序,道業斯融。

大業元年[605]煬帝又詔修高廟樂,曰:「古先哲王,經國成務,莫不因人心而制禮,則天明而作樂。昔漢氏諸廟別所,樂亦不同,至於光武之後,始立共堂之制。魏文承運,初營廟寢太祖一室,獨為別宮。自茲之後,兵車交爭,制作規模,日不暇給。伏惟高祖文皇帝,功侔造物,道濟生靈,享薦宜殊,樂舞須別。今若月祭時饗,旣與諸祖共庭,至於舞功,獨於一室,交違禮意,未合人情。其詳議以聞。」有司未及陳奏,帝又以禮樂之事,總付祕書監柳顧言少府副監何稠著作郎諸葛潁祕書郎慶隆等,增多開皇樂器,大益樂員,郊廟樂懸,並令新製。顧言等後親,帝復難於改作,其議竟寢。諸郊廟歌辭,亦並依舊制,唯新造《高祖廟歌》九首。今亡。又遣祕書省學士,定殿前樂工歌十四首,終大業世,每舉用焉。帝又詔博訪知鍾律歌管者,皆追之。時有曹士立、裴文通、唐羅漢、常寶金等,雖知操弄,雅鄭莫分,然總付太常,詳令刪定。議修一百四曲,其五曲在宮調,黃鍾也;一曲應調,大呂也;二十五曲商調太簇也;一十四曲角調,姑洗也;一十三曲變徵調,蕤賔也;八曲徵調,林鍾也;二十五曲羽調,南呂也;一十三曲變宮調,應鍾也。其曲大抵以詩為本,參以古調,漸欲播之弦歌,被之金石。仍屬戎車,不遑刊正,禮樂之事,竟無成功焉。

自漢至梁、陳樂工,其大數不相踰越。及周并齊,隋并陳,各得其樂工,多為編戶。至六年,帝乃大括魏、齊、周、陳樂人子弟,悉配太常,並於關中為坊置之,其數益多前代。顧言等又奏,仙都宮內,四時祭享,還用太廟之樂,歌功論德,別製其辭。七廟同院,樂依舊式。又造饗宴殿庭宮懸樂器,布陳簨虡,大抵同前,而於四隅各加二建鼓、三案。又設十二鎛,鎛別鍾磬二架,各依辰位為調,合三十六架。至於音律節奏,皆依雅曲,意在演令繁會,自梁武帝之始也,開皇時,廢不用,至是又復焉。高祖時,宮懸樂器,唯有一部,殿庭饗宴用之。平陳所獲,又有二部,宗廟郊丘分用之。至是並於樂府藏而不用。更造三部:五郊二十架,工一百四十三人。廟庭二十架,工一百五十人。饗宴二十架,工一百七人。舞郎各二等,並一百三十二人。

顧言又增房內樂,益其鍾磬,奏議曰:「房內樂者,主為王后弦歌諷誦而事君子,故以房室為名。燕禮鄉飲酒禮,亦取而用也。故云:『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文王之風,由近及遠,鄉樂以感人,須存雅正。旣不設鍾鼓,義無四懸,何以取正於婦道也。《磬師職》云;『燕樂之鍾磬。』鄭玄曰:『燕樂,房內樂也,所謂陰聲,金石備矣。』以此而論,房內之樂,非獨弦歌,必有鍾磬也。《內宰職》云『正后服位,詔其禮樂之儀。』鄭玄云:『薦撤之禮,當與樂相應。』薦撤之言,雖施祭祀,其入出賔客,理亦宜同。請以歌鍾歌磬,各設二虡,土革絲竹並副之,并升歌下管,總名房內之樂。女奴肄習,朝燕用之。」制曰:「可。」於是內宮懸二十虡。其鎛鍾十二,皆以大磬充。去建鼓,餘飾並與殿庭同。

皇太子軒懸,去南面,設三鎛鍾於辰丑申,三建鼓亦如之。編鍾三虡,編磬三虡,共三鎛鍾為九虡。其登歌減者二人。簨虡金三博山。樂器應漆者朱漆之。其二舞用六佾。

雅樂鼓吹,多依開皇之故。雅樂合二十器,今列之如左:

金之屬二:一曰鎛鍾,每鍾懸一簨虡,各應律呂之音,即黃帝所命伶倫鑄十二鍾,和五音者也。二曰編鍾,小鍾也,各應律呂,大小以次,編而懸之。上下皆八,合十六鍾,懸於一簨虡。

石之屬一:曰磬,用玉若石為之,懸如編鍾之法。

絲之屬四:一曰琴,神農制為五弦周文王加二弦為七者也。二曰瑟,二十七弦,伏犧所作者也。三曰筑,十二弦。四曰箏,十三弦,所謂秦聲,蒙恬所作者也。

竹之屬三:一曰簫,十六管,長二尺,舜所造者也。二曰篪,長尺四寸,八孔,蘇公所作者也。三曰笛,凡十二孔,漢武帝時丘仲所作者也。京房備五音,有七孔,以應七聲。黃鍾之笛,長二尺八寸四分四釐有奇,其餘亦上下相次,以為長短。

匏之屬二:一曰笙,二曰竽,並女媧之所作也。笙列管十九,於匏內施簧而吹之。竽大,三十六管。

土之屬一:曰塤,六孔,暴辛公之所作者也。

革之屬五:一曰建鼓,夏后氏加四足,謂之足鼓。殷人柱貫之,謂之楹鼓。周人懸之,謂之懸鼓。近代相承,植而貫之,謂之建鼓。蓋殷所作也。又棲翔鷺於其上,不知何代所加。或曰,鵠也,取其聲揚而遠聞。或曰,鷺,鼓精也。越王勾踐擊大鼓於雷門以厭吳。晉時移於建康,有雙鷺韀鼓而飛入雲。或曰,皆非也。《》云:「振振鷺,鷺于飛。鼓咽咽,醉言歸。」古之君子,悲周道之衰,頌聲之輟,飾鼓以鷺,存其風流。未知孰是。靈鼓、靈鞀,並八面。雷鼓、雷鞀,六面。路鼓、路鞀,四面。鼓以桴擊,鞀貫其中而手搖之。又有節鼓,不知誰所造也。

木之屬二:一曰柷,如桶,方二尺八寸,中有椎柄,連底動之,令左右擊,以節樂。二曰敔,如伏獸,背有二十七鉏鋙,以竹長尺,橫櫟之,以止樂焉。

簨虡,所以懸鍾磬,橫曰簨,飾以鱗屬,植曰虡,飾以臝及羽屬。簨加木板於上,謂之業。殷人刻其上為崇牙,以挂懸。周人畫繒為䈉,戴之以璧,垂五采羽於其下,樹於簨虡之角。近代又加金博山於簨上,垂流蘇,以合采羽。五代相因,同用之。

開皇初定令,置《七部樂》:一曰《國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麗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國伎》,六曰《龜茲伎》,七曰《文康伎》。又雜有疏勒扶南康國百濟突厥新羅倭國等伎。其後牛弘請存《》、鐸、《》、《》等四舞,與新伎並陳。因稱:「四舞,按漢、魏以來,並施於宴饗。《鞞舞》,漢巴、渝舞也。至章帝造《鞞舞辭》云『關東有賢女』,魏明代漢曲云『明明魏皇帝』。《鐸舞》,傅玄代魏辭云『振鐸鳴金』,成公綏賦云『鞞鐸舞庭,八音並陳』是也。《拂舞》者,沈約宋志》云:『吳舞,吳人思晉化。』其辭本云『白符鳩』是也。《巾舞》者,《公莫舞》也。伏滔云:『項莊因舞,欲劔高祖,項伯紆長袖以扞其鋒,魏、晉傳為舞焉。』檢此雖非正樂,亦前代舊聲。故梁武報沈約云『鞞、鐸、《》、《》,古之遺風。』楊泓云:『此舞本二八人,桓玄即真,為八佾。後因而不改。』齊人王僧虔已論其事。平陳所得者,猶充八佾,於懸內繼二舞後作之,為失斯大。檢四舞由來,其實已久。請並在宴會,與雜伎同設,於西涼前奏之。」帝曰:「其聲音節奏及舞,悉宜依舊。惟舞人不須捉鞞拂等。」

及大業中,煬帝乃定《清樂》、西涼龜茲、《天竺》、康國疏勒、《安國》、《高麗》、《禮畢》,以為《九部》。樂器工衣創造旣成,大備於茲矣。

清樂》其始即《清商三調》是也,並漢來舊曲。樂器形制,并歌章古辭,與魏三祖所作者,皆被於史籍。屬晉朝遷播,夷羯竊據,其音分散。苻永固張氏,始於涼州得之。宋武平關中,因而入南,不復存於內地。及平陳後獲之。高祖聽之,善其節奏,曰:「此華夏正聲也。昔因永嘉,流於江外,我受天明命,今復會同。雖賞逐時遷,而古致猶在。可以此為本,微更損益,去其哀怨,考而補之。以新定律呂,更造樂器。」其歌曲有《陽伴》,舞曲有《明君》、并契。其樂器有鍾、磬、琴、瑟、擊琴、琵琶箜篌、筑、箏、節鼓、笙、笛、簫、篪、塤等十五種,為一部。工二十五人。

西涼者,起苻氏之末,呂光、沮渠蒙遜等,據有涼州,變龜茲聲為之,號為秦漢伎。魏太武旣平河西得之,謂之《西涼樂》。至魏、周之際,遂謂之《國伎》。今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並出自西域,非華夏舊器。《楊澤新聲》、《神白馬》之類,生於胡戎。胡戎歌非漢魏遺曲,故其樂器聲調,悉與書史不同。其歌曲有《永世樂》,解曲有《萬世豐》,舞曲有《于闐佛曲》。其樂器有鍾、磬、彈箏、搊箏、卧箜篌豎箜篌琵琶、五絃、笙、簫、大篳篥、長笛、小篳篥橫笛腰鼓、齊鼓、擔鼓、銅拔、貝等十九種,為一部。工二十七人。

龜茲者,起自呂光滅龜茲,因得其聲。呂氏亡,其樂分散,後魏平中原,復獲之。其聲後多變易。至隋有西國龜茲、齊朝龜茲、《土龜茲》等,凡三部。開皇中,其器大盛於閭閈。時有曹妙達、王長通、李士衡、郭金樂、安進貴等,皆妙絕弦管,新聲奇變,朝改暮易,持其音技,估衒公王之間,舉時爭相慕尚。高祖病之,謂群臣曰:「聞公等皆好新變,所奏無復正聲,此不祥之大也。自家形國,化成人風,勿謂天下方然,公家家自有風俗矣。存亡善惡,莫不繫之。樂感人深,事資和雅,公等對親賔宴飲,宜奏正聲;聲不正,何可使兒女聞也!」帝雖有此敕,而竟不能救焉。煬帝不解音律,略不關懷。後大製豔篇,辭極淫綺。令樂正白明達造新聲,創《萬歲樂》、《藏鉤樂》、《七夕相逢樂》、《投壺樂》、《舞席同心髻》、《玉女行觴》、《神仙留客》、《擲磚續命》、鬪雞子、鬪百草、汎龍舟、《還舊宮》、《長樂花》及《十二時》等曲,掩抑摧藏,哀音斷絕。帝悅之無已,謂幸臣曰:「多彈曲者,如人多讀書。讀書多則能撰書,彈曲多即能造曲。此理之然也。」因語明達云:「齊氏偏隅,曹妙達猶自封王。我今天下大同,欲貴汝,宜自修謹。」六年高昌獻《聖明樂》曲,帝令知音者,於館所聽之,歸而肄習。及客方獻,先於前奏之,胡夷皆驚焉。其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兒》,舞曲有《小天》,又有《疏勒鹽》。其樂器有豎箜篌琵琶五弦、笙、笛、簫、篳篥、毛員鼓、都曇鼓、荅臘鼓、腰鼓羯鼓雞婁鼓、銅拔、貝等十五種,為一部。工二十人。

天竺》者,起自張重華據有涼州,重四譯來貢男伎,《天竺》即其樂焉。歌曲有《沙石疆》,舞曲有《天曲》。樂器有鳳首箜篌琵琶五弦、笛、銅鼓、毛員鼓、都曇鼓、銅拔、貝等九種,為一部。工十二人。

康國,起自周武帝北狄為后,得其所獲西戎伎,因其聲。歌曲有《戢殿農和正》,舞曲有《賀蘭缽鼻始》、《末奚波地》、《農惠缽鼻始》、《前拔地惠地》等四曲。樂器有笛、正鼓、加鼓、銅拔等四種,為一部。工七人。

疏勒、《安國》、《高麗》,並起自後魏平馮氏及通西域,因得其伎。後漸繁會其聲,以別於太樂

疏勒,歌曲有《亢利死讓樂》,舞曲有《遠服》,解曲有《鹽曲》。樂器有豎箜篌琵琶五弦、笛、簫、篳篥、荅臘鼓、腰鼓羯鼓雞婁鼓等十種,為一部,工十二人。

安國,歌曲有《附薩單時》,舞曲有《末奚》,解曲有《居和祗》。樂器有箜篌琵琶五弦、笛、簫篳篥、雙篳篥、正鼓、和鼓、銅拔等十種,為一部。工十二人。

高麗,歌曲有芝栖,舞曲有歌芝栖。樂器有彈箏、卧箜篌豎箜篌琵琶五弦、笛、笙、簫、小篳篥、桃皮篳篥腰鼓、齊鼓、擔鼓貝等十四種,為一部。工十八人。

禮畢》者,本出自晉太尉庾亮家。亮卒,其伎追思亮,因假為其面,執翳以舞,象其容,取其謚以號之,謂之為《文康樂》。每奏九部樂終則陳之,故以禮畢為名。其行曲有《單交路》,舞曲有《散花》。樂器有笛、笙、簫、篪、鈴槃、鞞、腰鼓等七種,三懸為一部。工二十二人。

始齊武平中,有魚龍爛漫、俳優、朱儒、山車、巨象、拔井、種瓜、殺馬、剝驢等,奇怪異端,百有餘物,名為百戲。周時,鄭譯有寵於宣帝,奏徵齊散樂人,並會京師為之。蓋秦角抵之流者也。開皇初,並放遣之。及大業二年[606]突厥染干來朝,煬帝欲誇之,總追四方散樂,大集東都。初於芳華苑積翠池側,帝帷宮女觀之。有舍利先來,戲於場內,須臾跳躍,激水滿衢,黿鼉龜鼇,水人蟲魚,徧覆于地。又有大鯨魚,噴霧翳日,倏忽化成黃龍,長七八丈,聳踊而出,名曰《黃龍變》。又以繩繫兩柱,相去十丈,遣二倡女,對舞繩上,相逢切肩而過,歌舞不輟。又為夏育扛鼎,取車輪石臼大甕器等,各於掌上而跳弄之。并二人戴竿,其上有舞,忽然騰透而換易之。又有神鼇負山,幻人吐火,千變萬化,曠古莫儔染干大駭之。自是皆於太常教習。每歲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為戲場。百官起棚夾路,從昏達旦,以縱觀之。至晦而罷。伎人皆衣錦繡繒綵。其歌舞者,多為婦人服,鳴環佩,飾以花毦者,殆三萬人。初課京兆、河南製此衣服,而兩京繒錦,為之中虛。三年,駕幸榆林突厥啟民,朝于行宮,帝又設以示之。六年,諸夷大獻方物。突厥啟民以下,皆國主親來朝賀。乃於天津街盛陳百戲,自海內凡有奇伎,無不總萃。崇侈器玩,盛飾衣服,皆用珠翠金銀,錦罽絺繡。其營費鉅億萬。關西以安德王雄總之,東都齊王暕總之,金石匏革之聲,聞數十里外。彈弦擫管以上,一萬八千人。大列炬火,光燭天地,百戲之盛,振古無比。自是每年以為常焉。

故事,天子有事於太廟,備法駕,陳羽葆,以入于次。禮畢升車,而鼓吹並作。開皇十七年[605]詔曰:「昔五帝異樂,三王殊禮,皆隨事而有損益,因情而立節文。仰惟祭享宗廟,瞻敬如在,罔極之感,情深茲日。而禮畢升路,鼓吹發音,還入宮門,金石振響。斯則哀樂同日,心事相違,情所不安,理實未允。宜改茲往式,用弘禮教。自今以後,享廟日不須設鼓吹,殿庭勿設樂懸。在廟內及諸祭,並依舊。其王公已下,祭私廟日,不得作音樂。」

至大業中,煬帝制宴饗設鼓吹,依梁為十二案。案別有錞于、鉦、鐸、軍樂鼓吹等一部。案下皆熊羆貙豹,騰倚承之,以象百獸之舞。其大駕鼓吹,並朱漆畫。大駕鼓吹小鼓加金鐲、羽葆鼓、鐃鼓、節鼓,皆五采重蓋,其羽葆鼓,仍飾以羽葆。長鳴、中鳴、大小橫吹,五采衣幡,緋掌,畫交龍,五采腳。大角幡亦如之。大鼓、長鳴、大橫吹、節鼓及橫吹後笛、簫、篳篥、笳、桃皮篳篥等工人服,皆緋地苣文為袍袴及帽。金鉦、棡鼓,其鉦鼓皆加八角紫傘。小鼓、中鳴、小橫吹橫吹後笛、簫、篳篥、笳、桃皮篳篥等工人服,並青地苣文袍袴及帽。羽葆鼓、鐃及歌、簫、笳工人服,並武弁,朱褠衣,革帶。大角工人,平巾幘,緋衫,白布大口袴。其鼓吹督帥服,與大角同。以下準督帥服,亦如之。

棡鼓一曲,十二變,與金鉦同。夜警用一曲俱盡,次奏大鼓。大鼓,一十五曲供大駕,一十二曲供皇太子,一十曲供王公等。小鼓,九曲供大駕,三曲供皇太子及王公等。

長鳴色角,一百二十具供大駕,三十六具供皇太子,十八具供王公等。

次鳴色角,一百二十具供大駕,十二具供皇太子,一十具供王公等。

大角,第一曲起捉馬,第二曲被馬,第三曲騎馬,第四曲行,第五曲入陣,第六曲收軍,第七曲下營。皆以三通為一曲。其辭並本之鮮卑

鐃鼓,十二曲供大駕,六曲供皇太子,三曲供王公等。其樂器有鼓,并歌、簫、笳。

橫吹,二十九曲供大駕,九曲供皇太子,七曲供王公。其樂器有角、節鼓、笛、簫、篳篥、笳、桃皮篳篥

橫吹,十二曲供大駕,夜警則十二曲俱用。其樂器有角、笛、簫、篳篥、笳、桃皮篳篥

<< < > >>

×0

社区贡献:

 报错 / 反馈

 编辑片段 提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