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试运行中,有任何建议或bug反馈,请发信到qiushan@taolang.club;看这里了解本站是做什么的,以及籍海淘浪有什么寓意

知道了

二十四史特辑:宰辅传

宰辅传收录宰辅人物及其言行,新唐书、宋史、元史、明史等有宰辅列传(或年表)。

宰相者,上承天子,下統百司,治體繫焉。
——元史

夫治道得失,人才用舍,理亂興衰,繄宰臣是繫。其賢邪忠佞,清正貪鄙,判若白黑,百世不可掩也。行蹟雖見紀傳,而除免歲月,不能盡悉,故備列於表。傳曰:「欲知宰相賢否,視天下治亂。」覽斯表者,可以證矣。
——明史

宰相

宰相,是古代中国辅助君主(含诸侯、帝王等)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非正式通称,而非法制上的名称。在各朝代的官制中其实是没有这官名的,宰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宰”有控制、掌握之意。“目接物曰相”、“省视约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中国古代政权建立中央集权后正式称谓有丞相、相国、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同平章事等。今日时常称君主立宪国家之内阁总理大臣为首相,即得自“宰相”之名。

商朝时为贵族家中的管家,是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亦管烹杀祭祀,实已为官的通称。因古时祭祀为头等大事,贵族当王后,变成王的首席副手。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唐朝宰相人数与名目最多,有三省长官的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还有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议、豫)朝政、参知政事、同掌机密等等。汉代丞相以一或二人为相,唐代的宰相以多人合议制为相,还有许多军人节度使获得宰相的头衔,是为使相,但无实权。

有些朝代会设立左、右丞相(根据皇帝的方向),其地位根据不同朝代对“左尊”或“右尊”而不同。例如先秦时代文官尊左、武官尊右;在汉时期,以右丞相为主相、左丞相为副相;到隋唐两宋随周为“左尊右卑”;元朝依蒙古人习俗也以右丞相高于左丞相;到明初则恢复以左丞相为正职、右丞相为副职。

与皇权的冲突

很少大有为的皇帝能长期忍受权力过大的相权。因此相权在中国历史中不断的被裁减。其中较显著的变革有三个时期:

  • 汉武帝设内廷作为政务中心,逐渐架空以丞相为首的外廷。
  • 隋代正式确立三省制;三公取消开府,成为彻底荣誉头衔。
  •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借胡惟庸案废中书省和丞相,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

目录

二十四史特辑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