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试运行中,有任何建议或bug反馈,请发信到qiushan@taolang.club;看这里了解本站是做什么的,以及籍海淘浪有什么寓意

知道了

本書目錄

本篇关键词 词云图

纪年大定 4皇統四年[1144] 2天眷二年[1139] 2正隆 2皇統二年[1142] 2明昌二年[1191] 2興定元年[1217] 2貞祐 2天輔七年[1123] 1皇統八年[1148] 1天慶八年[1118] 1天德 1阜昌三年[1132] 1天會十五年[1149] 1天眷三年[1140] 1皇統元年[1141] 1皇統三年[1143] 1天德二年[1150] 1大定元年[1161] 1大定二十年[1162] 1明昌元年[1190] 1承安二年[1197] 1明昌 1大定四年[1164] 1泰和七年[1207] 1天會 1大定三年[1163] 1大定二十二年[1182] 1大安 1元光二年[1223] 1大定十二年[1172] 1明昌五年[1194] 1貞祐四年[1216] 1大定二十八年[1188] 1

地点濟南 3中都 3彰德軍節度 2燕京 2臨潢 2鄭州 2河東北路 2析津 1廣德軍 1崇義軍節度 1錦州 1沙礫 1宋大中 1橫海軍節度 1房州 1汴京 1鎮西軍節度 1東海縣 1廣濟軍 1東平 1汝州 1郟城 1西岳 1上谷 1恒山 1蒲阪 1華山 1通州 1唐山 1涿州 1霸州 1遼東 1稿城 1定州 1韓州 1江南 1西京 1定武軍節度 1平陽 1永定軍 1平定軍 1平州 1泰安軍 1真卿 1京兆 1咸陽 1鎮戎州 1涇州 1德州 1通遠軍 1靜難軍節度 1武勝軍節度 1忻州 1秀容 1隰州 1通漕運 1曹州 1考城 1中都路 1

人物伯雄 24熊祥 11陛下 8王翛 7伯淵 6天寵 5程寀 4任熊祥 4孔璠 4范拱 4張用直 4劉樞 4楊伯雄 4蕭貢 4溫迪罕締達 4張翰 4任天寵 4衍聖公 4元措 4締達 4宗弼 3張浩 3祖宗 2太子 2承裕 2公弼 1道欽 1德茂 1耿光 1丕烈 1肇興 1憲古 1漢昭帝 1立綱 1帝嚳 1周文王 1古君子 1劉筈 1徐文 1窩斡 1文老 1宣王 1親王 1端甫 1党懷英 1通古 1權邦彥 1劉豫 1張孝純 1梁王 1妻子 1軒轅 1遼王 1宗幹 1用直 1善導 1徒單阿里出虎 1王蔚 1阿勒根彥忠 1翛然 1王祺 1廣平郡王 1徒單貞 1孝懿皇后 1王導 1李靖 1張暐 1大長公主 1八世祖 1皇子 1皇太子 1石琚 1伯傑 1伯仁 1董師中 1楊伯通 1陳大任 1希尹 1納合椿年 1紇石烈良弼 1徒單鎰 1阿魯 1克忠 1僧奴 1獨吉思忠 1衛紹王 1高夔 1金源 1培植 1

文官同知 8路轉運使 8尚書省令史 5宰相 4監察御史 4尚書 3翰林待制 3文林郎 3主簿 3禮官 3太子詹事 3宰臣 3丞相 3戶部尚書 3右諫議大夫 2樞密院令史 2工部郎中 2曲阜縣令 2中書舍人 2左丞 2侍郎 2太常卿 2刑部員外郎 2左司郎中 2右司員外郎 2都轉運使 2戶部侍郎 2禮部尚書 2軍事判官 2左贊善 2左諫議大夫 2翰林直學士 2翰林學士承旨 2詹事 2郎中 2國子祭酒 2贊善 2軍節度判官 2殿中丞 1都官員外郎 1安昌令 1起居郎 1史館修撰 1少府少監 1天官 1淑媛 1胥吏 1翰林侍講學士 1武當丞 1西京留守 1磁州刺史 1開封少尹 1翰林侍讀學士 1太子少師 1朝奉郎 1迪功郎 1承奉郎 1承直郎 1中議大夫 1學士 1將仕郎 1小學教授 1書記 1尚書右丞 1門下侍郎 1右丞相 1省郎 1淄州刺史 1通議大夫 1法官 1禮部郎中 1宣徽判官 1寧州刺史 1國正 1飛狐令 1蔚州刺史 1廉察 1守倅 1奉直大夫 1太原尹 1履正 1北京留守 1倉使 1大理卿 1太師 1諫議大夫 1禮部侍郎 1太子左衛率府率 1應奉翰林文字 1右補闕 1兵部員外郎 1著作郎 1少尹 1東宮官 1少詹事 1平陽尹 1主事 1涇陽令 1州觀察判官 1轉運副使 1右丞 1翰林修撰 1治書侍御史 1太常少卿 1刑部侍郎 1御史中丞 1國史院編修官 1著作佐郎 1編修官 1譯史 1吏部令史 1祕書丞 1符寶典書 1州縣長吏 1司務 1史官 1吏部尚書 1警巡使 1會川令 1戶部主事 1鹽使 1尚書省都事 1戶部員外郎 1平章政事 1參知政事 1右司郎中 1侍御史 1元帥府經歷 1使相 1省事 1提控 1威戎縣令 1司正 1右司都事 1員外郎 1左司諫 1吏部侍郎 1

武官節度使 6防禦使 3軍節度副使 2猛安 2轉運使 2斥候 1郡守 1留守 1都長 1武義將軍 1武賁 1鎮撫 1兵馬使 1節度 1檢法 1

其他海陵 18進士 12致仕 8襲封 7尚書省 6太祖 5大興府 5班劍 5章宗 4起居注 4丁父憂 4起復 4巡狩 3宣宗 3世宗 3戒嚴 3知開封府 3後唐 2行省 2齊國 2再拜 2生員 2及第 2鼓吹 2鹵簿 2丁母憂 2顯宗 2服闋 2列傳 1士族 1甲科 1點檢司 1校獵 1警蹕 1兵衛 1麋鹿 1馳道 1唐史 1追尊 1高祖 1祖考 1武元皇帝 1光武 1吏部 1代祖 1行臺 1契丹 1論語 1春秋左氏傳 1唐律 1國子監 1元會 1釋奠 1世襲 1哀宗 1六箴 1初政錄 1得民 1簡禮 1遠圖 1舉賢 1延問 1節祥瑞 1用人 1刑部 1行臺省 1推轂 1宗子 1簽書 1徽政院 1御史臺 1出罪 1審錄 1大駕 1定海軍 1幕府 1漢文帝 1直學士 1薨 1海陵諸子傳 1瑤山往鑒 1羽獵 1保成 1東宮 1提刑司 1唐用董重質誅郭誼得失論 1遼史 1史記 1進士科 1登第 1烈士 1知登聞鼓院 1治劇 1都水監 1文廟 1右三部 1祕書監 1

卷一百〇五 列傳第四十三

程寀 任熊祥 孔璠子拯 范拱 張用直 劉樞 王翛 楊伯雄伯淵 蕭貢 溫迪罕締達 張翰 任天寵

程寀

程寀公弼,燕之析津人。祖冀,仕遼廣德軍節度使。冀凡六男,父子皆擢科第,士族號其家為「程一舉」。冀次子四穆,遼崇義軍節度使。

寀,四穆之季子也。自幼如成人。及冠,篤學,中進士甲科,累遷殿中丞天輔七年[1123]太祖入燕,授尚書都官員外郎錦州安昌令,累加起居郎,為史館修撰,以從軍有勞,加少府少監

熈宗時,歷翰林待制,兼右諫議大夫。寀上踈言事,其略曰「殿前點檢司,古殿巖環衛之任,所以肅禁籞、尊天子、備不虞也。臣幸得近清光,從天子觀時畋之禮。比見陛下校獵,凡羽衛從臣無貴賤皆得執弓矢馳逐,而聖駕崎嶇沙礫之地,加之林木叢鬱,易以迷失。是日自卯及申,百官始出沙漠,獨不知車駕何在。瞻望久之,始有騎來報,皇帝從數騎已至行在。竊惟古天子出入警蹕,清道而行。至於楚畋雲夢,漢獵長楊,皆大陳兵衛,以備非常。陛下祖宗付託之重,奈何獨與數騎出入林麓沙漠之中,前無斥候,後無羽衛,甚非肅禁籞之意也。臣願陛下熟計之。後若復獵,當預戒有司,圖上獵地,具其可否,然後下令清道而行。擇衝要稍平之地,為駐蹕之所,簡忠義爪牙之士,統以親信腹心之臣,警衛左右。俟其麋鹿旣來,然後馳射。仍先遣搜閱林藪,明立䖵幟,為出入之馳道。不然,後恐貽宗廟社稷之憂。」

又曰:「臣伏讀唐史追尊高祖以下,謚號或加至十八字。前宋大中祥符間亦加至十六字,亡遼因之,近陛下亦受『崇天體道欽明文武聖德』十字。臣竊謂人臣以歸美報上為忠,天子以追崇祖考為孝。太祖武元皇帝受命開基,八年之間,奄有天下,功德茂盛,振古無前,止謚『武元』二字,理或未安,何以示將來?臣願詔有司定議謚號,庶幾上慰祖宗在天之靈,使耿光丕烈,傳于無窮。」

又曰:「古者天子皆有巡狩,無非事者。或省察風俗,或審理冤獄,或問民疾苦,以布宣德澤,皆巡狩之名也。國家肇興,誠恐郡國新民,逐末棄本,習舊染之汙,奢侈詐偽,或有不明之獄,僭濫之刑,或力役無時,四民失業。今鑾輅省方,將憲古行事,臣願天心洞照,委之長貳,釐正風俗,或置匭匣,以申冤枉,或遣使郡國,問民無告,皆古巡狩之事。昔漢昭帝問疾苦,光武求民瘼,如此則和氣通,天下丕平可坐而待也。」

又曰:「臣聞,善醫者不視他人之肥瘠,察其脈之病否而已。善計天下者不視天下之安危,察其紀綱理否而已。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紀綱者脈也,脈不病雖瘠不害,脈病而肥者危矣。是故,四肢雖無故,不足恃也,脈而已矣。天下雖無事,不足矜也,綱紀而已矣。尚書省,天子喉舌之官,綱紀在焉。臣願詔尚書省,戒勵百官,各揚其職,以立綱紀。如吏部天官以進賢、退不肖為任,誠使升黜有科,任得其人,則綱紀理而民受其賜,前代興替,未始不由此者。」

又曰:「虞舜不告而娶二妃。帝嚳娶四妃,法天之四星。周文王一后、三夫人,嬪御有數。選求淑媛以充後宮,帝王之制也。然女無美惡,入宮見妒,陛下欲廣嗣續,不可不知而告戒之。」

又曰:「臣伏見本朝富有四海,禮樂制度,莫不一新。宮禁之制,尚未嚴密,胥吏健卒之輩,皆得出入,莫有呵止,至淆混而無別。雖有闌入之法,久尚未行,甚非嚴禁衛、明法令之意,陛下不可不知而必行。」

踈奏,上嘉納之,於是始命有司議增上太祖尊謚。皇統八年[1148]十二月,由翰林侍講學士橫海軍節度使,移彰德軍節度使。卒官,年六十二。寀剛直耿介,不諂奉權貴以希苟進,有古君子之風云。

任熊祥

任熊祥字子仁。八代祖圜,為後唐宰相。圜孫睿,隨石晉北遷,遂為燕人。熊祥登遼天慶八年[1118]進士第,為樞密院令史太祖平燕,以其地畀宋,熊祥至汴,授武當丞。宋法,新附官不釐務,熊祥言於郡守楊皙曰:「旣不與事,請止給半俸以養親。」皙雖不許,而喜其廉。

金人取均、房州熊祥歸朝,復為樞密院令史。時西京留守高慶裔攝院事,無敢忤其意者,熊祥未嘗阿意事之。其後杜充、劉筈同知燕京行省,法制未一,日有異論,熊祥為折衷之。歷深、磁州刺史開封少尹行臺工部郎中同知汴京留守事。天德初,為山東東路轉運使,改鎮西軍節度使。是時,詔徐文、張弘信討東海縣,弘信逗遛,稱疾不進,決杖二百。熊祥被詔為會試主文,以「事不避難臣之職」為賦題。及御試,熊祥復以「賞罰之令信如四時」為賦題,海陵大喜,以為翰林侍讀學士

大定初,起為太子少師。時契丹窩斡竊號,北鄙用兵未息,上以為憂,詔公卿百官議所以招伐之宜。衆皆異議,熊祥徐進曰:「陛下以勞民為憂,用兵為重,莫若以恩信招懷之。」上問:「孰可使者?」對曰:「臣雖老,憑國威靈,尚堪一行。」上曰:「卿老矣,無煩為此。」七年,復致仕熊祥事母以孝聞,母沒時,熊祥年已七十,不食三日,人皆稱之。卒于家。

孔璠

孔璠文老,至聖文宣王四十九代孫,故宋朝奉郎襲封端友弟端操之子。齊阜昌三年[1132]迪功郎襲封衍聖公,主管祀事。天會十五年[1149]齊國廢。熈宗即位,興制度禮樂,立孔子廟於上京。天眷三年[1140],詔求孔子後,加璠承奉郎襲封衍聖公,奉祀事。是時,熈宗頗讀論語尚書春秋左氏傳及諸史、通曆、唐律,乙夜乃罷。皇統元年[1141]三月戊午,上謁奠孔子廟,北面再拜,顧謂侍臣曰:「朕幼年游佚,不知志學,歲月逾邁,深以為悔。大凡為善,不可不勉,孔子雖無位,其道可尊,萬世高仰如此。」皇統三年[1143],璠卒。子拯襲封,加文林郎

拯字元濟。天德二年[1150],定襲封衍聖公俸格,有加于常品。是歲立國子監,久之,加拯承直郎大定元年[1161],卒。弟緫襲封,加文林郎

緫字元會大定二十年[1162],召緫至京師,欲與之官。尚書省奏「緫主先聖祀事,若加任使,守奉有闕。」上曰:「然。」乃授曲阜縣令明昌元年[1190],卒。子元措襲封,加文林郎

元措字夢得。三年四月詔曰:「衍聖公視四品,階止八品,不稱。可超遷中議大夫,永著于令。」四年八月丁未章宗釋奠禮,北面再拜親王、百官、六學生員陪位。承安二年[1197]正月,詔元措曲阜縣令,仍世襲元措歷事宣宗哀宗,後歸大元終焉。

四十八代端甫者,明昌初,學士党懷英薦其年德俱高,讀書樂道,該通古學。召至京師,特賜王澤榜及第,除將仕郎小學教授,以主簿半俸致仕

范拱

范拱字清叔,濟南人。九歲能屬文,深於易學。宋末,登進士第,調廣濟軍曹,權邦彥辟為書記,攝學事。劉豫東平,拱撰謁廟文,豫奇之,深加賞識。拱獻六箴

齊國建,累擢中書舍人。上初政錄十五篇:一曰得民,二曰命將,三曰簡禮,四曰納諫,五曰遠圖,六曰治亂,七曰舉賢,八曰守令,九曰延問,十曰畏慎,十一曰節祥瑞,十二曰戒雷同,十三曰用人,十四曰御將,十五曰御軍。豫納其說而不能盡用也。久之,權尚書右丞,進左丞,兼門下侍郎

豫以什一稅民,名為古法,其實裒歛,而刑法嚴急,吏夤緣為暴。民久罹兵革,益窮困,陷罪者衆,境內苦之。右丞相張孝純及拱兄侍郎巽,極言其弊,請仍因履畝之法,豫不從。巽坐貶官,自是無復敢言者。拱曰:「吾言之則為黨兄,不言則百姓困弊。吾執政也,寧為百姓言之。」乃上踈,其大略以為「國家懲亡宋重歛弊,什一稅民,本務優恤,官吏奉行太急,驅民犯禁,非長久計也」。豫雖未即從,而亦不加譴。拱令刑部條上諸路以稅抵罪者凡千餘人,豫見其多,乃更為五等稅法,民猶以為重也。

齊廢,梁王宗弼行臺省事,拱為官屬。宗弼訪求百姓利病,拱以減稅為請,宗弼從之,減舊三分之一,民始蘇息。拱慎許可,而推轂士,李南、張輔、劉長言皆拱薦也。長言自汝州郟城酒監擢省郎,人不知其所以進,拱亦不自言也。以久病乞近郡,除淄州刺史皇統四年[1144],以疾求退,以通議大夫致仕。齋居讀書,罕對妻子

世宗濟南聞其名。大定初,拱上封事。七年,召赴闕,除太常卿。議郊祀。或有言前代都長安及汴、洛,以太、華等山列為五岳,今旣都燕,當別議五岳名。寺僚取崧高踈「周都酆鎬,以吳嶽為西岳」。拱以為非是,議略曰:「軒轅上谷,在恒山之西,舜居蒲阪,在華山之北。以此言之,未嘗據所都而改岳祀也。」後遂不改。拱嘗言:「禮官當守禮,法官當守法,若漢張釋之可謂能守法矣。」故其議論確然不可移奪。九年,復致仕,卒于家,年七十四。

張用直

張用直臨潢人。少以學行稱。遼王宗幹聞之,延置門下,海陵與其兄充皆從之學。天眷二年[1139],以教宗子進士及第,除禮部郎中皇統四年[1144],為宣徽判官,歷橫海軍節度副使,改寧州刺史海陵即位,召為簽書徽政院事、太常卿太子詹事海陵嘗謂用直曰:「朕雖不能博通經史,亦粗有所聞,皆卿平昔輔導之力。太子方就學,宜善導之。朕父子並受卿學,亦儒者之榮也。」為賀宋國正旦使,卒于汴。海陵深悼惜之,遣使迎護其喪,官給道途費。喪至,親臨奠,賜錢千萬。其養子始七歲,特受武義將軍

劉樞

劉樞字居中,通州三河人。少以良家子從軍,屯河間。同輩皆騎射,獨樞刻意經史。登天眷二年[1139]進士,調唐山主簿。改飛狐令蔚州刺史恃功貪汙無所顧忌,屬邑皆厭苦之,樞一無所應,乃摭以他事繫獄,將致之死。郡人有憐樞者,導樞脫走,訴於朝。會廉察使至,守倅而下皆抵罪廢,獨樞治狀入優等,躐遷奉直大夫張浩營建燕京宮室,選樞分治工役。遷尚書刑部員外郎,鞫治太原尹徒單阿里出虎反狀,旬日獄具。轉工部郎中,進本部侍郎正隆末,從軍還自江上。大定初,與左司郎中王蔚右司員外郎王全俱出補外,樞為南京路轉運使事。

初,世宗欲復用樞等,御史臺奏:「樞等在正隆時皆以巧進,敗法蠹政,人多怨嫉之。」上以樞等頗幹濟,猶用之,戒之曰:「能悛心改過,必加升擢。不然,則斥汝等矣。」是時,阿勒根彥忠為南京都轉運使,不閑吏事,故用樞以佐之。遷山東路轉運使,改中都路轉運使大定四年[1164],卒于官。

王翛

王翛翛然涿州人也。登皇統二年[1142]進士第,由尚書省令史同知霸州事。累遷刑部員外郎,坐請囑故人姦罪,杖四十,降授泰定軍節度副使。四遷大興府治中,授戶部侍郎世宗宰臣曰:「王翛前為外官,聞有剛直名。今聞專務出罪為陰德,事多非理從輕。又巧倖偷安,若果剛直,則當忘身以為國,履正以無偏,何必賣法以徼福耶?」尋命賑濟密雲等三十六縣猛安人戶,冒請粟三萬餘石,為尚書省奏奪官一階,出為同知北京留守事。上曰:「人多言王翛能官,以朕觀之,凡事不肯盡力,直一老姦耳。」二十四年,遷遼東路轉運使。歲餘,改顯德軍節度使。以前任轉運使拽辱倉使王祺致死,追兩官解職,勑杖七十,降授鄭州防禦使

章宗即位,擢同知大興府事。審錄官奏,翛前任顯德潔廉剛直,軍吏歛迹,無訟獄。遷禮部尚書,兼大理卿。使宋還,會改葬太師廣平郡王徒單貞。貞,章宗孝懿皇后父也。帝欲用前代故事,班劍鼓吹、羽葆等儀衛。宰臣以貞與弒熈宗誅死,意難之。於是,詔下禮官議。翛言:「晉葬丞相王導,給前後羽葆、鼓吹武賁班劍百人。唐以來,大駕鹵簿班劍,其王公以下鹵簿並無班劍,兼羽葆非臣下所宜用,國朝葬大臣亦無之。」上先知唐葬大臣李靖等皆用班劍、羽葆,怒曰:「典故所無,固可從,然用之亦不過禮。」一日,詔翛及諫議大夫禮部侍郎張暐詣殿門,諭之曰:「朝廷之事,汝諫官、禮官即當辯析。且小民言可採,朕尚從之,況卿等乎?自今議事,毋但附合尚書省。」

明昌二年[1191],改知大興府事。時僧徒多游貴戚門,翛惡之,乃禁僧午後不得出寺。嘗一僧犯禁,皇姑大長公主為請,翛曰:「奉主命,即令出之。」立召僧,杖一百死,京師肅然。後坐故出人罪,復削官解職。明年,特授定海軍節度使。諭旨曰:「卿賦性太剛,率意行事,乃自陷於刑。若殿年降敘,念卿入仕久,頗有執持,故特起於罪謫之中,授以見職。且彼歲歉民飢,盜賊多,須用舊人鎮撫,庶得安治。勉盡乃心,以圖後效。」未幾,表乞致仕。上曰:「翛能幹者,得力為多。」不許。復申請,從之。泰和七年[1207],卒,年七十五。

翛性剛嚴,臨事果決,吏民憚其威,雖豪右不敢犯。承安間,知大興府事闕,詔諭宰臣曰:「可選極有風力如王翛輩者用之。」其為上所知如此。

楊伯雄

楊伯雄字希雲,真定稿城人。八世祖彥稠,後唐清泰中為定州兵馬使。後隨晉主北遷,遂居臨潢。父丘行,太子左衛率府率

伯雄皇統二年[1142]進士海陵留守中京,丘行在幕府伯雄來省視,海陵見之,深加器重。久之,調韓州軍事判官。有二盜詐稱賈販,逆旅主人見欺,至州署陳訴,實欲劫取伯雄伯雄心覺其詐,執而詰之,并獲其黨十餘人,一郡駭服。遷應奉翰林文字。是時,海陵執政,自以舊知伯雄,屬之使時時至其第,伯雄諾之而不往也。日,海陵怪問之,對曰:「君子受知於人當以禮進,附麗奔走,非素志也。」由是愈厚待之。

海陵篡立,數月,遷右補闕,改修起居注海陵銳於求治,講論每至夜分,嘗問曰:「人君治天下其道何貴?」對曰:「貴靜。」海陵默然。明日,復謂曰:「我遷諸部猛安分屯邊戍,前夕之對豈指是為非靜邪?」對曰:「徙兵分屯,使南北相維,長策也。所謂靜者,乃不擾之耳。」乙夜,復問鬼神事。伯雄進曰:「漢文帝召見賈生,夜半前席,不問百姓而問鬼神,後世頗譏之。陛下不以臣愚陋,幸及天下大計,鬼神之事未之學也。」海陵曰:「但言之,以釋永夜倦思。」伯雄不得已,乃曰:「臣家有一卷書,記人死復生,或問冥官何以免罪,荅曰,汝置一曆,白日所為,暮夜書之,不可書者是不可為也。」海陵為之改容。夏日,海陵登瑞雲樓納涼,命伯雄賦詩,其卒章云:「六月不知蒸鬱到,清涼會與萬方同。」海陵忻然,以示左右曰:「伯雄出語不忘規戒,為人臣當如是矣。」再遷兵部員外郎丁父憂起復翰林待制,兼修起居注。遷直學士,再遷右諫議大夫,兼著作郎,修起居注如故。

皇子慎思阿不伯雄坐與同直者竊議被責,語在海陵諸子傳海陵議征江南伯雄奏:「晉武平吳皆命將帥,何勞親緫戎律?」不聽。乃落起居注,不復召見。

大定初,除大興少尹丁母憂顯宗皇太子,選東宮官屬,張浩伯雄起復少詹事,兄子蟠為左贊善,言聽諫從,時論榮之。集古太子賢不肖為書,號瑤山往鑒,進之。及進羽獵保成等箴,皆見嘉納。復為左諫議大夫翰林直學士。會太子詹事闕,宰相復舉伯雄。上曰:「伯雄不可去朕左右,而東宮亦須輔導。」遂以太子詹事兼諫議。

六年,上幸西京,欲因往涼陘避暑,伯雄率衆諫官入諫。上曰:「朕徐思之。」伯雄言之不已,同列皆引退,久之乃起。是年,至涼陘,徼巡果有踈虞。上思伯雄之言,及還,遷禮部尚書,謂近臣曰:「群臣有幹局者衆矣,如伯雄忠實,皆莫及也。」上謂伯雄曰:「龍逄、比干皆以忠諫而死,使遇明君,豈有是哉!」伯雄對曰:「魏徵願為良臣,正謂遇明君耳。」因顧謂宰相曰:「書曰『汝無面從,退有後言』。朕與卿等共治天下,事有可否,即當面陳。卿等致位卿相,正行道揚名之時,偷安自便,徼倖一時,如後世何?」群臣皆稱萬歲。

十二年,改沁南軍節度使,召為翰林學士承旨丞相石琚致仕,上問:「誰可代卿者?」琚對曰:「伯雄可。」時論以琚舉得其人。復權詹事伯雄知無不言,匡救弘多。後宮僚有詭隨者,人必稱楊詹事以愧之。除定武軍節度使,改平陽尹。先是,張浩平陽,有惠政,及伯雄為尹,百姓稱之,曰:「前有張,後有楊。」徙河中尹。卒,年六十五。謚莊獻。弟伯傑伯仁,族兄伯淵

伯淵

伯淵字宗之。父丘文,遼中書舍人伯淵早孤,事母以孝聞,踈財好施,喜收古書。天會初,以名家子補尚書省令史十四年,賜進士第,歷吏、禮二部主事、御前承應文字,秩滿,除同知永定軍節度使事。召為司計郎中。知平定軍,用廉,遷平州路轉運使。知泰安軍,有惠政,百姓刻石紀其事。四遷山東東路轉運使正隆末,群盜蜂起,州郡往往罹害,獨濟南伯淵保全。大定三年[1163]致仕,卒于家。

蕭貢

蕭貢真卿京兆咸陽人。大定二十二年[1182]進士,調鎮戎州判官,涇陽令,涇州觀察判官。補尚書省令史。舊例,試補兩月,乃補用。貢至數日,執政以為能,即用之。擢監察御史提刑司涇州有美政,遷北京轉運副使。親老,歸養。

左丞董師中右丞楊伯通薦其文學,除翰林修撰。上書論「比年之弊,人才不以器識、操履,巧于案牘,不涉吏議者為工。用人不務因才授官,惟泥資敘。名器不務慎與,人多僥倖。守令不務才實,民罹其害。伏望擢真才以振澆俗,核功能以理職業,慎名器以抑僥倖,重守令以厚邦本。然後政化可行,百事可舉矣」。詔詞臣作唐用董重質誅郭誼得失論,貢為第一,賜重幣四端。貢論時政五弊,言路四難,詞意切至,改治書侍御史丁父憂起復,改右司員外郎,尋轉郎中,遷國子祭酒,兼太常少卿,與陳大任刊修遼史。改刑部侍郎,歷同知大興府事、德州防禦使,三遷河東北路按察轉運使

大安末,改彰德軍節度使。坐兵興不能守城,亡失百姓,降同知通遠軍節度事。未幾,改靜難軍節度使,歷河東北路、南京路轉運使御史中丞戶部尚書。南京戒嚴,坐乏軍儲,詔釋不問。興定元年[1217]致仕元光二年[1223],卒,謚文簡。貢好學,讀書至老不倦,有注史記一百卷。

溫迪罕締達

溫迪罕締達,該習經史,以女直字出身,累官國史院編修官。初,丞相希尹制女直字,設學校,使訛离剌等教之。其後學者漸盛,轉習經史,故納合椿年紇石烈良弼皆由此致位宰相締達最號精深。大定十二年[1172],詔締達所教生員習作詩、策,若有文采,量才任使,其自願從學者聽。十三年,設女直進士科。是歲,徒單鎰等二十七人登第十五年締達著作佐郎,與編修官宗璧、尚書省譯史阿魯吏部令史克忠譯解經書。累遷祕書丞

十九年,改左贊善,以母老求養。顯宗使內直丞六斤謂締達曰:「贊善,初未除此官,天子謂孤曰:『朕得一出倫之才,學問該貫,當令輔汝德義。』旣數日,贊善除此官。自謂親炙德義,不勝其喜。未可去也,勿難于懷。」久之,轉翰林待制,卒。明昌五年[1194],贈翰林學士承旨,謚文成。

子二十,章宗即位,以為符寶典書,累官左諫議大夫貞祐四年[1216],上踈,略曰:「今邊備未撤,征調不休,州縣長吏不知愛養其民,督責徵科,鞭笞逼迫,急於星火,文移重複,不勝其弊,宜勑有司務從簡易。兵興以來,忠臣烈士,孝子順孫,義夫節婦,湮沒無聞者甚衆,乞遣史官一員,廣為采訪,以議褒嘉。」興定元年[1217],遷武勝軍節度使,改吏部尚書知開封府。坐縱軍人家屬出城,當杖,詔解職。四年,復知開封府,復坐以事囑警巡使完顏金僧奴,降為鄭州防禦使。未幾,復為知開封府事。

張翰

張翰字林卿,忻州秀容人。大定二十八年[1188]進士,調隰州軍事判官。有誣昆弟三人為劫者,翰微行廉得其狀,白于州釋之。歷東勝、義豐、會川令,補尚書省令史,除戶部主事,遷監察御史丁母憂服闋,調山東路鹽使丁父憂起復尚書省都事戶部員外郎。大安間,平章政事獨吉思忠參知政事承裕行省戍邊,翰充左右司郎中,論議不相協。處置乖方,翰屢爭之不見省。承裕就逮,衛紹王知翰嘗有言,召見撫慰之。改知登聞鼓院,兼前職,遷侍御史貞祐初,為翰林直學士,充元帥府經歷官。中都戒嚴,調度方殷,改戶部侍郎

宣宗遷汴,翰規措扈從糧草至真定,上書言五事:「一曰強本,謂當裒兵徒、徙豪民,以實南京。二曰足用,謂當按蔡、汴舊渠以通漕運。三曰防亂,謂當就集義軍假之官印,使相統攝,以安反側。四曰省事,謂縣邑不能自立者宜稍併之,旣以省官,且易於備盜。五曰推恩,謂當推恩以示天子所在稱幸之意。」上略施行之。

翰雅有治劇才,所至輒辦。遷河平軍節度使都水監提控軍馬使,俄改戶部尚書。是時,初至南京,庶事草略,翰經度區處皆有條理。是歲卒,謚達義。

任天寵

任天寵字清叔,曹州定陶人也。明昌二年[1191]進士,調考城主簿,再遷威戎縣令。縣故堡寨,無文廟學舍,天寵以廢署建。有兄弟訟田者,天寵諭以理義,委曲周至,皆感泣而去。調泰定軍節度判官丁父憂服闋,調崇義軍節度判官。補尚書省令史右三部檢法司正,遷監察御史。改右司都事,遷員外郎。改左司諫,轉左司郎中,遷國子祭酒

貞祐初,轉祕書監吏部侍郎,改中都路都轉運使。時京師戒嚴,糧運艱阻,天寵悉力營辦,曲盡勞瘁,出家貲以濟飢者,全活甚衆。監察御史高夔、劉元規舉天寵二十人公勤明敏,有材幹,可安集百姓。遷戶部尚書三年中都不守,天寵繼走南京,中道遇兵,死之。謚純肅。

贊曰:程寀任熊祥,遼之進士孔璠范拱事宋、事齊,太祖皆見禮遇,而金之文治日以盛矣。張用直海陵父子並列舊學。劉樞之練達,王翛之強敏於事,楊伯雄之善諷諫、工辭藻,蕭貢溫迪罕締達之文藝適時,之數人者迭用於正隆、大定、明昌之間。張翰任天寵之經理調度,宣宗南遷,猶賴其用焉。金源氏百餘年所以培植人才而獲其效者,於斯可概見矣。

<< < > >>

×0

社区贡献:

 报错 / 反馈

 编辑片段 提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