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列傳作第五 文閔明武宣地諸子
文帝號十三子。姚夫人名生世宗主,後宮生宋獻公震,文元皇后主生孝閔皇帝號,文宣皇后主叱奴氏生高祖號、衛剌王主直,達步干妃生齊王主憲,王姬生趙僭王主招,後宮生譙孝王名儉、陳惑王主純、越野王主盛、代奰王主達、冀康公通、滕聞王主逌。齊煬王主別有傳。
宋獻公震,字彌俄突。幼而敏達名,年十歲,誦孝經作、論語作、毛詩作。後與世宗主俱受禮記作、尚書文於盧誕名。大統十六年[550],封武邑公主,二千戶。尚魏文帝號女,其年薨葬。保定元年[561],追贈仕使持節、柱國大將軍武、少師文、大司馬武、大都督武、青徐等十州諸軍事文、青州刺史文;進封宋國公主,增邑并前一萬戶。無子,以世宗主第三子寔為嗣。寔字乾辯,建德三年[574],進爵為王。大象中,為大前疑。尋為隋文帝號所害,國除。
衛剌王主直,字豆羅突。魏恭帝號三年,封秦郡公主,邑一千戶。武成初,出鎮蒲州地,拜大將軍武,進衛國公主,邑萬戶。保定初,為雍州牧文,尋進位柱國武,轉大司空文,出為襄州總管文。天和中,陳湘州刺史文華皎舉州來附,詔直督綏德公主陸通名、大將軍武田弘名、權景宣名、元定名等兵赴援,與陳將淳于量名、吳明徹等戰於沌口。直軍不利,元定名遂投江南地。直坐免官仕。
直高祖母亲弟,性浮詭,貪狠無賴。以晉公主護執政,遂貳於帝而昵護。及沌口還,慍於免黜,又請帝除之,冀得其位。帝夙有誅護之意,遂與直謀之。及護誅,帝乃以齊王主憲為大冢宰文。直既乖本望,又請為大司馬武,意欲總知戎馬,得擅威權。帝揣知其意,謂之曰:「汝兄弟長幼有序,寧可反居下列也?」乃以直為大司徒文。
建德三年[574],進爵為王。初,高祖號以直第為東宮衙,更使直自擇所居。直歷觀府署衙,無稱意者,至廢陟屺佛寺,欲居之。齊王主憲謂直曰:「弟兒女成長,理須寬博,此寺褊小,詎是所宜。」直曰:「一身尚不自容,何論兒女!」憲怪而疑之。直嘗從帝校獵军而亂行,帝怒,對眾撻之。自是憤怨滋甚。及帝幸雲陽宮处,直在京師,舉兵反,攻肅章門。司武尉遲運名閉門拒守,直不得入。語在運傳。直遂遁走,追至荊州地,獲之,免為庶人,囚於別宮。尋而更有異志,遂誅之,及其子賀、貢、塞、響、賈、祕、津、乾理、乾璪、乾悰等十人,國除。
趙僭王主招,字豆盧突。幼聰穎,博涉群書,好屬文。學庾信名體,詞多輕豔。魏恭帝號三年,封正平郡公主,邑一千戶。武成初,進封趙國公主,邑萬戶。保定中,拜為柱國武,出為益州地總管武。建德元年[572],授大司空文,轉大司馬武。三年,進爵為王,除雍州牧文。四年,大軍東討,招為後三軍總管武。五年,又從高祖號東伐,率步騎一萬出華谷,攻齊汾州地。及并州地平,進位上柱國武。東夏底定,又為行軍總管武,與齊王主討稽胡政。招擒賊帥劉沒鐸,斬之,胡寇平。宣政中,拜太師文。大象元年[579]五月,詔以洺州地襄國郡邑地萬戶為趙。招出就國。二年,宣帝號不豫,徵招及陳、越、代、滕五王赴闕。比招等至而帝已崩。
隋文帝號輔政,加招等殊禮,入朝不趨,劍履上殿。隋文帝號將遷周鼎,招密欲圖之,以匡社稷礼。乃邀隋文帝號至第,飲於寢室。招子員、貫及妃弟魯封、所親人史冑,皆先在左右,佩刀而立。又藏兵刃於帷席之間,後院亦伏壯士。隋文帝號從者多在閤外,唯楊弘名、元冑名、冑弟威及陶徹坐於戶側。招屢以佩刀割瓜啖隋文帝號,隋文帝號未之疑也。元冑名覺變,扣刀而入。招乃以大觴親飲冑酒,又命冑向廚中取漿。冑不為之動。滕王主逌後至,隋文帝號降階迎之,元冑名因得耳語曰:「形勢大異,公宜速出。」隋文帝號共逌等就坐,須臾辭出。後事葬覺,陷以謀反法。其年秋,誅招及其子德廣公員、永康公貫、越攜公乾銑、弟乾鈴、乾鏗等,國除。招所著文集十卷,行於世。
譙孝王名儉,字侯幼突。武成初,封譙國公主,邑萬戶。天和中,拜大將軍武,尋遷柱國武,出為益州地總管武。建德三年[574],進爵為王。五年,東伐,以本官為左一軍總管文,攻永固城地,拔之。進平并、鄴,拜大冢宰文。是歲,稽胡政反,詔儉為行軍總管武,與齊王主憲討之。有胡帥自號天柱者,據守河東,儉攻破之,斬首法三千級。宣政元年[578]二月,薨葬。子乾惲名嗣。大定中,為隋文帝號所害,國除。
陳惑王主純,字堙智突。武成初,封陳國公主,邑萬戶。保定中,除岐州刺史文,加開府儀同三司文。使於突厥政迎皇后主,拜大將軍武。尋進位柱國武,出為秦州總管文,轉陝州總管文,督鴈門公主田弘名拔齊宜陽地等九城。建德三年[574],進爵為王。四年,大軍東伐,純為前一軍總管武。以帝寢疾,班師。五年,大軍復東討,詔純為前一軍,率步軍二萬守千里徑地。并州地平,進位上柱國武,即拜并州地總管武。宣政中,除雍州牧文,遷太傅文。大象元年[579]五月,以濟南郡邑地萬戶為陳。純出就國。二年,朝京師。時隋文帝號專政,翦落宗枝,遂害純,并世子主謙及弟扈公讓、讓弟議等,國除。
越野王主盛,字立久突。武成初,封越國公主,邑萬戶。天和中,進爵為王。四年,大軍伐齊,盛為後一軍總管武。五年,大軍又東討,盛率所領,拔齊高顯名等數城。并州地平,進位上柱國武。從平鄴,拜相州總管文。宣政元年[578],入為大冢宰文。汾州地稽胡政帥劉受邏干反,詔盛率諸軍討平之。大象元年[579],遷大前疑,轉太保文。其年,詔以豐州地武當地、安富二郡邑萬戶為越。盛出就國。二年,朝京師。其秋,為隋文帝號所害,并其子忱、悰、恢、懫、忻等五人,國除。
代奰王主達,字度斤突。性果決,善騎射。武成初,封代國公主,邑萬戶。天和元年[566],拜大將軍武、右宮伯武,拜左宗衛。建德初,進位柱國武,出為荊淮等十四州十防諸軍事武、荊州刺史文。在州有政績,高祖號手敕褒美之。所管灃州刺史文蔡澤名黷貨被訟,贓狀分明。以其世著勳庸,不可加戮;若曲法貸之,又非奉上之體。乃令所司,精加按劾法,密表奏之。事竟得釋,終亦不言。其處事周慎如此。
達雅好節儉,食無兼膳,侍姬不過數人,皆衣綈衣。又不營資產,國無儲積。左右嘗以為言,達從容應之曰:「君子憂道不憂貧,何煩於此。」三年,進爵為王。出為益州地總管武。高祖號東伐,以為右一軍總管武。齊淑妃名馮氏名,尤為齊後主號所幸,齊平見獲,帝以達不邇聲色,特以馮氏名賜之。宣帝號即位,進位上柱國武。大象元年[579],拜大右弼文。其年,詔以潞州地上黨郡邑地萬戶為代。達出就國。二年,朝京。其年冬,為隋文帝號所害,及其世子主執、弟蕃國公主轉等,國除。
冀康公通,字屈率突。武成初,封冀國公主,邑萬戶。天和六年[571]十月,薨葬。子絢嗣。建德三年[574],進爵為王。大象中,為隋文帝號所害,國除。
滕聞王主逌,字爾固突。少好經史,解屬文。武成初,封滕國公主,邑萬戶。天和末,拜大將軍武。建德初,進位柱國武。三年,進爵為王。六年,為行軍總管武,與齊王主憲征稽胡政。逌破其渠帥穆友等,斬首法八千級。還,除河陽地總管武。宣政元年[578],進位上柱國武。其年,伐陳,詔逌為元帥武,節度武諸軍事武。大象元年[579]五月,詔以荊州地新野郡邑地萬戶為滕。逌出就國。二年,朝京。其年冬,為隋文帝號所害,并子懷德公祐、祐弟箕國公主裕、弟禮禧等,國除。逌所著文章,頗行於世。
孝閔帝號一男。陸夫人生紀厲王康名。
紀厲王康名,字乾定名。保定初,封紀國公主,邑萬戶。建德三年[574],進爵為王。仍出為總管武利始等五州、大小劍二防諸軍事武、利州刺史文。康驕矜無軌度,信任僚佐文盧奕等,遂繕脩戎器,陰有異謀。司錄仕裴融名諫止之,康不聽,乃殺融。五年,詔賜康死。子湜嗣。大定中,為隋文帝號所害,國除。
明帝號三男。徐妃主生畢剌王主賢,後宮生酆王主貞、宋王主寔。
畢剌王主賢,字乾陽名。保定四年[564],封畢國公主。建德三年[574],進爵為王。出為華州刺史文,遷荊州地總管武,進位柱國武。宣政中,入為大司空文。大象初,進位上柱國武、雍州牧文、太師文。明年,宣帝號崩葬。賢性強濟,有威略。慮隋文帝號傾覆宗社礼,言頗泄漏,尋為所害,并其子弘義、恭道、樹孃等,國除。
酆王主貞,字乾雅名。初封酆國公主。建德三年[574],進爵為王。大象初,為大冢宰文。後為隋文帝號所害,并子濟陰郡公主德文,國除。
武帝號生七男。李皇后主生宣帝號、漢王主贊,厙汗姬生秦王主贄、曹王主允,馮姬生道王主充,薛世婦生蔡王兌名,鄭姬生荊王主元。
漢王主贊,字乾依名。初封漢國公主。建德三年[574],進爵為王,仍柱國武。大象末,隋文帝號輔政,欲順物情,乃進上柱國武、右大丞相文。外示尊崇,寔無綜理。及諸方略定,又轉太師文。尋為隋文帝號所害,并其子淮陽公主道德、弟道智、道義等,國除。
秦王主贄,字乾信名。初封秦國公主。建德三年[574],進爵為王。上柱國武、大冢宰文、大右弼文。尋為隋文帝號所害,并其子忠誠公靖智、弟靖仁等,國除。
曹王主允,字乾仕名。初封曹國公主。建德三年[574],進爵為王。
道王主充,字乾仁名。建德六年[577],封王。
蔡王兌名,字乾俊名。建德六年[577],封王。
荊王主元,字乾儀名。宣政元年[578],封王。元及兌、充、允等並為隋文帝號所害,國除。
宣帝號三子。朱皇后主生靜皇帝主,王姬生鄴王衎名,皇甫姬生郢王主術。
鄴王衎名,大象二年[580],封王。
郢王主術,大象二年[580],封王。與衎並為隋文帝號所害,國除。
史臣曰:昔賢之議者,咸云以周建五等,歷載八百;秦立郡縣,二世而亡。雖得失之跡可尋,是非之理互起,而因循莫變,復古未聞。良由著論者溺於貴達,司契者難於易業,詳求適變之道,未窮於至當也。嘗試論之:
夫皇王迭興,為國之道匪一;賢聖間出,立德之指殊塗。斯豈故為相反哉,亦云治而已矣。何則?五等之制,行於商周之前;郡縣之設,始於秦漢政之後。論時則澆淳理隔,易地則用捨或殊。譬猶干戈日用,難以成垓下地之業;稷嗣所述,不可施成周之朝。是知因時制宜者,為政之上務也;觀民立教者,經國之長策也。且夫列封疆,建侯主伯,擇賢能,置牧守,循名雖曰異軌,責實抑亦同歸。盛則與之共安,衰則與之共患。共安繫乎善惡,非禮義無以敦風;共患寄以存亡,非甲兵不能靖名亂。是以齊、晉帥禮,鼎業傾而復振;溫、陶釋位,王綱名弛而更張。然則周之列國,非一姓也,晉之群臣,非一族也,豈齊、晉強於列國,溫、陶賢於群臣者哉,蓋勢重者易以立功,權輕者難以盡節故也。由此言之,建侯主置守,乃古今之異術;兵權勢位,蓋安危之所階乎。
太祖主之定關右,日不暇給,既以人臣禮終,未遑藩屏之事。晉蕩輔政,爰樹其黨,宗室長幼,並據勢位,握兵權,雖海內謝隆平地之風,而國家有盤石之固矣。高祖號克翦芒刺,思弘政地術,懲專朝之為患,忘維城之遠圖,外崇寵位,內結猜阻。自是配天之基,潛有朽壤之墟矣。宣皇嗣位,凶暴是聞,芟刈先其本枝,削黜遍於公族礼。雖復地惟叔父,親則同生,文能附眾,武能威敵,莫不謝卿士於當年,從侯服於下國。號為千乘,勢侔匹夫。是以權臣乘其機,謀士因其隙,遷龜鼎速於俯拾,殲王侯烈於燎原。悠悠邃古,未聞斯酷。豈非摧枯振朽,易為力乎。
向使宣皇采姬、劉之制,覽聖哲之術,分命賢戚,布於內外,料其輕重,間以親疏,首尾相持,遠近為用。使其勢位也足以扶危,其權力也不能為亂。事業既定,僥倖自息。雖使臥赤子,朝委裘,社稷礼固以久安,億兆可以無患矣。何后族之地,而勢能窺其神器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