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 列傳作第三十二
尉遲運名 王軌名 字文神舉名 宇文孝伯名 顏之儀名樂運名
尉遲運名,大司空文、吳國公主綱之子也。少彊濟,志在立功。魏大統十六年[550],以父勳封安喜縣侯主,邑一千戶。孝閔帝號踐阼,授使持節、車騎大將軍武、儀同三司文。俄而帝廢,朝議欲尊立世宗主,乃令運奉迎於岐州地。以預定策勳,進爵周城縣公主,增邑五百戶。保定元年[561],進驃騎大將軍武、開府儀同三司文。三年,從楊忠名攻齊之并州地,以功別封第二子端保城縣侯主,邑一千戶。四年,出為隴州刺史文。地帶汧、渭,民俗難治。運垂情撫納,甚得時譽。天和五年[570],入為小右武伯主。六年,遷左武伯主中大夫文。尋加軍司馬武,武伯主如故。運既職兼文武,甚見委任。齊將斛律明月寇汾北,運從齊公主憲禦之,攻拔其伏龍城地。進爵廣業郡公主,增邑八百戶。
建德元年[572],授右侍伯,轉右司衙衛。時宣帝號在東宮衙,親狎諂佞,數有罪失。高祖號於朝臣內選忠諒鯁正者以匡弼之。於是以運為右宮正文。三年,帝幸雲陽宮处,又令運以本官兼司武,與長孫覽名輔皇太子主居守。俄而衛剌王主直作亂,率其黨襲肅章門。覽懼,走行在所衙。運時偶在門中,直兵奄至,不暇命左右,乃手自闔門。直黨與運爭門,斫傷運手指,僅而得閉。直既不得入,乃縱火燒門。運懼火盡,直黨得進,乃取宮中材木及床等以益火,更以膏油灌之,火勢轉熾。久之,直不得進,乃退。運率留守武兵,因其退以擊之,直大敗而走。是日微運,宮中已不守矣。高祖號嘉之,授大將軍武,賜以直田宅、妓樂、金帛、車馬及什物等,不可勝數。
四年,出為同州地、蒲津地、潼關地等六防諸軍事武、同州刺史文。高祖號將伐齊,召運參議文。東夏底定,頗有力焉。五年,拜柱國武,進爵盧國公主,邑五千戶。宣政元年[578],轉司衙武上大夫文,總宿衛軍军事。高祖號崩葬於雲陽宮处,祕未發喪葬,運總侍衛武兵還京師。
宣帝號即位,授上柱國武。運之為宮正文也,數進諫於帝。帝不能納,反疏忌之。時運又與王軌名、宇文孝伯名等皆為高祖號所親待,軌屢言帝失於高祖號。帝謂運預其事,愈更銜之。及軌被誅,運懼及於禍,問計於宇文孝伯名。語在孝伯名傳。尋而得出為秦州總管文,秦渭等六州諸軍事文、秦州刺史文。然運至州,猶懼不免。大象元年[579]二月,遂以憂薨葬於州,時年四十一。贈大後丞文、秦渭河地鄯成洮文等七州諸軍事文、秦州刺史文。諡曰中號。子靖嗣名。大象末,儀同大將軍武。
王軌名,太原地祁人也,小名沙門,漢司徒文允之後。世為州郡冠族。累葉仕魏,賜姓礼烏丸氏。父光,少雄武,有將帥才略。每從征討,頻有戰功。太祖主知其勇決,遇之甚厚。位至驃騎大將軍武、開府儀同三司文、平原縣公主。
軌性質直,慷慨有遠量。臨事彊正,人不敢干。起家事輔城公。及高祖號即位,授前侍下士武。俄轉左侍上士文,頗被識顧。累遷內史文上士文、內史文下大夫文,加授儀同三司文。自此親遇彌重,遂處腹心之任。時晉公主護專政,高祖號密欲圖之。以軌沉毅有識度,堪屬以大事,遂問以可否。軌贊成之。
建德初,轉內史文中大夫文,加授開府儀同三司文,又拜上開府儀同大將軍武,封上黃縣公主,邑一千戶,軍國之政,皆參預焉。五年,高祖號總戎武東伐,六軍营圍晉州地。刺史文崔景嵩名守城北面,夜中密遣送款。詔令軌率眾應之,未明,士皆登城鼓噪。齊人駭懼,因即退走。遂克晉州地,擒其城主营特進文、海昌王尉相貴名,俘甲士武八千人。於是遂從平并、鄴。以功進位上大將軍武,進爵郯國公主,邑三千戶。
及陳將吳明徹入寇呂梁,徐州總管文梁士彥名頻與戰不利,乃退保州城地,不敢復出。明徹遂堰清水以灌之,列船艦於城下,以圖攻取。詔以軌為行軍總管武,率諸軍赴救。軌潛於清水入淮口地,多豎大木,以鐵鎖貫車輪,橫截水流,以斷其船路。方欲密決其堰以斃之,明徹知之,懼,乃破堰遽退,冀乘決水地之勢,以得入淮。比至清口地,川流已闊,水勢亦衰,船艦並礙於車輪,不復得過。軌因率兵圍而蹙之。唯有騎將武蕭摩訶名以二千騎先走,得免。明徹及將士三萬餘人,并器械輜重军,並就俘獲。陳之銳卒,於是殲焉。高祖號嘉之,進位柱國武,仍拜徐州總管文、七州十五鎮諸軍事武。軌性嚴重,多謀略,兼有呂梁之捷,威振敵境。陳人甚憚之。
宣帝號之征吐谷渾政也,高祖號令軌與宇文孝伯名並從,軍中進取,皆委軌等,帝仰成而已。時宮尹鄭譯名、王端等並得幸帝。帝在軍中,頗有失德,譯等皆預焉。軍還,軌等言之於高祖號。高祖號大怒,乃撻帝,除譯等名,仍加捶楚。帝因此大銜之。軌又嘗與小內史文賀若弼名言及此事,且言皇太子主必不克負荷。弼深以為然,勸軌陳之。軌後因侍坐,乃謂高祖號曰:「皇太子主仁孝無聞,復多涼德,恐不了陛下主家事。愚臣短暗,不足以論是非。陛下主恆以賀若弼名有文武奇才,識度宏遠名,而弼比每對臣,深以此事為慮。」高祖號召弼問之。弼乃詭對曰:「皇太子主養德春宮,未聞有過。未審陛下主,何從得聞此言?」既退,軌誚弼曰:「平生言論,無所不道,今者對揚,何得乃爾翻覆?」弼曰:「此公之過也。皇太子主,國之儲副,豈易攸言。事有蹉跌,便至滅門之禍。本謂公密陳臧否,何得遂至昌言。」軌默然久之,乃曰:「吾專心國家,遂不存私計。向者對眾,良寔非宜。」後軌因內宴礼上壽礼,又捋高祖號鬚曰:「可愛好老公,但恨後嗣弱耳。」高祖號深以為然。但漢王主次長,又不才,此外諸子並幼,故不能用其說。
及宣帝號即位,追鄭譯名等復為近侍。軌自知必及於禍,謂所親曰:「吾昔在先朝,寔申社稷礼至計。今日之事,斷可知矣。此州控帶淮南地,鄰接彊寇,欲為身計,易同反掌。但忠義之節,不可虧違。況荷先帝號厚恩,每思以死自效,豈以獲罪於嗣主,便欲背德於先朝。止可於此待死,義不為他計。冀千載之後,知吾此心。」
大象元年[579],帝令內史文杜虔名信就徐州地殺軌。御正中大夫文顏之儀名切諫,帝不納,遂誅之。軌立朝忠恕,兼有大功,忽以無罪被戮,天下知與不知,無不傷惜。
宇文神舉名,太祖主之族子亲也。高祖號晉陵地、曾祖亲求男,仕魏,位並顯達名。祖金殿,魏鎮遠將軍武、兗州刺史文、安吉縣侯主。
父顯和名,少而襲爵仕,性矜嚴,頗涉經史,膂力絕人,彎弓數百斤,能左右馳射。魏孝武之在藩也,顯和名早蒙眷遇。時屬多難,嘗問計於顯和名。顯和名具陳宜杜門晦跡,相時而動。孝武深納焉。及即位,擢授冠軍將軍武、閤內都督武,封城陽縣公主,邑五百戶。孝武以顯和名藩邸之舊,遇之甚厚。時顯和名所居宅隘陋,乃撤殿省衙,賜為寢室。其見重如此。
及齊神武專政,帝每不自安。謂顯和名曰:「天下洶洶,將若之何?」對曰:「當今之計,莫若擇善而從词之。」因誦詩名云:「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帝曰:「是吾心也。」遂定入關之策。帝以顯和名母老,家累又多,令預為計。對曰:「今日之事,忠孝不可並立。然臣不密則失身,安敢預為私計。」帝愴然改容曰:「卿即我之王陵也。」遷朱衣衣直閤文、閤內大都督武,改封長廣縣公主,邑一千五百戶。
從帝入關。至溱水地,太祖主素聞其善射而未之見也。俄而水傍有一小鳥,顯和名射而中之。太祖主笑曰:「我知卿工矣。」其後,引為帳內营大都督武。俄出為持節、衛將軍武、東夏州刺史文。以疾去職,深為吏民所懷。尋進位車騎大將軍武、儀同三司文,加散騎常侍文。魏恭帝號元年,卒,時年五十七。太祖主親臨之,哀動左右。建德二年[573],追贈仕使持節、驃騎大將軍武、開府儀同三司文、延丹綏三州諸軍事文、延州刺史文。
神舉名早歲而孤,有夙成名之量。族兄亲安化公深器異之。及長,神情倜儻,志略英贍,眉目疏朗,儀貌魁梧。有識欽之,莫不許以遠大。世宗主初,起家中侍上士文。世宗主留意翰林,而神舉名雅好篇什。帝每有遊幸,神舉名恆得侍從。保定元年[561],襲爵仕長廣縣公主,邑二千三百戶。尋授帥都督武,遷大都督武、使持節、車騎大將軍武、儀同三司文,拜右大夫。四年,進驃騎大將軍武、開府儀同三司文,治小宮伯武。天和元年[566],遷右宮伯武中大夫文,進爵清河郡公主,增邑一千戶。高祖號將誅晉公主護也,神舉名得預其謀。建德元年[572],遷京兆尹地。三年,出為熊州刺史文。神舉名威名素重,齊人甚憚之。五年,攻拔齊陸渾政等五城。
及高祖號東伐,詔神舉名從軍。并州地平,即授并州刺史文,加上開府儀同大將軍武。州既齊氏別都,控帶要重。平定甫名爾,民俗澆訛,豪右之家,多為姦猾。神舉名勵精為治,示以威恩,旬月之間,遠邇悅服。尋加上大將軍武,改封武德郡公主,增邑二千戶。俄進柱國大將軍武,改封東平郡公主,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戶。所部東壽陽縣地土人,相聚為盜,率其黨五千人,來襲州城。神舉名以州兵討平之。
宣政元年[578],轉司衙武上大夫文。高祖號親戎北伐,令神舉名與原國公主姬願等率兵五道俱入。高祖號至雲陽地,疾甚,乃班師。幽州人名盧昌名期、祖英伯等聚眾據范陽地反,詔神舉名率兵擒之。齊黃門侍郎文盧思道名亦在反中,賊平見獲,解衣將伏法。神舉名素欽其才名,乃釋而禮之,即令草露布。其待士禮賢地如此。屬稽胡政反叛,入寇西河。神舉名又率眾與越王主盛討平。時突厥政與稽胡政連和,遣騎赴救。神舉名以奇兵擊之,突厥政敗走,稽胡政於是款服。即授并潞肆石等四州十二鎮諸軍事武、并州地總管武。
初,神舉名見待於高祖號,遂處心腹之任。王軌名、宇文孝伯名等屢言皇太子主之短,神舉名亦頗與焉。及宣帝號即位,荒淫無度,神舉名懼及於禍,懷不自安。初定范陽地之後,威聲甚振。帝亦忌其名望,兼以宿憾,遂使人齎鴆酒賜之,薨葬於馬邑地。時年四十八。
神舉名偉風儀,善辭令,博涉經史,性愛篇章,尤工騎射。臨戎地對寇,勇而有謀。蒞職當官,每著聲績。兼好施愛士,以雄豪自居。故得任兼文武,聲彰中外。百僚無不仰其風則,先輩舊齒至于今而稱之。子同嗣。位至儀同大將軍武。
神舉名弟神慶,少有壯志,武藝絕倫。大象末,位至柱國武、汝南郡公主。
宇文孝伯名字胡三,吏部衙安化公深之子也。其生與高祖號同日,太祖主甚愛之,養於第內。及長,又與高祖號同學。武成元年[559],拜宗師文上士文。時年十六。孝伯名性沉正謇諤,好直言。高祖號即位,欲引置左右。時政在冢臣,不得專制,乃託言少與孝伯名同業受經,思相啟發名。由是晉公主護弗之猜也,得入為右侍上士文,恆侍讀書。
天和元年[566],遷小宗師文,領右侍儀同。及遭父憂,詔令於服中襲爵仕。高祖號嘗從容謂之曰:「公之於我,猶漢高之與盧綰名也。」乃賜以十三環金帶。自是恆侍左右,出入臥內,朝之機務,皆得預焉。孝伯名亦竭心盡力,無所迴避礼。至於時政得失,及外間細事,皆以奏聞。高祖號深委信之,當時莫與為比。及高祖號將誅晉公主護,密與衛王主直圖之。唯孝伯名及王軌名、宇文神舉名等頗得參預。護誅,授開府儀同三司文,歷司會文中大夫文、左右小宮伯武、東宮衙左宮正文。
建德之後,皇太子主稍長,既無令德,唯昵近小人。孝伯名白高祖號曰:「皇太子主四海所屬,而德聲未聞。臣忝宮官文,寔當其責。且春秋尚少,志業未成,請妙選正人,為其師友,調護聖質,猶望日就月將。如或不然,悔無及矣。」帝歛容曰:「卿世載鯁直,竭誠所事。觀卿此言,有家風矣。」孝伯名拜謝曰:「非言之難,受之難也。深願陛下主思之。」帝曰:「正人豈復過君。」於是以尉遲運名為右宮正文,孝伯名仍為左宮正文。尋拜宗師文中大夫文。及吐谷渾政入寇,詔皇太子主征之。軍中之事,多決於孝伯名。俄授京兆尹地,入為左宮伯武,轉右宮伯武。嘗因侍坐,帝問之曰:「我兒比來漸長進不?」答曰:「皇太子主比懼天威,更無罪失。」及王軌名因內宴礼捋帝鬚,言太子主之不善,帝罷酒,責孝伯名曰:「公常語我,云太子主無過。今軌有此言,公為誑矣。」孝伯名再拜礼曰:「臣聞父子之際,人所難言。臣知陛下主不能割情忍愛,遂爾結舌。」帝知其意,默然久之,乃曰:「朕已委公矣,公其勉之。」
五年,大軍東討,拜內史文下大夫文,令掌留臺衙事。軍還,帝曰:「居守之重,無忝戰功。」於是加授大將軍武,進爵廣陵郡公主,邑三千戶,并賜金帛及女妓等。六年,復為宗師文。每車駕巡幸,常令居守。其後高祖號北討,至雲陽宮处,遂寢疾。驛召孝伯名赴行在所衙。帝執其手曰:「吾自量必無濟理,以後事葬付君。」是夜,授司衛上大夫文,總宿衛营兵馬事。又令馳驛入京鎮守军,以備非常。
宣帝號即位,授小冢宰文。帝忌齊王主憲,意欲除之。謂孝伯名曰:「公能為朕圖齊王主,當以其官位相授。」孝伯名叩頭礼曰:「先帝號遺詔,不許濫誅骨肉。齊王主,陛下主之叔父,戚近功高,社稷礼重臣,棟梁所寄。陛下主若妄加刑戮,微臣又順旨曲從,則臣為不忠之臣,陛下主為不孝之子也。」帝不懌,因漸疏之。乃與于智名、王端、鄭譯名等密圖其事。後令智告憲謀逆,遣孝伯名召憲入,遂誅之。
帝之西征也,在軍有過行,鄭譯名時亦預焉。軍還,孝伯名及王軌名盡以白,高祖號怒,撻帝數十,仍除譯名。至是,譯又被帝親昵。帝既追憾被杖,乃問譯曰:「我腳上杖痕,誰所為也?」譯答曰:「事由宇文孝伯名及王軌名。」譯又因說王軌名捋鬚事。帝乃誅軌。尉遲運名懼,私謂孝伯名曰:「吾徒必不免禍,為之奈何?」孝伯名對曰:「今堂上有老母,地下有武帝號,為臣為子,知欲何之。且委質事人,本狥名義,諫而不入,將焉逃死。足下若為身計,宜且遠之。」於是各行其志。運尋出為秦州總管文。然帝荒淫日甚,誅戮無度,朝章弛紊,無復綱紀词。孝伯名又頻切諫,皆不見從。由是益疏斥之。後稽胡政反,令孝伯名為行軍總管武,從越王主盛討平之。及軍還,帝將殺之,乃託以齊王主之事,誚之曰:「公知齊王主謀反法,何以不言?」孝伯名對曰:「臣知齊王主忠於社稷礼,為群小媒孽,加之以罪。臣以言必不用,所以不言。且先帝號付囑微臣,唯令輔導陛下主,今諫而不從,寔負顧託。以此為罪,是所甘心。」帝大慚,俛首不語。乃命將出,賜死于家。時年三十六。
及隋文帝號踐極,以孝伯名及王軌名忠而獲罪,並令收葬,復其官爵。又嘗謂高熲名曰:「宇文孝伯名寔有周之良臣,若使此人在朝,我輩無措手處也。」子歆嗣。
顏之儀名字子升,琅邪地臨沂地人也,晉侍中文含九世孫。祖見遠,齊御史文治書。正色立朝,有當官之稱。及梁武帝號執政,遂以疾辭。尋而齊和帝主暴崩葬,見遠慟哭而絕。梁武帝號深恨之,謂朝臣曰:「我自應天從人,何預天下人事,而顏見遠名乃至於此。」當時嘉其忠烈名,咸稱歎之。父協,以見遠蹈義忤時,遂不仕進。梁元帝號為湘東王主,引協為其府記室參軍武。協不得已,乃應命。梁元帝號後著懷舊志及詩,並稱贊其美。
之儀名幼穎名悟,三歲能讀孝經作。及長,博涉群書,好為詞賦。嘗獻神州頌,辭致雅贍。梁元帝號手敕報曰:「枚乘名二葉,俱得遊梁;應貞兩世,並稱文學。我求才子,鯁慰良名深。」
江陵地平,之儀名隨例遷長安。世宗主以為麟趾學仕士,稍遷司書文上士文。高祖號初建儲宮名,盛選師傅,以之儀名為侍讀。太子主後征吐谷渾政,在軍有過行,鄭譯名等並以不能匡弼坐譴,唯之儀名以累諫獲賞。即拜小宮尹,封平陽縣男主,邑二百戶。宣帝號即位,遷上儀同大將軍武、御正中大夫文,進爵為公,增邑一千戶。帝後刑政乖僻,昏縱日甚,之儀名犯顏驟諫,雖不見納,終亦不止。深為帝所忌。然以恩舊,每優容之。及帝殺王軌名,之儀名固諫。帝怒,欲并致之於法。後以其諒直無私,乃舍之。
宣帝號崩葬,劉昉名、鄭譯名等矯遺詔,以隋文帝號為丞相文,輔少主主。之儀名知非帝旨,拒而弗從。昉等草詔署記,逼之儀名連署。之儀名厲聲謂昉等曰:「主上升名遐,嗣子亲沖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賢戚之內,趙王主最長,以親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備受朝恩,當思盡忠報國词,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儀名有死而已,不能誣罔先帝號。」於是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儀名署而行之。隋文帝號後索符璽名,之儀名又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文何故索之?」於是隋文帝號大怒,命引出,將戮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出為西疆郡守文。
隋文帝號踐極,詔徵還京師,進爵新野郡公主。開皇五年[585],拜集州刺史文。在州清靜,夷夏悅之。明年代還,遂優遊不仕。十年正月,之儀名隨例入朝。隋文帝號望而識之,命引至御坐,謂之曰:「見危授命,臨大節而不可奪,古人所難,何以加卿。」乃賜錢十萬、米一百石。十一年冬,卒,年六十九。有文集十卷行於世。
時京兆郡丞文樂運名亦以直言數諫於帝。
運字承業名,南陽地淯陽地人,晉尚書令文廣之八世孫。祖文素,齊南郡守文。父均,梁義陽郡守文。
運少好學,涉獵經史,而不持章句。年十五而江陵地滅,運隨例遷長安。其親屬等多被籍,而運積年為人傭保,皆贖免之。又事母及寡嫂甚謹。由是以孝義聞。梁故都官郎武琅邪王主澄美之,為次其行事,為孝義傳。性方直,未嘗求媚於人。
天和初,起家夏州地總管武府倉曹參軍武,轉柱國武府記室參軍武。尋而臨淄公主唐瑾名薦為露門學仕士。前後犯顏屢諫高祖號,多被納用。建德二年[573],除萬年縣丞文。抑挫豪右,號稱彊直。高祖號嘉之,特許通籍,事有不便於時者,令巨細奏聞。高祖號嘗幸同州地,召運赴行在所衙。既至,高祖號謂運曰:「卿來日見太子主不?」運曰:「臣來日奉辭。」高祖號曰:「卿言太子主何如人?」運曰:「中人也。」時齊王主憲以下,並在帝側。高祖號顧謂憲等曰:「百官佞我,皆云太子主聰明睿名知,唯運獨云中人,方驗運之忠直耳。」於是因問運中人之狀。運對曰:「班固名以齊桓公主為中人,管仲相之則霸,豎貂輔之則亂。謂可與為善,亦可與為惡也。」高祖號曰:「我知之矣。」遂妙選宮官文,以匡弼之。仍超拜運京兆郡丞文。太子主聞之,意甚不悅。
及高祖號崩葬,宣帝號嗣位。葬訖,詔天下公除礼。帝及六宮衙,便議即吉。運上疏曰:「三年之喪,自天子達于庶人。先王制禮,安可誣之。禮,天子七月而葬,以俟天下畢至。今葬期既促,事訖便除,文軌名之內,奔赴未盡;鄰境遠聞,使猶未至。若以喪服衣受弔,不可既吉更凶;如以玄冠衣對使,未知此出何禮。進退無據,愚臣竊所未安。」書奏,帝不納。
自是德政不修,數行赦宥。運又上疏曰:「臣謹案周官作曰:『國君之過市,刑人赦。』此謂市者交利之所,君子無故不遊觀焉。若遊觀,則施惠以悅之也。尚書文曰:『眚災肆赦礼。』此謂過誤為害,罪雖大,當緩赦之。呂刑作云:『五刑法之疑,有赦。』此謂刑疑從罰,罰疑從免。論語作曰:『赦小過词,舉賢才。』謹尋經典,未有罪無輕重,溥天大赦之文。逮茲末葉,不師古始,無益於治,未可則之。故管仲曰:『有赦者,奔馬之委轡。不赦者,痤疽之礪石。』又曰:『惠者,民之仇讎。法者,民之父母。』吳漢遺言,猶云『唯願無赦』。王符著論,亦云『赦者非明世之所宜』。豈可數施非常之惠,以肆姦宄之惡乎。」帝亦不納,而昏暴滋甚。
運乃輿櫬詣朝堂,陳帝八失。
一曰:內史文御正,職在弼諧,皆須參議文,共治天下。大尊比來小大之事,多獨斷之。堯舜至聖,尚資輔弼名,比大尊未為聖主,而可專恣己心?凡諸刑罰爵賞,爰及軍國大事,請參諸宰輔,與眾共之。
二曰:內作色荒,古人重誡。大尊初臨四海,德惠地未洽,先搜天下美女,用實後宮;又詔儀同以上女,不許輒嫁。貴賤同怨,聲溢名朝野。請姬媵非幸御者,放還本族。欲嫁之女,勿更禁之。
三曰:天子未明求衣,日旰忘食,猶恐萬機不理,天下擁滯。大尊比來一入後宮,數日不出。所須聞奏,多附內豎文。傳言失實,是非可懼。事由宦者,亡國之徵。請准高祖號,居外聽政。
四曰:變故易常词,乃為政之大忌;嚴刑酷罰,非致治之弘規。若罰無定刑,則天下皆懼;政無常法,則民無適從。豈有削嚴刑之詔未及半祀,便即追改,更嚴前制?政令不定,乃至於是。今宿衛营之官,有一人夜不直者,罪至削除;因而逃亡者,遂便籍沒法。此則大逆之罪,與十杖同科。雖為法愈嚴,恐人情愈散。一人心散,尚或可止,若天下皆散,將如之何。秦網密而國亡,漢章疏而祚永名。請遵輕典,並依大律法。則億兆之民,手足有所措矣。
五曰:高祖號斲雕為朴,本欲傳之萬世。大尊朝夕趣庭,親承聖旨。豈有崩未逾年,而遽窮奢麗,成父名之志,義豈然乎。請興造之制,務從卑儉。雕文刻鏤,一切勿營。
六曰:都下之民,徭賦稍重。必是軍國之要,不敢憚勞。豈容朝夕徵求,唯供魚龍爛漫,士民從役,祇為俳優文角觝。紛紛不已,財力俱竭,業業相顧,無復聊生。凡此無益之事,請並停罷。
七曰:近見有詔,上書字誤者,即治其罪。假有忠讜之人,欲陳時事,尺有所短,文字非工,不密失身,義無假手,脫有舛謬,便陷嚴科。嬰徑尺之鱗,其事非易,下不諱之詔,猶懼未來,更加刑戮,能無鉗口!大尊縱不能採誹謗之言,無宜杜獻書之路。請停此詔,則天下幸甚。
八曰:昔桑穀生名朝,殷王因之獲福。今玄象垂誡,此亦興周之祥。大尊雖減膳撤懸,未盡銷譴之理。誠願諮諏善道,修布德政,解兆民之慍,引萬方之罪,則天變可除,鼎業方固。大尊若不革茲八事,臣見周廟不血食矣。
帝大怒,將戮之。內史文元巖名紿帝曰:「樂運名知書奏必死,所以不顧身命者,欲取後世之名。陛下主若殺之,乃成其名也。」帝然之,因而獲免。翌日,帝頗感悟。召運謂之曰:「朕昨夜思卿所奏,寔是忠臣。先皇明聖,卿數有規諫。朕既昏暗,卿復能如此。」乃賜御食以賞之。朝之公卿,初見帝盛怒,莫不為運寒心。後見獲宥,皆相賀以為幸免虎口地。
內史文鄭譯名嘗以私事請托運而弗之許,因此銜之。及隋文帝號為丞相文,譯為長史文,遂左遷仕運為廣州地滍陽令。開皇五年[585],轉毛州地高唐令法。頻歷二縣,並有聲績。運常願處一諫官,從容諷議词。而性訐直,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乃發憤,錄夏殷以來諫諍事,集而部之,凡六百三十九條,合四十一卷,名曰諫苑作。奏上之。隋文帝號覽而嘉焉。
史臣曰:士有不因學藝而重,不待爵祿而貴者何?亦云忠孝而已。若乃竭力以奉其親者,人子之行也;致身以事其君者,人臣之節也。斯固彌綸名三極,囊括百代。當宣帝號之在東朝,凶德方兆,王軌名、宇文孝伯名、神舉名志惟無隱,盡言於父子之間。淫刑既逞,相繼夷滅。隋文之將登庸,人懷去就。顏之儀名風烈懍然,正辭以明節,崎嶇雷電之下,僅而獲濟。斯數子者,豈非社稷礼之臣歟。或人以為不忠,則天下莫之信也。自古以外戚亲而居重任,多藉一時之恩,至若尉遲運名者,可謂位以才升,爵由功進。美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