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试运行中,有任何建议或bug反馈,请发信到qiushan@taolang.club;看这里了解本站是做什么的,以及籍海淘浪有什么寓意

知道了

本書目錄

本篇关键词 词云图

纪年保定二年[562] 3大統三年[537] 2大統十一年[545] 1建德五年[576] 1開皇 1大統元年[535] 1武成元年[559] 1保定元年[561] 1天和二年[567] 1正光五年[524] 1孝昌三年[527] 1大統四年[538] 1天和六年[571] 1建德二年[573] 1大象二年[580] 1開皇二年[582] 1

地点雲州 3武川 2關中 2晉陽 2河橋 2邙山 2華州 2沙苑 2樂浪 1原州 1雍州 1渭北 1汾川 1蒲阪 1潼關 1回洛城 1楊氏壁 1荊州 1襄陽 1富平 1同州 1涼州 1西嶽 1姑臧 1河縣 1懷遠 1成山 1成都 1江陵 1洮陽 1洮州 1并州 1弘農 1河北郡 1雲陽 1涇州 1咸陽 1青州 1代郡 1河陰 1燉煌 1宜陽 1中陽 1沛邑 1南陽 1

人物太祖 31晉公 5世宗 4王盟 3賀蘭祥 2尉遲綱 2叱列伏龜 2閻慶 2皇后 2侯莫陳悅 2太子 2博陵郡公 2涼國公 2大長公主 2高歡 2六世祖 1樂浪公 1破六汗拔陵 1蕭寶夤 1寶夤 1爾朱天光 1賀拔岳 1醜奴 1魏昌縣公 1長樂郡公 1王氏 1而謙 1才幹 1梁甫縣公 1王勵 1咸陽郡公 1安樂公主 1小興 1安平縣子 1勤恪 1安寧郡公 1子悅 1南郡公 1洛邑縣公 1平陽郡公 1揚國公 1賀蘭 1長公主 1常山郡公 1撫夷縣伯 1薛長孺 1于謹 1岳陽王 1趙貴 1宇文貴 1天鑑 1博陵公 1燕國公 1英猷 1雲蒸 1永蕃 1定王 1化隆縣侯 1東郡公 1陽縣公 1清都郡公 1武始郡公 1襄樂縣公 1蜀國公 1竇泰 1廣宗縣伯 1李穆 1昌平郡公 1齊王 1吳國公 1陳公 1阿史那氏 1王傑 1縣公 1伯父 1河南公 1頭陀 1廣陽王 1長孫稚 1邵惠公 1長樂縣公 1永世縣公 1曾祖 1安次縣子 1石保縣公 1大安郡公 1慶之 1清都公主 1常倫 1皇太子 1升朝 1

文官儀同三司 9開府儀同三司 9侍中 6散騎常侍 6州諸軍事 5太傅 3同州刺史 3留後 2司空 2太保 2領左右 2雍州刺史 2通直散騎常侍 2大司空 2荊州刺史 2華州刺史 2幽州刺史 2黃門侍郎 1并州刺史 1平秦郡守 1原州刺史 1司徒 1常侍 1直長 1尚書令 1太子左 1尚食典御 1從事 1南岐州刺史 1小司寇 1燕州刺史 1光祿卿 1鳳州刺史 1襄州總管 1奉朝請 1左右直長 1刺史 1尚書左僕射 1六官 1太師 1鄜州刺史 1涇州刺史 1少傅 1州總管 1陝州刺史 1善無郡守 1金紫光祿大夫 1北雍州刺史 1恆州刺史 1給事中 1太中大夫 1大中正 1河州刺史 1小司空 1雲州刺史 1寧州刺史 1

武官大都督 11大將軍 11車騎大將軍 9驃騎大將軍 7柱國 7都督 5撫軍將軍 3上柱國 3征西將軍 2太尉 2留守 2右衛將軍 2領軍將軍 2奉車都尉 2寧朔將軍 2小司馬 2柱國大將軍 2步兵校尉 2前將軍 2總管 2諸軍事 2別將 2龍驤將軍 2中堅將軍 2伏波將軍 1積射將軍 1節度 1平東將軍 1千牛備身 1揚烈將軍 1城門校尉 1武衛將軍 1左衛將軍 1威烈將軍 1征虜將軍 1鎮西將軍 1領軍 1都督三荊南襄南雍平信江隨二郢淅十二州諸軍事 1大司馬 1參謀 1總兵 1上大將軍 1上儀同大將軍 1開府儀同大將軍 1殿中將軍 1平遠將軍 1武衛 1帥都督 1翊衛 1中領軍 1甲士 1宮伯 1鎮將 1鎮都大將 1郡守 1輕車將軍 1後將軍 1

其他魏文帝 8薨 6東魏 5孝閔帝 4帳內 3高祖 3突厥 3賜姓 2沙苑之役 2禁兵 2追封 2襲爵 2征伐 2宿衛 2廢帝 2宣帝 2追贈 2魏廢帝 2吐谷渾 2隋文帝 2列傳 1前燕 1前鋒 1開府 1孝定 1忠武 1喪紀 1上表 1魏恭帝 1居喪 1屏風 1軍司 1黔首 1聘享 1皇武 1九伐 1受脤 1廟堂 1奇正 1稽顙 1吐渾 1振旅 1景 1驍果 1河橋之戰 1起復 1武 1腰帶 1攻圍 1孝武西遷 1河橋之役 1邙山之戰 1大野 1致仕 1靜帝 1成 1

卷二十 列傳第十二

王盟 賀蘭祥 尉遲綱 叱列伏龜 閻慶

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樂浪人。六世祖波,前燕太宰。祖珍,魏黃門侍郎,贈并州刺史樂浪公。父羆,伏波將軍,以良家子武川,因家焉。

魏正光中,破六汗拔陵攻陷諸鎮,盟亦為其所擁。拔陵破後,流寓中山。孝昌初,除積射將軍,從蕭寶夤西征。寶夤僭逆,盟遂逃匿民間,以觀其變。及爾朱天光入關,盟出從之。隨賀拔岳前鋒,擒万俟醜奴,平秦隴,常先登力戰。拜征西將軍平秦郡守太祖將討侯莫陳悅,徵盟赴原州以為留後大都督,鎮高平。悅平,除原州刺史

魏孝武至長安,封魏昌縣公,邑一千戶。大統初,復加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三年,徵拜司空,尋轉司徒。迎魏文帝悼后於茹茹。加侍中,遷太尉魏文帝東征,以留後大都督雍州事,節度關中諸軍。趙青雀之亂,盟與開府李虎輔魏太子出頓渭北。事平,進爵長樂郡公,增邑并前二千戶,賜姓王氏東魏汾川,圍玉壁,盟以左軍大都督蒲阪。軍還,遷太保九年,進位太傅,加開府儀同三司

盟姿度弘雅,仁而汎愛。雖位居師傅,禮冠群后,而謙恭自處,未嘗以勢位驕人。魏文帝甚尊重之。及有疾,數幸其第,親問所欲。其見禮如此。大統十一年[545],贈本官,諡曰孝定

子勵,字醜興,性忠果,有才幹。年十七,從太祖入關,及太祖平秦隴,定關中,勵常侍從。太祖嘗謂之曰:「為將,坐見成敗者上也,被堅執銳者次也。」勵曰:「意欲兼之。」太祖大笑。尋拜平東將軍散騎常侍,賜爵梁甫縣公。大統初,為千牛備身直長領左右,出入臥內,小心謹肅。魏文帝嘗曰:「王勵可謂不二心之臣也。」沙苑之役,勵以都督禁兵太祖。勵居左翼,與帳下數十人用短兵接戰,當其前者,死傷甚眾。勵亦被傷重,遂卒於行間,時年二十六。太祖深悼焉。贈使持節、太尉、領尚書令、十州諸軍事雍州刺史追封咸陽郡公,諡曰忠武。子弼襲爵。尚魏安樂公主,官至撫軍將軍大都督通直散騎常侍

勵弟懋,字小興。盟之西征,以懋尚幼,留在山東。永安中,始入關,與盟相見,遂從征伐。大統初,賜爵安平縣子,授揚烈將軍。從盟迎魏悼后還,拜城門校尉魏文帝東征,以撫軍將軍太子左率,留守。俄轉右率。歷尚食典御領左右武衛將軍。錄前後功,進爵為公,增邑千戶,遷右衛將軍。于時疆埸交兵,未申喪紀,服齊斬者,並墨縗從事。及盟,懋上表辭位,乞終喪制。魏文帝不許。累遷大都督散騎常侍、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侍中左衛將軍領軍將軍

懋性溫和,小心敬慎。宿衛宮禁,十有餘年,勤恪當官,未嘗有過。魏文帝甚嘉之。廢帝二年,除南岐州刺史,進爵安寧郡公,增邑并前二千戶。魏恭帝二年,遷大將軍大都督。後拜小司寇。卒于官。子悅嗣。官至大將軍同州刺史,改封濟南郡公

盟兄子顯,幼而敏悟,沉靜少言。初為太祖帳內都督,累遷奉車都尉寧朔將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燕朔顯蔚四州諸軍事燕州刺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光祿卿鳳州刺史,賜爵洛邑縣公,進位大將軍,卒。子誼嗣。

誼倜儻有大志,深為高祖所親委。少歷顯職,見重於時。位至柱國平陽郡公宣帝即位,進封揚國公,拜大司空。大象末,襄州總管上柱國

賀蘭祥字盛樂。其先與魏俱起,有紇伏者,為賀蘭莫何弗,因以為氏。其後有以良家子武川者,遂家焉。父初真,少知名,為鄉閭所重。尚太祖姊建安長公主保定二年[562]追贈太傅柱國常山郡公

祥年十一而孤,居喪合禮。長於舅氏,特為太祖所愛。雖在戎旅,常博延儒士,教以書傳。太祖初入關,祥與晉公護俱在晉陽,後乃遣使迎致之,語在護傳。年十七,解褐奉朝請,加威烈將軍。祥少有膽氣,志在立功。尋擢補都督,恆在帳下。從平侯莫陳悅,又迎魏孝武。以前後功,封撫夷縣伯,邑五百戶。仍從擊潼關,獲東魏薛長孺。又攻回洛城,拔之。還,拜左右直長,進爵為公,增邑并前一千三百戶。大統三年[537],從儀同于謹楊氏壁,祥先登,克之。遷右衛將軍,加持節、征虜將軍沙苑之役,詔祥留衛京師。後以留守功,增邑八百戶。尋除鎮西將軍四年魏文帝東伐,祥領軍從戰河橋,以功加使持節、大都督八年,遷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九年,從太祖東魏戰於邙山,進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

十四年,除都督三荊南襄南雍平信江隨二郢淅十二州諸軍事荊州刺史,進爵博陵郡公。先是,祥嘗行荊州事,雖未期月,頗有惠政,至是重往,百姓安之。由是漢南流民,襁負而至者日有千數。遠近蠻夷,莫不款附。祥隨機撫納,咸得其歡心。時盛夏亢陽,祥乃親巡境內,觀政得失。見有發掘古冢,暴露骸骨者,乃謂守令曰:「此豈仁者之為政耶。」於是命所在收葬之,即日澍雨。是歲,大有年。州境先多古墓,其俗好行發掘,至是遂息。

祥雖太祖密戚,性甚清素。州境南接襄陽,西通岷蜀,物產所出,多諸珍異。時既與梁通好,行李往來,公私贈遺,一無所受。梁雍州刺史岳陽王蕭察,欽其節儉,乃以竹屏風、絺綌之屬及以經史贈之。祥難違其意,取而付諸所司。太祖後聞之,並以賜祥。尋被徵還。

十六年,拜大將軍太祖以涇渭溉灌之處,渠堰廢毀,乃命祥脩造富平堰,開渠引水,東注於洛。功用既畢,民獲其利。魏廢帝二年,行華州事。後改華州同州,仍以祥為刺史。尋拜尚書左僕射六官建,授小司馬孝閔帝踐祚,進位柱國,遷大司馬。時晉公護執政,祥與護中表,少相親愛,軍國之事,護皆與祥參謀。及誅趙貴,廢孝閔帝,祥有力焉。

武成初,吐谷渾涼州,詔祥與宇文貴總兵討之。祥乃遣其軍司吐谷渾曰:

夫二氣既分,三才定位,樹之以君,本為黔首,豈使悖義違道,肆於民上?昔魏氏不綱,群方幅裂,豺狼橫噬,龜玉已毀,喁喁黔黎,咸墜塗炭。我先皇神武應期,一匡天下,東戡南剪,無思不服。天鑑有周,世篤英聖,遂廓洪基,奄荒萬宇。固則神皋西嶽,險則百二猶在。卿士師師,群后率職。故知三靈之所睠集,四隩之所來蘇也。

彼國世在西垂,作藩於魏。值中原政亂,遂阻皇風,首鼠兩端,伺我邊隙。先皇含垢藏疾,仍存聘享,欲睦之以鄰好,申之以婚姻。彼國苞藏禍心,屢違盟約,外結仇讎,自貽近患,是故往年致突厥之師也。自爾迄今,蜂蠆彌毒,入我姑臧,俘我河縣,芟夷我菽麥,虔劉我蒼生。我皇武以止戈,文以懷遠,德覃四海,化溢八荒。以彼惡稔禍盈,故命龔行九伐。武臣猛將,天張雷動,皆六郡良家,三秦精銳,揮戈擐甲,同萃龍沙。柱國博陵公祥,貴戚重望,乃文乃武,受脤廟堂,元戎啟路;太傅燕國公謹,英猷不世,應變無窮,仗旄指麾,為其謀主;柱國、化政公貴,早播威聲,奇正兼設,直取龍涸,濟自南河。突厥與國睦親,同恥反道,驅引弓之民,總穹廬之眾,解鞍成山雲蒸霧合。

往歲王師西伐,成都不守;桴鼓南臨,江陵底定。鑿空萬里,闢地千都,荒服畏威,膜拜厥角。成敗之機,較然可見。若能轉禍為福,深識事宜,君臣相率,輿櫬稽顙,則爵等顯除,永蕃西服;如其徘徊危邦,覬延時漏,覆宇湮祀,良助寒心。幸思嘉謀,以圖去就。

遂與吐渾定王、鍾留王等戰,破之。因拔其洮陽、洪和二城,以其地為洮州。撫安西土,振旅而還。進封涼國公,邑萬戶。保定二年[562],年四十八。贈使持節、太師、同岐等十二州諸軍事同州刺史。諡曰

有七子,敬讓璨師寬知名。敬少歷顯職,封化隆縣侯。後襲爵涼國公,位至柱國大將軍華州刺史。讓,大將軍鄜州刺史、河東郡公。璨,開府儀同三司、宜陽縣公建德五年[576],從高祖并州,戰歿,贈上大將軍追封清都郡公。師,尚世宗女,位至上儀同大將軍幽州刺史博陵郡公。寬,開府儀同大將軍武始郡公。祥弟隆,大將軍襄樂縣公

隋文帝與祥有舊,開皇初,追贈上柱國

尉遲綱字婆羅,蜀國公迥之弟也。少孤,與兄迥依託舅氏。太祖西討關隴,迥、綱與母昌樂大長公主留于晉陽,後方入關。從太祖征伐,常陪侍帷幄,出入臥內。後以迎魏孝武功,拜殿中將軍大統元年[535],授帳內都督,從儀同李虎討曹泥,破之。又從破竇泰。以功封廣宗縣伯,邑五百戶。仍從復弘農,克河北郡,戰沙苑,皆有功。

驍果有膂力,善騎射。太祖甚寵之,委以心膂。河橋之戰太祖馬中流矢,因而驚奔。綱與李穆等左右力戰,眾皆披靡,太祖方得乘馬。以前後功,增邑八百戶,進爵為公,仍拜平遠將軍步兵校尉八年,加通直散騎常侍太子武衛率、前將軍,轉帥都督東魏圍玉壁,綱從太祖救之。九年春太祖復與東魏戰於邙山,大軍不利,人心離解。綱勵將士,盡心翊衛。遷大都督十四年,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增邑三百戶。俄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進爵昌平郡公十七年,出為華州刺史魏廢帝二年,拜大將軍,兼領軍將軍。及帝有異謀,言頗漏泄。太祖以綱職典禁旅,使密為之備。俄而帝廢,立齊王,仍以綱為中領軍,總宿衛

綱兄迥率眾伐蜀,綱從太祖送之於城西,見一走兔,太祖命綱射之。誓曰:「若獲此兔,必當破蜀。」俄而綱獲兔而反。太祖喜曰:「事平之日,當賞汝佳口。」及克蜀,賜綱侍婢二人。又常從太祖北狩雲陽,值五鹿俱起,綱獲其三。每從遊宴,太祖以珍異之物令諸功臣射而取之,綱所獲輒多。

孝閔帝踐阼,綱以親戚掌禁兵,除小司馬。又與晉公廢帝,語在護傳。世宗即位,進位柱國大將軍武成元年[559],進封吳國公,邑萬戶,除涇州總管、五州十一防諸軍事涇州刺史。是歲,大長公主于京師,綱去職。尋起復本官。保定元年[561],拜少傅。俄而授大司空二年,出為陝州總管、七州十三防諸軍事陝州刺史四年晉公護東討,乃配綱甲士,留鎮京師。綱以天子在宮,必無內慮,乃請出外,頓於咸陽。大軍還,綱復歸鎮。天和二年[567],以綱政績可稱,賜帛千段、穀六千斛、錢二十萬,增邑四百戶。陳公純等以皇后阿史那氏突厥將入塞,詔徵綱與大將軍王傑率眾迎衛於境首。三年,追論河橋之功,封一子縣公,邑一千戶。四年五月于京師,時年五十三。贈太保、十二州諸軍事同州刺史。諡曰

第三子安,以嫡嗣。大象末,位至柱國。安兄運,別有傳。運弟勤,少歷顯位。大象末,青州總管。起兵應伯父迥,事在迥傳。安弟敬,尚世宗河南公主,位至儀同三司

叱列伏龜字摩頭陀代郡西部人也。世為部落大人。魏初入附,遂世為第一領民酋長。至龜,容貌瑰偉,腰帶十圍,進止詳雅,兼有武藝。嗣父業,復為領民酋長。

正光五年[524]廣陽王深北征,請龜為寧朔將軍,委以帳內兵事。尋除善無郡守孝昌三年[527],又除別將,從長孫稚西征。以戰功,累遷征西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後還洛,授都督,遂為齊神武所寵任,加授大都督沙苑之敗,隨例來降。太祖以其豪門,解縛禮之。仍以邵惠公女妻之。大統四年[538],封長樂縣公,邑一千戶。自此常從太祖征討,亟有戰功。八年,出為北雍州刺史,加大都督。尋進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十四年,徵拜侍中,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除恆州刺史,增邑通前一千四百戶。十七年,卒。子椿嗣。

椿字千年。世宗時,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尋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改封永世縣公,邑一千二百戶。保定二年[562],授幽州刺史。天和初,除左宮伯,進位大將軍

閻慶字仁慶,河南河陰人也。曾祖善,仕魏,歷龍驤將軍雲州鎮將,因家于雲州之盛樂郡。祖提,使持節、車騎大將軍燉煌鎮都大將。父進,有謀略,勇冠當時。正光中,拜龍驤將軍。屬衛可孤作亂,攻圍盛樂。進率眾拒守,綿歷三載,晝夜交戰,未嘗休息,以少擊眾,城竟獲全。以功拜盛樂郡守

慶幼聰敏,重然諾,風儀端肅,望之儼然。及衛可孤侵逼盛樂,慶隨父固守,頗有力焉。拜別將,稍遷輕車將軍,加給事中。後以軍功,拜步兵校尉中堅將軍

既而齊神武舉兵入洛,魏孝武西遷,慶謂所親曰:「高歡跋扈,將有篡逆之謀,豈可苟安目前,受其控制也!」遂以大統三年[537],自宜陽歸闕。太祖謂慶曰:「高歡逆亂,宇內分崩,群盜競興,入皆徇己。卿遂能盡忠貞之節,重君臣之義,背逆歸順,捨危就安,雖古人所稱,何以加也。」即拜中堅將軍奉車都尉河橋之役,以功拜前將軍太中大夫,遷後將軍,封安次縣子,邑四百戶。及邙山之戰,先登陷陳。拜撫軍將軍大都督,進爵為伯,增邑五百戶。

慶善於綏撫,士卒未休,未嘗先舍,故能盡其死力,屢展勳勞。累遷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雲州大中正,加侍中賜姓大野氏。

孝閔帝踐祚,出為河州刺史,進爵石保縣公,增邑千戶。州居河外,地接戎夷。慶留心撫納,頗稱簡惠。就拜大將軍,進爵大安郡公,邑戶如舊。入為小司空,除雲州刺史,轉寧州刺史。慶性寬和,不苛察,百性悅之。天和六年[571],進位柱國

晉公護母,慶之姑也。護雖擅朝,而慶未嘗阿附。及護誅,高祖以此重之。乃詔慶第十二子毗尚帝女清都公主。慶雖位望隆重,婚連帝室,常以謙慎自守,時人以此稱之。建德二年[573],抗表致仕,優詔許焉。慶既衰老,恆嬰沉痼。宣帝以其先朝耆舊,特異常倫,乃詔靜帝至第問疾。賜布帛千段。醫藥所須,令有司供給。大象二年[580],拜上柱國隋文帝踐極,又令皇太子就第問疾,仍供醫藥之費。開皇二年[582],時年七十七。贈司空、荊譙淅湖灃廣蒙七州諸軍事荊州刺史。諡曰

長子常,先慶卒。次子毗嗣。大象末,位至大將軍

史臣曰:中陽御曆,沛邑多封侯;白水配天,南陽皆貴戚。是知階緣近屬,以取寵榮,其來尚矣。王盟等始以親黨升朝,終以才能進達,勤宣運始,位列周行。實參跡於功臣,蓋弗由於恩澤也。

<< < > >>

×0

社区贡献:

 报错 / 反馈

 编辑片段 提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