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试运行中,有任何建议或bug反馈,请发信到qiushan@taolang.club;看这里了解本站是做什么的,以及籍海淘浪有什么寓意

知道了

本書目錄

本篇关键词 词云图

纪年大統四年[538] 2大統二年[536] 1大統三年[537] 1武成元年[559] 1保定二年[562] 1天和元年[566] 1建德二年[573] 1大象二年[580] 1

地点洛陽 6陽城 2隴右 2汾陰 2江陵 2秦中 1武功郡 1岐州 1天水 1得榮 1揚州 1潁川 1東平 1壽張 1沙苑 1博陵 1新蔡 1襄陽 1京兆 1關中 1灌山 1清河 1頓丘 1江左 1相州 1江南 1雍州 1西兗州 1潼關 1幽州 1荊州 1

人物太祖 20寶夤 12思禮 4蘇亮 3柳虯 3呂思禮 3薛憕 3蕭寶夤 3賀拔岳 3薛寘 2李昶 2元偉 2齊王 2爾朱天光 2馮翊王 2元季海 2獨孤信 2侯莫陳悅 2曾祖 2孝通 2盧辯 2檀翥 2世宗 2晉公 2城陽王 2常景 1長孫稚 1宜都王 1臨涇縣子 1景雋 1從母 1蘇湛 1景恕 1慶之 1李憲 1馮雋 1樊子鵠 1美陽縣男 1彰善 1董狐 1班固 1陛下 1秘書 1溫潤 1徐遵明 1葛榮 1平陸縣伯 1司馬子如 1趙貴 1赫連達 1汝陽縣子 1竇泰 1崔騰 1董紹 1景猷 1宗人 1祖母 1韋潛 1世冑 1從祖 1真度 1安都 1爾朱榮 1恬然 1族人 1高歡 1夏陽縣男 1遵彥 1安邑侯 1郃陽縣子 1燕公 1于謹 1盧柔 1文藻 1祖彪 1學生 1綏德公 1陸通 1臨黃縣伯 1宇文氏 1安昌公 1中都公 1陸逞 1臨淄公 1唐瑾 1冊文 1鳳翔 1琅邪王 1毛遐 1毛鴻賓 1高唐縣子 1徐招 1城陽公 1濮陽王 1高陽縣伯 1安郡王 1尉遲迥 1淮南縣公 1庾信 1元氏 1遵先 1廣陵王 1義陽王 1陳郡王 1安王 1元育 1梁王 1元儉 1廣平郡公 1安昌郡公 1韓國公 1魯郡公 1宜都郡公 1元顏子 1安樂縣公 1元壽 1房陵縣公 1文擅 1書麟 1琳琅 1

文官開府儀同三司 9中大夫 8中書侍郎 6黃門侍郎 6儀同三司 6侍中 6行臺郎中 5下大夫 5郎中 4史官 3六官 3內史 3御史中尉 3司宗 3散騎常侍 2大中正 2中書舍人 2秦州刺史 2都官尚書 2祕書監 2奉朝請 2員外散騎侍郎 2雍州刺史 2丞相 2司會 2兗州刺史 2吏部尚書 2從事 2府長史 2行臺右丞 2著作郎 2太中大夫 2府司錄 2州刺史 2司徒 2尚書令 2少師 2玉門郡守 1泰山郡守 1光祿大夫 1左丞 1吏部郎中 1右光祿大夫 1給事黃門侍郎 1秦州司馬 1黃門郎 1北華州刺史 1尚書 1岐州刺史 1羽儀 1侍御史 1尚書郎 1散騎侍郎 1州主薄 1別駕 1武都郡守 1金紫光祿大夫 1南汾州刺史 1涇州刺史 1揚州刺史 1判事 1侍醫 1開府從事中郎 1府司馬 1左史 1祕書丞 1丞事 1欒城令 1僕射 1尚書二千石 1國子博士 1定州刺史 1御史丞 1給事中 1中散大夫 1河東郡守 1尚書吏部郎 1州主簿 1郡功曹 1著作佐郎 1中書令 1小宗伯 1淅州刺史 1虞州刺史 1清水郡守 1南荊州刺史 1典儀 1都官郎中 1閤祭酒 1銀青光祿大夫 1郎官 1書記 1昌州刺史 1挽郎 1司州牧 1司空 1殿中侍御史 1廷尉 1尚書左僕射 1通直散騎常侍 1度支郎中 1太子舍人 1太子庶子 1兵部郎中 1都督府長史 1總管府長史 1成州刺史 1匠師中大夫 1隨州刺史 1小司寇 1襄州刺史 1太傅 1特進 1尚書僕射 1少保 1小司空 1鄯州刺史 1遂州刺史 1

武官驃騎大將軍 8車騎大將軍 7大將軍 6鎮遠將軍 4記室參軍 3鎮軍將軍 2衛將軍 2安東將軍 2郡守 2伏波將軍 2儀同大將軍 2中軍將軍 2師氏 2柱國大將軍 2驃騎將軍 1騎士 1鎮西將軍 1領軍 1州功曹參軍 1大都督 1冠軍將軍 1左中郎將 1步兵校尉 1征虜將軍 1平遠將軍 1左將軍 1中尉 1錄事參軍 1田曹參軍 1前將軍 1左衛將軍 1七兵尚書 1總管 1武衛將軍 1

其他孝武西遷 5魏文帝 5中書監 4行臺 3丞相府 3魏廢帝 2司錄 2孝閔帝 2明堂 2高祖 2列傳 1開府 1大行臺 1鼓吹 1謀叛 1復作 1孝莊帝 1五經 1秀才 1都督府 1南省 1南史 1書法 1魏恭帝 1孝 1講書 1守禦 1殿中 1追贈 1駕部 1吏部 1鳧鴈 1蟾蜍 1禮部 1周禮 1理 1西京記 1太學 1中朝 1賜姓 1魏孝明帝 1正經 1民部 1上開府 1

卷三十八 列傳第三十

蘇亮弟湛 柳虯 呂思禮 薛憕 薛寘 李昶 元偉

蘇亮字景順,武功人也。祖權,魏中書侍郎玉門郡守。父祐,泰山郡守

亮少通敏,博學,好屬文,善章奏。初舉秀才,至洛陽,遇河內常景。景深器之,退而謂人曰:「秦中才學可以抗山東者,將此人乎。」魏齊王蕭寶夤引為參軍。後寶夤開府,復為其府主薄。從寶夤西征,轉記室參軍寶夤大將軍,仍為之掾。寶夤雅知重亮,凡有文檄謀議,皆以委之。尋行武功郡事,甚著聲績。寶夤作亂,以亮為黃門侍郎。亮善處人間,與物無忤。及寶夤敗,從之者遇禍,唯亮獲全。乃長孫稚爾朱天光等西討,並以亮為郎中,專典文翰。累遷鎮軍將軍光祿大夫散騎常侍岐州大中正賀拔岳為關西行臺,引亮為左丞,典機密。

孝武西遷,除吏部郎中,加衛將軍右光祿大夫大統二年[536],拜給事黃門侍郎,領中書舍人魏文帝宜都王式為秦州刺史,以亮為司馬。帝謂亮曰:「黃門侍郎豈可為秦州司馬,直以朕愛子出蕃,故以心腹相委,勿以為恨。」臨辭,賜以御馬。七年,復為黃門郎,加驃騎將軍八年,遷都官尚書、使持節、行北華州刺史,封臨涇縣子,邑三百戶。除中書監,領著作,修國史。亮有機辯,善談笑。太祖甚重之。有所籌議,率多會旨。記人之善,忘人之過。薦達後進,常如弗及。故當世敬慕焉。十四年,除祕書監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尋拜大行臺尚書,出為岐州刺史。朝廷以其作牧本州,特給路車、鼓吹,先還其宅,并給騎士三千。列羽儀,遊鄉黨,經過故人,歡飲旬日,然後入州。世以為榮。十七年,徵拜侍中。卒於位。贈本官。

亮少與從弟綽俱知名。然綽文章少不逮亮,至於經畫進趣,亮又減之。故世稱二蘇焉。亮自大統以來,無歲不轉官,一年或至三遷。僉曰才至,不怪其速也。所著文筆數十篇,頗行於世。子師嗣。以亮名重於時,起家為黃門侍郎

亮弟湛,字景雋。少有志行,與亮俱著名西土。年二十餘,舉秀才,除奉朝請,領侍御史,加員外散騎侍郎蕭寶夤西討,以湛為行臺郎中,深見委任。及寶夤謀叛逆,湛時臥疾於家。寶夤乃令湛從母天水姜儉謂湛曰:「吾不能坐受死亡,今便為身計,不復作魏臣也。與卿死生榮辱,方當共之,故以相報。」湛聞之,舉聲大哭。儉遽止之曰:「何得便爾?」湛曰:「闔門百口,即時屠滅,云何不哭。」哭數十聲,徐謂儉曰:「為我白齊王,王本以窮而歸人,賴朝廷假王羽翼,遂得榮寵至此。既屬國步多虞,不能竭誠報德,豈可乘人間隙,便有問鼎之心乎。今魏德雖衰,天命未改。王之恩義,未洽於民,破亡之期,必不旋踵。蘇湛終不能以積世忠貞之基,一旦為王族滅也。」寶夤復令儉謂湛曰:「此是救命之計,不得不爾。」湛復曰:「凡舉大事,當得天下奇士。今但共長安博徒小兒輩為此計,豈有辦哉。湛不忍見荊棘生王戶庭也。願賜骸骨還舊里,庶歸全地下,無愧先人。」寶夤素重之,知必不為己用,遂聽還武功。寶夤後果敗。

孝莊帝即位,徵拜尚書郎。帝嘗謂之曰:「聞卿答蕭寶夤,甚有美辭,可為我說之也。」湛頓首謝曰:「臣自惟言辭不如伍被遠矣,然始終不易,竊謂過之。但臣與寶夤周旋契闊,言得盡心,而不能令其守節,此臣之罪也。」孝莊大悅,加授散騎侍郎。尋遷中書侍郎

孝武初,以疾還鄉里,終於家。贈散騎常侍鎮西將軍雍州刺史

湛弟讓,字景恕。幼聰敏,好學,頗有人倫鑒識。初為本州主薄,稍遷別駕武都郡守鎮遠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及太祖丞相,引為府屬,甚見親待。出為衛將軍南汾州刺史。治有善政。尋卒官。贈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涇州刺史

柳虯字仲蟠,司會慶之兄也。年十三,便專精好學。時貴遊子弟就學者,並車服華盛,唯虯不事容飾。遍受五經,略通大義,兼博涉子史,雅好屬文。孝昌中,揚州刺史李憲舉虯秀才兗州刺史馮雋引虯為府主薄。既而樊子鵠吏部尚書,其兄義為揚州。治中,加鎮遠將軍,非其好也,遂棄官還洛陽。屬天下喪亂,乃退耕於陽城,有終焉之志。

大統三年[537]馮翊王元季海領軍獨孤信洛陽。于時舊京荒廢,人物罕極,唯有虯在陽城,裴諏在潁川。信等乃俱徵之,以虯為行臺郎中,諏為都督府屬,並掌文翰。時人為之語曰:「北府裴諏,南省柳虯。」時軍旅務殷,虯勵精從事,或通夜不寢。季海嘗云:「柳郎中判事,我不復重看。」四年,入朝,太祖欲官之,虯辭母老,乞侍醫藥。太祖許焉。久之為獨孤信開府從事中郎。信出鎮隴右,因為秦州刺史,以虯為二府司馬。雖處元僚,不綜府事,唯在信左右談論而已。因使見太祖,被留為丞相府記室。追論歸朝功,封美陽縣男,邑二百戶。

虯以史官密書善惡,未足懲勸。乃上疏曰:

古者人君立史官,非但記事而已,蓋所以為監誡也。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彰善癉惡,以樹風聲。故南史抗節,表崔杼之罪;董狐書法,明趙盾之愆。是知直筆於朝,其來久矣。而漢魏已還,密為記注,徒聞後世,無益當時,非所謂將順其美,匡救其惡者也。且著述之人,密書其事,縱能直筆,人莫之知。何止物生橫議,亦自異端互起。故班固致受金之名,陳壽有求米之論。著漢魏者,非一氏;造晉史者,至數家。後代紛紜,莫知准的。

伏惟陛下則天稽古,勞心庶政。開誹謗之路,納忠讜之言。諸史官記事者,請皆當朝顯言其狀,然後付之史閣。庶令是非明著,得失無隱。使聞善者日修,有過者知懼。敢以愚管,輕冒上聞。乞以瞽言,訪之眾議。

事遂施行。

十四年,除祕書丞秘書雖領著作,不參史事,自虯為丞,始令監掌焉。十六年,遷中書侍郎,修起居注,仍領丞事。時人論文體者,有古今之異。虯又以為時有今古,非文有今古,乃為文質論。文多不載。魏廢帝初,遷祕書監,加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虯脫略人間,不事小節,弊衣疏食,未嘗改操。人或譏之。虯曰:「衣不過適體,食不過充饑。孜孜營求,徒勞思慮耳。」魏恭帝元年冬,卒,時年五十四。贈兗州刺史。諡曰。有文章數十篇行於世。子鴻漸嗣。

呂思禮東平壽張人也。性溫潤,不雜交遊。年十四,受學於徐遵明。長於論難。諸生為之語曰:「講書論易,其鋒難敵。」十九,舉秀才,對策高第。除相州功曹參軍葛榮圍鄴,思禮守禦勳,賜爵平陸縣伯,除欒城令。普泰中,僕射司馬子如薦為尚書二千石郎中。尋以地寒被出,兼國子博士。乃求為關西大。行臺賀拔岳所重。專掌機密,甚得時譽。

岳為侯莫陳悅所害,趙貴等議遣赫連達太祖思禮預其謀。及太祖為關西大都督,以思禮府長史,尋除行臺右丞。以迎魏孝武功,封汝陽縣子,邑四百戶,加冠軍將軍,拜黃門侍郎魏文帝即位,領著作郎,除安東將軍都官尚書,兼七兵、殿中二曹事。從擒竇泰,進爵為侯,邑八百戶。大統四年[538],以謗訕朝政,賜死。

思禮好學,有文才。雖務兼軍國,而手不釋卷。晝理政事,夜則讀書。令蒼頭執燭,燭燼夜有數升。沙苑之捷,命為露布,食頃便成。太祖歎其工而且速。所為碑誄表頌,並傳於世。七年追贈車騎大將軍定州刺史。子亶嗣。大象末,位至駕部下大夫

時有博陵崔騰新蔡董紹並早有名譽,歷職清顯。騰為丞相府長史,紹為御史丞。俱以投書謗議,賜死。

薛憕景猷,河東汾陰人也。曾祖弘敞,值赫連之亂,率宗人避地襄陽

憕早喪父,家貧,躬耕以養祖母,有暇則覽文籍。時人未之奇也。江表取人,多以世族。憕既羇旅,不被擢用。然負才使氣,未嘗趣世祿之門。左中郎將京兆韋潛度謂憕曰:「君門地非下,身材不劣,何不𧝬裾數參吏部?」憕曰:「『世冑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古人以為歎息。竊所未能也。」潛度告人曰:「此年少極慷慨,但不遭時耳。」

孝昌中,杖策還洛陽。先是,憕從祖真度與族祖安都擁徐、兗歸魏,其子懷雋見憕,甚相親善。屬爾朱榮廢立,遂還河東,止懷雋家。不交人物,終日讀書,手自抄略,將二百卷。唯郡守元襲,時相要屈,與之抗禮。懷雋每曰:「汝還鄉里,不營產業,不肯取妻,豈復欲南乎?」憕亦恬然自處,不改其舊。普泰中,拜給事中,加伏波將軍

及齊神武起兵,憕乃東遊陳、梁間,謂族人孝通曰:「高歡阻兵陵上,喪亂方始。關中形勝之地,必有霸王居之。」乃與孝通俱遊長安。侯莫陳悅聞之,召為行臺郎中,除鎮遠將軍步兵校尉。及悅害賀拔岳,軍人咸相慶慰。憕獨謂所親曰:「悅才略本寡,輒害良將,敗亡之事,其則不遠。吾屬今即為人所虜,何慶慰之有乎!」聞者以憕言為然,乃有憂色。尋而太祖平悅,引憕為記室參軍。魏孝武西遷,授征虜將軍中散大夫,封夏陽縣男,邑二百戶。魏文帝即位,拜中書侍郎,加安東將軍,增邑百戶,進爵為伯。

大統四年[538],宣光、清徽殿初成,憕為之頌。魏文帝又造二欹器。一為二仙人共持一缽,同處一盤,缽蓋有山,山有香氣,一仙人又持金瓶以臨器上,以水灌山,則出於瓶而注乎器,煙氣通發山中,謂之仙人欹器。一為二荷同處一盤,相去盈尺,中有蓮下垂器上,以水注荷,則出於蓮而盈乎器,為鳧鴈蟾蜍以飾之,謂之水芝欹器。二盤各處一床,缽圓而床方,中有人,言三才之象也。皆置清徽殿前。器形似觥而方,滿則平,溢則傾。憕各為作頌。

大統初,儀制多闕。太祖令憕與盧辯檀翥等參定之。自以流離世故,不聽音樂。雖幽室獨處,嘗有慼容。後坐事死。子舒嗣,官至禮部下大夫儀同大將軍、聘陳使副。

薛寘,河東汾陰人也。祖遵彥,魏平遠將軍河東郡守安邑侯。父乂,尚書吏部郎清河廣平二郡守

寘幼覽篇籍,好屬文。年未弱冠,為州主簿郡功曹。起家奉朝請。稍遷左將軍太中大夫。從魏孝武西遷,封郃陽縣子,邑四百戶,進號中軍將軍魏廢帝元年,領著作佐郎,修國史。尋拜中書侍郎,修起居注。遷中書令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燕公于謹江陵,以寘為司錄。軍中謀略,寘並參之。江陵平,進爵為伯,增邑五百戶。朝廷方改物創制,欲行周禮,乃令寘與小宗伯盧辯斟酌古今,共詳定之。六官建,授內史下大夫

孝閔帝踐阼,進爵為侯,增邑五百戶,轉御正中大夫。時前中書監盧柔,學業優深,文藻華贍,而寘與之方駕,故世號曰盧、薛焉。久之,進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出為淅州刺史。卒於位。吏民哀惜之。贈虞州刺史,諡曰。所著文筆二十餘卷,行於世。又撰西京記三卷,引據該洽,世稱其博聞焉。

寘性至孝,雖年齒已衰,職務繁廣,至於溫凊之禮,朝夕無違。當時以此稱之。子明嗣。大象末,儀同大將軍清水郡守

李昶頓丘臨黃人也,小名那。祖彪,名重魏朝,為御史中尉。父遊,亦有才行,為當世所稱。遊兄志,為南荊州刺史,遊隨從至州。屬爾朱之亂,與志俱奔江左

昶性峻急,不雜交遊。幼年已解屬文,有聲洛下。時洛陽創置明堂,昶年十數歲,為明堂賦。雖優洽未足,而才制可觀。見者咸曰「有家風矣」。初謁太祖太祖深奇之,厚加資給,令入太學太祖每見學生,必問才行於昶。昶神情清悟,應對明辨,太祖每稱歎之。綏德公陸通盛選僚寀,請以昶為司馬,太祖許之。昶雖年少,通特加接待,公私之事,咸取決焉。又兼二千石郎中典儀注。累遷都官郎中相州大中正丞相府閤祭酒中軍將軍銀青光祿大夫。昶雖處郎官太祖恆欲以書記委之。於是以昶為丞相府記室參軍著作郎,修國史。轉大行臺郎中中書侍郎。頃之,轉黃門侍郎,封臨黃縣伯,邑五百戶。

太祖嘗謂昶曰:「卿祖昔在中朝,為御史中尉。卿操尚貞固,理應不墜家風。但孤以中尉彈劾之官,愛憎所在,故未即授卿耳。然此職久曠,無以易卿。」乃奏昶為御史中尉。歲餘,加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賜姓宇文氏六官建,拜內史下大夫,進爵為侯,增邑五百戶,遷內史中大夫世宗初,行御伯中大夫武成元年[559],除中外府司錄。保定初,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二年,轉御正中大夫。時以近侍清要,盛選國華,乃以昶及安昌公元則、中都公陸逞臨淄公唐瑾等並為納言。尋進爵為公,增邑通前一千三百戶。五年,出為昌州刺史。在州遇疾,啟求入朝,詔許之。還未至京,卒於路。時年五十。贈相瀛二州刺史

昶於太祖世已當樞要,兵馬處分,專以委之,詔冊文筆,皆昶所作也。及晉公護執政,委任如舊。昶常曰:「文章之事,不足流於後世,經邦致治,庶及古人。」故所作文筆,了無藁草。唯留心政事而已。又以父在江南,身寓關右,自少及終,不飲酒聽樂。時論以此稱焉。子丹嗣。

時有高平檀翥,字鳳翔。好讀書,善屬文,能鼓瑟。早為琅邪王誦所知。年十九,為魏孝明帝挽郎。其後司州牧城陽王元徽以翥為從事,非其好也。尋謝病,客遊三輔。時毛遐行臺,鎮北雍州,表翥為行臺郎中。會爾朱天光東拒齊神武,翥隨赴洛。除西兗州錄事參軍,歷司空田曹參軍,加鎮遠將軍,兼殿中侍御史。臺中表奏,皆翥為之。尋副毛鴻賓潼關,加前將軍太中大夫。魏孝武西遷,賜爵高唐縣子,兼中書舍人,修國史,加鎮軍將軍。後坐談論輕躁,為黃門侍郎徐招所駁,死於廷尉獄。

元偉字猷道,河南洛陽人也。魏昭成之後。曾祖忠,尚書左僕射城陽王。祖盛,通直散騎常侍城陽公。父順,以左衛將軍從魏孝武西遷,拜中書監雍州刺史開府儀同三司,封濮陽王

偉少好學,有文雅。弱冠,授員外散騎侍郎。以侍從之勞,賜爵高陽縣伯。大統初,拜伏波將軍度支郎中,領太子舍人十一年,遷太子庶子,領兵部郎中。尋拜東南道行臺右丞十六年,進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以魏氏宗室,進爵南安郡王,邑五百戶。十七年,除幽州都督府長史。及尉遲迥伐蜀,以偉為司錄。書檄文記,皆偉之所為。蜀平,以功增邑五百戶。六官建,拜師氏下大夫,爵隨例降,改封淮南縣公

孝閔帝踐祚,除晉公府司錄世宗初,拜師氏中大夫。受詔於麟趾殿刊正經籍。尋除隴右總管府長史,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保定二年[562],遷成州刺史。偉政尚清靜,百姓悅附,流民復業者三千餘口。天和元年[566],入為匠師中大夫,轉司宗中大夫六年,出為隨州刺史。偉辭以母老,不拜。還為司宗。尋以母憂去職。建德二年[573],復為司宗,轉司會中大夫,兼民部中大夫,遷小司寇四年,以偉為使主,報聘于齊。是秋,高祖親戎東討,偉遂為齊人所執。六年,齊平,偉方見釋。高祖以其久被幽縶,加授上開府大象二年[580],除襄州刺史,進位大將軍

偉性溫柔,好虛靜。居家不治生業。篤學愛文,政事之暇,未嘗棄書。謹慎小心,與物無忤。時人以此稱之。初自鄴還也,庾信贈其詩曰:「虢亡垂棘反,齊平寶鼎歸。」其為辭人所重如此。後以疾卒。

太祖天縱寬仁,性罕猜忌。元氏戚屬,並保全之,內外任使,布於列職。孝閔踐祚,無替前緒。明、武纘業,亦遵先志。雖天厭魏德,鼎命已遷,枝葉榮茂,足以逾於前代矣。然簡牘散亡,事多湮沒。今錄其名位可知者,附於此云。

柱國大將軍太傅、大司徒廣陵王元欣,柱國大將軍特進尚書令少師義陽王元子孝,尚書僕射馮翊王元季海七兵尚書陳郡王元玄,大將軍、淮安王元育大將軍梁王元儉大將軍尚書令少保、小司徒廣平郡公元贊,大將軍、納言、小司空荊州總管安昌郡公元則,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少師韓國公元羅,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魯郡公元正,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中書監、洵州刺史宜都郡公元顏子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鄯州刺史安樂縣公元壽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武衛將軍遂州刺史房陵縣公元審。

史臣曰:太祖除暴寧亂,創業開基,昃食求賢,共康庶政。既焚林而訪阮,亦牓道以求孫,可謂野無遺才,朝多君子。蘇亮等並學稱該博,文擅雕龍,或揮翰鳳池,或著書麟閣,咸居祿位,各逞琳琅。擬彼陳、徐,慚後生之可畏;論其任遇,實當時之良選也。魏文帝有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其呂思禮薛憕之謂也?

<< < > >>

×0

社区贡献:

 报错 / 反馈

 编辑片段 提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