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试运行中,有任何建议或bug反馈,请发信到qiushan@taolang.club;看这里了解本站是做什么的,以及籍海淘浪有什么寓意

知道了

本書目錄

本篇关键词 词云图

纪年保定四年[564] 3天和三年[568] 2大統元年[535] 2武成元年[559] 2保定三年[563] 1天和元年[566] 1開皇 1普泰元年[531] 1大統八年[542] 1保定元年[561] 1天和二年[567] 1大統三年[537] 1保定二年[562] 1

地点洛陽 8潁川 7安陸 7并州 5沙苑 4邙山 4晉陽 4同州 4夏州 4弘農 3隴右 3江陵 3隆州 3穰城 3河橋 2新城 2河州 2渭橋 2昌黎 2沃野 2陽翟 2梁州 2隨郡 2穀城 1漢川 1柏壁城 1平陽 1金州 1原州 1井陘 1關中 1渭北 1岐州 1荊州 1山南道 1顯州 1鹽亭縣 1利州 1鎮河 1文州 1武陽郡 1宛陵 1渭州 1岷州 1興州 1鹽亭 1張掖 1涼州 1華陰 1武川鎮 1泰山 1江左 1南陽 1潼關 1回洛城 1龍門 1義陽郡 1齊興郡 1昌州 1樊城 1襄陽 1竟陵郡 1竟陵 1石城 1陵城 1江津 1蒲阪 1豫州 1保城 1洛南 1竟陵縣 1武川 1靈丘 1平城 1長城 1太原 1子午谷 1涇州 1赤壁 1烏巢 1

人物太祖 32仲禮 11晉公 7達奚武 6楊忠 4竇泰 4大宗伯 4永恩 4豆盧寧 3侯莫陳悅 3消難 3爾朱榮 3葛榮 3安平郡公 3史寧 3獨孤信 3趙育 3任祥 3侯莫陳順 2宇文貴 2王雄 2賀拔岳 2趙貴 2高敖曹 2李弼 2乾運 2司馬消難 2鄭國公 2尉遲迥 2世宗 2彭城郡公 2于謹 2武陽郡公 2楚國公 2永貴 2化政郡公 2堯雄 2怡峰 2元壽 2興城郡公 2洛兒 2長生 2馬岫 2王叔孫 2陳留郡公 2楊纂 2王傑 2同翊 1須昌縣伯 1蘇綽 1高陽郡公 1莫多婁貸文 1武陵王 1楊乾運 1齊王 1具瞻 1華岳 1登峰 1展誠 1高峻 1千仞 1高峰 1嘉猷 1昌邑縣公 1普寧縣公 1廣平郡公 1震父 1渭南縣子 1王謙 1梁國公 1賀拔勝 1元顥 1木門縣子 1王盟 1周惠達 1惠達 1太子 1武都 1河間郡公 1慕容氏 1長樂 1豆盧氏 1涪陵郡公 1爾朱天光 1醜奴 1靈壽縣男 1天光 1河陽縣伯 1范陽郡公 1王琳 1蔡祐 1世子 1陽縣侯 1新興縣伯 1龍支縣侯 1沃野縣公 1元勳 1貴母 1俾壽 1破六汗拔陵 1源子雍 1麒麟 1從子 1革融縣侯 1賀若統 1陳相 1宕昌王 1宗人 1羌同 1張遁 1賀蘭祥 1許國公 1皇后 1英國公 1雙泉縣伯 1洞城郡公 1祖烈 1北海王 1爾朱度律 1爾朱兆 1昌縣伯 1小黃縣伯 1辛纂 1城縣公 1李遠 1北海郡君 1田柱 1侯景 1岳陽王 1邵陵王 1汝南城主 1蕭綸 1御眾 1隨國公 1李穆 1朱敏 1田弘 1慕容延 1守陘 1竟陵縣公 1周郡公 1安康郡公 1臨貞縣伯 1武威郡公 1庸國公 1周瑜 1賈詡 1

文官儀同三司 9開府儀同三司 9州諸軍事 8太保 6同州刺史 6散騎常侍 5侍中 5太傅 4中大夫 4司徒 3大司寇 3銀青光祿大夫 3少保 3金紫光祿大夫 3岐州刺史 3少傅 3中散大夫 2通直散騎常侍 2益州刺史 2荊州刺史 2總管府長史 2大司空 2洛州刺史 2涇州刺史 2大丞相 1東秦州刺史 1北雍州刺史 1梁州刺史 1北豫州刺史 1岳廟 1員外散騎常侍 1右中大夫 1華州刺史 1金州刺史 1原州刺史 1衛尉卿 1僕射 1少師 1顯州刺史 1大中正 1北華州刺史 1尚書右僕射 1成州刺史 1鄯州刺史 1利州刺史 1司會 1幽州刺史 1大棘 1夏州刺史 1博士 1刺史 1武騎常侍 1郢州刺史 1潁州長史 1州刺史 1左長史 1興州刺史 1冢宰 1上士 1涼州刺史 1太原郡守 1關外侯 1左光祿大夫 1雲州刺史 1朔州刺史 1雍州刺史 1梁司州刺史 1長史 1小宗伯 1大冢宰 1

武官大都督 11大將軍 11都督 8柱國 8車騎大將軍 7驃騎大將軍 7總管 7柱國大將軍 7諸軍事 4上柱國 4鎮將 3別將 3征西將軍 3直寢 2撫軍將軍 2郡守 2龍驤將軍 2武衛將軍 2子都督 1中兵參軍 1候騎 1車騎將軍 1輕車將軍 1寧朔將軍 1越騎校尉 1千牛備身 1衛將軍 1太尉 1前將軍 1鎮東將軍 1武衛大將軍 1左衛將軍 1開府儀同大將軍 1殄寇將軍 1都督利沙文三州諸軍事 1征虜將軍 1右衛將軍 1都督益潼等八州諸軍事 1都督涼甘瓜州諸軍 1建遠將軍 1直閤將軍 1安西將軍 1前驅 1文德主帥 1都督朔燕顯蔚四州諸軍事 1都督三荊二襄二廣南雍平信隨江二郢淅十五州諸軍事 1騎士 1甲士 1健兒 1元帥 1軍容 1驃騎將軍 1

其他突厥 9高祖 9薨 8孝閔帝 7開府 7東魏 7稽胡 6追贈 4孝武西遷 4魏恭帝 4魏文帝 3賜姓 3吐谷渾 3梁元帝 3羽林監 2桓 2襲爵 2屯兵 2魏廢帝 2列傳 1前鋒 1振旅 1禱祈 1稽首 1校獵 1女樂 1反間 1前燕 1支庶 1驍果 1軍司 1昭 1敬 1元顥入洛 1鄉兵 1行臺 1輜重 1醜扇 1屯田 1攻圍 1穆 1上開府 1尺八 1兵衛 1梁武帝 1河橋之役 1邙山之戰 1追封 1鄉導 1銜枚 1死地 1迎勞 1罷兵 1忠 1

卷十九 列傳第十一

達奚武子震 侯莫陳順 豆盧寧 宇文貴 楊忠 王雄

達奚武字成興,代人也。祖眷,魏懷荒鎮將。父長,汧城鎮將

武少倜儻,好馳射,為賀拔岳所知。岳征關右,引為別將,武遂委心事之。以戰功拜羽林監子都督。及岳為侯莫陳悅所害,武與趙貴收岳屍歸平涼,同翊太祖。從平悅,除中散大夫都督,封須昌縣伯,邑三百戶。魏孝武入關,授直寢,轉大丞相中兵參軍。大統初,出為東秦州刺史,加散騎常侍,進爵為公。

齊神武與竇泰高敖曹三道來侵,太祖欲并兵擊竇泰,諸將多異議,唯武及蘇綽太祖意同,遂擒之。齊神武乃退。太祖進圖弘農,遣武從兩騎覘候動靜,武與其候騎遇,即便交戰,斬六級,獲三人而反。齊神武趣沙苑太祖復遣武覘之。武從三騎,皆衣敵人衣服。至日暮,去營百步,下馬潛聽,得其軍號。因上馬歷營,若警夜者,有不如法者,往往撻之。具知敵之情狀,以告太祖太祖深嘉焉。遂從破之。除大都督,進爵高陽郡公,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四年太祖洛陽,武率騎一千為前鋒。至穀城,與李弼莫多婁貸文。進至河橋,武又力戰,斬其司徒高敖曹。遷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出為北雍州刺史。復戰邙山,時大軍不利,齊神武乘勝進至陝。武率兵禦之,乃退。久之,進位大將軍

十七年,詔武率兵三萬,經略漢川。梁將楊賢以武興降,梁深以白馬降,武分兵守其城。梁梁州刺史、宜豐侯蕭循固守南鄭,武圍之數旬,循乃請服,武為解圍。會梁武陵王蕭紀遣其將楊乾運等將兵萬餘人救循,循於是更據城不出。恐援軍之至,表裏受敵,乃簡精騎三千,逆擊乾運於白馬,大破之。乾運退走。武乃陳蜀軍俘級於城下。循知援軍被破,乃降,率所部男女三萬口入朝,自劍以北悉平。明年,武振旅還京師。朝議初欲以武為柱國,武謂人曰:「我作柱國,不應在元子孝前。」固辭不受。以大將軍出鎮玉壁。武乃量地形勝,立樂昌、胡營、新城三防。齊將高苟子以千騎攻新城,武邀擊之,悉虜其眾。

孝閔帝踐阼,拜柱國大司寇。齊北豫州刺史司馬消難舉州來附,詔武與楊忠消難以歸。武成初,轉大宗伯,進封鄭國公,邑萬戶。齊將斛律敦侵汾、絳,武以萬騎禦之,敦退。武築柏壁城,留開府權嚴、薛羽生守之。

保定三年[563],遷太保。其年,大軍東伐。隨公楊忠突厥自北道,武以三萬騎自東道,期會晉陽。武至平陽,後期不進,而忠已還,武尚未知。齊將斛律明月遺武書曰:「鴻鶴已翔於寥廓,羅者猶視於沮澤也。」武覽書,乃班師。出為同州刺史明年,從晉公護東伐。時尉遲迥洛陽,為敵所敗。武與齊王憲於邙山禦之。至夜,收軍。憲欲待明更戰,武欲還,固爭未決。武曰:「洛陽軍散,人情駭動。若不因夜速還,明日欲歸不得。武在軍旅久矣,備見形勢。大王少年未經事,豈可將數營士眾,一旦棄之乎。」憲從之,遂全軍而返。天和三年[568],轉太傅

武賤時,奢侈好華飾。及居重位,不持威儀,行常單馬,左右止一兩人而已。外門不施戟,恆晝掩一扉。或謂武曰:「公位冠群后,功名蓋世,出入儀衛,須稱具瞻,何輕率若是?」武曰:「子之言,非吾心也。吾在布衣,豈望富貴,不可頓忘疇昔。且天下未平,國恩未報,安可過事威容乎。」言者慚而退。

武之在同州也,時屬天旱,高祖敕武祀華岳岳廟舊在山下,常所禱祈。武謂僚屬曰:「吾備位三公,不能燮理陰陽,遂使盛農之月,久絕甘雨,天子勞心,百姓惶懼。忝寄既重,憂責實深。不可同於眾人,在常祀之所,必須登峰展誠,尋其靈奧。」岳既高峻千仞壁立,巖路嶮絕,人跡罕通。武年踰六十,唯將數人,攀藤援枝,然後得上。於是稽首祈請,陳百姓懇誠。晚不得還,即於岳上藉草而宿。夢見一白衣人來,執武手曰:「快辛苦,甚相嘉尚。」武遂驚覺,益用祗肅。至旦,雲霧四起,俄而澍雨,遠近霑洽。高祖聞之,璽書勞武曰:「公年尊德重,弼諧朕躬。比以陰陽愆序,時雨不降,命公求祈,止言廟所。不謂公不憚危險,遂乃遠陟高峰。但神道聰明,無幽不燭,感公至誠,甘澤斯應。聞之嘉賞,無忘于懷。今賜公雜綵百疋,公其善思嘉猷,匡朕不逮。念坐而論道之義,勿復更煩筋力也。」

武性貪恡,其為大司寇也,在庫有萬釘金帶,當時寶之,武因入庫,乃取以歸。主者白晉公護,以武勳,不彰其過,因而賜之。時論深鄙焉。五年十月,年六十七。贈太傅、十五州諸軍事同州刺史。諡曰。子震嗣。

震字猛略。少驍勇,便騎射,走及奔馬,膂力過人。大統初,起家員外散騎常侍太祖嘗於渭北校獵,時有兔過太祖前,震與諸將競射之,馬倒而墜,震足不傾躓,因步走射之,一發中兔。顧馬纔起,遂回身騰上。太祖喜曰:「非此父不生此子!」賜武雜綵一百段。十六年,封昌邑縣公,一千戶。累遷撫軍將軍銀青光祿大夫通直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世宗初,拜儀同、司右中大夫,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改封普寧縣公。武成初,進爵廣平郡公,除華州刺史。震雖生自膏腴,少習武藝,然導民訓俗,頗有治方。秩滿還朝,為百姓所戀。

保定四年[564],大軍東討,諸將皆奔退,震與敵交戰,軍遂獨全。天和元年[566],進位大將軍,率眾征稽胡,破之。六年,拜柱國。建德初,襲爵鄭國公,出為金州總管、十一州九防諸軍事金州刺史四年,從高祖東伐,為前三軍總管五年,又從東伐,率步騎一萬守統軍川,攻克義寧、烏蘇二鎮,破并州。進位上柱國。仍從平鄴,賜妾二人、女樂一部及珍玩等,拜大宗伯震父嘗為此職,時論榮之。宣政中,出為原州總管、三州二鎮諸軍事原州刺史。尋罷歸。隋開皇初,於家。

震弟惎,車騎將軍渭南縣子。大象末,為益州刺史,與王謙據蜀起兵。尋敗,被誅。

侯莫陳順太保梁國公崇之兄也。少豪俠,有志度。初事爾朱榮為統軍,後從賀拔勝井陘。武泰初,討葛榮,平邢杲,征韓婁,皆有功。拜輕車將軍羽林監。又從破元顥,進寧朔將軍越騎校尉普泰元年[531],除持節、征西將軍,封木門縣子,邑三百戶。尋加散騎常侍千牛備身衛將軍、閤內大都督。從魏孝武入關。順與太祖同里閈,素相友善,且其弟崇先在關中太祖見之甚歡。乃進爵彭城郡公,邑一千戶。

大統元年[535],拜衛尉卿,授儀同三司。及梁仚定圍逼河州,以順為大都督,與趙貴討破之,即行河州事。後從太祖沙苑,以功增邑千戶。

四年魏文帝東討,與太尉王盟僕射周惠達等留鎮長安。時趙青雀反,盟及惠達奉魏太子出次渭北。順於渭橋與賊戰,頻破之,賊不敢出。魏文帝還,親執順手曰:「渭橋之戰,卿有殊力。」便解所服金鏤玉梁帶賜之。

岐州氐苻安壽自號太白王,攻破武都,州郡騷動。復以順為大都督,往討之。而賊屯兵要險,軍不得進。順乃設反間,離其腹心;立信賞,誘其徒屬。安壽知勢窮迫,遂率部落一千家,赴軍款附。時順弟崇又封彭城郡公,封順河間郡公明年,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行西夏州事、安平郡公十六年,拜大將軍,出為荊州總管山南道五十二州諸軍事荊州刺史孝閔帝踐阼,拜少師,進位柱國。其年

豆盧寧字永安,昌黎徒何人。其先本姓慕容氏前燕支庶也。高祖勝,以燕。皇始初,歸魏,授長樂郡守賜姓豆盧氏,或云避難改焉。父長,柔玄鎮將,有威重,見稱於時。武成初,以寧著勳,追贈柱國大將軍少保涪陵郡公

寧少驍果,有志氣,身長八尺,美容儀,善騎射。永安中,以別將爾朱天光入關,加授都督。又以破万俟醜奴功,賜爵靈壽縣男。嘗與梁仚定遇於平涼川,相與肄射。乃於百步懸莎草以射之,七發五中。定服其能,贈遺甚厚。天光敗後,侯莫陳悅反,太祖討悅,寧與李弼率眾歸太祖

孝武西遷,以奉迎勳,封河陽縣伯,邑五百戶。大統元年[535],除前將軍,進爵為侯,增邑三百戶。遷顯州刺史顯州大中正。尋拜撫軍將軍銀青光祿大夫,進爵為公,增邑五百戶。授鎮東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從太祖竇泰,復弘農,破沙苑,除武衛大將軍,兼大都督。尋進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增邑八百戶。拜北華州刺史,在州未幾,以廉平著稱。加散騎常侍七年,從于謹稽胡帥劉平伏於上郡。及梁仚定反,以寧為軍司,監隴右諸軍事。賊平,進位侍中、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九年,從太祖迎高仲密,與東魏戰於邙山,遷左衛將軍,進爵范陽郡公,增邑四百戶。十六年,拜大將軍。羌帥傍乞鐵匆及鄭五醜等反叛,寧率眾討平之。魏恭帝二年,改封武陽郡公,遷尚書右僕射。梁將王琳遣其將侯方兒、潘純陀寇江陵,寧與蔡祐、鄭永等討之,方兒等遁走。三年,武興氐及固道氐魏大王等,相應反叛,寧復討平之。孝閔帝踐阼,授柱國大將軍。武成初,出為同州刺史。復督諸軍討稽胡郝阿保、劉桑德等,破之。軍還,遷大司寇,進封楚國公,邑萬戶,別食鹽亭縣一千戶,收其租賦。保定四年[564],授岐州刺史。屬大兵東討,寧輿疾從軍。五年同州,時年六十六。贈太保、同鄜等十州諸軍事同州刺史。諡曰

初寧未有子,養弟永恩子勣。及生子讚,親屬皆請讚為嗣。寧曰:「兄弟之子,猶子也,吾何擇焉。」遂以勣為世子。世以此稱之。及寧,勣襲爵,少歷顯位,大象末,上柱國利州總管。讚以寧勳,建德初,賜爵華陽縣侯。累遷開府儀同大將軍、進爵武陽郡公

永恩少有識度,為時輩所稱。初隨寧事侯莫陳悅,後與寧俱歸太祖,授殄寇將軍。以迎魏孝武功,封新興縣伯,邑五百戶。屢逢征討,皆有功,拜龍驤將軍中散大夫大統八年[542],除直寢、右親信都督,尋轉都督,加通直散騎常侍十六年,拜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魏廢帝元年,進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二年,出為成州刺史魏恭帝元年,進爵龍支縣侯三年大將軍、安政公史寧突厥可汗入吐谷渾,令永恩率騎五千鎮河、鄯二州,以為邊防。孝閔帝踐祚,授鄯州刺史,改封沃野縣公,增邑一千戶。尋轉隴右總管府長史武成元年[559],遷都督利沙文三州諸軍事利州刺史。時文州蠻叛,永恩率兵擊破之。保定元年[561],入為司會中大夫二年,復出為隴右總管府長史。寧以佐命元勳楚國公,請以先封武陽郡三千戶益沃野之封,詔許焉。又增邑并前四千五百戶。尋卒官,年四十八。贈少保、幽冀等五州諸軍事幽州刺史。諡曰。子通嗣。

宇文貴永貴,其先昌黎大棘人也。徙居夏州。父莫豆干。保定中,以貴著勳,追贈柱國大將軍少傅夏州刺史安平郡公貴母初孕貴,夢有老人抱一兒授之曰:「賜爾是子,俾壽且貴。」及生,形類所夢,故以永貴字之。

貴少從師受學,嘗輟書歎曰:「男兒當提劍汗馬以取公侯,何能如先生為博士也!」正光末,破六汗拔陵夏州刺史源子雍嬰城固守,以貴為統軍救之。前後數十戰,軍中咸服其勇。後送子雍還,賊帥叱干麒麟、薛崇禮等處處屯聚,出兵邀截,貴每奮擊,輒破之。除武騎常侍。又從子雍討葛榮,軍敗奔鄴,為榮所圍。賊屢來攻,貴每縋而出戰,賊莫敢當其鋒。然兇徒寔繁,圍久不解。貴乃於地道潛出,北見爾朱榮,陳賊兵勢,榮深納之。因從榮擒葛榮於滏口,加別將。又從元天穆平邢杲,轉都督元顥入洛,貴率鄉兵爾朱榮河橋,力戰有功。加征虜將軍,封革融縣侯,邑一千戶。除郢州刺史,入為武衛將軍、閤內大都督

從魏孝武西遷,進爵化政郡公。大統初,遷右衛將軍。貴善騎射,有將率才。太祖又以宗室,甚親委之。三年,進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與獨孤信洛陽

東魏潁州長史賀若統潁川來降,東魏遣其將堯雄趙育、是云寶率眾二萬攻潁。貴自洛陽率步騎二千救之,軍次陽翟。雄等已度馬橋,去潁川三十里,東魏行臺任祥又率眾四萬餘,與雄合。諸將咸以彼眾我寡,不可爭鋒。貴曰:「兵機倚伏,固不可以常理論。古人能以寡制眾者,皆由預睹成敗,決必然之策耳。吾雖闇於成事,然謂進與賀若合勢,為計之上者。請為諸軍說之。堯雄等必以為潁川孤危,勢非其敵,又謂吾寡弱獨進,若悉力以攻潁,必指掌可破。既陷潁川,便與任祥軍合,同惡相濟,為害更甚。吾今屯兵陽翟,便是入其數內。若賀若一陷,吾輩坐此何為。進據潁川,有城可守。雄見吾入城,出其不意,進則狐疑,退則不可。然後與諸軍盡力擊之,何往不克。願勿疑也。」遂入潁川。雄等稍前,貴率千人背城為陳,與雄合戰,貴馬中流矢,乃短兵步鬥。士眾用命。雄大敗輕走,趙育於陳降,獲其輜重,俘萬餘人,盡放令還。任祥聞雄敗,遂不敢進。尋而儀同怡峰率騎五百赴貴,貴乘勝逼祥。祥退保宛陵,追及之。會日暝,結陳相持。明旦合戰,俘斬甚多。祥軍既敗,是云寶亦降。

師還。魏文帝在天遊園,以金卮置侯上,命公卿射中者,即以賜之。貴一發而中。帝笑曰:「由基之妙,正當爾耳。」進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歷夏岐二州刺史十六年,遷中外府左長史,進位大將軍

宕昌王梁彌定為宗人獠甘所逐,來奔。又有羌酋傍乞鐵匆因梁仚定反後,據有渠株川,擁種類數千家,與渭州民鄭五醜扇惑諸羌同反,憑險置柵者十餘所。太祖令貴與豆盧寧史寧討之。貴等擒斬鐵匆及五醜。史寧又別擊獠甘,破之,乃納彌定。并於渠株川置岷州。朝廷美其功,遂於粟阪立碑,以紀其績。

魏廢帝初,出為岐州刺史二年,授大都督、興西蓋等六州諸軍事興州刺史。先是興州氐反,自貴至州,人情稍定。貴表請於梁州屯田,數州豐足。三年,詔貴代尉遲迥鎮蜀。時隆州開府李光賜反於鹽亭,與其黨帛玉成、寇食堂、譙淹、蒲皓、馬術等攻圍隆州。州人李祏亦聚眾反,開府張遁舉兵應之。貴乃命開府叱奴興救隆州,又令開府成亞擊祏及遁。勢蹙遂降,執送京師。除都督益潼等八州諸軍事益州刺史,就加小司徒。先是蜀人多劫盜,貴乃召任俠傑健者,署為遊軍二十四部,令其督捕,由是頗息。

孝閔帝踐阼,進位柱國,拜御正中大夫。武成初,與賀蘭祥吐谷渾。軍還,進封許國公,邑萬戶。舊爵迴封一子。遷大司空,治小冢宰,歷大司徒,遷太保

貴好音樂,耽弈碁,留連不倦。然好施愛士,時人頗以此稱之。保定之末,使突厥皇后天和二年[567],還至張掖。贈太傅,諡曰

子善嗣。歷位開府儀同三司大將軍柱國洛州刺史。以罪免,尋復本官,除大宗伯。大象末,進位上柱國。善弟忻,少以父軍功賜爵化政郡公。驍勇絕倫,有將帥才略。大象末,位至上柱國,進封英國公。忻弟愷,少好學,頗解屬文,雜藝多通,尤精巧思。亦以父軍功賜爵雙泉縣伯。尋襲祖爵安平郡公。起家右侍上士,稍遷御正中大夫。保定中,位至上開府

是云寶、趙育既至,初並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寶後累遷至大將軍都督涼甘瓜州諸軍涼州刺史,賜爵洞城郡公世宗時,吐谷渾侵逼涼州,寶與戰不利,遂歿於陣。

楊忠弘農華陰人也。小名奴奴。高祖元壽,魏初,為武川鎮司馬,因家於神武樹頹焉。祖烈龍驤將軍太原郡守。父禎,以軍功除建遠將軍。屬魏末喪亂,避地中山,結義徒以討鮮于脩禮,遂死之。保定中,以忠勳,追贈柱國大將軍少保興城郡公

忠美髭髯,身長七尺八寸,狀貌瑰偉,武藝絕倫,識量沉深,有將帥之略。年十八,客遊泰山。會梁兵攻郡,陷之,遂被執至江左。在梁五年,從北海王顥入洛,除直閤將軍。顥敗,爾朱度律召為帳下統軍。及爾朱兆以輕騎自并州洛陽,忠時預焉。賜爵昌縣伯,拜都督,又別封小黃縣伯。從獨孤信破梁下溠戍,平南陽,並有功。

及齊神武舉兵內侮,忠時隨信在洛,遂從魏孝武西遷,進爵為侯。仍從平潼關,破回洛城。除安西將軍銀青光祿大夫東魏荊州刺史辛纂穰城,忠從獨孤信討之,纂戰敗退走。信令忠與都督洛兒、元長生前驅,馳至其城,叱門者曰:「今大軍已至,城中有應,爾等求活,何不避走!」門者盡散。忠與洛兒長生乘城而入,彎弓大呼,纂兵衛百餘人莫之敢禦,斬纂以狥,城中懾服。居半歲,以東魏之逼,與信奔梁。梁武帝深奇之,以為文德主帥關外侯

大統三年[537],與信俱歸闕。太祖召居帳下。嘗從太祖狩於龍門,忠獨當一猛獸,左挾其腰,右拔其舌。太祖壯之。北臺謂猛獸為「揜于」,因以字之。從擒竇泰,破沙苑。遷征西將軍金紫光祿大夫,進爵襄城縣公河橋之役,忠與壯士五人力戰守橋,敵人遂不敢進。以功除左光祿大夫雲州刺史,兼大都督。又與李遠破黑水稽胡,并與怡峰解玉壁圍,轉洛州刺史邙山之戰,先登陷陳。除大都督,進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追封母蓋氏為北海郡君。尋除都督朔燕顯蔚四州諸軍事朔州刺史,加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及東魏潁川,蠻帥田柱清據險為亂,忠率兵討平之。

侯景渡江,梁武喪敗,其西義陽郡守馬伯符以下溠城降。朝廷因之,將經略漢、沔,乃授忠都督三荊二襄二廣南雍平信隨江二郢淅十五州諸軍事,鎮穰城。以伯符為鄉導,攻梁齊興郡昌州,皆克之。梁雍州刺史岳陽王蕭察雖稱藩附,而尚有貳心。忠自樊城觀兵於漢濱,易旗遞進,實騎二千,察登樓望之,以為三萬也,懼而服焉。

梁司州刺史仲禮留其長史馬岫安陸,自率兵騎一萬寇襄陽。初,梁竟陵郡守孫暠以其郡來附,太祖大都督符貴往鎮之。及仲禮至,暠乃執貴以降。仲禮又進遣其將王叔孫與暠同守。太祖怒,乃令忠帥眾南伐。攻梁隨郡,克之,獲其守將桓和。所過城戍,望風請服。忠乃進圍安陸仲禮隨郡陷,恐安陸不守,遂馳歸赴援。諸將恐仲禮至則安陸難下,請急攻之。忠曰:「攻守勢殊,未可卒拔。若引日勞師,表裏受敵,非計也。南人多習水軍,不閑野戰。仲禮回師在近路,吾出其不意,以奇兵襲之,彼怠我奮,一舉必克,則安陸不攻自拔,諸城可傳檄而定也。」於是選騎二千,銜枚夜進,遇仲禮於淙頭。忠親自陷陳,擒仲禮,悉俘其眾。馬岫安陸降,王叔孫斬孫暠,以竟陵降,皆如忠所策。梁元帝遣使送子方略為質,并送載書,請魏以石城為限,梁以安陸為界。乃旋師。進爵陳留郡公

十七年梁元帝逼其兄邵陵王綸。綸北度,與其前西陵郡守羊思達要隨、陸土豪段珍寶、夏侯珍洽,合謀送質於齊,欲來寇掠。汝南城主李素,綸故吏也,開門納焉。梁元帝密報太祖太祖乃遣忠督眾討之。詰旦陵城,日昃而剋。擒蕭綸,數其罪而殺之;并獲其安樂侯昉,亦殺之。初,忠之擒柳仲禮,遇之甚厚。仲禮至京師,乃譖忠於太祖,言其在軍大取金寶珍玩等。太祖欲覆按之,惜其功高,乃出忠。忠忿恚,悔不殺仲禮。故至此獲綸等,並加戮焉。忠間歲再舉,盡定漢東之地。寬以御眾,甚得新附之心。

魏恭帝初,賜姓普六如氏,行同州事。及于謹江陵,忠為前軍,屯江津,遏其走路。梁人束刃於象鼻以戰,忠射之,二象反走。及江陵平,朝廷立蕭察為梁主,令忠鎮穰城以為掎角之勢。別討沔曲諸蠻,皆克之。

孝閔帝踐阼,入為小宗伯。齊人寇東境,忠出鎮蒲阪。及司馬消難請降,忠與柱國達奚武援之。於是共率騎士五千,人兼馬一疋,從間道馳入齊境五百里。前後遣三使報消難而皆不反命。去北豫州三十里,武疑有變,欲還。忠曰:「有進死,無退生。」獨以千騎夜趨城下,四面峭絕,徒聞擊柝之聲。武親來,麾數百騎以西。忠勒餘騎不動,候門開而入,乃馳遣召武。時齊鎮城伏敬遠勒甲士二千人據東陴,舉烽嚴警。武憚之,不欲保城,乃多取財帛,以消難及其屬先歸。忠以三千騎為殿,到洛南,皆解鞍而臥。齊眾來追,至於洛北。忠謂將士曰:「但飽食,今在死地,賊必不敢渡水當吾鋒。」齊兵陽若渡水,忠馳將擊之,齊兵不敢逼,遂徐引而還。武歎曰:「達奚武自是天下健兒,今日服矣!」進位柱國大將軍武成元年[559],進封隨國公,邑萬戶,別食竟陵縣一千戶,收其租賦。尋治御正中大夫

保定二年[562],遷大司空。時朝議將與突厥伐齊,公卿咸曰:「齊氏地半天下,國富兵強。若從漠北入并州,極為險阻,且大將斛律明月未易可當。今欲探其巢窟,非十萬不可。」忠獨曰:「師克在和不在眾,萬騎足矣。明月豎子,亦何能為。」三年,乃以忠為元帥大將軍楊纂李穆王傑、爾朱敏開府元壽田弘慕容延等十餘人皆隸焉。又令達奚武帥步騎三萬,自南道而進,期會晉陽。忠乃留敏據什賁,遊兵河上。忠出武川,過故宅,祭先人,饗將士,席卷二十餘鎮。齊人守陘嶺之隘,忠縱奇兵奮擊,大破之。又留楊纂靈丘為後拒。突厥木汗可汗控地頭可汗、步離可汗等,以十萬騎來會。四年正月朔,攻晉陽。是時大雪數旬,風寒慘烈,齊人乃悉其精銳,鼓噪而出。突厥震駭,引上西山不肯戰。眾皆失色。忠令其眾曰:「事勢在天,無以眾寡為意。」乃率七百人步戰,死者十四五。以武後期不至,乃班師。齊人亦不敢逼。突厥於是縱兵大掠,自晉陽平城七百餘里,人畜無孑遺,俘斬甚眾。高祖遣使迎勞忠於夏州。及至京師,厚加宴賜。高祖將以忠為太傅晉公護以其不附己,難之,乃拜總管涇豳靈雲鹽顯六州諸軍事涇州刺史

是歲,大軍又東伐,晉公護出洛陽,令忠出沃野以應接突厥。時軍糧既少,諸將憂之,而計無所出。忠曰:「當權以濟事耳。」乃招誘稽胡諸首領,咸令在坐。使王傑軍容,鳴鼓而至。忠陽怪而問之。傑曰:「大冢宰已平洛陽,天子聞銀、夏之間生胡擾動,故使傑就公討之。」又令突厥使者馳至而告曰:「可汗更入并州,留兵馬十餘萬在長城下,故遣問公,若有稽胡不服,欲來共公破之。」坐者皆懼,忠慰喻而遣之。於是諸胡相率歸命,饋輸填積。屬晉公護先退,忠亦罷兵還鎮。又以政績可稱,詔賜錢三十萬、布五百疋、穀二千斛。

天和三年[568],以疾還京。高祖晉公護屢臨視焉。尋,年六十二,贈太保、同朔等十三州諸軍事同州刺史,本官如故。諡曰。子堅嗣。

弟整,建德中,開府陳留郡公,從高祖平齊,歿於并州。以整死王事,詔其子智積襲其官爵。整弟慧,大象末,大宗伯竟陵縣公。慧弟嵩,以忠勳,賜爵興城郡公,早卒。嵩弟達,亦以忠勳,爵周郡公

王雄字胡布頭,太原人也。父崙以雄著勳,追贈柱國大將軍少傅安康郡公

雄儀貌魁梧,少有謀略。永安末,從賀拔岳入關,除征西將軍金紫光祿大夫。魏孝武西遷,授都督,封臨貞縣伯,邑五百戶。大統初,進爵為公,增邑二百戶。拜武衛將軍,加驃騎將軍,增邑八百戶,進大都督。尋拜儀同三司,增邑三百戶。遷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出為岐州刺史。進爵武威郡公,進位大將軍,行同州事。十七年,雄率軍出子午谷,圍梁上津、魏興。明年,克之,以其地為東梁州。尋而復叛,又令雄討之。魏恭帝元年賜姓可頻氏。孝閔帝踐阼,授少傅,增邑二千戶,進位柱國大將軍。武成初,進封庸國公,邑萬戶。尋出為涇州總管諸軍事涇州刺史

保定四年[564],從晉公護東征。雄在塗遇病,乃自力而進。至邙山,與齊將斛律明月接戰。雄馳馬衝之,殺三人,明月退走,雄追之。明月左右皆散,矢又盡,惟餘一奴一矢在焉。雄按矟不及明月者丈餘,曰:「惜爾不殺得,但任爾見天子。」明月乃射雄,中額,抱馬退走,至營而。時年五十八。贈使持節、太保、同華等二十州諸軍事同州刺史,諡曰。子謙嗣,自有傳。

史臣曰:太祖喪亂之際,乘戰爭之餘,發跡平涼,撫征關右。于時外虞孔熾,內難方殷,羽檄交馳,戎軒屢駕。終能蕩清逋孽,克固鴻基。雖稟筭於廟謨,實責成於將帥。達奚武等並兼資勇略,咸會風雲。或效績中權,或立功方面,均分休慼,同濟艱難。可謂國之爪牙,朝之禦侮者也。而武協規太祖,得雋小關,周瑜赤壁之謀,賈詡烏巢之策,何能以尚。一言興邦,斯近之矣。

<< < > >>

×0

社区贡献:

 报错 / 反馈

 编辑片段 提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