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试运行中,有任何建议或bug反馈,请发信到qiushan@taolang.club;看这里了解本站是做什么的,以及籍海淘浪有什么寓意

知道了

本書目錄

本篇关键词 词云图

纪年建德二年[573] 2大統元年[535] 2保定元年[561] 2武成二年[560] 1保定三年[563] 1保定二年[562] 1宣政元年[578] 1大象二年[580] 1大統三年[537] 1天和二年[567] 1太昌元年[532] 1保定五年[565] 1大統十五年[549] 1保定四年[564] 1大統四年[538] 1武成元年[559] 1天和三年[568] 1

地点弘農 10沙苑 9河橋 8洛陽 8夏州 5原州 4潼關 3邙山 3宜陽 3關中 2江陵 2寧州 2蒲阪 2彈箏峽 1漢中 1武川 1河南城 1陳留 1關東 1高陽 1隴西 1河州 1回洛城 1襄城 1丹州 1陽關 1伏龍 1同州 1鳳州 1信州 1岷州 1潁川 1秦州 1天水郡 1洮陽 1宣武 1汾州 1綏州 1連谷 1趣潼關 1洛州 1京兆尹 1定海 1

人物太祖 54侯莫陳悅 8賀拔岳 7竇泰 7蔡祐 4醜奴 4尉遲迥 4元進 4于謹 4天光 4赫連達 3梁臺 3宇文測 3曾祖 3達奚武 3賀蘭祥 3爾朱榮 3楊忠 3獨孤信 3爾朱天光 3竇氏 3高歡 3韓果 2常善 2辛威 2厙狄昌 2田弘 2梁椿 2與祐 2晉公 2司馬消難 2城縣男 2弘勳 2李弼 2齊公 2陽平公主 2勃勃 1廣鄉男 1趙貴 1賀拔勝 1魏昌縣伯 1赫連氏 1賀蘭 1楊寬 1藍田縣公 1樂川郡公 1邯鄲縣男 1石城縣伯 1褒中郡公 1縣公 1平舒縣伯 1萇鄉縣伯 1懷寧郡公 1豆盧寧 1縣伯 1尉遲綱 1李植 1世宗 1李穆 1丈夫 1宗族 1廣平王 1安彌縣男 1代王 1慕容勝 1破六汗拔陵 1武始縣伯 1永陽郡公 1子昇 1白土縣伯 1閔帝 1枹罕郡公 1齊王 1宿國公 1永達 1幢主 1陰盤縣子 1長子縣子 1方城郡公 1鶉陰縣子 1紇干氏 1蕭韶 1賀若敦 1鴈門郡公 1衛公 1蕭巋 1高琳 1陳公 1子恭 1觀國公 1葛榮 1蕭寶夤 1盧奴縣男 1欒城縣伯 1宇文貴 1堯雄 1東平郡公 1侯景 1清陵郡公 1好儉 1陽縣公 1封回 1樂陵郡公 1城鄉男 1史寧 1賀蘭氏 1中部縣公 1綏安縣侯 1子元 1蒞民 1族子 1顯達 1廣川縣伯 1臨淄縣公 1長樂縣伯 1高敖曹 1王羆 1安化縣公 1隆宗 1神舉 1雲蔚 1孝伯 1可述 1

文官儀同三司 14開府儀同三司 11通直散騎常侍 7州刺史 7侍中 5金紫光祿大夫 4六官 4原州刺史 4中大夫 4少保 4州諸軍事 4少傅 3銀青光祿大夫 2安州刺史 2宜州刺史 2少師 2華州刺史 2丞相 2司會 2下大夫 2天水郡守 2鄜州刺史 2大中正 2右光祿大夫 2左光祿大夫 2夏州刺史 2果毅 2散騎常侍 2雍州別駕 2左丞 1白水郡守 1濟州刺史 1雲州刺史 1隴州刺史 1朔州刺史 1河東郡守 1寧州刺史 1黎州刺史 1陳留郡守 1齊安郡守 1員外散騎常侍 1太中大夫 1京兆郡守 1北豫州刺史 1青州刺史 1給事中 1中散大夫 1秦州刺史 1涇州刺史 1蔚州刺史 1司徒 1延州刺史 1渭州刺史 1揚州刺史 1河州刺史 1大司寇 1冀州刺史 1馮翊郡守 1河北郡守 1信州刺史 1岷州刺史 1湘州刺史 1陵總管 1副總管 1大司空 1襄州刺史 1高平郡守 1隴東郡守 1梁州刺史 1清州刺史 1恆州刺史 1上州刺史 1隴西郡守 1太僕 1平涼郡守 1潁州刺史 1奉朝請 1殿中侍御史 1司徒右長史 1右長史 1黃門侍郎 1長史 1便宜從事 1太子少保 1上開府儀同三司 1祕書郎 1主簿 1丞相府主簿 1直閤 1尚書 1直事郎 1東雍州刺史 1吏部下大夫 1豳州刺史 1宗師 1

武官大將軍 13大都督 12驃騎大將軍 11車騎大將軍 11都督 8帥都督 7總管 5柱國 4子都督 4衛將軍 4平東將軍 3鎮將 3小司馬 3柱國大將軍 3都將 2宣威將軍 2郡守 2撫軍將軍 2寧遠將軍 2征西將軍 2將軍 1元帥 1鎮南將軍 1諸軍事 1虞候都督 1候騎 1征虜將軍 1上大將軍 1寧朔將軍 1中領軍 1伏波將軍 1威烈將軍 1龍驤將軍 1直寢 1武衛將軍 1四面大都督 1輔國將軍 1行軍總管 1上柱國 1儀同大將軍 1討夷將軍 1奉車都尉 1車騎將軍 1中堅將軍 1屯騎校尉 1安東將軍 1駙馬都尉 1斥候 1厲武將軍 1軍司馬 1

其他孝閔帝 7稽胡 5魏恭帝 5孝武西遷 5東魏 5突厥 5薨 4賜姓 4帳內 3魏廢帝 3開府 2吐谷渾 2羽林監 2征伐 2城主 2吏部 2列傳 1主司 1叩頭 1長刀 1鐵鎧 1喪紀 1兵部 1鼓吹 1崩 1禁兵 1殿省 1莊 1丞相府 1追贈 1先鋒 1宕昌 1烈 1襲爵 1復除 1高祖 1定宗 1昭穆 1輜重 1戍兵 1護喪 1靖 1竊盜 1旌旗 1車騎府 1宿衛 1朱衣 1決戰 1神武軍 1嚴明 1成康 1

卷二十七 列傳第十九

赫連達 韓果 蔡祐 常善 辛威 厙狄昌 田弘 梁椿 梁臺 宇文測弟深

赫連達字朔周,盛樂人,勃勃之後也。曾祖庫多汗,因避難改姓杜氏。

達性剛鯁,有膽力。少從賀拔岳征討有功,拜都將,賜爵長廣鄉男,遷都督。及岳為侯莫陳悅所害,軍中大擾。趙貴建議迎太祖,諸將猶豫未決。達曰:「宇文夏州昔為左丞,明略過人,一時之傑。今日之事,非此公不濟。趙將軍議是也。達請輕騎告哀,仍迎之。」諸將或欲南追賀拔勝,或云東告朝廷。達又曰:「此皆遠水不救近火,何足道哉。」貴於是謀遂定,令達馳往。太祖見達慟哭,問故,達以實對。太祖遂以數百騎南赴平涼,引軍向高平,令達率騎據彈箏峽。時百姓惶懼,奔散者多。有數村民,方扶老弱、驅畜牧,欲入山避難,軍士爭欲掠之。達曰:「遠近民黎,多受制於賊,今若值便掠縛,何謂伐罪弔民!不如因而撫之,以示義師之德。」乃撫以恩信,民皆悅附,於是迭相曉語,咸復舊業。太祖聞而嘉之。悅平,加平東將軍太祖謂諸將曰:「當清水公遇禍之時,君等性命懸於賊手,雖欲來告,其路無從。杜朔周冒萬死之難,遠來見及,遂得共盡忠節,同雪讎恥。雖藉眾人之力,實賴杜子之功。勞而不酬,何以勸善。」乃賜馬二百匹。達固讓,太祖弗許。魏孝武入關,褒敘勳義,以達首逆元帥,匡復秦、隴,進爵魏昌縣伯,邑五百戶。

從儀同李虎破曹泥,除鎮南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加通直散騎常侍,增邑並前一千戶。從復弘農,戰沙苑,皆有功。又增邑八百戶,除白水郡守,轉帥都督,加持節,除濟州刺史。詔復姓赫連氏。以達勳望兼隆,乃除雲州刺史,即本州也。進爵為公,拜大都督,尋授儀同三司

大將軍達奚武漢中。梁宜豐侯蕭循拒守積時,後乃送款。武問諸將進止之宜。開府賀蘭願德等以其食盡,欲急攻取之。達曰:「不戰而獲城,策之上者。無容利其子女,貪其財帛。窮兵極武,仁者不為。且觀其士馬猶彊,城池尚固,攻之縱克,必將彼此俱損。如其困獸猶鬥,則成敗未可知。況行師之道,以全軍為上。」武曰:「公言是也。」乃命將帥各申所見。於是開府楊寬等並同達議,武遂受循降。師還,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進爵藍田縣公

六官初建,授左遂伯。出為隴州刺史。保定初,遷大將軍夏州總管、三州五防諸軍事。達雖非文吏,然性質直,遵奉法度,輕於鞭撻,而重慎死罪。性又廉儉,邊境胡民或饋達以羊者,達欲招納異類,報以繒帛。主司請用官物,達曰:「羊入我廚,物出官庫,是欺上也。」命取私帛與之。識者嘉其仁恕焉。尋進爵樂川郡公建德二年[573],進位柱國。子遷嗣。大象中位至大將軍、蒲州刺史

韓果字阿六拔,代武川人也。少驍雄,善騎射。賀拔岳西征,引為帳內。擊万俟醜奴及其枝黨,轉戰數十合,並破之。膂力絕倫,被甲荷戈,升陟峰嶺,猶涉平路,雖數十百日,不以為勞。以功授宣威將軍子都督。從太祖討平侯莫陳悅,遷都督,賜爵邯鄲縣男。魏孝武入關,進爵石城縣伯,邑五百戶。大統初,進爵為公,增邑通前一千戶,加通直散騎常侍

果性彊記,兼有權略。所行之處,山川形勢,備能記憶。兼善伺敵虛實,揣知情狀,有潛匿溪谷欲為間偵者,果登高望之,所疑處,往必有獲。太祖由是以果為虞候都督。每從征行,常領候騎,晝夜巡察,略不眠寢。

從襲竇泰潼關太祖依其規畫,軍以勝返。賞真珠金帶一腰、帛二百匹,授征虜將軍。又從復弘農,攻拔河南城,獲郡守一人,論功為最。破沙苑,戰河橋,並有功,授撫軍將軍銀青光祿大夫,增邑九百戶。遷朔州刺史,轉安州刺史,加帥都督九年,從戰邙山,軍還,除河東郡守。又從大軍破稽胡於北山。胡地險阻,人跡罕至,果進兵窮討,散其種落。稽胡憚果勁健,號為著翅人。太祖聞之,笑曰:「著翅之名,寧減飛將。」累遷大都督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出為宜州刺史。錄前後功,進爵褒中郡公魏恭帝元年,授大將軍。從賀蘭祥吐谷渾,以功別封一子縣公武成二年[560],又率軍破稽胡,大獲生口。賜奴婢一百口,除寧州刺史保定三年[563],拜少師,進位柱國四年,從尉遲迥洛陽。軍退,果所部獨全。天和初,授華州刺史,為政寬簡,吏民稱之。建德初,

子明嗣。大象末,位至上大將軍黎州刺史。與尉遲迥同謀,被誅。

蔡祐字承先,其先陳留圉人也。曾祖紹為夏州鎮將,徙居高平,因家焉。祖護,魏景明初,為陳留郡守。父襲,名著西州。正光中,万俟醜奴寇亂關中,襲乃背賊,棄妻子,歸洛陽。拜齊安郡守。及魏孝武西遷,仍在關東。後始拔難西歸,賜爵平舒縣伯,除岐、夏二州刺史,卒。贈原州刺史

祐性聰敏,有行檢。襲之背賊東歸也,祐年十四,事母以孝聞。及長,有膂力,便騎射。太祖原州,召為帳下親信。太祖夏州,以祐為都督

侯莫陳悅賀拔岳,諸將遣使迎太祖。將赴,夏州首望彌姐元進等陰有異計。太祖微知之,先與祐議執元進。祐曰:「狼子野心,會當反噬,今若執縛,不如殺之。」太祖曰:「汝大決也。」於是召元進等入計事。太祖曰:「隴賊逆亂,與諸人戮力討之。觀諸人輩似有不同者。」太祖微以此言動之,因目祐。祐即出外,衣甲持刀直入,瞋目叱諸人曰:「與人朝謀夕異,豈是人也!蔡祐今日必斬姦人之頭。」因按劍臨之。舉座皆叩頭曰:「願有簡擇。」祐乃叱元進而斬之,并其黨並伏誅。一坐皆戰慄,不敢仰視。於是與諸將結盟,同心誅悅。太祖以此知重之。乃謂祐曰:「吾今以爾為子,爾其父事我。」後從討悅,破之。

又從迎魏孝武於潼關。以前後功,封萇鄉縣伯,邑五百戶。大統初,加寧朔將軍羽林監,尋持節、員外散騎常侍,進爵為侯,增邑一千一百戶。從太祖竇泰,復弘農,戰沙苑,皆有功,授平東將軍太中大夫

又從太祖戰於河橋,祐乃下馬步鬥,手殺數人。左右勸乘馬以備急卒。祐怒曰:「丞相養我如子,今日豈以性命為念!」遂率左右十餘人,齊聲大呼,殺傷甚多。敵以其無繼,遂圍之十餘重,謂祐曰:「觀君似是勇士,但弛甲來降,豈慮無富貴耶。」祐罵之曰:「死卒!吾今取頭,自當封公,何假賊之官號也。」乃彎弓持滿,四面拒之。東魏人弗敢逼,乃募厚甲長刀者,直進取祐。去祐可三十步,左右勸射之,祐曰:「吾曹性命,在一矢耳,豈虛發哉。」敵人漸進,可十步,祐乃射之,正中其面,應弦而倒,便以矟刺殺之。因此,戰數合,唯失一人。敵乃稍卻。祐徐引退。是戰也,我軍不利。太祖已還。祐至弘農,夜中與太祖相會。太祖見祐至,字之曰:「承先,爾來,吾無憂矣。」太祖心驚,不得寢,枕祐股上,乃安。以功進爵為公,增邑三百戶,授京兆郡守

九年東魏北豫州刺史高仲密舉州來附。太祖率軍援之,與齊神武遇,戰於邙山。祐時著明光鐵鎧,所向無前。敵人咸曰「此是鐵猛獸也」,皆遽避之。俄授青州刺史,轉原州刺史,加帥都督,尋除大都督十三年,遭父憂,請終喪紀。弗許。遷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侍中賜姓大利稽氏,進爵懷寧郡公

魏恭帝二年中領軍六官建,授兵部中大夫江陵初附,諸蠻騷動,詔祐與大將軍豆盧寧討平之。三年,拜大將軍,給後部鼓吹。以前後功,增邑并前四千戶,別封一子縣伯太祖不豫,祐與晉公護、賀蘭祥等侍疾。及太祖,祐悲慕不已,遂得氣疾。

孝閔帝踐阼,拜少保。祐與尉遲綱俱掌禁兵,遞直殿省。時帝信任司會李植等,謀害晉公護,祐每泣諫,帝不聽。尋而帝廢。

世宗即位,拜小司馬少保如故。帝之為公子也,與祐特相友昵,至是禮遇彌隆。御膳每有異味,輒輟以賜祐;群臣朝宴,每被別留,或至昏夜,列炬鳴笳,送祐還宅。祐以過蒙禮遇,常辭疾避之。至於婚姻,尤不願交於勢要。尋以本官權鎮原州。頃之,授宜州刺史,未之部,因先氣疾動,卒於原州。時年五十四。

祐少有大志,與鄉人李穆,布衣齊名。嘗相謂曰:「大丈夫當建立功名,以取富貴,安能久處貧賤邪!」言訖,各大笑。穆即申公也。後皆如其言。及從征伐,常潰圍陷陣,為士卒先。軍還之日,諸將爭功,祐終無所競。太祖每歎之,嘗謂諸將曰:「承先口不言勳,孤當代其論敘。」其見知如此。性節儉,所得祿皆散與宗族,身死之日,家無餘財。贈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五州諸軍事原州刺史。諡曰。子正嗣。官至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祐弟澤,頗好學,有幹能。起家魏廣平王參軍、丞相府兼記室,加宣威將軍給事中。從尉遲迥平蜀,授帥都督,賜爵安彌縣男。稍遷司輅下大夫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澧州刺史。在州受賂,總管代王達以其功臣子弟,密奏貰之。後為䢵州刺史,不從司馬消難,被害。

常善高陽人也。世為豪族。父安成,魏正光末,茹茹寇邊,以統軍從鎮將慕容勝與戰,大破之。時破六汗拔陵作亂,欲逼安成。不從,乃率所部討陵。以功授伏波將軍,給鼓節。後與拔陵連戰,卒於陣。

善,魏孝昌中,從爾朱榮入洛,授威烈將軍都督,加龍驤將軍中散大夫直寢,封房城縣男,邑三百戶。後從太祖侯莫陳悅,除天水郡守。魏孝武西遷,授武衛將軍,進爵武始縣伯,增邑二百戶。大統初,加平東將軍,進爵為侯。擒竇泰,復弘農,破沙苑,累有戰功。除使持節、衛將軍,假驃騎大將軍秦州刺史四年,從戰河橋,加大都督,進爵為公,除涇州刺史。屬茹茹入寇,抄掠北邊,善率所部破之,盡獲所掠。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西安州刺史。轉蔚州刺史。頻蒞三蕃,頗有政績。魏恭帝二年,進爵永陽郡公,增邑二千戶。

孝閔帝踐阼,拜大將軍寧州總管保定二年[562],入為小司徒四年突厥出師與隋公楊忠東伐,令善應接之。五年夏,卒,時年六十四。贈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延夏鹽恆燕五州諸軍事延州刺史子昇和嗣。先以善勳,拜儀同三司

辛威隴西人也。祖大汗,魏渭州刺史。父生,河州四面大都督。及威著勳,追贈大將軍、涼甘等五州刺史

威少慷慨,有志略。初從賀拔岳征討有功,假輔國將軍都督。及太祖統岳之眾,見威奇之,引為帳內。尋授羽林監,封白土縣伯,邑五百戶。從迎魏孝武,因攻回洛城,功居最。大統元年[535],拜寧遠將軍,增邑二百戶。累遷通直散騎常侍,進爵為侯,增邑三百戶。從擒竇泰,復弘農,戰沙苑,並先鋒陷敵,勇冠一時。以前後功,授撫軍將軍銀青光祿大夫。從于謹襄城。又從獨孤信洛陽,經河橋陣,加持節,進爵為公,增邑八百戶。五年,授揚州刺史,加大都督十三年,遷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賜姓普屯氏,出為鄜州刺史。威時望既重,朝廷以桑梓榮之,遷河州刺史,本州大中正。頻領二鎮,頗得民和。

閔帝踐阼,拜大將軍,進爵枹罕郡公,增邑五千戶。及司馬消難來附,威與達奚武率眾援接。保定初,復率兵討丹州叛胡,破之。三年,與達奚武陽關,拔之。明年,從尉遲迥洛陽。還,拜小司馬。天和初,進位柱國。復為行軍總管,討綏、銀等諸州叛胡,並平之。六年,從齊王憲東伐,拔伏龍等五城。建德初,拜大司寇三年,遷少傅,出為寧州總管宣政元年[578],進位上柱國大象二年[580],進封宿國公,增邑并前五千戶,復為少傅。其年冬,,時年六十九。

威性持重,有威嚴。歷官數十年,未嘗有過,故得以身名終。兼其家門友義,五世同居,世以此稱之。子永達嗣。大象末,以威勳,拜儀同大將軍

厙狄昌字恃德,神武人也。少便騎射,有膂力。及長,進止閑雅,膽氣壯烈,每以將帥自許。年十八,爾朱天光引為幢主,加討夷將軍。從天光關中,以功拜寧遠將軍奉車都尉、統軍。天光敗,又從賀拔岳。授征西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及岳被害,昌與諸將議翊戴太祖。從平侯莫陳悅,賜爵陰盤縣子,加衛將軍右光祿大夫

後從太祖迎魏孝武,復潼關,改封長子縣子,邑八百戶。大統初,進爵為公,增邑一千戶。從破竇泰,授車騎將軍左光祿大夫。又從復弘農,戰沙苑,昌皆先登陷陣。太祖嘉之,授帥都督四年,從戰河橋,除冀州刺史。後與于謹破胡賊劉平伏於上郡,授馮翊郡守。久之,轉河北郡守十三年,錄前後功,授大都督通直散騎常侍。又從隨公楊忠破蠻賊田社清,昌功為最,增邑三百戶,拜儀同三司。尋遷開府儀同三司十六年,出為東夏州刺史魏廢帝元年,進爵方城郡公,增邑并前四千一百戶。六官建,授稍伯中大夫孝閔帝踐阼,拜大將軍。後以疾卒。

田弘字廣略,高平人也。少慷慨,志立功名,膂力過人,敢勇有謀略。魏永安中,陷於万俟醜奴爾朱天光入關,弘自原州歸順,授都督

太祖初統眾,弘求謁見,乃論世事,深被引納,即處以爪牙之任。又以迎魏孝武功,封鶉陰縣子,邑五百戶。太祖常以所著鐵甲賜弘云:「天下若定,還將此甲示孤也。」大統三年[537],轉帥都督,進爵為公。從太祖弘農,戰沙苑,解洛陽圍,破河橋陣,弘功居多,累蒙殊賞,賜姓紇干氏。尋授原州刺史。以弘勳望兼至,故以衣錦榮之。太祖同州,文武並集,乃謂之曰:「人人如弘盡心,天下豈不早定。」即授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魏廢帝元年,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平蜀之後,梁信州刺史蕭韶等各據所部,未從朝化,詔弘討平之。又討西平叛羌及鳳州叛氐等,並破之。弘每臨陣,摧鋒直前,身被一百餘箭,破骨者九,馬被十矟,朝廷壯之。信州群蠻反,又詔弘與賀若敦等平之。孝閔帝踐阼,進爵鴈門郡公,邑通前二千七百戶。

保定元年[561],出為岷州刺史。弘雖武將,而動遵法式,百姓頗安之。三年,從隨公楊忠伐齊,拜大將軍明年,又從忠東伐。師還,乃旋所鎮。吐谷渾寇西邊,宕昌羌潛相應接,詔弘討之,獲其二十五王,拔其七十六柵,遂破平之。

天和二年[567],陳湘州刺史華皎來附,弘從衛公直赴援。與陳人戰,不利,仍以弘為江陵總管。及陳將吳明徹來寇,弘與梁主蕭巋退保紀南,令副總管高琳拒守,明徹退,乃還江陵。尋以弘為仁壽城主,以逼宜陽。齊將段孝先、斛律明月出軍定隴以為宜陽援,弘與陳公純破之,遂拔宜陽等九城。以功增邑五百戶,進位柱國大將軍

建德二年[573],拜大司空,遷少保三年,出為總管襄郢昌豐唐蔡六州諸軍事襄州刺史于州。

子恭嗣。少有名譽,早歷顯位。大象末,位至柱國小司馬。朝廷又追錄弘勳,進恭爵觀國公

梁椿字千年,代人也。祖屈朱,魏昌平鎮將。父提,內三郎。

椿初以統軍從爾朱榮入洛,復從榮破葛榮於滏口,以軍功進授都將。後從賀拔岳討平万俟醜奴蕭寶夤等,遷中堅將軍屯騎校尉子都督。普泰初,拜征西將軍金紫光祿大夫二年,除高平郡守,封盧奴縣男,邑一百戶。太昌元年[532],進授都督。從太祖侯莫陳悅,拜衛將軍右光祿大夫。大統初,進爵欒城縣伯,增邑五百戶。出為隴東郡守。尋進爵為公,增邑五百戶,遷梁州刺史。從復弘農,戰沙苑,與獨孤信洛陽,從宇文貴東魏堯雄等,累有戰功。授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大都督。從戰河橋,進爵東平郡公,增邑一千戶。俄遷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七年,從于謹稽胡劉平伏,椿擒其別帥劉持塞。又從獨孤信岷州羌梁仚定,破之。除清州刺史。在州雖無他政績,而夷夏安之。十三年,從李弼潁川侯景。別攻閻韓鎮,斬其鎮城徐衛。城主卜貴洛率軍士千人降。以功增邑四百戶。孝閔帝踐阼,除華州刺史,改封清陵郡公,增邑通前三千七百戶。二年,入為少保,轉少傅保定元年[561],拜大將軍。卒於位。贈恆鄜延丹寧五州諸軍事,行恆州刺史,諡曰

椿性果毅,善於撫納,所獲賞物,分賜麾下,故每踐敵場,咸得其死力。雅好儉素,不營貲產,時論以此稱焉。

子明,魏恭帝二年,以椿功襲爵陽縣公。尋授大都督,遷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治小吏部,歷小御伯、御正下大夫保定五年[565],詔襲椿爵,舊封回授弟朗。天和中,改封樂陵郡公,除上州刺史,增邑并前四千三百戶。

梁臺字洛都,長池人也。父去斤,魏獻文時為隴西郡守

臺少果敢,有志操。孝昌中,從爾朱天光討平關、隴,一歲之中,大小二十餘戰,以功授子都督,賜爵隴城鄉男。普泰初,進授都督。後隸侯莫陳悅討南秦州群盜,平之。悅表臺為假節、衛將軍左光祿大夫,進封隴城縣男,邑二百戶。尋行天水郡事,轉行趙平郡事。頻治郡,頗有聲績。未幾,天光追臺還,引入帳內。及天光敗於寒陵,賀拔岳又引為心膂。

岳為侯莫陳悅所害,臺與諸將議翊戴太祖。從討悅,破之。又拜天水郡守。大統初,復除趙平郡守。又與太僕石猛破兩山屠各,詔增邑一百戶,轉平涼郡守。時莫折後熾結聚輕剽,寇掠居民。州刺史史寧討之,歷時不克。臺陳賊形勢,兼論攻取之策,寧善而從之,遂破賊徒。復與于謹破劉平伏。錄前後勳,授潁州刺史賜姓賀蘭氏。從援玉壁,戰邙山,授帥都督大統十五年[549],拜南夏州刺史,加通直散騎常侍、本州大中正,增邑二百戶。魏廢帝二年,遷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

孝閔帝踐阼,進爵中部縣公,增邑通前一千戶。武成中,從賀蘭祥洮陽,先登有功,別封綏安縣侯,邑一千戶。詔聽轉授其子元慶。

保定四年[564],拜大將軍。時大軍圍洛陽,久而不拔。齊騎奄至,齊公憲率兵禦之。乃有數人為敵所執,已去陣二百餘步,臺望見之,憤怒,單馬突入,射殺兩人,敵皆披靡,執者遂得還。齊公憲每歎曰:「梁臺果毅膽決,不可及也。」五年,拜鄜州刺史

臺性疏通,恕己待物。至於蒞民處政,尤以仁愛為心。不過識千餘字,口占書啟,辭意可觀。年過六十,猶能被甲跨馬,足不躡鐙。馳射弋獵,矢不虛發。後以疾卒。

宇文測字澄鏡,太祖族子也。高祖中山、曾祖豆頹、祖騏驎、父永,仕魏,位並顯達

測性沉密,少篤學,每旬月不窺戶牖。起家奉朝請殿中侍御史,累遷司徒右長史安東將軍。尚宣武陽平公主,拜駙馬都尉。及魏孝武疑齊神武有異圖,詔測詣太祖言,令密為之備。太祖見之甚歡。使還,封廣川縣伯,邑五百戶。尋從孝武西遷,進爵為公。

太祖丞相,以測為右長史,軍國政事,多委任之。又令測詳定宗昭穆遠近,附於屬籍。除通直散騎常侍黃門侍郎

大統四年[538],拜侍中長史六年,坐事免。尋除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大都督、行汾州事。測政存簡惠,頗得民和。地接東魏,數相鈔竊,或有獲其為寇者,多縛送之。測皆命解縛,置之賓館,然後引與相見,如客禮焉。仍設酒餚宴勞,放還其國,并給糧餼,衛送出境。自是東魏人大慚,乃不為寇。汾、晉之間,各安其業。兩界之民,遂通慶弔,不復為仇讎矣。時論稱之,方於羊叔子。或有告測與外境交通,懷貳心者。太祖怒曰:「測為我安邊,吾知其無貳志,何為間我骨肉,生此貝錦!」乃命斬之。仍許測以便宜從事

八年,加金紫光祿大夫,轉行綏州事。每歲河冰合後,突厥即來寇掠,先是常預遣居民入城堡以避之。測至,皆令安堵如舊。乃於要路數百處並多積柴,仍遠斥候,知其動靜。是年十二月突厥連谷入寇,去界數十里。測命積柴之處,一時縱火。突厥謂有大軍至,懼而遁走,自相蹂踐,委棄雜畜及輜重不可勝數。測徐率所部收之,分給百姓。自是突厥不敢復至。測因請置戍兵以備之。

十年,徵拜太子少保十二年十月,卒於位,時年五十八。太祖傷悼,親臨慟焉。仍令水池公護監護喪事。贈本官,諡曰

測性仁恕,好施與,衣食之外,家無蓄積。在洛陽之日,曾被竊盜,所失物,即其妻陽平公主之衣服也。州縣擒盜,并物俱獲。測恐此盜坐之以死,乃不認焉。遂遇赦得免。盜既感恩,因請為測左右。及測從魏孝武西遷,事極狼狽,此人亦從測入關,竟無異志。子該嗣。歷官內外,位至上開府儀同三司臨淄縣公。測弟深。

深字奴干。性鯁正,有器局。年數歲,便累石為營伍,并折草作旌旗,布置行列,皆有軍陣之勢。父永遇見之,乃大喜曰:「汝自然知此,於後必為名將。」

至永安初,起家祕書郎。時群盜蜂起,深屢言時事,爾朱榮雅知重之。拜厲武將軍。尋除車騎府主簿三年,授子都督,領宿衛兵卒。及齊神武舉兵入洛,孝武西遷。既事起倉卒,人多逃散,深撫循所部,並得入關。以功賜爵長樂縣伯

太祖以深有謀略,欲引致左右,圖議政事。大統元年[535],乃啟為丞相府主簿,加朱衣直閤。尋轉尚書直事郎中。

及齊神武屯蒲阪,分遣其將竇泰趣潼關高敖曹洛州太祖將襲泰,諸將咸難之。太祖乃隱其事,陽若未有謀者,而獨問策於深。對曰:「竇氏,歡之驍將也,頑凶而勇,戰亟勝而輕敵,歡每仗之,以為禦侮。今者大軍若就蒲阪,則高歡拒守,竇泰必援之,內外受敵,取敗之道也。不如選輕銳之卒,潛出小關。竇性躁急,必來決戰高歡持重,未即救之,則竇可擒也。既虜竇氏,歡勢自沮。回師禦之,可以制勝。」太祖喜曰:「是吾心也。」軍遂行,果獲泰而齊神武亦退。深又說太祖進取弘農,復克之。太祖大悅,謂深曰:「君即吾家之陳平也。」

是冬,齊神武又率大眾度河涉洛,至於沙苑。諸將皆有懼色,唯深獨賀。太祖詰之,曰:「賊來充斥,何賀之有?」對曰:「高歡之撫河北,甚得眾心,雖乏智謀,人皆用命,以此自守,未易可圖。今懸師度河,非眾所欲,唯歡恥失竇氏,愎諫而來。所謂忿兵,一戰可以擒也。此事昭然可見,不賀何為。請假深一節,發王羆之兵,邀其走路,使無遺類矣。」太祖然之。尋而大破齊神武軍,如深所策。

四年,從戰河橋六年,別監李弼軍討白額稽胡,並有戰功。俄進爵為侯,歷通直散騎常侍、東雍州別駕、使持節、大都督東雍州刺史。深為政嚴明,示民以信,抑挫豪右,吏民懷之。十七年,入為雍州別駕魏恭帝二年,進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六官建,拜小吏部下大夫

孝閔帝受襌,進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遷吏部中大夫武成元年[559],除豳州刺史,改封安化縣公二年,徵拜宗師大夫,轉軍司馬。保定初,除京兆尹。入為司會中大夫

深少喪父,事兄甚謹。性多奇譎,好讀兵書。既在近侍,每進籌策。及在選曹,頗獲時譽。性仁愛,情隆宗黨。從弟神舉、神慶幼孤,深撫訓之,義均同氣,世亦以此稱焉。天和三年[568],卒於位。贈使持節、少師、恆雲蔚州刺史,諡曰成康。子孝伯,自有傳。

史臣曰:太祖屬禍亂之辰,以征伐定海內,大則連兵百萬,繫以存亡,小則轉戰邊亭,不闋旬月。是以人無少長,士無賢愚,莫不投筆要功,橫戈請奮。若夫數將者,並攀翼雲漢,底績屯夷,雖運移年世,而名成終始,美矣哉!以赫連達之先識,而加之以仁恕;蔡祐之敢勇,而終之以不伐。斯豈企及所致乎,抑亦天性也。宇文測昆季,政績謀猷,咸有可述,其當時之良臣歟。

<< < > >>

×0

社区贡献:

 报错 / 反馈

 编辑片段 提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