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试运行中,有任何建议或bug反馈,请发信到qiushan@taolang.club;看这里了解本站是做什么的,以及籍海淘浪有什么寓意

知道了

本書目錄

本篇关键词 词云图

纪年大統元年[535] 3天和三年[568] 3保定四年[564] 2保定元年[561] 2大統十年[535] 1武成元年[559] 1保定二年[562] 1大象元年[579] 1開皇元年[581] 1大統九年[543] 1

地点洛陽 8荊州 3弘農 3潁川 3夏州 2渭州 2信州 2太原 2天水 2廣業 2梁州 2遼東 1秦郡 1關中 1穰城 1并州 1關東 1江左 1建康 1漢中 1復陽城 1復陽 1襄城 1廣州 1陽翟 1魯陽 1宜陽 1河南城邑 1豫州 1廣寧郡 1利州 1方渠 1沙州 1方州 1沙苑 1延州 1南安 1小平津 1兗州 1臨渙 1邙山 1隴右 1華州 1汾州 1安夷 1秦州 1武陵 1鳳州 1廣業郡 1泥陽川 1興州 1京兆 1雍州 1隨郡 1安陸 1竟陵 1江陵 1郢州 1巴州 1昌城郡 1甘州 1

人物太祖 19侯景 11文表 10世宗 4宇文貴 4楊荐 3趙昶 3獨孤信 3厙狄峙 2趙剛 2王慶 2王悅 2趙文表 2爾朱天光 2景之 2曾祖 2賀拔勝 2李延孫 2楊忠 2宇文氏 2皇后 2段氏 1蠕蠕主 1魏絳 1高邑縣公 1安豐郡公 1高邑縣男 1侯莫陳悅 1馮翊 1長公主 1宇文測 1清水縣子 1楊寬 1郁久閭后 1趙善 1姚谷縣公 1阿史那 1陳公 1南安郡公 1馮景 1馮道 1陽邑縣子 1臨汝縣伯 1杜懷寶 1武城縣侯 1董紹 1仲侃 1高沖 1浮陽郡公 1子元 1興慶 1德縣公 1晉公 1始安縣男 1武伯 1平昌郡公 1而昶 1章武縣伯 1史寧 1周公 1杜杲 1長道郡公 1藍田人 1藍田縣伯 1韋孝寬 1長孫紹遠 1定勳 1韋法保 1賀蘭 1高歡 1士憲 1法保 1達奚武 1千齡 1道洽 1高陽公 1韓信 1武陵王 1于謹 1藍田縣侯 1河北縣公 1昌國縣伯 1田弘 1許國公 1伯陽縣伯 1于顗 1尉遲迥 1

文官開府儀同三司 8中大夫 4州刺史 4儀同三司 4散騎常侍 3長史 3司徒 3梁州刺史 3通直散騎常侍 3尚書 3上洛郡守 2侍中 2行臺郎中 2東荊州刺史 2潁川郡守 2典籤 2下大夫 2州總管 2武威郡守 1高陽郡守 1中書舍人 1黃門侍郎 1岐州刺史 1小司空 1小司寇 1益州刺史 1宜州刺史 1少師 1同州刺史 1上士 1內史 1僕射 1并州刺史 1高平太守 1膠州刺史 1奉朝請 1銀青光祿大夫 1從事中郎 1左光祿大夫 1給事黃門侍郎 1便宜從事 1大丞相 1御史中尉 1太守 1陳留郡守 1廣州刺史 1尚書金部郎中 1行臺左丞 1營州刺史 1光祿卿 1六官 1州諸軍事 1渠州刺史 1靈州刺史 1守正 1汾州刺史 1中山郡守 1北中郎將 1東秦州刺史 1武州刺史 1賓部中大夫 1行臺右丞 1左丞 1大中正 1右光祿大夫 1京兆郡守 1刺史 1司憲中大夫 1巴州刺史 1計部中大夫 1左金紫光祿大夫 1公府長史 1總管府長史 1蓬州刺史 1吳州刺史 1

武官大都督 8都督 7郡守 6驃騎大將軍 6大將軍 5總管 4車騎大將軍 4帥都督 3節度 2驃騎將軍 1都督益潼等三十一州諸軍事 1直閤將軍 1武衛 1小司馬 1陵江將軍 1寧遠將軍 1鎮東將軍 1征東將軍 1車騎將軍 1衛大將軍 1前驅 1殿中將軍 1上大將軍 1諸軍事 1柱國 1上柱國 1中軍都督 1鎮將 1撫軍將軍 1州軍事 1下士 1騎兵參軍 1平東將軍 1衛將軍 1平南 1中軍將軍 1公府司馬 1

其他突厥 17文帝 13蠕蠕 10東魏 6開府 5行臺 5和親 4孝武西遷 3大行臺 3魏文帝 3孝閔帝 3吏部 2帳內 2納幣 2吐谷渾 2魏恭帝 2賜姓 2許國 2列傳 1恭帝 1定 1魏孝武帝 1發遣 1主司 1追贈 1右將軍 1行在所 1內宴 1情實 1軍司 1斬首 1反間 1引見 1膳部 1成 1征伐 1國喪 1武帝 1兵部 1莊 1謀叛 1宕昌 1刑獄 1攻圍 1戰士 1城主 1藩籬 1兵車 1受脤 1廟堂 1救援 1魏廢帝 1除名 1貞 1左氏春秋 1隋文帝 1謀反 1襲爵 1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五

厙狄峙 楊荐 趙剛 王慶 趙昶 王悅 趙文表

厙狄峙,其先遼東人,本姓段氏,匹磾之後也,因避難改焉。後徙居代,世為豪右。祖淩,武威郡守。父貞,上洛郡守

峙少以弘厚知名,善騎射,有謀略。仕魏,位高陽郡守。為政仁恕,百姓頗悅之。孝武西遷,峙乃棄官從入關。大統元年[535],拜中書舍人,參掌機密,以恭謹見稱。遷黃門侍郎

時與東魏爭衡,戎馬不息,蠕蠕乘虛,屢為邊患。朝議欲結和親,乃使峙往。峙狀貌魁梧,善於辭令。蠕蠕主雅信重之,自是不復為寇。太祖謂峙曰:「昔魏絳和戎,見稱前史。以君方之,彼有愧色。」封高邑縣公,邑八百戶。遷驃騎將軍岐州刺史,加散騎常侍,增邑二百戶,開府儀同三司恭帝元年,徵拜侍中

蠕蠕滅後,突厥強盛,雖與文帝通好,而外連齊氏。太祖又令峙銜命喻之。突厥感悟,即執齊使,歸諸京師。錄前後功,拜大將軍安豐郡公,邑通前二千戶。尋除小司空

孝閔踐阼,轉小司寇世宗初,為都督益潼等三十一州諸軍事益州刺史。峙性寬和,尚清靜,甚為夷獠所安。保定四年[564],除宜州刺史天和三年[568],入為少師。峙以年老,表乞骸骨,手詔許之。五年,卒。贈同州刺史。諡曰

子嶷嗣。少知名,起家吏部上士。歷小內史、小納言,授開府階,遷職方中大夫,為蔡州刺史。卒於官。子授嗣。

楊荐字承略,秦郡寧夷人也。父寶,昌平郡守。荐幼孤,早有名譽。性廉謹,喜怒不形於色。魏永安中,隨爾朱天光入關討群賊,封高邑縣男文帝夏州,補帳內都督。及平侯莫陳悅,使荐入洛陽請事。魏孝武帝文帝關西大行臺,仍除荐直閤將軍。時馮翊長公主嫠居,孝武意欲歸諸文帝,乃令武衛元毘喻旨。荐歸白,文帝又遣荐入洛陽請之。孝武即許焉。孝武欲向關中,荐贊成其計。孝武曰:「卿歸語行臺迎我。」文帝又遣荐與長史宇文測出關候接。孝武至長安,進爵清水縣子

大統元年[535]蠕蠕和親文帝遣荐與楊寬使,并結婚而還。進爵為侯。又使荐納幣蠕蠕魏文帝郁久閭后崩,文帝僕射趙善使蠕蠕更請婚。善至夏州,聞蠕蠕貳於東魏,欲執使者。善懼,乃還。文帝乃使荐往,賜黃金十斤、雜綵三百疋。荐至蠕蠕,責其背惠食言,并論結婚之意。蠕蠕感悟,乃遣使隨荐報命焉。

侯景來附,文帝令荐與鎮遏。荐知景翻覆,遂求還,具陳事實。文帝乃遣使密追助景之兵。尋而景叛。

十六年,大軍東討。文帝蠕蠕乘虛寇掠,乃遣荐往更論和好,以安慰之。進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

孝閔帝踐阼,除御伯大夫,進爵姚谷縣公。仍使突厥結婚。突厥可汗弟地頭可汗阿史那庫頭居東面,與齊通和,說其兄欲背先約。計謀已定,將以荐等送齊。荐知其意,乃正色責之,辭氣慷慨,涕泗橫流。可汗慘然良久曰:「幸無所疑,當共平東賊,然後發遣我女。」乃令荐先報命,仍請東討。以奉使稱旨,遷大將軍保定四年[564],又納幣突厥。還,行小司馬,又行大司徒。從陳公純等逆女於突厥,進爵南安郡公天和三年[568],遷總管梁州刺史。後以疾卒。

趙剛字僧慶,河南洛陽人也。曾祖蔚,魏并州刺史。祖寧,高平太守。父和,太平中,陵江將軍,南討度淮,聞父喪,輒還。所司將致之於法,和曰:「罔極之恩,終天莫報。若許安厝,禮畢而即罪戮,死且無恨。」言訖號慟,悲感傍人。主司以聞,遂宥之。喪畢,除寧遠將軍。大統初,追贈右將軍膠州刺史

剛少機辯,有幹能。起家奉朝請。累遷鎮東將軍銀青光祿大夫,歷大行臺郎中征東將軍加金紫階,領司徒從事中郎,加閤內都督。及魏孝武與齊神武搆隙,剛密奉旨召東荊州刺史馮景昭率兵赴闕。未及發,而神武已逼洛陽孝武西遷。景昭集府僚文武,議其去就。司馬馮道和請據州待北方處分。剛曰:「公宜勒兵赴行在所。」久之更無言者。剛抽刀投地曰:「公若為忠臣,可斬道和;如欲從賊,可見殺。」景昭感悟,遂率眾赴關右。屬侯景穰城,東荊州人楊祖歡等起兵應景,以其眾邀景昭於路。景昭戰敗,剛遂沒於蠻。後自贖免。乃見東魏東荊州刺史李魔憐,勸令歸關西。魔憐納之,使剛至并州密觀事勢。神武引剛內宴,因令剛齎書申敕荊州。剛還報魔憐,仍說魔憐斬祖歡等,以州歸西。魔憐乃使剛入朝。

大統初,剛於霸上見太祖,具陳關東情實太祖嘉之,封陽邑縣子,邑三百戶,除車騎將軍左光祿大夫。論復東荊州功,進爵臨汝縣伯,邑五百戶。

初,賀拔勝獨孤信孝武西遷之後,並流寓江左。至是剛言於魏文帝,請追而復之。乃以剛為兼給事黃門侍郎,使梁魏興,齎移書與其梁州刺史杜懷寶等論鄰好,并致請勝等移書。寶即與剛盟歃,受移赴建康,仍遣行人隨剛報命。是年,又詔剛使三荊,聽在所便宜從事。使還,稱旨,進爵武城縣侯,除大丞相帳內都督。復使魏興,重申前命。尋而梁人禮送賀拔勝獨孤信等。

頃之,御史中尉董紹進策,請圖梁漢。以紹為行臺梁州刺史,率士馬向漢中。剛以為不可,而朝議已決,遂出軍。詔竟無功而還,免為庶人。除剛潁川郡守,加通直散騎常侍衛大將軍

從復弘農。進拜大都督、東道軍司節度開府李延孫等七軍,攻復陽城,擒太守王智納。轉陳留郡守東魏行臺吉寧率眾三萬攻陷郡城,剛突出,還保潁川,重行郡事。復為侯景所破,乃率餘眾赴洛陽大行臺元海遣剛還郡徵糧。時景眾已入潁川,剛於西界招復陽翟二萬戶,轉輸送洛。明年洛陽不守。剛遠隔敵中,連戰破東魏廣州刺史仲侃。時侯景別帥陸太、潁川郡守高沖等眾八千人,寇襄城等五郡。剛簡步騎五百,大破沖等。開府李延孫長史楊伯簡所害,剛擊斬之。又攻拔廣州,進軍陽翟侯景自鄴入魯陽,與剛接戰。旬有三日,旋軍宜陽。時河南城邑,一彼一此。剛復出軍伊、洛,侯景亦度河築城。剛前後下景三郡,獲郡守一人,別破其行臺梅遷,斬首千餘級。除尚書金部郎中。高仲密以北豫州來附,兼大行臺左丞,持節赴潁川節度義軍。師還,剛別破侯景前驅於南陸,復獲其郡守二人。

時有流言傳剛東叛,齊神武因設反間,聲遣迎接。剛乃率騎襲其下塢,拔之,露板言狀。太祖知剛無貳,乃加賞賚焉。除營州刺史,進爵為公,增邑二百戶,加大都督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

渭州民鄭五醜構逆,與叛羌傍乞鐵匆相應,令剛往鎮之。將發,魏文帝引見內寢,舉觴屬剛曰:「昔侯景在東,為卿所困。黠羌小豎,豈足勞卿謀慮也。」時五醜已剋定夷鎮,所在立柵。剛至,並攻破之,散其黨與。五醜於是西奔鐵匆。剛又進破鐵匆偽廣寧郡。屬宇文貴等西討,詔以剛行渭州事,資給糧餼。鐵匆平,所獲羌卒千人,配剛軍中,教以戎旅,皆盡其力用。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入為光祿卿六官建,拜膳部中大夫

孝閔帝踐阼,進爵浮陽郡公。出為利州總管、利沙方渠州諸軍事沙州氐恃險逆命,剛再討服之。方州生獠自此始從賦役。剛以偽信州濱江負阻,遠連殊俗,蠻左強獷,歷世不賓,乃表請討之。詔剛率利沙等十四州兵,兼督儀同十人、馬步一萬往經略焉。仍加授渠州刺史。剛初至,渠帥憚其軍威,相次降款。後以剛師出踰年,士卒疲弊,尋復亡叛。後遂以無功而還。又與所部儀同尹才失和,被徵赴闕。遇疾,卒於路。年五十七。贈中淅涿三州刺史。諡曰子元卿嗣。

王慶興慶太原祁人也。父因,魏靈州刺史、懷德縣公

慶少開悟,有才略。初從文帝征伐,復弘農,破沙苑,並有戰功,每獲殊賞。大統十年[535],授殿中將軍孝閔帝踐阼,晉公護引為典籤。慶樞機明辨,漸見親待。授大都督武成元年[559],以前後功,賜爵始安縣男二年,行小賓部。保定二年[562],使吐谷渾,與共分疆,仍論和好之事,渾主悅服,遣所親隨慶貢獻。

初,突厥與周和親,許納女為后。而齊人知之,懼成合從之勢,亦遣使求婚,財饋甚厚。突厥貪其重賂,便許之。朝議以魏氏昔與蠕蠕結婚,遂為齊人離貳。今者復恐改變,欲遣使結之。遂授慶左武伯,副楊荐為使。是歲,遂興入并之役。慶乃引突厥騎,與隨公楊忠太原而還。以齊人許送皇姑及世母,朝廷遂與通和。突厥聞之,復致疑阻,於是又遣慶往喻之。可汗感悅,結好如初。五年,復與宇文貴使突厥逆女。自此,以慶信著北蕃,頻歲出使。

後更至突厥,屬其可汗暴殂,突厥謂慶曰:「前後使來,逢我國喪者,皆剺面表哀。況今二國和親,豈得不行此事。」慶抗辭不從,突厥見其守正,卒不敢逼。武帝聞而嘉之。錄慶前後使功,遷開府儀同三司兵部大夫,進爵為公。

歷丹、中二州刺史。為政嚴肅,吏不敢欺。大象元年[579],授小司徒,加上大將軍總管汾石二州五鎮諸軍事汾州刺史。又除延州總管,進位柱國開皇元年[581],進爵平昌郡公。卒于鎮。贈上柱國,諡曰。子淹嗣。

趙昶字長舒,天水南安人也。曾祖襄,仕魏至中山郡守,因家於代。祖泓,廣武令。父琛,上洛郡守

昶少聰敏,有志節。弱冠,以材力聞。孝昌中,起家拜都督,鎮小平津。魏北中郎將高千甚敬重之。千牧兗州,以昶行臨渙、北梁二郡事。大統初,千還鎮陝,又以昶為長史中軍都督太祖弘農,擢為相府典籤

大統九年[543],大軍失律於邙山,清水氐酋李鼠仁自軍逃還,憑險作亂。隴右大都督獨孤信頻遣軍擊之,不克。太祖將討之,欲先遣觀其勢。顧問誰可為。左右莫對。昶曰:「此小豎爾,以公威,孰不聽命。」太祖壯之,遂令昶使焉。昶見鼠仁,喻以禍福。群凶聚議,或從或否。其逆命者,復將加刃於昶。而昶神色自若,志氣彌厲。鼠仁感悟,遂相率降。氐梁道顯叛,攻南由。太祖復遣昶慰諭之,道顯等皆即款附。東秦州刺史魏光因徙其豪帥四十餘人并部落於華州太祖即以昶為都督領之。

先是,汾州胡叛,再遣昶慰勞之,皆知其虛實。及大軍往討,昶為先驅,遂破之。以功封章武縣伯,邑五百戶。

十五年,拜安夷郡守,帶長蛇鎮將。氐族荒獷,世號難治,昶威懷以禮,莫不悅服。期歲之後,樂從軍者千餘人。加授帥都督。時屬軍機,科發切急,氐情難之,復相率謀叛。昶又潛遣誘說,離間其情,因其攜貳,遂輕往臨之。群氐不知所為,咸來見昶。乃收其首逆者二十餘人斬之,餘眾遂定。朝廷嘉之,除大都督,行南秦州事。時氐帥蓋鬧等反,昶復討擒之。進撫軍將軍,加通直散騎常侍,又與史寧宕昌羌、獠二十餘萬。拜武州刺史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諸州軍事

魏恭帝初,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潭水羌叛,殺武陵、潭水二郡守。昶率儀同駱天釜等騎步五千討平之。

世宗初,鳳州人仇周貢、魏興等反,自號周公,有眾八千人。破廣化郡,攻沒諸縣,分兵西入,圍廣業、修城二郡。廣業郡守薛爽、修城郡守杜杲等請昶為援。昶遣使報杲,為周貢黨樊伏興等所獲。興等知昶將至,解修城圍,據泥功嶺,設六伏以待昶。昶至,遂遇其伏,合戰,破之。廣業之圍亦解。昶追之至泥陽川而還。興州人段吒及氐酋姜多復反,攻沒郡縣,昶討斬之。語在氐傳。

昶自以被拔擢居將帥之任,傾心下士。虜獲氐、羌,撫而使之,皆為昶盡力。太祖常曰:「不煩國家士馬而能威服氐、羌者,趙昶有之矣。」至是,世宗錄前後功,進爵長道郡公賜姓宇文氏,賞勞甚厚。二年,徵拜賓部中大夫,行吏部。尋以疾卒。

王悅字眾喜,京兆藍田人也。少有氣幹,為州里所稱。魏永安中,爾朱天光西討,引悅為其府騎兵參軍,除石安令。

太祖初定關、隴,悅率募鄉里從軍,屢有戰功。大統元年[535],除平東將軍、相府刑獄參軍,封藍田縣伯,邑六百戶。四年東魏侯景攻圍洛陽太祖赴援。悅又率鄉里千餘人,從軍至洛陽。將戰之夕,悅磬其行資,市牛饗戰士。乃戰,悅所部盡力,斬獲居多。六年,加通直散騎常侍,遷大行臺右丞十年,轉左丞。久居管轄,頗獲時譽。十二年,齊神武親率諸軍圍玉壁,大都督韋孝寬拒守累旬,敵方引退。朝廷以寬勳重,遣尚書長孫紹遠為大使,悅為副使,勞問寬等,并校定勳人。

十三年侯景據河南來附,仍請兵為援。太祖先遣韋法保賀蘭願德等帥眾助之。悅言於太祖曰:「侯景之高歡,始則篤鄉黨之情,末乃定君臣之契,位居上將,職重台司,論其分義,有同魚水。今歡始死,景便離貳。豈不知君臣之道有虧,忠義之禮不足?蓋其所圖既大,不卹小嫌。然尚能背德於高氏,豈肯盡節於朝廷。今若益之以勢,援之以兵,非唯侯景不為池中之物,亦恐朝廷貽笑將來也。」太祖納之,乃遣行臺郎中士憲法保等,而景尋叛。

十四年,授雍州大中正帥都督,加衛將軍右光祿大夫都督。率所部兵從大將軍楊忠隨郡安陸,並平之。時懸兵深入,悅支度路程,勒其部伍,節減糧食。及至竟陵,諸軍多有匱乏,悅出稟米六百石分給之。太祖聞而嘉焉。尋拜京兆郡守,加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遷大行臺尚書

又領所部兵從達奚武征梁漢。軍出,武令悅說其城主楊賢。悅乃貽之書曰:「夫惟德是輔,天道之常也;見機而作,人事之會也。梁主內虧刑政,外闕藩籬。匹夫攘袂,舉國傾覆。非直下民離心,抑亦上玄所棄。我相公膺千齡之運,創三分之業,道洽區中,威振方外。聲教所被,風行草偃兵車所指,雲除霧廓。斯固天下所共聞,無俟二談也。大將軍高陽公,韞韜略之祕,總熊羆之旅,受脤廟堂,威懷巴漢。先附者必賞,後服者必誅。君兵糧既寡,救援路絕。欲守,則城池無縈帶之險;欲戰,則士卒有土崩之勢。以此求安,未見其可。昔韓信背項,前典以為美談;黃權歸魏,良史稱其盛烈。事有變通,今其則也。」賢於是遂降。

悅白武云:「白馬要衝,是必爭之地。今城守寡弱,易可圖也。若蜀兵更至,攻之實難。」武然之,令悅率輕騎七百,徑趣白馬。悅先示其禍福,其將梁深遂以城降。梁武陵王紀果遣其將任奇率步騎六千,欲先據白馬。行次闕城,聞已降,乃還。及梁州平,太祖即以悅行刺史事。招攜初附,民吏安之。

魏廢帝二年,徵還本任。屬改行臺為中外府,尚書員廢,以儀同領兵還鄉里。悅既久居顯職,及此之還,私懷怏怏。猶陵駕鄉里,失宗黨之情。其長子康,恃舊望,遂自驕縱。所部軍人,將有婚禮,康乃非理凌辱。軍人訴之。悅及康並坐除名,仍配流遠防。及于謹江陵,平,悅從軍展效,因留鎮之。

孝閔踐阼,依例復官。授郢州。尋拜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大都督、司水中大夫,進爵藍田縣侯。遷司憲中大夫賜姓宇文氏,又進爵河北縣公。悅性儉約,不營生業,雖出入榮顯,家徒四壁而已。世宗手敕勞勉之,賜粟六百石。保定元年[561],卒於位。康嗣。官至司邑下大夫

趙文表,其先天水西人也,後徙居南鄭。累世為二千石。父江,性方嚴,有度量。歷官東巴州刺史計部中大夫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御伯中大夫,封昌國縣伯。贈虞絳二州刺史,諡曰

文表少而修謹,志存忠節。便弓馬,能左右馳射。好讀左氏春秋,略舉大義。起家為太祖親信。魏恭帝元年,從開府田弘征山南,以功授都督。復從平南巴州信州,遷帥都督。又從許國公宇文貴鎮蜀,行昌城郡事。加中軍將軍左金紫光祿大夫保定元年[561],除許國公府司馬,轉大都督五年,授畿伯下大夫。又為許國公府長史。尋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仍從宇文貴使突厥,迎皇后,進止儀注,皆令文表典之。文表斟酌而行,皆合禮度。及皇后將入境,突厥託以馬瘦,行除。文表慮其為變,遂說突厥使羅莫緣曰:「后自發彼藩,已淹時序,途經沙漠,人馬疲勞。且東寇每伺間隙,吐谷渾亦能為變。今君以可汗之愛女,結姻上國,曾無防慮,豈人臣之體乎。」莫緣然之,遂倍道兼行,數日至甘州。以迎后功,別封伯陽縣伯,邑六百戶。

天和三年[568],除梁州總管府長史。所管地名恆陵者,方數百里,並生獠所居,恃其險固,常懷不軌。文表率眾討平之。遷蓬州刺史,政尚仁恕,夷獠懷之。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又進位大將軍,爵為公。

大象中,拜吳州總管。時開府于顗吳州刺史。及隋文帝執政,尉遲迥等舉兵,遠近騷然,人懷異望。顗自以族大,且為國家肺腑,懼文表圖己,謀欲先之。乃稱疾不出。文表往問之,顗遂手刃文表。因令吏人告云「文表謀反」,仍馳啟其狀。隋文以諸方未定,恐顗為變,遂授顗吳州總管以安之。後知文表無異志,雖不罪顗,而聽其子仁海襲爵

<< < > >>

×0

社区贡献:

 报错 / 反馈

 编辑片段 提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