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试运行中,有任何建议或bug反馈,请发信到qiushan@taolang.club;看这里了解本站是做什么的,以及籍海淘浪有什么寓意

知道了

本書目錄

本篇关键词 词云图

纪年大統七年[541] 1大象二年[580] 1大定元年[555] 1開皇元年[581] 1

地点并州 4定州 3益州 3安陸 3幽州 3蘭州 3榆關 3洛陽 3亳州 2揚州 2相州 2廣陵 2淮南 2營丘 2申州 2義陽 2郢州 2江北 2安州 2岐州 2河北道 2河南道 2徐州 2涼州 2信州 2夏州 2霸水 2弘農郡 1華陰 1武川鎮 1般若寺 1京兆尹 1河橋 1冀州 1正陽 1滎州 1建州 1沛郡 1兖州 1雍州 1始州 1淮海 1鎮南 1陝西 1南通 1曲阜 1隋州 1鄖州 1城陽 1溫州 1應州 1順州 1永川 1昌州 1安昌 1淮安 1息州 1新蔡 1豫州 1汝南 1臨潁 1廣寧 1蔡州 1江州 1太山 1平陽 1叢臺 1易水 1井陘 1連城 1懷遠 1昆吾 1鄴邑 1淇水 1洹水 1漳河 1武牢 1崇山 1靈關 1旌善 1海隅 1慶雲 1太原 1廬州 1盩厔縣 1金州 1廓州 1洛州 1杜陽 1雞頭山 1平州 1長城 1原州 1馬邑 1龍首山 1永固 1咸陽 1大興城 1弘化 1涇陽 1臨洮 1摩那渡 1青州 1寧州 1寧州道 1原州道 1齊州 1渝州 1隴州 1汾州 1延州 1漕渠 1雲州 1滋水 1和州 1隰州 1山南道 1襄州 1衡州 1華林園 1醴泉宮 1山陽瀆 1武安 1滏陽 1江陵 1同州 1蒲州 1

人物秦王 9晉王 8隋國公 6趙王 6高熲 6衛王 6蘇威 6皇太子 5竇榮定 5皇后 4越王 4滕王 4隋王 4趙煚 4太子 4虞慶則 4賀婁子幹 4馮翊 3太祖 3劉昉 3周氏 3韋孝寬 3司馬消難 3王誼 3杞國公 3楊尚希 3安公 3元景山 3蕭巋 3沙缽略可汗 3達奚長儒 3蕭琮 3元壽 2鄭譯 2陳王 2代王 2鄖國公 2摩訶 2王謙 2陶鑄 2僅可 2祖宗 2王妃 2大宗伯 2金城公 2王后 2韋世康 2長孫 2邗國公 2介國公 2申國公 2李穆 2鄧國公 2竇熾 2任國公 2于翼 2柳敏 2竇毅 2河間王 2蜀王 2朱敞 2郡公 2長公主 2高寶 2李禮成 2陰壽 2契丹主 2宇文忻 2栗園 2源雄 2梁士彥 2楊氏 1惠嘏 1茹氏 1呂氏 1成紀縣公 1大興郡公 1純孝 1宇文護 1將軍侯 1長女 1皇太子妃 1齊王 1憲言 1宇文憲 1任城王 1高湝 1文宣帝 1大後丞 1魏之士 1喬生 1賀若誼 1幼主 1匡復 1梁睿 1元冑 1世子 1曾祖 1成巍 1孔丘 1茂績 1周公 1保乂 1允諧 1允武 1允文 1高宇 1蔡陽 1王爵 1式昭 1守謙 1丕緒 1丕顯 1鷹揚 1陳頊 1祝融 1太公 1成王 1明王 1胙土 1沈默 1姬旦 1王冕 1姬發 1爰啟 1宸極 1軒轅 1文可觀 1神宗 1允執 1渤海郡公 1沁源縣公 1咸安縣男 1李德林 1漢安縣公 1義寧縣公 1元暉 1昌國縣公 1元巖 1獨孤氏 1金城郡公 1濟陽侯 1同安郡公 1邵國公 1皇子 1鴈門公 1漢王 1觀國公 1田仁恭 1武德郡公 1南郡公 1陳留郡公 1楊智積 1蔡王 1興城郡公 1楊靜 1道王 1當亭縣公 1賀若弼 1新義縣公 1神武郡公 1建侯 1錫爵 1韋鼎 1楊雄 1平王 1永康郡公 1楊弘 1族人 1元諧 1薛國公 1長孫覽 1百濟王 1帶方郡公 1永昌郡公 1鄭撝 1元袞 1衛玄 1王高陽 1遼東郡公 1叔寶 1趙國公 1獨孤陀 1韓僧壽 1長孫平 1皇甫績 1蘇孝慈 1宏義 1宇寧 1模遠 1劉龍 1鉅鹿郡公 1沁源公 1國子 1鮮虞縣公 1謝慶恩 1建平郡公 1濟北郡公 1王劭 1李晃 1遂安郡王 1燕榮 1周搖 1厲俗 1超恒 1揚鑣 1超倫 1魏澹 1北苑 1阿史那 1劉仁恩 1馮昱 1豆盧勣 1德基 1襄國公主 1薛道衡 1盧寔 1宇文慶 1邳國公 1崔君贍 1楊素 1吐萬緒 1韋洸 1崔弘度 1洛陽男 1太上皇 1劉顗 1段文振 1郕國公 1舒國公 1許國公 1宇文善 1李詢 1周法尚 1王亨 1崔儦 1安平王 1莒國公 1

文官散騎常侍 14通直散騎常侍 13州總管 7大丞相 6大冢宰 6雍州牧 6刺史 5太傅 5吏部尚書 5民部尚書 5尚書左僕射 4兵部尚書 4尚書令 4儀同三司 3襄州總管 3太師 3司空 3禮部尚書 3工部尚書 3尚書右僕射 3州刺史 3朔州總管 3太保 2丞相 2內史令 2都官尚書 2度支尚書 2太子太保 2太子少保 2豫州刺史 2秦州總管 2刑部尚書 2北平太守 1太原太守 1平原太守 1大司空 1隋州刺史 1內史 1內史上大夫 1御正大夫 1長史 1僚佐 1鄖州總管 1冢宰 1右丞相 1徐州刺史 1同州刺史 1上相 1司藩 1巡警 1司宗 1司會 1太子太師 1太子少傅 1和州刺史 1太常 1散騎侍郎 1申州刺史 1寧州刺史 1太府卿 1左僕射 1將作大匠 1太府少卿 1洮州刺史 1晉州刺史 1濟陰太守 1省事 1湘州刺史 1瀛州刺史 1汴州刺史 1鴻臚卿 1河州刺史 1行臺尚書令 1懷州刺史 1縣官 1

武官上柱國 44總管 41柱國 11大將軍 7太尉 5都督內外諸軍事 5行軍元帥 5右武衛大將軍 4行軍總管 4連率 3左武候大將軍 3上大將軍 3宮伯 2左衛大將軍 2寧遠將軍 1功曹 1車騎大將軍 1驃騎大將軍 1大司馬 1都督徐兖等十州諸軍事 1都督陝蒲等十三州諸軍事 1都督冀定等十三州諸軍事 1將軍 1副率 1節度 1右武候大將軍 1左武衛大將軍 1大都督 1軍大將 1右領軍大將軍 1

其他高祖 34突厥 22高麗 7薨 6皇妣 6上開府 6開府 4假黃鉞 4靺鞨 4吐谷渾 4行臺尚書省 4皇考 3宣帝 3赤雀 3修築長城 3周太祖 2賜姓 2武帝 2社稷 2發喪 2留臺 2先帝 2宗社 2匡國 2贊拜 2九錫 2旌旗 2獄訟 2常服 2內史監 2行幸 2流星 2錄囚 2謀反 2文皇帝 1太學 1明帝 1襲爵 1右司 1刑經聖制 1崩 1靜帝 1丞相府 1黔首 1天崩 1遠游冠 1禁兵 1宗臣 1治兵 1宗廟 1練卒 1京觀 1囹圄 1大漢 1推轂 1恤刑 1大輅 1戎輅 1玄牡 1袞冕 1武賁 1秬鬯 1金根車 1旄頭 1璣衡 1冠帶 1揖讓 1文祖 1勸進 1司錄 1追尊 1武元皇帝 1廟號 1廟社 1白雀 1白狼 1散樂 1百戲 1介國 1稽胡 1朝會 1扶餘 1新律 1陳宣帝 1百濟 1雨土 1屯兵 1副監 1講武 1束帛 1勸學 1城主 1行臺省 1發遣 1大射 1契丹 1上表 1党項 1考課 1雨毛 1除名 1歲貢 1朝日 1騶虞 1玄武 1門下外省 1梁國 1曲赦 1對詔 1

卷一 帝紀第一 高祖

高祖文皇帝楊氏,諱堅,弘農郡華陰人也。漢太尉震八代孫鉉,仕燕為北平太守。鉉生元壽,後魏代為武川鎮司馬,子孫因家焉。元壽太原太守惠嘏,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寧遠將軍禎,禎生忠,忠即皇考也。皇考周太祖起義關西,賜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國大司空隋國公,贈太保,謚曰桓。

皇妣呂氏,以大統七年[541]六月癸丑夜,生高祖馮翊般若寺,紫氣充庭。有尼來自河東,謂皇妣曰:「此兒所從來甚異,不可於俗間處之。」尼將高祖舍於別館,躬自撫養。皇妣嘗抱高祖,忽見頭上角出,徧體鱗起。皇妣大駭,墜高祖於地。尼自外入見曰:「已驚我兒,致令晚得天下。」為人龍顏,額上有五柱入頂,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長上短下,沈深嚴重。初入太學,雖至親昵不敢狎也。

年十四,京兆尹薛善辟為功曹。十五,以太祖勳授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封成紀縣公。十六,遷驃騎大將軍,加開府周太祖見而嘆曰:「此兒風骨,不似代間人!」明帝即位,授右小宮伯,進封大興郡公。帝嘗遣善相者趙昭視之,昭詭對曰:「不過作柱國耳。」旣而陰謂高祖曰:「公當為天下君,必大誅殺而後定。善記鄙言。」

武帝即位,遷左小宮伯。出為隋州刺史,進位大將軍。後徵還,遇皇妣寢疾三年,晝夜不離左右,代稱純孝宇文護執政,尤忌高祖,屢將害焉,大將軍侯伏侯壽等匡護得免。其後襲爵隋國公武帝高祖長女皇太子妃,益加禮重。齊王憲言於帝曰:「普六茹堅相貌非常,臣每見之,不覺自失。恐非人下,請早除之。」帝曰:「此止可為將耳。」內史王軌驟言於帝曰:「皇太子社稷主,普六茹堅貌有反相。」帝不悅,曰:「必天命有在,將若之何?」高祖甚懼,深自晦匿。

建德中,率水軍三萬,破齊師於河橋明年,從帝平齊,進位柱國。與宇文憲破齊任城王高湝冀州,除定州總管。先是,定州城西門久閉不行。齊文宣帝時,或請開之,以便行路。帝不許,曰:「當有聖人來啟之。」及高祖至而開焉,莫不驚異。尋轉亳州總管宣帝即位,以后父徵拜上柱國大司馬。大象初,遷大後丞右司武,俄轉大前疑。每巡幸,恒委居守。時帝為刑經聖制,其法深刻。高祖以法令滋章,非興化之道,切諫,不納。

高祖位望益隆,帝頗以為忌。帝有四幸姬,並為皇后,諸家爭寵,數相毀譖。帝每忿怒謂后曰:「必族滅爾家。」因召高祖,命左右曰:「若色動,即殺之。」高祖旣至,容色自若,乃止。

大象二年[580]五月,以高祖揚州總管,將發,暴有足疾,不果行。乙未,帝。時靜帝幼沖,未能親理政事。內史上大夫鄭譯御正大夫劉昉高祖皇后之父,衆望所歸,遂矯詔引高祖入總朝政,都督內外諸軍事周氏諸王在藩者,高祖悉恐其生變,稱趙王招將嫁女於突厥為詞以徵之。丁未發喪庚戌,周帝拜高祖假黃鉞、左大丞相百官總己而聽焉。以正陽宮為丞相府,以鄭譯長史劉昉為司馬,具置僚佐宣帝時,刑政苛酷,群心崩駭,莫有固志。至是,高祖大崇惠政,法令清簡,躬履節儉,天下悅之。

六月趙王招、陳王純、越王盛、代王達、滕王逌並至于長安。相州總管尉遲迥自以重臣宿將,志不能平,遂舉兵東夏。趙、魏之士,從者若流,旬日之間,衆至十餘萬。又宇文冑以滎州,石愻以建州,席毗以沛郡,毗弟叉羅以兖州,皆應於迥。迥遣子質於陳請援。高祖上柱國鄖國公韋孝寬討之。雍州牧畢王賢及趙、陳等五王,以天下之望歸於高祖,因謀作亂。高祖執賢斬之,寢趙王等之罪,因詔五王劔履上殿,入朝不趨,用安其心。

七月,陳將陳紀、蕭摩訶等寇廣陵,吳州總管于顗轉擊破之。廣陵人杜喬生聚衆反,刺史元義討平之。韋孝寬破尉遲迥於相州,傳首闕下,餘黨悉平。初,迥之亂也,鄖州總管司馬消難據州響應,淮南州縣多同之。命襄州總管王誼討之,消難奔陳。荊、郢群蠻乘釁作亂,命亳州總管賀若誼討平之。先是,上柱國王謙益州總管,旣見幼主在位,政由高祖,遂起巴、蜀之衆,以匡復為辭。高祖方以東夏、山南為事,未遑致討。謙進兵屯劔閣,陷始州。至是,乃命行軍元帥上柱國梁睿討平之,傳首闕下。巴、蜀阻險,人好為亂,於是更開平道,毀劔閣之路,立銘垂誡焉。五王陰謀滋甚,高祖齎酒肴以造趙王第,欲觀所為。趙王伏甲以宴高祖高祖幾危,賴元冑以濟,語在冑傳。於是誅趙王招、越王盛。

九月,以世子勇為洛州總管、東京小冢宰壬子,周帝詔曰「假黃鉞、使持節、左大丞相都督內外諸軍事上柱國大冢宰隋國公堅,感山河之靈,應星辰之氣,道高雅俗,德協幽顯。釋巾登仕,搢紳傾屬,開物成務,朝野承風。受詔先皇,弼諧寡薄,合天地而生萬物,順陰陽而撫四夷。近者,內有艱虞,外聞妖寇,以鷹鸇之志,運帷帳之謀,行兩觀之誅,掃萬里之外。遐邇清肅,實所賴焉。四海之廣,百官之富,俱稟大訓,咸餐至道。治定功成,棟梁斯託,神猷盛德,莫二於時。可授大丞相,罷左、右丞相之官,餘如故。」

冬十月壬申,詔贈高祖曾祖烈為柱國太保都督徐兖等十州諸軍事徐州刺史隋國公,謚曰康;祖禎為柱國太傅都督陝蒲等十三州諸軍事同州刺史隋國公,謚曰獻;考忠為上柱國太師大冢宰都督冀定等十三州諸軍事雍州牧。誅陳王純。癸酉上柱國鄖國公韋孝寬卒。

十一月辛未,誅代王達、滕王逌。

十二月甲子,周帝詔曰:

天大地大,合其德者聖人,一陰一陽,調其氣者上宰。所以降神載挺,陶鑄群生,代蒼蒼之工,成巍巍之業。假黃鉞、使持節、大丞相都督內外諸軍事上柱國大冢宰隋國公,應百代之期,當千齡之運,家隆台鼎之盛,門有翊贊之勤。心同伊尹,必致堯舜,情類孔丘憲章文武。爰初入仕,風流映世,公卿仰其軌物,搢紳謂為師表。入處禁闈,出居藩政,芳猷茂績,問望彌遠。往平東夏,人情未安。燕南趙北,實為天府,擁節杖旄,任當連率。柔之以德,導之以禮,畏之若神,仰之若日,芳風美迹,歌頌獨存。淮海榛蕪,多歷年代,作鎮南鄙,選衆惟賢,威震殊俗,化行黔首。任掌鉤陳,職司邦政,國之大事,朝寄更深,鑾駕巡游,留臺務廣。周公陝西之任,僅可為倫,漢臣關內之重,未足相況。

天崩地坼,先帝升遐,朕以眇年,奄經荼毒,親受顧命,保乂皇家。姦人乘隙,潛圖宗社,無君之意已成,竊發之期有日。英規潛運,大略川迴,匡國庇人,罪人斯得。兩河遘亂,三魏稱兵,半天之下,洶洶鼎沸。祖宗之基已危,生人之命將殆。安陸作釁,南通吳、越,蜂飛蠆聚,江、漢騷然。巴、蜀鴟張,翻將問鼎,秦塗更阻,漢門重閉。畫籌帷帳,建出師車,諸將稟其謀,壯士感其義,不違時日,咸得清蕩。九功遠被,七德允諧,百僚師師,四門穆穆。光景照臨之地,風雲去來之所,允武允文,幽明同德,驟山驟水,遐邇歸心。使朕繼踵上皇,無為以治,聲高宇宙,道格天壤。伊尹輔殷,霍光佐漢,方之蔑如也。

營丘曲阜,地多諸國,重耳、小白,錫用殊禮。蕭何優贊拜之儀,番君越公侯之爵。姬、劉以降,代有令謨,宜崇典禮,憲章自昔。可授相國,總百揆,去都督內外諸軍事大冢宰之號,進公爵為王,以隋州之崇業,鄖州安陸城陽溫州之宜人,應州之平靖、上明,順州淮南,士州之永川昌州之廣昌、安昌申州義陽淮安息州新蔡、建安,豫州汝南臨潁廣寧、初安,蔡州蔡陽郢州之漢東二十郡為隋國。劔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備九錫之禮,加璽紱、遠游冠、相國印綠綟綬,位在諸侯王上。隋國置丞相已下,一依舊式。

高祖再讓,不許。乃受王爵、十郡而已。詔進皇祖、考爵並為王,夫人為王妃辛巳司馬消難以陳師寇江州刺史成休寧擊却之。

大定元年[555]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賜姓,皆復其舊。」是日,周帝詔曰:「伊、周作輔,不辭殊禮之錫,桓、文為霸,允應異物之典,所以表格天之勳,彰不代之業。相國隋王,前加典策,式昭大禮,固守謙光,絲言未綍。宜申顯命,一如往旨。王功必先人,賞存後己,退讓為本,誠乖朕意。宜命百辟盡詣王宮,衆心克感,必令允納。如有表奏,勿復通聞。」癸丑,文武百官詣閤敦勸,高祖乃受。甲寅,策曰:

咨爾假黃鉞、使持節、大丞相都督內外諸軍事上柱國大冢宰隋王:天覆地載,藉人事以財成,日往月來,由王道而盈昃。五氣陶鑄,萬物流形。誰代上玄之工,斯則大聖而已。曰惟先正,翊亮皇朝。種德積善,載誕上相。精采不代,風骨異人。匡國濟時,除凶撥亂。百神奉職,萬國宅心。殷相以先知悟人,周輔乃弘道於代,方斯蔑如也。今將授王典禮,其敬聽朕命:

朕以不德,早承丕緒,上靈降禍,夙遭愍凶。妖醜覬覦,密圖社稷,宮省之內,疑慮驚心。公受命先皇,志在匡弼,輯諧內外,潛運機衡,姦人懾憚,謀用丕顯,俾贅旒之危為太山之固。是公重造皇室,作霸之基也。伊我祖、考之代,任寄已深,入掌禁兵,外司藩政,文經武略,久播朝野。戎軒大舉,長驅晉、魏,平陽震熊羆之勢,冀部耀貔豹之威。初平東夏,人情未一。叢臺之北,易水之南,西距井陘,東至滄海,比數千里,舉袂如帷。委以連城,建旌杖節,教因其俗,刑用輕典,如泥從印,猶草隨風。此又公之功也。吳、越不賔,多歷年代,淮、海之外,時非國有。爰整其旅,出鎮於亳,武以威物,文以懷遠。群盜自奔,外戶不閉,人黎慕義,襁負而歸。自北之風,化行南國。此又公之功也。宣帝御宇,任重宗臣,入典八屯,外司九代。禁衛勤巡警之務,治兵得蒐狩之禮。此又公之功也。鑾駕游幸,頻委留臺,文武注意,軍國諮稟。萬事咸理,反顧無憂。此又公之功也。朕在諒闇,公實總己。磐石之宗,姦回者衆,招引無賴,連結群小。往者國衰甫爾,已創陰謀,積惡數旬,昆吾方稔。泣誅磬甸,宗廟以寧。此又公之功也。尉迥猖狂,稱兵鄴邑,欲長戟而指北闕,強弩而圍南斗,憑陵三魏之間,震驚九州之半,聚徒百萬,悉成蛇豕,淇水洹水,一飲而竭。人之死生,翻繫凶豎,壽之長短,不由司命。公乃戒彼鷹揚,出車練卒,誓蒼兕於河朔,建瓴水於山東。口授兵書,手畫行陣,量敵制勝,指日剋期。諸將遵其成旨,壯士感其大義,輕死忘生,轉鬪千里,旗鼓奮發,如火燎毛。玄黃變漳河之水,京觀比爵臺之峻。百城氛祲,一旦廓清。此又公之功也。青土連率,跨據東秦,藉負海之饒,倚連山之險,望三輔而將逐鹿,指六國而願連雞。風雨之兵,助鬼為虐。本根旣拔,枝葉自殞,屈法申恩,示以大信。此又公之功也。申部殘賊,充斥一隅,蠅飛蟻聚,攻州略地。播以玄澤,迷更知反,服而捨之,無費遺鏃。此又公之功也。宇文冑親則宗枝,外藩巖邑,影響鄴賊,有同就燥。迫脅吏人,叛換城戍,偏師討蹙,遂入網羅。束之武牢,有同囹圄,事窮將軍,如伏國刑。此又公之功也。檀讓、席毗,擁衆河外。陳、韓、梁、鄭、宋、衛、鄒、魯,村落成梟獍之墟,入庶為豺狼之餌。強以陵弱,大則吞小,城有晝閉,巷無行人。授律出師,隨機掃定,讓旣授首,毗亦梟懸。此又公之功也。司馬消難與國親姻,作鎮安陸,性多嗜欲,意好貪聚。屬城子女,劫掠靡餘,部人貨財,多少具罄。擅誅刺舉之使,專殺儀台之臣。懼罪畏威,動而內奰。蠶食郡縣,鴆毒華夷,聞有王師,自投南裔。帝唐崇山之罰,僅可方此,大漢流禦之刑,是亦相匹。逋逃入藪,荊、郢用安。此又公之功也。王謙在蜀,翻為厲階,閉劔閣之門,塞靈關之宇,自謂五丁復起,萬夫莫向。分閫推轂,嘗不踰時,風馳席卷,一舉大定,擒斬兇惡,掃地無遺。此又公之功也。陳頊因循偽業,自擅金陵,屢遣醜徒,趑趄江北。公指麾藩鎮,無不摧殄。方置文深之柱,非止尉佗之拜。此又公之功也。

公有濟天下之勤,重之以明德,始於辟命,屈己登庸。素業清徽,聲掩廊廟,雄規神略,氣蓋朝野。序百揆而穆四門,恥一匡之舉九合。尊賢崇德,尚齒貴功,錄舊旌善,興亡繼絕。寬猛相濟,彝倫攸叙。敦睦帝親,崇獎王室。星象不拆,陰陽自調,玄冥、祝融如奉太公之召,雨師、風伯似應成王之宰。祥風嘉氣,觸石搖林,瑞獸異禽,游園鳴閣。至功至德,可大可久,盡品物之和,究杳冥之極。

朕又聞之,昔者明王設官胙土營丘四履,得征五侯,參墟寵章,異其禮物。故藩屏作固,垂拱責成,沈默巖廊,不下堂席。公道高往烈,賞薄前王。朕以眇身,託于兆人之上,求諸故實,甚用懼焉。往加大典,憲章在昔。謙以自牧,未應朝禮。日月不居,便已隔歲。時談物議,其謂朕何!今進授相國總百揆,以申州義陽等二十郡為隋國。今命使持節、太傅上柱國杞國公椿,大宗伯大將軍金城公趙煚,授相國印綬。相國禮絕百辟,任總群官,舊職常典,宜與事革。昔堯臣太尉,舜佐司空姬旦相周,霍光輔漢,不居藩國,唯在天朝。其以相國總百揆,去衆號焉。上所假節、大丞相大冢宰印綬。

又加九錫,其敬聽朕後命。以公執律修德,慎獄恤刑,為其訓範,人無異志,是用錫公大輅戎輅各一,玄牡二駟。公勤心地利,所寶人天,崇本務農,公私殷阜,是用錫公袞冕之服,赤舄副焉。公樂以移風,雅以變俗,遐邇胥悅,天地咸和,是用錫公軒懸之樂,六佾之舞。公仁風德教,覃及海隅,荒忽幽遐,迴首內向,是用錫公朱戶以居。公水鏡人倫,銓衡庶職,能官流詠,遺賢必舉,是用錫公納陛以登。公執鈞於內,正性率下,犯義無禮,罔不屏黜,是用錫公武賁之士三百人。公元本闕。是用錫公鈇鉞各一。公威嚴夏日,精厲秋霜,猾夏必誅,顧眄天壤,掃清姦宄,折衝無外,是用錫公彤弓一、彤矢百,盧弓十、盧矢千。惟公孝通神明,肅恭祀典,尊嚴如在,情切幽明,是用錫公秬鬯一卣,珪瓚副焉。隋國置丞相以下,一遵舊式。往欽哉!其敬循往策,祇服大典,簡恤爾庶功,對揚我太祖之休命。

於是建臺置官。

丙辰,詔王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乘金根車,駕六馬,備五時副車,置旄頭雲䍐,樂舞八佾,設鍾虡宮懸。王妃王后,長子為太子。前後三讓,乃受。

俄而周帝以衆望有歸,乃下詔曰:「元氣肇闢,樹之以君,有命不恒,所輔惟德。天心人事,選賢與能,盡四海而樂推,非一人而獨有。周德將盡,妖孽遞生,骨肉多虞,藩維構釁,影響同惡,過半區宇,或小或大,圖帝圖王,則我祖宗之業,不絕如線。相國隋王,叡聖自天,英華獨秀,刑法與禮儀同運,文德共武功俱遠,愛萬物其如己,任兆庶以為憂。手運璣衡,躬命將士,芟夷姦宄,刷蕩氛祲,化通冠帶,威震幽遐。虞舜之大功二十,未足相比,姬發之合位三五,豈可足論。況木行已謝,火運旣興,河、洛出革命之符,星辰表代終之象。煙雲改色,笙簧變音,獄訟咸歸,謳歌盡至。且天地合德,日月貞明,故以稱大為王,照臨下土。朕雖寡昧,未達變通,幽顯之情,皎然易識。今便祗順天命,出遜別宮,禪位於隋,一依唐、虞、漢、魏故事。」高祖三讓,不許。遣兼太傅上柱國杞國公椿奉冊曰:

咨爾相國隋王:粵若上古之初,爰啟清濁,降符授聖,為天下君。事上帝而理兆人,和百靈而利萬物,非以區宇之富,未以宸極為尊。大庭、軒轅以前,驪連、赫胥之日,咸以無為無欲,不將不迎。遐哉!其詳不可聞已。厥有載籍,遺文可觀。聖莫逾於堯,美未過於舜。堯得太尉,已作運衡之篇,舜遇司空,便叙精華之竭。彼褰裳脫屣,貳宮設饗,百辟歸禹,若帝之初。斯蓋上則天時,不敢不授,下祗天命,不可不受。湯代於夏,武革於殷,干戈揖讓,雖復異揆,應天順人,其道靡異。自漢迄晉,有魏至周,天曆逐獄訟之歸,神鼎隨謳歌之去。道高者稱帝,錄盡者不王,與夫文祖神宗無以別也。

周德將盡,禍難頻興,宗戚姦回,咸將竊發。顧瞻宮闕,將圖宗社,藩維連率,逆亂相尋。搖蕩三方,不合如礪,蛇行鳥攫,投足無所。王受天明命,叡德在躬,救頹運之艱,匡墜地之業,拯大川之溺,撲燎原之火,除群凶於城社,廓妖氛於遠服,至德合於造化,神用洽於天壤。八極九野,萬方四裔,圓首方足,罔不樂推。往歲長星夜掃,經天晝見,八風比夏后之作,五緯同漢帝之聚,除舊之徵,昭然在上。近者赤雀降祉,玄龜効靈,鍾石變音,蛟魚出穴,布新之貺,煥焉在下。九區歸往,百靈協贊,人神屬望,我不獨知。仰祗皇靈,俯順人願,今敬以帝位禪於爾躬。天祚告窮,天祿永終。於戲!王宜允執厥和,刑典訓,升圓丘而敬蒼昊,御皇極而撫黔黎,副率土之心,恢無疆之祚,可不盛歟!

大宗伯大將軍金城公趙煚奉皇帝璽紱,百官勸進高祖乃受焉。

開皇元年[581]二月甲子,上自相府常服入宮,備禮即皇帝位於臨光殿。設壇於南郊,遣使柴燎告天。是日,告廟,大赦,改元。京師慶雲見。易周氏官儀,依漢、魏之舊。以柱國、相國司馬、渤海郡公高熲尚書左僕射兼納言,相國司錄沁源縣公虞慶則內史監吏部尚書,相國內郎、咸安縣男李德林內史令上開府漢安縣公韋世康禮部尚書上開府義寧縣公元暉都官尚書開府民部尚書昌國縣公元巖兵部尚書,上儀同、司宗長孫毗為工部尚書,上儀同、司會楊尚希度支尚書上柱國雍州牧邗國公楊惠為左衛大將軍乙丑追尊皇考武元皇帝廟號太祖皇妣為元明皇后。遣八使巡省風俗。丙寅,修廟社。立王后獨孤氏皇后,王太子勇為皇太子丁卯,以大將軍金城郡公趙煚尚書右僕射上開府濟陽侯伊婁彥恭為左武候大將軍己巳,以周帝為介國公,邑五千戶,為隋室賔。旌旗車服禮樂,一如其舊。上書不為表,荅表不稱詔。周氏諸王,盡降為公。辛未,以皇弟同安郡公爽為雍州牧乙亥,封皇弟邵國公慧為滕王,同安公爽為衛王皇子鴈門公廣為晉王,俊為秦王,秀為越王,諒為漢王。以上柱國并州總管申國公李穆太師上柱國鄧國公竇熾太傅上柱國幽州總管任國公于翼太尉觀國公田仁恭太子太師武德郡公柳敏太子太保,濟南郡公孫恕為太子少傅開府蘇威太子少保丁丑,以晉王廣為并州總管,以陳留郡公楊智積蔡王興城郡公楊靜道王戊寅,以官牛五千頭分賜貧人。

三月辛巳,高平獲赤雀太原獲蒼烏,長安獲白雀,各一。宣仁門槐樹連理,衆枝內附。壬午白狼國獻方物。甲申,太白晝見。乙酉,又晝見。以上柱國元景山安州總管丁亥,詔犬馬器玩口味不得獻上。戊子,弛山澤之禁。以上開府當亭縣公賀若弼為楚州總管和州刺史新義縣公韓擒為廬州總管己丑盩厔縣獻連理樹,植之宮庭。辛卯,以上柱國神武郡公竇毅定州總管戊戌,以太子少保蘇威兼納言、吏部尚書,餘官如故。庚子,詔曰:「自古帝王受終革代,建侯錫爵,多與運遷。朕應籙受圖,君臨海內,載懷沿革,事有不同。然則前帝後王,俱在兼濟,立功立事,爵賞仍行。苟利於時,其致一揆,何謂物我之異,無計今古之殊。其前代品爵,悉可依舊。」丁未,梁主蕭巋使其太宰蕭巖、司空劉義來賀。

四月辛巳,大赦。壬午,太白、歲星晝見。戊戌太常散樂並放為百姓。禁雜樂百戲辛丑,陳散騎常侍韋鼎、兼通直散騎常侍王瑳來聘于周,至而上已受禪,致之介國。是月,發稽胡修築長城,二旬而罷。

五月戊子,封邗國公楊雄為廣平王永康郡公楊弘河間王辛未介國公,上舉哀於朝堂,以其族人洛嗣焉。

六月癸未,詔以初受天命,赤雀降祥,五德相生,赤為火色。其郊及社廟,依服冕之儀,而朝會之服,旗幟犧牲,盡令尚赤。戎服以黃。

秋七月乙卯,上始服黃,百僚畢賀。庚午靺鞨酋長貢方物。

八月壬午,廢東京官。突厥阿波可汗遣使貢方物。甲午,遣行軍元帥安公元諧,擊吐谷渾於青海,破而降之。

九月戊申,戰亡之家,遣使賑給。庚午,陳將周羅㬋攻陷胡墅,蕭摩訶江北辛未,以越王秀為益州總管,改封為蜀王壬申,以上柱國薛國公長孫覽上柱國、宋安公元景山,並為行軍元帥,以伐陳,仍命尚書左僕射高熲節度諸軍。突厥沙缽略可汗遣使貢方物。是月,行五銖錢。

冬十月乙酉百濟王扶餘昌遣使來賀,授昌上開府儀同三司帶方郡公戊子,行新律壬辰行幸岐州

十一月乙卯,以永昌郡公竇榮定右武候大將軍丁卯,遣兼散騎侍郎鄭撝使於陳。己巳,有流星,聲如隤牆,光燭于地。

十二月戊寅,以申州刺史朱敞金州總管甲申,以禮部尚書韋世康吏部尚書己丑,以柱國元袞廓州總管,興勢郡公衛玄為淮州總管庚子,至自岐州壬寅高麗王高陽遣使朝貢,授陽大將軍遼東郡公太子太保柳敏卒。

二年春正月癸丑,幸上柱國王誼第。庚申,幸安成長公主第。陳宣帝殂,子叔寶立。辛酉,置河北道行臺尚書省并州,以晉王廣為尚書令。置河南道行臺尚書省洛州,以秦王俊為尚書令。置西南道行臺尚書省益州,以蜀王秀為尚書令戊辰,陳遣使請和,歸我胡墅。辛未高麗百濟並遣使貢方物。甲戌,詔舉賢良。

二月己丑,詔高熲等班師。庚寅,以晉王廣為左武衛大將軍秦王俊為右武衛大將軍,餘官並如故。辛卯,幸趙國公獨孤陀第。庚子,京師雨土

三月戊申,開渠,引杜陽水於三畤原。

四月丁丑,以寧州刺史竇榮定左武候大將軍庚寅大將軍韓僧壽突厥雞頭山上柱國李充破突厥於河北山。

五月戊申,以上柱國開府長孫平度支尚書己酉,旱,上親省囚徒。其日大雨。己未高寶寧寇平州突厥長城庚申,以豫州刺史皇甫績都官尚書壬戌太尉任國公于翼甲子,改傳國璽曰受命璽。

六月壬午,以太府卿蘇孝慈兵部尚書雍州牧衛王爽為原州總管甲申,使使弔於陳國。乙酉上柱國李充破突厥馬邑戊子,以上柱國叱李長叉為蘭州總管辛卯,以上開府朱敞徐州總管

丙申,詔曰:「朕祗奉上玄,君臨萬國,屬生人之敝,處前代之宮。常以為作之者勞,居之者逸,改創之事,心未遑也。而王公大臣陳謀獻策,咸云羲、農以降,至于姬、劉,有當代而屢遷,無革命而不徙。曹、馬之後,時見因循,乃末代之宴安,非往聖之宏義。此城從漢,彫殘日久,屢為戰場,舊經喪亂。今之宮室,事近權宜,又非謀筮從龜,瞻星揆日,不足建皇王之邑,合大衆所聚。論變通之數,具幽顯之情,同心固請,詞情深切。然則京師百官之府,四海歸向,非朕一人之所獨有。苟利於物,其可違乎!且殷之五遷,恐人盡死,是則以吉凶之土,制長短之命。謀新去故,如農望秋,雖暫劬勞,其究安宅。今區宇寧一,陰陽順序,安安以遷,勿懷胥怨。龍首山川原秀麗,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無窮之業在斯。公私府宅,規模遠近,營構資費,隨事條奏。」仍詔左僕射高熲將作大匠劉龍鉅鹿郡公賀婁子幹太府少卿高龍叉等創造新都。

秋八月癸巳,以左武候大將軍竇榮定秦州總管

十月癸酉皇太子屯兵咸陽,以備胡。庚寅,上疾愈,享百僚於觀德殿。賜錢帛,皆任其自取,盡力而出。辛卯,以營新都副監賀婁子幹工部尚書

十一月丙午高麗遣使獻方物。

十二月辛未,上講武於後園。甲戌上柱國竇毅卒。丙子,名新都曰大興城乙酉,遣沁源公虞慶則弘化,備胡。突厥寇周槃,行軍總管達奚長儒擊之,為虜所敗。丙戌,賜國子生經明者束帛丁亥,親錄囚徒。

三年春正月庚子,將入新都,大赦天下。禁大刀長矟。癸亥高麗遣使來朝。

二月己巳朔,日有蝕之。壬申,宴北道勳人。癸酉,陳遣兼散騎常侍賀徹、兼通直散騎常侍蕭襃來聘。突厥寇邊。甲戌涇陽獲毛龜。癸未,以左衛大將軍李禮成右武衛大將軍

三月丁未上柱國鮮虞縣公謝慶恩卒。己酉,以上柱國達奚長儒蘭州總管丙辰,雨,常服入新都。京師醴泉出丁巳,詔購求遺書於天下。庚申,宴百僚,班賜各有差。癸亥,城榆關

夏四月己巳上柱國建平郡公于義卒。庚午吐谷渾臨洮洮州刺史皮子信死之。辛未高麗遣使來朝。壬申,以尚書右僕射趙煚內史令丁丑,以滕王瓚為雍州牧己卯衛王爽破突厥於白道。庚辰行軍總管陰壽高寶寧於黃龍。甲申,旱,上親祀雨師於國城之西南。丙戌,詔天下勸學行禮。以濟北郡公梁遠為汶州總管己丑,陳郢州城主張子譏遣使請降,上以和好,不納。辛卯,遣兼散騎常侍薛舒、兼通直散騎常侍王劭使於陳。癸巳,上親雩。甲午突厥遣使來朝。

五月癸卯行軍總管李晃突厥摩那渡口。甲辰高麗遣使來朝。乙巳,梁太子蕭琮來賀遷都。丁未靺鞨貢方物。戊申幽州總管陰壽卒。辛酉,有事於方澤。壬戌行軍元帥竇榮定突厥吐谷渾涼州丙寅,赦黃龍死罪已下。

六月庚午,以衛王爽子集為遂安郡王戊寅突厥遣使請和。庚辰行軍總管梁遠破吐谷渾於爾汗山,斬其名王。壬申,以晉州刺史燕榮青州總管己丑,以河間王弘為寧州總管乙未,幸安成長公主第。

秋七月辛丑,以豫州刺史周搖幽州總管壬戌,詔曰:「行仁蹈義,名教所先,厲俗敦風,宜見襃獎。往者,山東、河表,經此妖亂,孤城遠守,多不自全。濟陰太守杜猷身陷賊徒,命懸寇手。郡省事范臺玫傾產營護,免其戮辱。眷言誠節,實有可嘉,宜超恒賞,用明沮勸。臺玫可大都督、假湘州刺史。」丁卯,日有蝕之。

八月丁丑靺鞨貢方物。己卯,以右武衛大將軍李禮成襄州總管壬午,遣尚書左僕射高熲寧州道內史監虞慶則原州道,並為行軍元帥,以擊胡。戊子,上有事於太社。

九月壬子,幸城東,觀稼穀。癸丑,大赦天下。

冬十月甲戍,廢河南道行臺省,以秦王俊為秦州總管

十一月己酉,發使巡省風俗,因下詔曰:「朕君臨區宇,深思治術,欲使生人從化,以德代刑,求草萊之善,旌閭里之行。民間情偽,咸欲備聞。已詔使人,所在賑恤,揚鑣分路,將徧四海,必令為朕耳目。如有文武才用,未為時知,宜以禮發遣,朕將銓擢。其有志節高妙,越等超倫,亦仰使人就加旌異,令一行一善獎勸於人。遠近官司,遐邇風俗,巨細必紀,還日奏聞。庶使不出戶庭,坐知萬里。」庚辰,陳遣散騎常侍周墳、通直散騎常侍袁彥來聘。陳主知上之貌異世人,使彥畫像持去。甲午,罷天下諸郡。

閏十二月乙卯,遣兼散騎常侍曹令則、通直散騎常侍魏澹使於陳。戊午,以上柱國竇榮定右武衛大將軍刑部尚書蘇威民部尚書

四年春正月甲子,日有蝕之。己巳,有事於太廟。辛未,有事於南郊。壬申,梁主蕭巋來朝。甲戌大射北苑十日而罷。壬午齊州水。辛卯渝州獲獸似麋,一角同蹄。壬辰,班新曆。

二月乙巳,上餞梁主於霸上。丁未靺鞨貢方物。突厥蘇尼部男女萬餘人來降。庚戌,幸隴州突厥可汗阿史那玷率其屬來降。

夏四月己亥,敕總管刺史父母及子年十五已上,不得將之官。庚子,以吏部尚書虞慶則尚書右僕射瀛州刺史楊尚希兵部尚書,毛州刺史劉仁恩刑部尚書甲辰,以上柱國叱李長叉為信州總管丁未,宴突厥高麗吐谷渾使者於大興殿。丁巳,以上大將軍賀婁子幹榆關總管

五月癸酉契丹主莫賀弗遣使請降,拜大將軍丙子,以柱國馮昱汾州總管乙酉,以汴州刺史呂仲泉為延州總管

六月庚子,降囚徒。乙巳,以鴻臚卿乙弗寔為翼州總管上柱國豆盧勣夏州總管壬子,開渠,自渭達河以通運漕。戊午秦王俊來朝。

秋七月丙寅,陳遣兼散騎常侍謝泉、兼通直散騎常侍德基來聘。

八月甲午,遣十使巡省天下。戊戌衛王爽來朝。是日,以秦王俊納妃,宴百僚,頒賜各有差。壬寅上柱國太傅鄧國公竇熾丁未,宴秦王官屬,賜物各有差。壬子,享陳使。乙卯,陳將夏侯苗請降,上以通和,不納。

九月甲子,幸襄國公主第。乙丑,幸霸水,觀漕渠,賜督役者帛各有差。己巳,上親錄囚徒。庚午契丹內附。甲戌,駕幸洛陽,關內饑也。癸未,太白晝見。

冬十一月壬戌,遣兼散騎常侍薛道衡通直散騎常侍盧寔使於陳。癸亥,以榆關總管賀婁子幹雲州總管

五年春正月戊辰,詔行新禮。

三月戊午,以尚書左僕射高熲為左領軍大將軍,上柱國宇文忻右領軍大將軍

夏四月甲午契丹主多彌遣使貢方物。壬寅上柱國王誼謀反,伏誅。乙巳,詔徵山東馬榮伯等六儒。戊申,車駕至自洛陽

五月甲申,詔置義倉。梁主蕭巋殂,其太子琮嗣立。遣上大將軍元契使于突厥阿波可汗。

秋七月庚申,陳遣兼散騎常侍王話、兼通直散騎常侍阮卓來聘。丁丑,以上柱國宇文慶涼州總管壬午突厥沙缽略上表稱臣。

八月丙戌沙缽略可汗遣子庫合真特勤來朝。甲辰,河南諸州水,遣民部尚書邳國公蘇威賑給之。戊申,有流星數百,四散而下。己酉,幸栗園

九月丁巳,至自栗園乙丑,改鮑陂曰杜陂,霸水滋水。陳將湛文徹寇和州儀同三司費寶首獲之。丙子,遣兼散騎常侍李若、兼通直散騎常侍崔君贍使於陳。

冬十月壬辰,以上柱國楊素信州總管朔州總管吐萬緒徐州總管

十一月甲子,以上大將軍源雄朔州總管丁卯晉王廣來朝。

十二月丁未,降囚徒。戊申,以上柱國達奚長儒夏州總管

六年春正月甲子党項羌內附。庚午,班曆於突厥辛未,以柱國韋洸安州總管壬申,遣民部尚書蘇威巡省山東。

二月乙酉,山南荊、淅七州水,遣前工部尚書長孫毗賑恤之。丙戌,制刺史上佐每歲暮更入朝,上考課丁亥,發丁男十一萬修築長城,二旬而罷。乙未,以上柱國崔弘度襄州總管庚子,大赦天下。

三月己未洛陽男子高德上書,請上為太上皇,傳位皇太子。上曰:「朕承天命,撫育蒼生,日旰孜孜,猶恐不逮。豈學近代帝王,事不師古,傳位於子,自求逸樂者哉!」癸亥突厥沙缽略遣使貢方物。

夏四月己亥,陳遣兼散騎常侍周磻、兼通直散騎常侍江椿來聘。

秋七月辛亥,河南諸州水。乙丑,京師雨毛,如馬鬃尾,長者二尺餘,短者六七寸。

八月辛卯,關內七州旱,免其賦稅。遣散騎常侍裴豪、兼通直散騎常侍劉顗聘于陳。戊申上柱國太師申國公李穆

閏月己酉,以河州刺史段文振蘭州總管丁卯皇太子洛陽辛未晉王廣、秦王俊並來朝。丙子上柱國郕國公梁士彥上柱國杞國公宇文忻柱國舒國公劉昉,以謀反伏誅。上柱國許國公宇文善坐事除名

九月辛巳,上素服御射殿,詔百僚射,賜梁士彥三家資物。丙戌上柱國、宋安郡公元景山卒。庚子,以上柱國李詢隰州總管辛丑,詔大象已來死事之家,咸令賑恤。

冬十月己酉,以河北道行臺尚書令并州總管晉王廣為雍州牧,餘官如故;兵部尚書楊尚希禮部尚書癸丑,置山南道行臺尚書省襄州,以秦王俊為尚書令丙辰,以芳州刺史駱平難為疊州刺史衡州總管周法尚為黃州總管甲子甘露降華林園

七年春正月癸巳,有事于太廟。乙未,制諸州歲貢三人。

二月丁巳,祀朝日于東郊。己巳,陳遣兼散騎常侍王亨、兼通直散騎常侍王慎來聘。壬申,車駕幸醴泉宮。是月,發丁男十萬餘修築長城,二旬而罷。

夏四月己酉,幸晉王第。庚戌,於揚州山陽瀆,以通運漕。突厥沙缽略可汗卒,其子雍虞閭嗣立,是為都藍可汗。癸亥,頒青龍符於東方總管刺史,西方以騶虞,南方以朱雀,北方以玄武甲戌,遣兼散騎常侍楊同、兼通直散騎常侍崔儦使于陳。以民部尚書蘇威吏部尚書

五月乙亥朔,日有蝕之。己卯,雨石于武安滏陽間十餘里。

秋七月己丑衛王,上發喪門下外省

八月丙午,以懷州刺史源雄朔州總管庚申,梁主蕭琮來朝。

九月乙酉,梁安平王蕭巖掠於其國,以奔陳。辛卯,廢梁國曲赦江陵。以梁主蕭琮柱國,封莒國公

冬十月庚申行幸同州,以先帝所居,降囚徒。癸亥,幸蒲州丙寅,宴父老,上極歡,曰:「此間人物,衣服鮮麗,容止閑雅,良由仕宦之鄉,陶染成俗也。」

十一月甲午,幸馮翊,親祠故社。父老對詔失旨,上大怒,免其縣官而去。戊戌,至自馮翊

<< < > >>

×0

社区贡献:

 报错 / 反馈

 编辑片段 提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