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试运行中,有任何建议或bug反馈,请发信到qiushan@taolang.club;看这里了解本站是做什么的,以及籍海淘浪有什么寓意

知道了

本書目錄

本篇关键词 词云图

纪年開皇 2禎明二年[590] 2開皇十四年[602] 1開皇十一年[599] 1仁壽元年[601] 1大業元年[605] 1

地点正定 2揚州 2博陵 2儀賢堂 1修竹 1鉅鹿 1下曲陽 1襄陵 1牧野 1驪山 1隆平 1魏郡 1臨漳 1少山 1曲陽 1隴西 1狄道 1華山 1相州 1林慮山 1襄陽 1荊州 1高陽 1北新城 1太山 1赤水 1懷仁 1登封 1金門 1雍丘 1仁壽宮 1冀州道 1涿郡 1江左 1望都 1懷遠鎮 1鴈門 1江南 1江都郡 1

人物太子 12文博 9德源 8克讓 5牛弘 4化及 4明克讓 3魏澹 3周武帝 3陸爽 3李文博 3道衡 3越王 2桓公 2班固 2范曄 2司馬遷 2楊遵彥 2侯白 2辛德源 2許善心 2陛下 2皇后 2虞世基 2湘東王 1周明帝 1衛王 1歷城縣伯 1博陵王 1琅邪王 1李德林 1廢太子 1杜預 1莊公 1二公 1天王 1沈約 1后稷 1茂實 1太祖 1周公 1董直 1始祖 1長孫 1幽王 1董仲舒 1而述 1澹所 1陸氏 1清河王 1宇文愷 1敏學 1皇太子 1名字 1君素 1楊素 1襟禮 1文宣帝 1馮翊 1章綺 1謙撝 1得志 1盧思道 1崔彥武 1王劭 1蜀王 1柳𧦪 1顧言 1晉王 1王好文 1諸葛潁 1虞世南 1王冑 1庾信 1漢南縣公 1祖懋 1新安王 1禮成 1岳立 1陶冶 1上庠 1允恭 1曹植 1軒轅 1育德 1李虔 1東隅 1再薰 1煥發 1靈孕 1德劭 1鳴岐 1祚隆 1韋素 1萬斯年 1阮孝緒 1陸從典 1漢王 1徐文遠 1包愷 1陸德明 1魯世達 1楊達 1宇文述 1梁毗 1蘇威 1楊汪 1陳叔寶 1袁充 1叔寶 1心父 1成父 1而育 1檮杌 1后妃 1前勳 1唐奉義 1高陽縣公 1永樂郡君 1烈士 1薛道衡 1齊王 1李綱 1房玄齡 1玄齡 1賈誼 1秦孝王 1王妃 1

文官通直散騎常侍 6著作郎 4侍中 3國子博士 3中書侍郎 3上士 3學士 3尚書 3給事郎 3國子祭酒 2殿中侍御史 2吏部尚書 2中郎 2中書舍人 2散騎常侍 2尚書僕射 2州刺史 2衛尉卿 2書記 2奉朝請 2員外散騎侍郎 2秘書丞 2從事 2舍人 1司徒祭酒 1尚書都官郎 1散騎侍郎 1殿學士 1外史下大夫 1太史官 1儀同三司 1太子內舍人 1率更令 1太常 1司門郎 1光州刺史 1大司農卿 1鎧曹 1尚書左僕射 1行臺禮部侍郎 1太子舍人 1太子學士 1儲君 1總管府記室 1州司馬 1南青州刺史 1霍州刺史 1司州牧 1主簿 1太子洗馬 1左庶子 1承奉郎 1儒林郎 1司空 1閤祭酒 1司徒戶曹 1中書黃門侍郎 1月令 1開州刺史 1安陽令 1起居舍人 1平原太守 1尚書右丞 1比部郎中 1尚書考功郎中 1武陽太守 1魏州刺史 1同修國史 1都官尚書 1著作佐郎 1內史侍郎 1東宮學士 1太子中庶子 1給事黃門侍郎 1太中大夫 1太子詹事 1度支郎中 1侍郎 1虞部侍郎 1龍圖 1黃門侍郎 1太常少卿 1黃門 1守官 1禮部侍郎 1學官 1御史大夫 1法官 1太史 1御史 1左翊衛 1長史 1建節尉 1撰著 1史官 1拾遺 1修撰 1秘閣 1臺郎 1藩臣 1朝散大夫 1左親衛 1通議大夫 1左光祿大夫 1太子中舍人 1吏部侍郎 1校書郎 1縣丞 1校書 1

武官郡守 3諮議參軍 2將軍 2法曹參軍 1京畿大都督 1殿中尚書 1大將軍 1留守 1左衛大將軍 1御戎 1武賁郎將 1羽騎尉 1

其他高祖 16春秋 8釋褐 3法言 3煬帝 3禮記 2魏書 2舉秀才 2退朝 2上表 2秘書監 2神雀 2宿衛 2列傳 1三禮 1老子 1武帝 1露門學 1師道 1東宮 1朝服 1孝經義疏 1古今帝代記 1文類 1續名僧記 1五禮 1御覽 1庾信集 1笑苑 1詞林集 1中興書 1魏史 1恭帝 1史論 1穀梁 1傳 1宗廟 1社稷 1黃鉞 1厲王 1懲惡 1迴避 1文集 1順宗 1輜重 1太子內直監 1東宮典記 1迎勞 1除名 1旌異記 1玉燭寶典 1致仕 1齊記 1六經 1待詔文林館 1幽居賦 1集注春秋三傳 1政訓 1內訓 1永嘉之亂 1梁國 1開府 1檢校 1法華玄宗 1晉王北伐記 1羽林監 1對策 1再拜 1直門下省 1神雀頌 1養老 1寒門 1奉常 1爵主 1神爵 1嘉爵 1上章 1大呂 1玄枵 1考異郵 1禮稽命徵 1螭龍 1白雉 1銜環 1稽首 1崩 1仗衛 1送葬 1尊號 1左遷 1方物志 1免官 1靈異記 1梁史 1心述 1揖讓 1筆墨 1重光 1武皇帝 1序論 1齊書 1梁書 1目錄 1郎署 1陳史 1四帝紀 1三太子錄 1宗室王侯列傳 1具臣列傳 1外戚傳 1孝德傳 1誠臣傳 1文苑傳 1儒林傳 1逸民傳 1數術傳 1止足傳 1列女傳 1權幸傳 1羯賊傳 1逆臣傳 1叛臣傳 1突厥 1殿省 1攝政 1內省 1東都尚書省 1治道集 1

卷五十八 列傳第二十三

明克讓

明克讓字弘道,平原鬲人也。父山賔,梁侍中克讓少好儒雅,善談論,博涉書史,所覽將萬卷。《三禮》禮論,尤所研精,龜策曆象,咸得其妙。年十四,釋褐湘東王法曹參軍。時舍人朱异在儀賢堂講《老子》,克讓預焉。堂邊有修竹,异令克讓詠之。克讓攬筆輒成,其卒章曰:「非君多愛賞,誰貴此貞心。」异甚奇之。仕歷司徒祭酒尚書都官郎中、散騎侍郎,兼國子博士中書侍郎。梁滅,歸于長安,周明帝引為麟趾殿學士,俄授著作上士,轉外史下大夫,出為衛王友,歷漢東、南陳二郡守武帝即位,復徵為露門學士,令與太史官正定新曆。拜儀同三司,累遷司調大夫,賜爵歷城縣伯,邑五百戶。

高祖受禪,拜太子內舍人,轉率更令,進爵為侯。太子師道處之,恩禮甚厚。每有四方珍味,輒以賜之。于時東宮盛徵天下才學之士,至於博物洽聞,皆出其下。詔與太常牛弘等修禮議樂,當朝典故多所裁正。開皇十四年[602],以疾去官,加通直散騎常侍。卒,年七十。上甚傷惜焉,賻物五百段,米三百石。太子又贈絹布二千匹,錢十萬,朝服一具,給棺槨。著《孝經義疏》一部,《古今帝代記》一卷,《文類》四卷,《續名僧記》一卷,集二十卷。

子餘慶,官至司門郎越王侗稱制,為國子祭酒

魏澹

魏澹字彥深,鉅鹿下曲陽人也。祖鸞,魏光州刺史。父季景,齊大司農卿,稱為著姓,世以文學自業。澹年十五而孤,專精好學,博涉經史,善屬文,詞采贍逸。齊博陵王濟聞其名,引為記室。及琅邪王儼為京畿大都督,以澹為鎧曹參軍,轉殿中侍御史。尋與尚書左僕射魏收、吏部尚書陽休之、國子博士熊安生同修《五禮》。又與諸學士撰《御覽》,書成,除殿中郎中、中書舍人。復與李德林俱修國史。周武帝平齊,授納言中士。

高祖受禪,出為行臺禮部侍郎。尋為散騎常侍、聘陳主使。還除太子舍人廢太子勇深禮遇之,屢加優錫,令注《庾信集》,復撰《笑苑》、《詞林集》,世稱其博物。數年,遷著作郎,仍為太子學士

高祖以魏收所撰書,襃貶失實,平繪為《中興書》,事不倫序,詔澹別成《魏史》。澹自道武下及恭帝,為十二紀,七十八傳,別為史論及例一卷,并目錄,合九十二卷。澹之義例與魏收多所不同:

其一曰,臣聞天子者,繼天立極,終始絕名。故穀梁傳曰:「太上不名。」典禮曰:「天子不言出,諸侯不生名。」諸侯尚不生名,況天子乎!若為太子,必須書名。良由子者對父生稱,父前子名,禮之意也。是以桓公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曰:「舉以太子之禮。」杜預注云:「桓公莊公也。」十二公唯子同是嫡夫人之長子,備用太子之禮,故史書之於策。即位之日,尊成君而不名,《春秋》之義,聖人之微旨也。至如馬遷,周之太子並皆言名,漢之儲兩俱沒其諱,以尊漢卑周,臣子之意也。竊謂雖立此理,恐非其義。何者?《春秋》、《禮記》,太子必書名,天王不言出。此仲尼之襃貶,皇王之稱謂,非當時與異代遂為優劣也。班固范曄、陳壽、王隱、沈約參差不同,尊卑失序。至於魏收,諱儲君之名,書天子之字,過又甚焉。今所撰史,諱皇帝名,書太子字,欲以尊君卑臣,依《春秋》之義也。

其二曰,五帝之聖,三代之英,積德累功,乃文乃武,賢聖相承,莫過周室,名器不及后稷,追謚止於三王,此即前代之茂實,後人之龜鏡也。魏氏平文以前,部落之君長耳。太祖遠追二十八帝,並極崇高,違堯、舜憲章,越周公典禮。但道武出自結繩,未師典誥,當須南、董直筆,裁而正之。反更飾非,言是觀過,所謂決渤澥之水,復去隄防,襄陵之災,未可免也。但力微天女所誕,靈異絕世,尊為始祖,得禮之宜。平文、昭成雄據塞表,英風漸盛,圖南之業,基自此始。長孫斤之亂也,兵交御坐,太子授命,昭成獲免。道武此時,后緡方娠,宗廟復存,社稷有主,大功大孝,實在獻明。此之三世,稱謚可也。自茲以外,未之敢聞。

其三曰,臣以為南巢桀亡,牧野紂滅,斬以黃鉞,懸首白旗,幽王死於驪山厲王出奔於彘,未嘗隱諱,直筆書之,欲以勸善懲惡,貽誡將來者也。而太武、獻文並皆非命,前史立紀,不異天年,言論之間,頗露首尾。殺主害君,莫知名姓,逆臣賊子,何所懼哉!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圓首方足,孰不瞻仰,況復兵交御坐,矢及王屋,而可隱沒者乎!今所撰史,分明直書,不敢迴避。且隱、桓之死,閔、昭殺逐,丘明據實叙於經下,況復懸隔異代而致依違哉!

其四曰,周道陵遲,不勝其敝,楚子親問九鼎,吳人來徵百牢,無君之心,實彰行路,夫子刊經,皆書曰卒。自晉德不競,宇宙分崩,或帝或王,各自署置。當其生日,聘使往來,略如敵國,及其終也,書之曰死,便同庶人。存沒頓殊,能無懷愧!今所撰史,諸國凡處華夏之地者,皆書曰卒,同之吳、楚。

其五曰,壺遂發問,馬遷荅之,義已盡矣。後之述者,仍未領悟。董仲舒司馬遷之意,本云尚書者,隆平之典,《春秋》者,撥亂之法,興衰理異,制作亦殊。治定則直叙欽明,世亂則辭兼顯晦,分路命家,不相依放。故云「周道廢,《春秋》作焉,堯、舜盛,尚書載之」,是也。「漢興以來,改正朔易服色,臣力誦聖德,仍不能盡,余所謂述故事,而君比之《春秋》,謬哉」。然則紀傳之體出自尚書,不學《春秋》,明矣。而范曄云:「春秋者,文旣總略,好失事形,今之擬作,所以為短。紀傳者,史、班之所變也,網羅一代,事義周悉,適之後學,此焉為優,故繼而述之。」觀曄此言,豈直非聖人之無法,又失馬遷之意旨。孫盛自謂鑽仰具體而放之。魏收云:「魯史旣修,達者貽則,子長自拘紀傳,不存師表,蓋泉源所由,地非企及。」雖復遜辭畏聖,亦未思紀傳所由來也。

澹又以為司馬遷創立紀傳以來,述者非一,人無善惡,皆為立論。計在身行迹,具在正書,事旣無奇,不足懲勸。再述乍同銘頌,重叙唯覺繁文。案丘明亞聖之才,發揚聖旨,言「君子曰」者,無非甚泰,其間尋常,直書而已。今所撰史,竊有慕焉,可為勸戒者,論其得失,其無損益者,所不論也。

澹所著《魏書》,甚簡要,大矯收、繪之失。上覽而善之。未幾,卒,時年六十五。有《文集》三十卷行於世。子信言,頗知名。

澹弟彥玄,有文學,歷揚州總管府記室、洧州司馬。有子滿行。

陸爽

陸爽字開明,魏郡臨漳人也。祖順宗,魏南青州刺史。父概之,齊霍州刺史。爽少聦敏,年九歲就學,日誦二千餘言。齊尚書僕射楊遵彥見而異之,曰:「陸氏代有人焉。」年十七,齊司州牧清河王岳召為主簿。擢殿中侍御史,俄兼治書,累轉中書侍郎。及齊滅,周武帝聞其名,與陽休之、袁叔德等十餘人俱徵入關。諸人多將輜重,爽獨載書數千卷。至長安,授宣納上士

高祖受禪,轉太子內直監,尋遷太子洗馬。與左庶子宇文愷等撰《東宮典記》七十卷。朝廷以其博學,有口辯,陳人至境,常令迎勞開皇十一年[599],卒官,時年五十三,贈上儀同、宣州刺史,賜帛百匹。

法言敏學有家風,釋褐承奉郎。初,爽之為洗馬,嘗奏高祖云:「皇太子諸子未有嘉名,請依春秋之義更立名字。」上從之。及太子廢,上追怒爽云:「我孫製名,寧不自解,陸爽乃爾多事!扇惑於勇,亦由此人。其身雖故,子孫並宜屏黜,終身不齒。」法言竟坐除名

爽同郡侯白,字君素,好學有捷才,性滑稽,尤辯俊。舉秀才,為儒林郎。通侻不恃威儀,好為誹諧雜說,人多愛狎之,所在之處,觀者如市。楊素甚狎之。素嘗與牛弘退朝,白謂素曰:「日之夕矣。」素大笑曰:「以我為牛羊下來邪?」高祖聞其名,召與語,甚悅之,令於秘書修國史。每將擢之,高祖輒曰「侯白不勝官」而止。後給五品食,月餘而死,時人傷其薄命。著《旌異記》十五卷,行於世。

杜臺卿

杜臺卿字少山博陵曲陽人也。父弼,齊衛尉卿。臺卿少好學,博覽書記,解屬文。仕齊奉朝請,歷司空西閤祭酒司徒戶曹著作郎中書黃門侍郎。性儒素,每以雅道自居。及周武帝平齊,歸于鄉里,以《禮記》、《春秋》講授子弟。開皇初,被徵入朝。臺卿嘗采月令,觸類而廣之,為書名《玉燭寶典》十二卷。至是奏之,賜絹二百匹。臺卿患聾,不堪吏職,請修國史。上許之,拜著作郎十四年上表致仕,敕以本官還第。數載,終於家。有集十五卷,撰《齊記》二十卷,並行於世。無子。

有兄蕤,學業不如臺卿,而幹局過之。仕至開州刺史。子公贍,少好學,有家風,卒於安陽令。公贍子之松,大業中,為起居舍人

辛德源

辛德源字孝基,隴西狄道人也。祖穆,魏平原太守。父子馥,尚書右丞德源沉靜好學,年十四,解屬文。及長,博覽書記,少有重名。齊尚書僕射楊遵彥殿中尚書辛術皆一時名士,見德源,並虛襟禮敬,因同薦之於文宣帝。起家奉朝請,後為兼員外散騎侍郎,聘梁使副。後歷馮翊華山二王記室。中書侍郎劉逖上表德源曰:「弱齡好古,晚節逾厲,枕藉六經,漁獵百氏。文章綺豔,體調清華,恭慎表於閨門,謙撝著於朋執。實後進之辭人,當今之雅器。必能効節一官,騁足千里。」由是除員外散騎侍郎,累遷比部郎中,復兼通直散騎常侍。聘于陳,及還,待詔文林館,除尚書考功郎中,轉中書舍人。及齊滅,仕周為宣納上士。因取急詣相州,會尉迥作亂,以為中郎德源辭不獲免,遂亡去。

高祖受禪,不得調者久之,隱於林慮山,鬱鬱不得志,著《幽居賦》以自寄,文多不載。德源素與武陽太守盧思道友善,時相往來。魏州刺史崔彥武德源潛為交結,恐其有姦計。由是謫令從軍討南寧,歲餘而還。秘書監牛弘德源才學顯著,奏與著作郎王劭同修國史德源每於務隙撰《集注春秋三傳》三十卷,注揚子《法言》二十三卷。蜀王秀聞其名而引之,居數歲,奏以為掾。後轉諮議參軍,卒官。有集二十卷,又撰《政訓》、《內訓》各二十卷。有子素臣、正臣,並學涉有文義。

柳𧦪

柳𧦪顧言,本河東人也,永嘉之亂,徙家襄陽。祖惔,梁侍中。父暉,都官尚書。𧦪少聦敏,解屬文,好讀書,所覽將萬卷。仕梁,釋褐著作佐郎。後蕭察據荊州,以為侍中,領國子祭酒吏部尚書。及梁國廢,拜開府通直散騎常侍,尋遷內史侍郎。以無吏幹去職,轉晉王諮議參軍王好文雅,招引才學之士諸葛潁虞世南王冑、朱瑒等百餘人以充學士。而𧦪為之冠,王以師友處之,每有文什,必令其潤色,然後示人。嘗朝京師還,作歸藩賦,命𧦪為序,詞甚典麗。初,王屬文,為庾信體,及見𧦪已後,文體遂變。仁壽初,引𧦪為東宮學士,加通直散騎常侍檢校洗馬。甚見親待,每召入卧內,與之宴謔。𧦪尤俊辯,多在侍從,有所顧問,應荅如響。性又嗜酒,言雜誹諧,由是彌為太子之所親狎。以其好內典,令撰《法華玄宗》,為二十卷,奏之。太子覽而大悅,賞賜優洽,儕輩莫與為比。

煬帝嗣位,拜秘書監,封漢南縣公。帝退朝之後,便命入閤,言宴諷讀,終日而罷。帝每與嬪后對酒,時逢興會,輒遣命之至,與同榻共席,恩若友朋。帝猶恨不能夜召,於是命匠刻木偶人,施機關,能坐起拜伏,以像於𧦪。帝每在月下對酒,輒令宮人置之於座,與相酬酢,而為歡笑。從幸揚州,遇疾卒,年六十九。帝傷惜者久之,贈大將軍,謚曰康。撰《晉王北伐記》十五卷,有集十卷,行於世。

許善心

許善心字務本,高陽北新城人也。祖懋,梁太子中庶子,始平、天門二郡守散騎常侍。父亨,仕梁至給事黃門侍郎,在陳歷羽林監太中大夫衛尉卿,領大著作。善心九歲而孤,為母范氏所鞠養。幼聦明,有思理,所聞輒能誦記,多聞默識,為當世所稱。家有舊書萬餘卷,皆徧通涉。十五解屬文,牋上父友徐陵,陵大奇之,謂人曰:「才調極高,此神童也。」起家除新安王法曹。太子詹事江總舉秀才對策高第,授度支郎中,轉侍郎,補撰史學士

禎明二年[590],加通直散騎常侍,聘於隋。遇高祖伐陳,禮成而不獲反命,累表請辭。上不許,留縶賔館。及陳亡,高祖遣使告之。善心衰服號哭於西階之下,藉草東向,經三日。敕書唁焉。明日,有詔就館,拜通直散騎常侍,賜衣一襲。善心哭盡哀,入房改服,復出北面立,垂涕再拜受詔。明日乃朝,伏泣於殿下,悲不能興。上顧左右曰:「我平陳國,唯獲此人。旣能懷其舊君,即是我誠臣也。」敕以本官直門下省,賜物千段,草馬二十匹。從幸太山,還授虞部侍郎

十六年,有神雀降於含章闥,高祖召百官賜醼,告以此瑞。善心於座請紙筆,製《神雀頌》,其詞曰:

臣聞觀象則天,乾元合其德,觀法審地,域大表其尊。雨施雲行,四時所以生殺,川流岳立,萬物於是裁成。出震乘離之君,紀鳸司鳳之后,玉錘玉斗而降,金版金縢以傳。並陶冶性靈,含煦動植,眇玄珠於赤水,寂明鏡乎虛堂。莫不景福氤氳,嘉貺雥集,馳聲南、董,越響雲、韶。

粵我皇帝之君臨,闡大方,抗太極,負鳳邸,據龍圖。不言行焉,攝提建指,不肅清焉,喉鈴啟閉。括地復夏,截海翦商,就望體其尊,登咸昌其會。綿區浹宇,遐至邇安。騰實飛聲,直暢傍施。無體之禮,威儀布政之宮,無聲之樂,綴兆總章之觀。上庠養老,躬問百年,下土字民,心為百姓。月棲日浴,熱阪寒門,吹鱗沒羽之荒,赤蛇青馬之裔,解辮請吏,削衽承風。豈止呼韓北埸,頫勒狼居之岫,熄慎南境,近表不耐之城。故使天弗愛道,地寧吝寶,川岳展異,幽明効靈。狎素游頳,團膏漱醴,半景青赤,孳歷虧盈。足足懷仁,般般擾義,祥祐之來若此,升隆之化如彼。而登封盛典,云亭佇白檢之儀,致治成功,柴燎靡玄珪之告。雖奉常定禮,武騎草文,天子抑而未行,推而不有。允恭克讓,其在斯乎?七十二君,信蔑如也!故神禽顯賁,玄應特昭,白爵主鐵豸之奇,赤爵銜丹書之貴。班固神爵》之頌,履武戴文,曹植嘉爵》之篇,棲庭集牖。未若于飛武帳,來賀文𣝳,刷采青蒲,將翱赤罽。玉几朝御,取玩軒楯之間,金門旦開,兼留翬翟之鑒。終古曠世,未或前聞,福召冥徵,得之茲日。

歲次上章,律諧大呂玄枵會節,玄英統時。至尊未明求衣,晨興於含章之殿。爰有瑞爵,翱翔而下。載行載止,當扆宁而徐前,來集來儀,承軒墀而顧步。夫瑞者符也,明主之休徵;雀者爵也,聖人之大寶。謹案《考異郵》云:「軒轅有黃爵赤頭,立日傍。」占云:「土精之應。」又《禮稽命徵》云:「祭祀合其宜,則黃爵集。」昔漢集泰畤之殿,魏下文昌之宮,一見雍丘之祠,三入平東之府,並旁觀迴矚,事陋人微,奚足稱矣。抑又聞之,不刳胎剖卵則鸞鳳馴鳴,不漉浸焚原則螭龍盤蜿。是知陛下止殺,故飛走宅心,皇慈好生,而浮潛育德。臣面奉綸綍,垂示休祥,預承嘉宴,不勝藻躍。李虔僻處西土,陸機少長東隅,微臣慚於往賢,逢時盛乎曩代。輒竭庸瑣,敢獻頌云。

太素式肇,大德資生,功玄不器,道要無名。質文鼎革,沿習因成,祥圖瑞史,赫赫明明。天保大定,於鑠我君,武義迺武,文教惟文。橫塞宇宙,旁凝射、汾,軒物重造,姚風再薰煥發王策,昭彰帝道,御地七神,飛天五老。山祇吐秘,河靈孕寶,黑羽升壇,青鱗伏皁。丹烏流火,白雉從風,棲阿德劭鳴岐祚隆。未如神爵,近賀王宮,五靈何有,百福攸同。孔圖獻赤,荀文表白,節節奇音,行行瑞迹。化玉黼扆,銜環陛戟,上天之命,明神所格。綏應在旃,伊臣預焉,永緝韋素,方流管絃。頌歌不足,蹈舞無宣,臣拜稽首,億萬斯年

頌成,奏之,高祖甚悅,曰:「我見神雀,共皇后觀之。今旦召公等入,適述此事,善心於座始知,即能成頌。文不加點,筆不停豪,常聞此言,今見其事。」因賜物二百段。十七年,除秘書丞。于時秘藏圖籍尚多淆亂,善心放阮孝緒七錄更製七林,各為總叙,冠於篇首。又於部錄之下,明作者之意,區分其類例焉。又奏追李文博陸從典等學者十許人,正定經史錯謬。仁壽元年[601],攝黃門侍郎二年,加攝太常少卿,與牛弘等議定禮樂,秘書丞黃門,並如故。四年留守京師。高祖仁壽宮煬帝秘喪不發,先易留守官人,出除巖州刺史。逢漢王諒反,不之官。

大業元年[605],轉禮部侍郎,奏薦儒者徐文遠國子博士包愷陸德明、褚徽、魯世達之輩並加品秩,授為學官。其年,副納言楊達冀州道大使,以稱旨,賜物五百段。左衛大將軍宇文述每旦借本部兵數十人,以供私役,常半日而罷。攝御史大夫梁毗奏劾之。上方以腹心委述,初付法推,千餘人皆稱被役。經二十餘日,法官候伺上意,乃言役不滿日,其數雖多,不合通計,縱令有實,亦當無罪。諸兵士聞之,更云初不被役。上欲釋之,付議虛實,百僚咸議為虛。善心以為述於仗衛之所抽兵私役,雖不滿日,闕於宿衛,與常役所部,情狀乃殊。又兵多下番,散還本府,分道追至,不謀同辭。今殆一月,方始翻覆,姦狀分明,此何可捨。蘇威楊汪等二十餘人,同善心之議。其餘皆議免罪。煬帝可免罪之奏。後數月,述譖善心曰:「陳叔寶卒,善心與周羅㬋、虞世基袁充、蔡徵等同往送葬。善心為祭文,謂為陛下,敢於今日加叔寶尊號。」召問有實,自援古例,事得釋,而帝甚惡之。又太史奏帝即位之年,與堯時符合,善心議,以國哀甫爾,不宜稱賀。述諷御史劾之,左遷給事郎,降品二等。四年,撰《方物志》奏之。七年,從至涿郡,帝方自御戎以東討,善心上封事忤旨,免官。其年復徵為守給事郎九年,攝左翊衛長史,從渡遼,授建節尉。帝嘗言及高祖受命之符,因問鬼神之事,敕善心與崔祖璿撰《靈異記》十卷。

初,善心父撰著梁史》,未就而歿。善心述成父志,修續家書,其序傳末,述制作之意曰:

謹案太素將萌,洪荒初判,乾儀資始,辰象所以正時,巛載厚生,品物於焉播氣。參三才而育德,肖二統而降靈。有人民焉,樹之君長,有貴賤矣,為其宗極。保上天之眷命,膺下土之樂推,莫不執大方,振長策,感召風雲,驅馳英俊。干戈揖讓,取之也殊功,鼎玉龜符,成之也一致。革命創制,竹素之道稍彰,紀事記言,筆墨之官漸著。炎農以往,存其名而漏其迹,黃軒以來,晦其文而顯其用。登丘納麓,具訓誥及典謨,貫昴入房,傳夏正與殷祀。洎辯方正位,論時訓功,南北左右,兼四名之別,檮杌、乘車,擅一家之稱。國惡雖諱,君舉必書,故賊子亂臣,天下大懼,元龜明鏡,昭然可察,及三郊遞襲,五勝相沿,俱稱百谷之王,並以四海自任,重光累德,何世無哉!

逮有梁之君臨天下,江左建國,莫斯為盛。受命在於一君,繼統傳乎四主,克昌四十八載,餘祚五十六年武皇帝出自諸生,爰升寶曆,拯百王之弊,救萬姓之危,反澆季之末流,登上皇之獨道。朝多君子,野無遺賢,禮樂必備,憲章咸舉。弘深慈於不殺,濟大忍於無刑,蕩蕩巍巍,可為稱首。屬陰戎入潁,羯胡侵洛,沸騰磣黷,三季所未聞,掃地滔天,一元之巨厄。廊廟有序,翦成狐兔之場,珪帛有儀,碎夫犬羊之手。福善積而身禍,仁義在而國亡。豈天道歟?豈人事歟?嘗別論之,在《序論》之卷。

先君昔在前代,早懷述作,凡撰齊書為五十卷。《梁書》紀傳,隨事勒成,及闕而未就者,《目錄》注為一百八卷。梁室交喪,墳籍銷盡。冢壁皆殘,不准無所盜,帷囊同毀,陳農何以求!秦儒旣坑,先王之道將墜,漢臣徒請,口授之文亦絕。所撰之書,一時亡散。有陳初建,詔為史官,補闕拾遺,心識口誦。依舊目錄,更加修撰,且成百卷,已有六帙五十八卷,上秘閣訖。

善心早嬰荼蓼,弗荷薪構,太建之末,頻抗表聞,至德之初,蒙授史任。方願油素採訪,門庭記錄,俯勵弱才,仰成先志;而單宗少強近,虛室類原、顏,退屏無所交遊,棲遲不求進益。假班嗣之書,徒聞其語,給王隱之筆,未見其人。加以庸瑣涼能,孤陋末學,忝職郎署,兼撰《陳史》,致此書延時,未即成續。禎明二年[590],以臺郎入聘,值本邑淪覆,他鄉播遷,行人失時,將命不復。望都亭而長慟,遷別館而懸壺,家史舊書,在後焚蕩。今止有六十八卷在,又並缺落失次。自入京已來,隨見補葺,略成七十卷。《四帝紀》八卷,后妃一卷,《三太子錄》一卷,為一帙十卷。《宗室王侯列傳》一帙十卷。《具臣列傳》二帙二十卷。《外戚傳》一卷,《孝德傳》一卷,《誠臣傳》一卷,《文苑傳》二卷,《儒林傳》二卷,《逸民傳》一卷,《數術傳》一卷,藩臣傳一卷,合一帙十卷。《止足傳》一卷,《列女傳》一卷,《權幸傳》一卷,《羯賊傳》二卷,《逆臣傳》二卷,《叛臣傳》二卷,叙傳論述一卷,合一帙十卷。凡稱史臣者,皆先君所言,下稱名案者,並善心補闕。別為叙論一篇,託于叙傳之末。十年,又從至懷遠鎮,加授朝散大夫突厥鴈門,攝左親衛武賁郎將,領江南宿衛殿省。駕幸江都郡,追叙前勳,授通議大夫,詔還本品,行給事郎十四年化及殺逆之日,隋官盡詣朝堂謁賀,善心獨不至。許弘仁馳告之曰:「天子已崩,宇文將軍攝政,合朝文武莫不咸集。天道人事,自有代終,何預於叔而低徊若此!」善心怒之,不肯隨去。弘仁反走上馬,泣而言曰:「將軍於叔全無惡意,忽自求死,豈不痛哉!」還告唐奉義,以狀白化及,遣人就宅執至朝堂。化及令釋之,善心不舞蹈而出。化及目送之曰:「此人大負氣。」命捉將來,罵云:「我好欲放你,敢如此不遜!」其黨輒牽曳,因遂害之,時年六十一。及越王稱制,贈左光祿大夫高陽縣公,謚曰文節。

善心母范氏,梁太子中舍人孝才之女,少寡養孤,博學有高節。高祖知之,敕尚食每獻時新,常遣分賜。嘗詔范入內,侍皇后講讀,封永樂郡君。及善心遇禍,范年九十有二,臨喪不哭,撫柩曰:「能死國難,我有兒矣。」因卧不食,後十餘日亦終。

李文博

博陵李文博,性貞介鯁直,好學不倦,至於教義名理,特所留心。每讀書至治亂得失,忠臣烈士,未嘗不反覆吟玩。開皇中,為羽騎尉,特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恒令在聽事帷中披檢書史,并察己行事。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記錄,如選用疏謬,即委之臧否。道衡每得其語,莫不欣然從之。後直秘書內省,典校墳籍,守道居貧,晏如也。雖衣食乏絕,而清操逾厲,不妄通賔客,恒以禮法自處,儕輩莫不敬憚焉。道衡知其貧,每延于家,給以資費。文博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諸掌,然無吏幹。稍遷校書郎,後出為縣丞,遂得下考,數歲不調。道衡為司隷大夫,遇之於東都尚書省,甚嗟愍之,遂奏為從事。因為齊王司馬李綱曰:「今日遂遇文博,得奏用之。」以為歡笑。其見賞知音如此。在洛下,曾詣房玄齡,相送於衢路。玄齡謂之曰:「公生平志尚,唯在正直,今旣得為從事,故應有會素心。比來激濁揚清,所為多少?」文博遂奮臂厲聲曰:「夫清其流者必潔其源,正其末者須端其本。今治源混亂,雖日免十貪郡守,亦何所益!」其瞽直疾惡,不知忌諱,皆此類也。于時朝政浸壞,人多贓賄,唯文博不改其操,論者以此貴之。遭離亂播遷,不知所終。

初,文博在內校書虞世基子亦在其內,盛飾容服,而未有所却。文博因從容問之年紀,荅云:「十八。」文博乃謂之曰:「昔賈誼當此之年,議論何事?君今徒事儀容,故何為者!」又秦孝王妃生男,高祖大喜,頒賜群官各有差。文博家道屢空,人謂其悅,乃云「賞罰之設,功過所歸,今王妃生男,於群官何事,乃妄受賞也!」其循名責實,錄過計功,必使賞罰不濫,功過無隱者皆爾。文博本為經學,後讀史書,於諸子及論尤所該洽。性長議論,亦善屬文,著《治道集》十卷,大行於世。

史臣曰:明克讓魏澹等,或博學洽聞,詞藻贍逸,旣稱燕、趙之俊,實曰東南之美。所在見寶,咸取祿位,雖無往非命,蓋亦道有存焉。澹之《魏書》,時稱簡正,條例詳密,足傳於後。此外諸子,各有記述,雖道或小大,皆志在立言,美矣。

<< < > >>

×0

社区贡献:

 报错 / 反馈

 编辑片段 提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