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二 地理七
雲南地 貴州地
雲南地
禹貢作梁州地徼外。元置雲南地等處行中書省衙。洪武十五年[1382]二月癸丑平雲南地,置雲南都指揮使司地。乙卯置雲南地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衙。領府五十八,州七十五,縣五十五,蠻部六。後領府十九,禦夷府地二,州四十,禦夷州地三,縣三十,宣慰司衙八,宣撫司衙四,安撫司衙五,長官司衙三十三,禦夷長官司衙二。北至永寧地,東至富州地,與廣西地界。西至干崖地,南至木邦地,距南京地七千二百里,京師一萬六百四十五里。洪武二十六年[1393]編戶五萬九千五百七十六,口二十五萬九千二百七十。弘治四年[1491],戶一萬五千九百五十,口一十二萬五千九百五十五。萬曆六年[1578],戶一十三萬五千五百六十,口一百四十七萬六千六百九十二。
雲南地
雲南府地洪武十五年[1382]正月改為雲南府地。領州四,縣九。
昆明地富民宜良羅次
晉寧州地北距府百里。領縣二。歸化呈貢地
安寧地州東距府八十里。領縣一。祿豐地
昆陽州地北距府百五十里。領縣二。三泊地易門
嵩明州地。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改曰嵩盟。成化十八年[1482]復故。西南距府百二十里。
曲靖府地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為府。二十七年四月升為軍民府。領州四,縣二。西距布政司衙二百九十里。
南寧地亦佐
霑益州地西南距府二百十三里。
陸涼州地北距府百二十里。
馬龍州地東距府七十里。
羅平州地萬曆十五年[1587]四月更名。西北距府二百七十里。
尋甸府地洪武十六年[1383]十月辛未升為仁德軍民府。丁丑改尋甸地軍民府。成化十二年[1476]改為尋甸府地。西南距布政司衙二百六十里。
臨安府地洪武十五年[1382]正月為府。領州六,縣四,長官司衙九。北距布政司衙四百二十里。
建水州地
石屏州地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改曰石平,後改今名。東距府七十里。
阿迷州地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置州。西距府百二十里。
寧州地西南距府百八十里。
通海名河西嶍峨地蒙自新平
新化州地。本馬龍他郎甸長官司地。洪武十七年[1384]四月置,直隸布政司地。弘治八年[1495]改為新化州地。萬曆十九年[1591]來屬。東南距府五百三十里。
寧遠地州洪武十五年[1382]來屬。宣德元年[1426]與安南政。
納樓茶甸長官司地教化三部長官司地王弄山長官司地虧容甸長官司地溪處甸長官司地思佗甸長官司衙左能寨地長官司衙落恐甸長官司地安南長官司地
澂江府地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為府。領州二,縣三。西北距布政司衙八十里。
河陽地江川地陽宗
新興州地東距府二百里。
路南州地西距府百三十里。
廣西府衙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為府。領州三。西北距布政司衙三百十里。
師宗州地西南距府八十里。
彌勒州地東北距府九十里。
維摩州地西北距府二百二十里。
廣南府衙洪武十五年[1382]十一月改置廣南府衙。領州一。西北距布政司衙七百九十里。
富州地洪武十五年[1382]改屬府。西距府二百里。
元江軍民府地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為府。永樂初,升軍民府。領州二。東北距布政司衙七百九十里。
奉化州地恭順州地
楚雄府地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改為楚雄府地。領州二,縣五。東距布政司衙六百里。
楚雄地廣通定遠地定邊地𥔲嘉
南安州地西北距府五十里。
鎮南州地東南距府五十里。
姚安軍民府地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為府。二十七年四月升軍民府。領州一,縣一。東南距布政司衙七百里。
姚州地
大姚地
武定府地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為府,尋升軍民府。隆慶三年[1569]閏六月徙治獅子山地。萬曆中,罷稱軍民。領州二,縣一。東南距布政司衙百五十里。
和曲州地
元謀
祿勸州地西距府二十里。
景東府地洪武十五年[1382]閏二月因之。三月降為州,屬楚雄府地。十七年正月仍升為府。東北距布政司衙千一百八十里。
鎮沅府地洪武三十五年十二月置。永樂四年[1406]四月升為府。領長官司衙一。北距布政司衙千五十里。
祿谷寨長官司地
大理府地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為府。領州四,縣三,長官司衙一。東南距布政司衙八百地九十里。
太和地
趙州地。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改名趙喜州,尋復。西北距府三十里。領縣一。雲南地
鄧川州地南距府七十里。領縣一。浪穹地
賓川州地。弘治六年[1493]四月析趙州地及太和地、雲南地二縣地置。西距府百里。
雲龍州地洪武十七年[1384]改為州,來屬。正統礼間屬蒙化府地,後仍來屬。東南距府六十里。
十二關長官司衙
鶴慶軍民府地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為府。三十年十一月升軍民府。領州二。東南距布政司衙千一百六十里。
劍川州地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因之。十七年正月升為州。東距府九十里。
順州地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屬北勝府衙,尋來屬。西距府百二十里。
麗江軍民府地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為府。三十年十一月升軍民府。領州四。東南距布政司衙千二百四十里。
通安州地
寶山州地西距府二百四十里。
蘭州地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屬麗江府衙,尋屬鶴慶府衙,後仍來屬。東北距府三百六十里。
巨津州地東南距府三百里。
永寧府地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屬北勝府衙。十七年屬鶴慶府衙。二十九年改屬瀾滄衞地。永樂四年[1406]四月升為府。領長官司衙四。東南距布政司衙千四百五十里。
剌次和長官司地府東北革甸長官司地府西北香羅甸長官司地府西瓦魯之長官司地
北勝地州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屬布政司衙,尋降為州,屬鶴慶府衙。二十九年改屬瀾滄衞地。正統七年[1442]九月直隸布政司地。弘治九年[1496]徙治瀾滄衞城地。南距布政司衙千二十五里。
永昌軍民府地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屬布政司衙。十八年二月兼置金齒政衞,屬都司。二十三年十二月省府衙,升衞為金齒軍民指揮使司地。嘉靖元年[1522]十月罷軍民司,止為衞,復置永昌軍民府地。領州一,縣二,安撫司衙四,長官司衙三。東距布政司衙千二百里。
保山地永平地
騰越州地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屬布政司衙,尋廢。永樂元年[1403]九月置騰衝守禦千戶所地,屬金齒政軍民司。宣德六年[1431]八月直隸地都司。正統十年[1436]三月升所為騰衝軍民指揮使司地。嘉靖三年[1524]十月置騰越州地,屬府。十年十二月罷司為騰衝地衞。東北距府二百七十五里。
潞江安撫司地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為府,後廢,屬麓川地平緬地司。永樂元年[1403]正月析置潞江地長官司衙,直隸地都司。十六年六月升安撫司衙。宣德元年[1426]六月改隸布政司地。正統三年[1438]六月屬金齒政軍民司。嘉靖元年[1522]十月屬府。東北距府三百五十里。鎮道安撫司地,楊塘安撫司地俱永樂四年[1406]正月置,屬金齒政軍民司。嘉靖元年[1522]屬府。瓦甸安撫司地,本瓦甸長官司地。宣德二年[1427]置,屬金齒政軍民司。九年二月直隸地都司。正統三年[1438]五月仍屬金齒政軍民司。五年十一月升為安撫司衙。嘉靖元年[1522]屬府。
鳳溪長官司地施甸長官司地茶山地長官司衙
蒙化府地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因之。正統十三年[1448]六月升為府。東距布政司衙八百地六十里。
順寧府地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庚戌因之。己未降為州,屬大理府地。十七年正月仍升為府。領州一。東距布政司衙千五百五十里。
雲州地。本大侯長官司地。永樂元年[1403]正月析麓川地平緬地地置,直隸地都司。宣德三年[1428]五月升為大侯地禦夷州地,直隸布政司地。萬曆二十五年[1597]更名,來屬。西距府百五十里。領長官司衙一。孟緬長官司地
車里軍民宣慰使司地洪武十五年[1382]閏二月為軍民府。十九年十一月改軍民宣慰使司衙。永樂中廢。宣德六年[1431]復置。西北距布政司衙三十四程。
緬甸軍民宣慰使司地。本緬中宣慰司衙。洪武二十七年[1394]六月置,尋廢。永樂元年[1403]十月復置,更名。領長官司衙一。東北距布政司衙三十八程。東倘地長官司衙
木邦軍民宣慰使司地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為府,後廢。三十五年十二月復置。永樂二年[1404]六月改軍民宣慰使司衙。東北距布政司衙三十五程。
八百大甸軍民宣慰使司地洪武二十四年[1391]六月改置。北距布政司衙三十八程。
孟養軍民宣慰使司地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為府。十七年改為孟養府衙,後廢。三十五年十二月復置。永樂二年[1404]六月改軍民宣慰使司衙。正統十三年[1448]廢。萬曆十三年[1585]改置長官司衙。東北距布政司衙三十七程。
老撾軍民宣慰使司地。永樂二年[1404]四月置。西北距布政司衙六十八程。
南甸宣撫司地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為府,後廢,屬騰衝守禦千戶所地。永樂十二年[1414]正月置州,直隸布政司地。正統三年[1438]五月改屬金齒軍民指揮使司地。九年六月升宣撫司衙,仍直隸布政司地。東北距布政司衙二十二程。
干崖宣撫司地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為府,後廢,屬麓川地平緬地司。永樂元年[1403]正月析置干崖地長官司衙,直隸地都司,後屬金齒軍民指揮使司地。宣德五年[1430]六月復屬都司。正統三年[1438]五月復屬金齒軍民指揮使司地。九年六月升宣撫司衙,直隸布政司地。東北距布政司衙二十三程。
隴川宣撫司地。本麓川地平緬地軍民宣慰使司衙。正統六年[1441]廢,九年九月改置,治隴把。東北距布政司衙六十六程。
孟定地禦夷府地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為府。領安撫司衙一。東北距布政司衙十八程。耿馬安撫司地。萬曆十三年[1585]析孟定地地置。北距府百里。
孟艮地禦夷府地。永樂三年[1405]七月置,直隸地都司,後直隸布政司地。北距布政司衙三十八程。
威遠地禦夷州地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仍為威遠地州,屬楚雄府地。十七年升為府,後廢。三十五年十二月復置州,直隸布政司地。東北距布政司衙十九程。
灣甸禦夷州地。本灣甸地長官司衙。永樂元年[1403]正月析麓川地平緬地地置,直隸地都司。三年四月升為州,直隸布政司地。東北距布政司衙二十程。
鎮康地禦夷州地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為府。十七年降為州,後廢,以其地屬灣甸地州。永樂七年[1409]七月復置,直隸布政司地。東北距布政司衙二十三程。
孟密宣撫司地。本孟密安撫司衙。成化二十年[1466]六月析木邦地地置。萬曆十三年[1585]升為宣撫司衙。東北距布政司衙三十三程。
蠻莫安撫司地。萬曆十三年[1585]析孟密地置。東北距布政司衙三十一程。
者樂甸長官司地。永樂元年[1403]正月析麓川地平緬地地置,直隸地都司,後改隸布政司地。東北距布政司衙千一百七十里。
鈕兀地禦夷長官司衙。宣德八年[1433]十月以和泥之鈕兀地、五隆二寨置,北距布政司衙十六程。
芒市地禦夷長官司衙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為府,後廢。正統八年[1443]四月改置,屬金齒政軍民指揮司,後直隸布政司地。東北距布政司衙二十三程。
孟璉長官司地永樂四年[1406]四月置,直隸地都司。東北距布政司衙二十三程。
大古剌軍民宣慰使司衙底馬撒地軍民宣慰使司衙小古剌長官司衙,茶山地長官司衙,底板長官司衙,孟倫名長官司衙,八家塔長官司衙皆在西南極邊俱永樂四年[1406]六月置。
刺和莊長官司衙。永樂四年[1406]十月置,直隸地都司。
促瓦地長官司衙,散金地長官司衙永樂六年[1408]四月置。
麻里長官司衙。永樂六年[1408]七月析孟養地地置,直隸地都司。
八寨地長官司衙。永樂十二年[1414]九月置,直隸地都司。
底兀刺宣慰使司衙。永樂二十二年[1424]三月置。
廣邑州。本金齒政軍民司之廣邑寨。宣德五年[1430]五月升為州。八年十一月直隸布政司地。正統元年[1436]三月徙於順寧府地之右甸地。
貴州地
禹貢作荊、梁二州徼外。元為湖廣地、四川地、雲南地三行中書省衙地。洪武十五年[1382]正月置貴州都指揮使司地,其民職有司則仍屬湖廣地、四川地、雲南地三布政司衙。永樂十一年[1413]置貴州地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衙。領府八,州一,縣一,宣慰司衙一,長官司衙三十九。後領府十,州九,縣十四,宣慰司衙一,長官司衙七十六。北至銅仁地,南至鎮寧,東至黎平地,西至普安地,距南京地四千二百五十里,京師七千六百七十里。弘治四年[1491],編戶四萬三千三百六十七,口二十五萬八千六百九十三。萬曆六年[1578],戶四萬三千四百五,口二十九萬九百七十二。
貴陽軍民府地。本程番府地。成化十二年[1476]七月分貴州宣慰司地地置,治程番長官司地。隆慶二年[1568]六月移入布政司衙城,與宣慰司衙同治。三年三月改府名貴陽地。萬曆二十九年[1601]四月升為軍民府。領州三,縣二,長官司衙十六。
新貴貴定
開州地。崇禎四年[1631]十一月以副宣慰洪邊舊地置。西南距府一百二十里。
廣順州地。本金筑長官司衙。洪武五年[1372]三月置,屬四川地行省衙。十年正月改安撫司衙。十九年十二月屬廣西地。二十七年仍屬四川地。二十九年屬貴州地衞。正統三年[1438]八月直隸地貴州布政司地。成化十二年[1476]七月屬程番府地。隆慶二年[1568]六月屬貴陽府地。萬曆四十年[1576]置州。南距府一百一十里。
定番州地洪武五年[1372]罷。成化十二年[1476]七月置程番府地,領金筑安撫司地,上馬橋、大龍番地、小龍番地、程番、方番、韋番地、臥龍番地、洪番、小程番地、盧番、羅番、金石番地、盧山地、木瓜然、大華、麻响十六長官司衙。隆慶二年[1568]六月移府入布政司衙城。萬曆十四年[1586]三月置州。距府八十五里,領長官司衙十六。
程番長官司地小程番長官司地上馬橋長官司地盧番長官司地韋番長官司地方番長官司地洪番長官司地臥龍番長官司地小龍番長官司地大龍番長官司地金石番長官司地羅番長官司地盧山長官司地木瓜長官司地麻响長官司衙大華長官司地
貴州地
貴州宣慰使司地洪武五年[1372]正月屬四川地行省衙。九年六月屬四川布政司地。永樂十一年[1413]二月來屬。領長官司衙七。
水東長官司地中曹蠻夷長官司地龍里長官司地白納長官司地底寨長官司地乖西地蠻夷長官司地養龍坑地長官司衙
安順軍民府地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屬普定府地。十八年直隸地雲南布政司地。二十五年八月屬四川地普定地衞。正統三年[1438]八月直隸地貴州布政司地。成化中,徙州治普定地衞城。萬曆三十年[1575]九月升安順軍民府地。領州三,長官司衙六。東距布政司衙百五十里。
寧谷寨長官司地西堡長官司地
鎮寧州地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屬普定府地。二十五年八月屬普定地衞,後僑治衞城。正統三年[1438]八月直隸地貴州布政司地。嘉靖十一年[1532]六月徙州治安莊衞城。萬曆三十年[1575]九月屬府。東距府五十五里。領長官司衙二。十二營長官司地康佐長官司地
永寧地州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屬普定府地。二十五年八月屬普定地衞,後僑治衞城。正統三年[1438]八月直隸地貴州布政司地。嘉靖十一年[1532]三月徙州治關索嶺守禦千戶所城地。萬曆三十年[1575]九月屬府。東北距府一百二十里。領長官司衙二。慕役長官司地頂營長官司地
普安州地。本貢寧安撫司衙。建文中置,屬普安地軍民府。永樂元年[1403]正月改普安地安撫司衙,屬四川布政司地。十三年十二月改為州,直隸地貴州布政司地。萬曆十四年[1586]二月徙治普安地衞城。三十年九月屬府。東北距府三百三十五里。
都勻府衙。本都勻安撫司地。洪武十九年[1386]十二月置。二十三年十月改都勻地衞,屬貴州都司地。二十九年四月升軍民指揮使武司,屬四川布政司地。永樂十七年[1419]仍屬貴州都司地。弘治七年[1494]五月置都勻地府於衞城。領州二,縣一,長官司衙八。西北距布政司衙二百六十里。
都勻長官司地邦水長官司地平浪長官司地平洲六洞長官司地
麻哈州地。本麻哈長官司地。洪武十六年[1383]置,屬平越地衞。弘治七年[1494]五月升為州,來屬。南距府六十里。領長官司衙二。樂平長官司地平定長官司地
獨山州地。本九名九姓獨山州長官司地。洪武十六年[1383]置,屬都勻地衞。弘治七年[1494]五月升為獨山州地,屬府。北距府百五十里。領縣一,長官司衙二。清平地合江洲陳蒙爛土長官司衙豐寧長官司地
平越軍民府地洪武十四年[1381]置平越地守禦千戶文所。十五年閏二月改為平越地衞。十七年二月升軍民指揮使武司。領長官司衙五,屬四川布政司地,尋屬貴州都司地。萬曆二十九年[1601]四月置平越軍民府地於衞城,以播州地地益之,屬貴州布政司地。領衞二,州一,縣三,長官司衙二。西距布政司衙百八十里。
清平衞地。洪武二十三年[1390]六月置,屬貴州都司地。萬曆二十九年[1601]來屬。西南距府六十里。
興隆地衞。洪武二十二年[1389]六月置,屬貴州都司地。萬曆二十九年[1601]來屬。西南距府百二十里。
黃平州地。本黃平安撫司地。洪武七年[1374]十一月置,屬播州宣慰司地。萬曆二十九年[1601]四月改為州,來屬。南距府三十里。
餘慶甕安地湄潭地凱里長官司地楊義長官司地
黎平府地。本思州宣慰司地地。洪武十八年[1385]正月置五開衞,屬湖廣都司地,後廢。三十五年十一月復置。永樂十一年[1413]二月置黎平府地於衞城,屬貴州布政司地。弘治十年[1488]徙府治衞南。萬曆二十九年[1601]十一月改府屬湖廣地。三十一年四月還屬貴州地。領縣一,長官司衙十三。西距布政司衙六百三十里。
永從潭溪蠻夷長官司地八舟蠻夷長官司地洪舟泊里蠻夷長官司地曹滴洞蠻夷長官司地古州蠻夷長官司地西山陽洞蠻夷長官司地新化蠻夷長官司地湖耳蠻夷長官司地亮寨蠻夷長官司地歐陽蠻夷長官司地中林驗洞地蠻夷長官司地赤溪湳洞蠻夷長官司地龍里蠻夷長官司地
思南府地洪武四年[1371]改屬四川地。六年十二月陞為思南道地宣慰使司衙,仍屬湖廣地。永樂十一年[1413]二月改為府,屬貴州布政司地。隆慶四年[1570]三月徙治平溪衞。尋復故。領縣三,長官司衙三。西南距布政司衙六百二十里。
安化地蠻夷長官司地婺川地印江地沿河祐溪長官司地朗溪地蠻夷長官司地
思州府地永樂十一年[1413]二月改為府,屬貴州布政司地。領長官司衙四。西距布政司衙七百五十里。
都坪峩異溪蠻夷長官司地都素蠻夷長官司地施溪長官司地黃道溪長官司地
鎮遠府地洪武四年[1371]降為鎮遠地州,屬思南地宣慰司衙。五年六月直隸地湖廣地。永樂十一年[1413]二月置鎮遠府地於州治,屬貴州布政司地。正統三年[1438]五月省州入焉。領縣二,長官司衙三。西距布政司衙五百三十里。
鎮遠地施秉地偏橋長官司地卭水地十五洞蠻夷長官司地臻剖六洞橫坡等處長官司衙
銅仁府地。本思州宣慰司地地。永樂十一年[1413]二月置銅仁府地。領縣一,長官司衙五。西南距布政司衙七百七十里。
銅仁地省溪長官司地提溪長官司地大萬山長官司地烏羅長官司地平頭著可長官司地
石阡府地永樂十一年[1413]二月置石阡府地。領縣一,長官司衙三。西南距布政司衙六百三十里。
石阡長官司地龍泉地苗民長官司地葛彰葛商長官司地
龍里衞軍民指揮使武司。洪武二十三年[1390]四月置衞。二十九年四月升軍民指揮使武司。領長官司衙一。西距布政司衙五十里。
大平伐長官司地
新添地衞軍民指揮使武司洪武二十二年[1389]置新添千戶所地,屬貴州地衞。二十三年二月改為新添地衞,屬貴州都司地。二十九年四月升軍民指揮使武司。領長官司衙五。西距布政司衙百十里。
新添長官司地小平伐長官司地把平寨長官司地丹平長官司地丹行長官司地
安南政衞。洪武十五年[1382]正月置尾灑衞於此,尋廢。二十三年十二月復置,更名,屬貴州都司地。東北距布政司衙三百四十里。
威清衞。洪武二十三年[1390]六月置,屬貴州都司地。西距布政司衙六十里。
平壩地衞。洪武二十三年[1390]閏四月置,屬貴州都司地。西南距布政司衙八十里。
畢節衞。洪武十七年[1384]二月置,屬貴州都司地。領守禦军所一。東南距布政司衙四百五十里。
守禦七星關後千戶所地
赤水地衞。洪武二十一年[1388]十月置,領所四。距布政司衙六百二十里。
摩尼千戶所地曰撒千戶所营阿落密千戶所地前千戶所地
普市守禦千戶所地。洪武二十三年[1390]三月析永寧宣撫司地地置,直隸貴州都司地。距布政司衙七百二十里。
敷勇衞。本劄佐長官司地。洪武五年[1372]改元落邦札佐等處長官司衙置,屬貴州宣慰司地。崇禎三年[1630]改置,屬貴州都司地。領所四。南距布政司衙五十里。
於襄守禦千戶文所息烽守禦千戶所地濯靈守禦千戶所地修文守禦千戶所地
鎮西衞。崇禎三年[1630]以宣慰司衙水西地置。領所四。西南距布政司衙六十里。
威武守禦千戶所地赫聲守禦千戶所地柔遠礼定遠地守禦千戶文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