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试运行中,有任何建议或bug反馈,请发信到qiushan@taolang.club;看这里了解本站是做什么的,以及籍海淘浪有什么寓意

知道了

本書目錄

本篇关键词 词云图

纪年隆慶二年[1568] 3嘉靖三十二年[1553] 2隆慶 2萬曆二年[1574] 1嘉靖四十四年[1565] 1萬曆 1萬曆元年[1573] 1天啟 1萬曆六年[1578] 1

地点南京 9雲南 3廣東 2蒲州 1山西 1湖廣 1同州 1隆慶 1江陵 1關中 1歙縣 1臨洮 1鞏昌 1西陲 1蘭谿 1解州 1寧夏 1遼東 1西華門 1永清 1新建 1徐州 1臨清 1平壤 1武英殿 1浙江 1山陰 1泰州 1大峪山 1永陵 1昭陵 1

人物四維 34志臯 30居正 25趙志臯 6張位 6申時行 6一貫 6王錫爵 5錫爵 5道亨 5張四維 4張居正 4吳中行 4趙用賢 4泰徵 3甲徵 3馬自強 3許國 3朱賡 3敬循 3崇古 3士儋 3馮保 3繼之 3廷臣 3楊鎬 3沈一貫 3高拱 2殷士儋 2張誠 2繼母 2與言 2文淵 2王家屏 2元聲 2時泰 2紹勳 2文炳 2文懿 2孫丕揚 2劉應秋 2劉楚先 2廷蘭 2賡言 2胡忻 2廷機 2子維 1楊博 1王崇古 1器之 1永春 1趙貞吉 1應龍 1曹大埜 1武清伯 1李偉 1太后 1皇子 1宇寧 1勵精 1滌煩 1弘敷 1心培 1王篆 1曾省吾 1一夔 1王國光 1表弟 1王謙 1國光 1張問達 1張大受 1問達 1李植 1時舉 1體乾 1皇太子 1張國祥 1國祥 1徐階 1呂調陽 1薛國觀 1維楨 1太子 1丁此呂 1陳性學 1伍可受 1馬象乾 1張鯨 1薛敷教 1吳時來 1王麟趾 1黃仁榮 1饒伸 1萬國欽 1張有德 1文穆 1汝邁 1孔教 1諸壽賢 1弘綱 1韓取善 1吳文梓 1皇太后 1彭應參 1建極 1章守誠 1顧憲成 1張濤 1楊洵 1冀體 1龍起雷 1吳崇禮 1桂有根 1明成 1鴻猷 1茂烈 1馮景隆 1趙南星 1孫鑨 1陳有年 1蔡國珍 1邢玠 1張正學 1呂坤 1張養蒙 1沈思孝 1戴士衡 1丕揚 1應泰 1與鎬 1趙完璧 1徐觀瀾 1萬建崑 1少欽 1沈鯉 1夢臯 1溫純 1方濬 1宋燾 1汪若霖 1文華 1于慎行 1李廷機 1葉向高 1王元翰 1賡實 1姜士昌 1鄭振先 1若霖 1喻安性 1彭端吾 1陳治則 1文蔚 1

文官給事中 20御史 17禮部尚書 6庶吉士 5東閣大學士 5主事 5編修 4吏部尚書 4中官 4日講官 3吏部左侍郎 3太子太保 3太保 3祭酒 3吏部右侍郎 2左侍郎 2參政 2工部郎中 2檢討 2講官 2教習庶吉士 2禮部右侍郎 2協理 2尚書 2禮官 2少保 2尚寶 2右侍郎 2太子太傅 2同知 2織造 2右中允 1左諭德 1翰林學士 1班官 1少師 1中極殿大學士 1吏部主事 1太師 1國子祭酒 1學政 1少詹事 1侍讀學士 1詹事 1充經筵講官 1龍虎山正一真人 1提點 1太子少保 1文淵閣大學士 1參議 1校書 1右贊善 1鴻臚 1僉事 1大學士 1守臣 1太僕丞 1國子監司業 1巡撫 1少傅 1吏部郎 1評事 1巡按御史 1太傅 1纂修 1史官 1侍講 1左中允 1軍務 1總督 1右都御史 1侍郎 1知州 1刑部主事 1禮部主事 1科道 1少保兼太子太保 1文華殿大學士 1禮部郎中 1稽勳 1正郎 1右通政 1

武官總兵官 1

其他進士 9吏部 5詹事府 5朝鮮 4經筵 3門生 3日本 3神宗 2廷推 2世宗實錄 2禮部 2工部 2侍讀 2奪情 2京察 2內閣 2司業 2列傳 1俺答封貢 1東宮 1穆宗 1崩 1頒詔 1徽號 1翰林院 1直講 1服闋 1護喪 1舉人 1臺規 1琉球 1及第 1廷杖 1史館 1謫戍 1彗星 1起居注 1高禖 1屯田 1繫囚 1憂危竑議 1除名 1苑囿 1宋史 1考選 1相敵 1

卷二百一十九 列傳第一百〇七

張四維泰徵 甲徵 馬自強子怡 慥 許國 趙志臯 張位 朱賡敬循

張四維

張四維,字子維蒲州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隆慶初,進右中允,直經筵,尋遷左諭德四維倜儻有才智,明習時事。楊博王崇古久歷邊陲,善談兵。四維,博同里而崇古姊子也,以故亦習知邊務。高拱器之

拱掌吏部,超擢翰林學士。甫兩月,拜吏部右侍郎俺答封貢議起,朝右持不決,四維為交關於拱,款事遂成。拱益才四維四維亦干進不已,朝士頗有疾之者。御史永春視鹽河東,言鹽法之壞由勢要橫行,大商專利,指四維崇古為勢要,四維父、崇古弟為大商。四維奏辨,因乞去。拱力護之,溫詔慰留焉。

初,趙貞吉去位,拱欲援四維入閣,而殷士儋夤緣得之,諸人遂相搆。及御史應龍士儋士儋未去,言路復有劾四維者。四維已進左侍郎,不得已引去,無何士儋亦去。東宮出閤,召四維充侍班官給事中曹大埜四維賄拱得召,四維馳疏辨,求罷。帝不許,趣入朝。未至而穆宗,拱罷政,張居正當國,復移疾歸。

四維家素封,歲時餽問居正不絕。武清伯李偉,慈聖太后父也,故籍山西四維結為援。萬曆二年[1574]復召掌詹事府明年三月居正請增置閣臣,引薦四維馮保亦與善,遂以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入贊機務。當是時,政事一決居正居正無所推讓,視同列蔑如也。四維居正進,謹事之,不敢相可否,隨其後,拜賜進官而已。居正卒,四維始當國。累加至少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

初,四維曲事居正,積不能堪,擬旨不盡如居正意,居正亦漸惡之。既得政,知中外積苦居正,欲大收人心。會皇子生,頒詔天下,疏言:「今法紀修明,海宇寧謐,足稱治平。而文武諸臣,不達朝廷勵精本意,務為促急煩碎,致徵斂無藝,政令乖舛,中外囂然,喪其樂生之心。誠宜及此大慶,蕩滌煩苛,弘敷惠澤,俾四海烝黎咸戴帝德,此固人心培國脈之要術也。」帝嘉納之。自是,朝政稍變,言路亦發舒詆居正時事。

於是居正黨大懼。王篆曾省吾輩,厚結申時行以為助。而馮保欲因兩宮徽號封己為伯,惡四維持之。篆、省吾知之,厚賄保,數短四維;而使所善御史一夔吏部尚書王國光四維,拔其中表弟王謙吏部主事。時行遂擬旨罷國光,並謫謙。四維以帝慰留,復起視事。命甫下,御史張問達復劾四維四維窘,求保心腹徐爵、張大受賄保,保意稍解。時行乃謫問達於外,以安四維四維以時行與謀也,卒銜之。已而中官張誠譖保,保眷大衰,四維乃授意門生李植輩發保奸狀。保及篆、省吾皆逐,朝事一大變。

於是四維稍汲引海內正人為居正所沉抑者,雖未即盡登用,然力反前事,時望頗屬焉。雲南貢金後期,帝欲罪守土官,又詔取雲南舊貯礦銀二十萬,皆以四維言而止。尋以父喪歸。服將闋,卒。贈太師,諡文毅。

泰徵甲徵,皆四維柄政時舉進士泰徵累官湖廣參政甲徵工部郎中

馬自強

馬自強,字體乾同州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隆慶中,歷洗馬,直經筵。遷國子祭酒,振飭學政,請寄不行。遷少詹事侍讀學士,掌翰林院

神宗皇太子出閤,充講官,敷陳明切,遂受眷。及即位,自強已遷詹事教習庶吉士,乃擢禮部右侍郎,為日講官。尋以左侍郎詹事府直講如故。丁繼母憂歸。服闋,詔以故官協理詹事府,至則遷吏部左侍郎,仍直經筵。甫兩月,廷推禮部尚書。帝遣使詢居正尚書得兼講官否,居正言「事繁不得兼」。乃用為尚書,罷日講,充經筵講官

禮官所掌,宗藩事最多,先後條例自相牴牾,黠吏得恣為奸利。自強擇其當者俾僚吏遵守,諸不可用者悉屏之。每藩府疏至,應時裁決,榜之部門,明示行止,吏無所牟利。龍虎山正一真人隆慶時已降為提點,奪印敕。至是,張國祥求復故號,自強寢其奏。國祥乃重賄馮保固求復,自強力持不可,卒以中旨許之。初,俺答通貢市,賞有定額,後邊臣徇其求,額漸溢。自強請申故約,濫乞者勿與,歲省費不貲。世宗實錄成,加太子少保

六年三月居正將歸葬父。念閣臣在鄉里者,高拱與己有深隙,殷士儋多奧援,或乘間以出,惟徐階老易與,擬薦之自代。已遣使報階,既念階前輩,己還,當位其下,乃請增置閣臣。帝即令居正推擇,遂以人望薦自強及所厚申時行。詔加自強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與時行並參機務。自強初以救吳中行趙用賢居正,自分不敢望,及制下,人更以是多居正。時呂調陽張四維先在閣。調陽衰,數寢疾不出,小事四維代擬旨,大事則馳報居正江陵,聽其裁決。自強雖持正,亦不能有為,守位而已。

已,居正還朝,調陽謝政,自強亦得疾卒。詔贈少保,諡文莊,遣行人護喪還。

子怡,舉人,終參議;慥,進士尚寶卿。

關中人入閣者,自自強始。其後薛國觀繼之。終明世,惟二人。

許國

許國,字維楨歙縣人。舉鄉試第一,登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神宗太子出閤,兼校書。及即位,進右贊善,充日講官。歷禮部左、右侍郎,改吏部,掌詹事府

十一年四月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國與首輔申時行善。以丁此呂與言者相攻,語侵吳中行趙用賢,由是物議沸然。已而御史陳性學復摭前事劾國,時行右國,請薄罰性學。國再疏求去,力攻言者。帝命鴻臚宣諭,始起視事。南京給事中伍可受復劾國,帝為謫可受官。國復三疏乞休,語憤激,帝不允。性學旋出為廣東僉事。先是,帝考卜壽宮,加國太子太保,改文淵閣,以雲南功進太子太傅。國以父母未葬,乞歸襄事。帝不允,命其子代。御史馬象乾以劾中官張鯨獲罪,國懇救。帝為霽威受之。

十七年進士薛敷教吳時來南京御史王麟趾黃仁榮疏論臺規,辭皆侵國。國憤,連疏力詆,并及主事饒伸。伸方攻大學士王錫爵,公議益不直國。國性木強,遇事輒發,數與言者為難,無大臣度,以故士論不附。

明年秋,火落赤犯臨洮鞏昌西陲震動,帝召對輔臣暖閣。時行言款貢足恃,國謂渝盟犯順,桀驁已極,宜一大創之,不可復羈縻。帝心然國言,而時行為政不能奪。無何,給事中任讓論國庸鄙,國疏辨,帝奪讓俸。國、時行初無嫌,而時行適為國門生萬國欽所論,讓則時行門生也,故為其師報復云。福建守臣日本琉球入寇,國因言:「今四裔交犯,而中外小臣爭務攻擊,致大臣紛紛求去,誰復為國家任事者?請申諭諸臣,各修職業,毋恣胸臆。」帝遂下詔嚴禁。國始終忿疾言者如此。

廷臣爭請冊立,得旨二十年春舉行。十九年秋工部張有德以儀注請,帝怒,奪俸。時行適在告,國與王家屏慮事中變,欲因而就之,引前旨力請。帝果不悅,責大臣不當與小臣比。國不自安,遂求去。疏五上,乃賜敕馳傳歸。踰一月,時行亦罷,而冊立竟停。人謂時行以論劾去,國以爭執去,為二相優劣焉。

國在閣九年,廉慎自守,故累遭攻擊,不能被以汙名。卒,贈太保,諡文穆

趙志臯

趙志臯,字汝邁蘭谿人。隆慶二年[1568]進士及第,授編修萬曆初,進侍讀張居正奪情,將廷杖吳中行趙用賢志臯張位、習孔教等疏救,格不上,則請以中行等疏宣付史館居正恚。會星變考察京朝官,遂出志臯廣東副使。居三年,再以京察謫其官。居正歿,言者交薦,起解州同知。旋改南京太僕丞,歷國子監司業祭酒,再遷吏部右侍郎,並在南京。尋召為吏部左侍郎

十九年秋申時行謝政,薦志臯張位自代,遂進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明年春王家屏罷,王錫爵召未至,志臯暫居首輔。會寧夏變起,兵事多所咨決。主事元聲疏論錫爵,中言當事者變亂傾危,為主事諸壽賢給事中弘綱所駁。志臯再辨,帝皆不問。

二十一年錫爵還朝,明年五月遂歸,志臯始當國。遼東失事,詔褫巡撫韓取善職,逮副使馮時泰詔獄,而總兵官紹勳止下御史問。給事中吳文梓等論其失平,志臯亦言:「封疆被寇,武臣罪也。今寬紹勳而深罪文吏,武臣益恣,文吏益喪氣。」帝不從,時泰謫戍皇太后誕辰,帝受賀畢,召見輔臣暖閣,志臯論宥御史彭應參。言官乞減織造志臯等因合詞請。尋極論章奏留中之弊,請盡付諸曹議行。帝惡中官張誠黨霍文炳,以言官不舉發,貶黜者三十餘人。志臯等連疏諫,皆不納。累坐少傅,加太子太傅,改建極殿。

時兩宮災,彗星見,日食九分有奇,三殿又災,連歲間變異迭出。志臯請下罪己詔,因累疏陳時政缺失。而其大者定國本、罷礦稅諸事,凡十一條。優詔報聞而已。皇長子年十六時,志臯嘗請舉冠婚禮,帝命禮官具儀,及儀上,不果行。二十六年三月志臯等復以為言,終不允。

張居正柄國,權震主。申時行繼之,勢猶盛。王錫爵性剛負氣,人亦畏之。志臯為首輔,年七十餘,耄矣,柔而懦,為朝士所輕,詬誶四起。其始為首輔也,值西華門災,御史文炳論之。無何,南京御史柳佐、給事中章守誠言,吏部郎顧憲成等空司而逐志臯,實激帝怒。已而給事中張濤楊洵御史冀體、況上進,南京評事龍起雷相繼披詆。而巡按御史吳崇禮劾其子兩淮運副鳳威,鳳威坐停俸。未幾,工部郎中元聲極言志臯宜放,給事中道亨詆尤力。志臯憤,言:「同一閣臣也,往日勢重而權有所歸,則相率附之以媒進。今日勢輕而權有所分,則相率擊之以博名。」因求退益切。帝慰諭之。

初,日本封貢議起,石星力主之,志臯亦冀無事,相與應和。及封事敗,議者蜂起,凡劾星者必及志臯志臯每被言,輒疏辨求退,帝悉勉留。先嘗譴言者以謝之,後言者益衆,則多寢不下,而留志臯益堅。迨封事大壞,星坐欺罔下獄論死,位亦以楊鎬故褫官,而志臯終不問。然志臯已病不能視事,乞休疏累上,御史永清給事中桂有根復疏論之。志臯身在牀褥,於罷礦、建儲諸大政,數力疾草疏爭,帝歲時恩賜亦如故。

志臯疾轉篤。在告四年,疏八十餘上。二十九年秋卒於邸舍。贈太傅,諡文懿

張位

張位,字明成新建人。隆慶二年[1568]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預修世宗實錄

萬曆元年[1573],位以前代皆有起居注,而本朝獨無,疏言:「臣備員纂修,竊見先朝政事,自非出於詔令,形諸章疏,悉湮沒無考。鴻猷茂烈,鬱而未章,徒使野史流傳,用偽亂真。今史官充位,無以自効。宜日分數人入直,凡詔旨起居,朝端政務,皆據見聞書之,待內閣裁定,為他年實錄之助。」張居正善其議,奏行焉。

後以救吳中行趙用賢居正意。時已遷侍講,抑授南京司業。未行,復以京察,謫徐州同知居正卒之明年,用給事中馮景隆御史孫惟城薦,擢南京尚寶丞。俄召為左中允,管司業事,進祭酒。疏陳六事,多議行。以禮部右侍郎教習庶吉士,引疾歸。詔起故官,協理詹事府,辭不赴。久之,以申時行薦,拜吏部左侍郎東閣大學士,與趙志臯並命。

王錫爵還朝,帝適降諭三王並封,以待嫡為辭。而志臯、位遽請帝篤修交泰,早兆高禖,議者竊哂之。趙南星以考察事褫官,朝士詆錫爵者多及位。錫爵去,志臯為首輔。位與志臯相厚善。志臯衰,位精悍敢任,政事多所裁決。時黜陟權盡還吏部,政府不得侵撓。位深憾之,事多掣其肘。以故孫鑨陳有年孫丕揚蔡國珍皆不安其位而去。

二十四年,兩宮災,礦稅議起,位等不能沮。及奸人請稅煤炭,開臨清皇店,位與沈一貫乃執奏不可,不報。明年春,偕一貫陳經理朝鮮事宜。請於開城、平壤建置重鎮,練兵屯田,通商惠工,省中國輸輓。且擇人為長帥,分署朝鮮八道,為持久計。事下朝鮮議。其國君臣慮中國遂并其土,疏陳非便,乃寢。頃之,日本封事壞,位力薦參政楊鎬才,請付以朝鮮軍務。鎬遭父喪,又請奪情視事,且薦邢玠總督。帝皆從之。位已進禮部尚書,改文淵閣,以甘肅破賊敘功,加太子太保,復以延鎮功,進少保吏部尚書,改武英殿

三殿災,志臯適在告,位偕同列請面慰,不許。乃請帝引咎頒赦,勤朝講,發章奏,躬郊廟,建皇儲,錄廢棄,容狂直,宥細過,補缺官,減織造,停礦使,徹稅監,釋繫囚。帝優詔報之,不能盡行。位又言:「臣等請停礦稅,非遽停之也,蓋欲責成撫按,使上不虧國,下不累民耳。」於是給事中張正學劾位逢迎遷就,宜斥。帝亦不省。

位初官翰林,聲望甚重,朝士冀其大用。及入政府,招權示威,素望漸衰。給事中道亨劾位奸貪數十事,位憤,力辨,遂落道亨三官。呂坤張養蒙孫丕揚交好,而沈思孝、徐作、劉應秋劉楚先戴士衡、楊廷蘭,則與位善,各有所左右。丕揚嘗劾位,指道亨為其黨,道亨恥之,劾位以自解。已而贊畫主事應泰楊鎬喪師,言位與鎬密書往來,朋黨欺罔,鎬拔擢由賄位得之。帝怒下廷議。位惶恐奏辨,帝猶慰留。給事中趙完璧徐觀瀾復交章論。位窘,亟奏:「羣言交攻,孤忠可憫。臣心無纖毫愧,惟上矜察。」帝怒曰:「鎬由卿密揭屢薦,故奪哀授任。今乃朋欺隱慝,辱國損威,猶云無愧。」遂奪職閒住。

無何,有獲妖書名憂危竑議者,御史趙之翰言位實主謀。帝亦疑位怨望有他志,詔除名為民,遇赦不宥。其親故右都御史徐作、侍郎劉楚先祭酒劉應秋給事中廷蘭主事萬建崑皆貶黜有差。

位有才,果於自用,任氣好矜。其敗也,廷臣莫之救。既卒,亦無湔雪之者。天啟中,復官,贈太保,諡文莊。

朱賡

朱賡,字少欽浙江山陰人。父公節,泰州知州。兄應,刑部主事。賡登隆慶二年[1568]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萬曆六年[1578]侍讀日講官。宮中方興土木,治苑囿。賡因講宋史,極言「花石綱」之害,帝為悚然。歷禮部左、右侍郎。帝營壽宮於大峪山,命賡往視。中官示帝意欲倣永陵制,賡言:「昭陵在望,制過之,非所安。」疏入,久不下。已,竟如其言。累官禮部尚書,遭繼母喪去。

二十九年秋趙志臯卒,沈一貫獨當國,請增置閣臣。帝素慮大臣植黨,欲用林居及久廢者。詔賡以故官兼東閣大學士參預機務,遣行人召之。再辭,不允。明年四月詣闕,即捐一歲俸助殿工。其秋極陳礦稅之害,帝不能用。既而與一貫沈鯉共獻守成、遣使、權宜三論,大指為礦稅發,賡手筆也。賡於己邸門獲妖書,而書辭誣賡動搖國本,大懼。立以疏聞,乞避位。帝慰諭有加。一貫倡羣小窮治不已。賡在告,再貽書一貫,請速具獄無株連,事乃得解。

三十三年大計京官。帝留被察者錢夢臯輩,及南京察疏上,亦欲有所留。賡力陳不可,曰:「北察之留,旨從中出,人猶咎臣等。今若出自票擬,則二百餘年大典,自臣壞之,死不敢奉詔。」言官劾溫純及鯉,中使傳帝意欲去純。賡言大臣去國必採公論,豈可於劾疏報允。帝下南察疏,而純竟去。其冬,工部請營三殿,時方濬河、繕城,賡力請俟之異日。帝皆納之,不果行。

三十四年一貫、鯉去位,賡獨當國,年七十有二矣。朝政日弛,中外解體。賡疏揭月數上,十不能一下。御史宋燾首諷切賡,給事中汪若霖繼之,賡緣二人言,力請帝更新庶政,於增閣臣、補大僚、充言路三事語尤切。帝優詔答之而不行。賡乃素服詣文華門懇請,終不得命。賡以老,屢引疾,閣中空無人。帝諭簡閣臣,而廷臣慮帝出中旨如往年趙志臯張位故事。賡力疾請付廷推,乃用于慎行李廷機葉向高,而召王錫爵於家,以為首輔。給事中王元翰胡忻廷機之用,賡實主之,疏詆廷機並侵賡。賡疏辭,帝為切責言者。既而姜士昌及燾被謫,言路謂出賡意,益不平。禮部主事鄭振先遂劾賡十二大罪,且言賡與一貫錫爵為過去、見在、未來三身。帝怒,貶振先三秩。俄以言官論救,再貶二秩。

先,考選科道吏部擬上七十八人。候命踰年,不下,賡連疏趣之。三十六年秋,命始下。諸人列言路,方欲見風采,而給事中若霖先嘗忤賡,及是見黜,適當賡病起入直時。衆謂賡修郤,攻訐四起,先後疏論至五十餘人。給事中喻安性者,賡里人,為賡上疏言:「今日政權不由內閣,盡移於司禮。」言者遂交章劾安性,復侵賡。是時賡已寢疾,乞休疏二十餘上。言者慮其復起,攻不已,而賡以十一月卒於官。遺疏陳時政,語極悲切。賡先加少保兼太子太保,進吏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及卒,贈太保,諡文懿御史彭端吾復疏詆賡,給事中胡忻請停其贈諡,帝不聽。

賡醇謹無大過,與沈一貫同鄉相比,暱給事中陳治則、姚文蔚等,以故蒙詬病云。

敬循,官禮部郎中,改稽勳。前此無正郎吏部者,自敬循始。終右通政

贊曰:四維等當軸處中,頗滋物議。其時言路勢張,恣為抨擊。是非瞀亂,賢否混淆,羣相敵仇,罔顧國是。詬誶日積,又烏足為定論乎。然謂光明磊落有大臣之節,則斯人亦不能無愧辭焉。

<< < > >>

×0

社区贡献:

 报错 / 反馈

 编辑片段 提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