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 志第四十六 選舉二
科目者,沿唐、宋之舊,而稍變其試士之法,專取四子書及易作、書作、詩作、春秋作、禮記作五經作命題試士。蓋太祖號與劉基名所定。其文略仿宋經義仕,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通謂之制義。三年大比仕,以諸生試之直省,曰鄉試。中式者為舉人仕。次年,以舉人仕試之京師,曰會試。中式者,天子親策於廷,曰廷試仕,亦曰殿試。分一、二、三甲仕以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狀元仕、榜眼仕、探花仕,賜進士仕及第仕。二甲若干人,賜進士仕出身。三甲仕若干人,賜同進士仕出身。狀元仕、榜眼仕、探花仕之名,制所定也。而士大夫文又通以鄉試第一為解元仕,會試第一為會元,二、三甲仕第一為傳臚仕云。子、午、卯、酉年鄉試,辰、戌、丑、未年會試。鄉試以八月,會試以二月,皆初九日為第一場,又三日為第二場,又三日為第三場。
初設科舉時,初場試經義仕二道,四書作義一道;二場,論一道;三場,策一道。中式後十日,復以騎、射、書、算、律五事試之。後頒科舉定式,初場試四書作義三道,經義仕四道。四書作主朱子集註,易作主程傳作、朱子本義,書主蔡氏名傳及古註疏,詩主朱子集傳,春秋作主左氏作、公羊作、穀梁作三傳及胡安國名、張洽名傳,禮記作主古註疏。永樂間,頒四書五經大全作,廢註疏不用。其後,春秋作亦不用張洽名傳,禮記作止用陳澔名集說作。二場試論一道,判五道,詔、誥、表、內科一道。三場試經史時務策作五道。
廷試仕,以三月朔。鄉試,直隸地於京府衙,各省於布政司衙。會試,於禮部衙。主考仕,鄉、會試俱二人。同考,鄉試四人,會試八人。提調文一人,在內京官,在外布政司衙官。會試,禮部衙官監試文二人,在內御史文,在外按察司官文。會試,御史文供給收掌試卷;彌封、謄錄仕、對讀、受卷及巡綽監門文,搜檢仕懷挾,俱有定員,各執其事。舉子,則國子主生及府、州、縣學衙生員仕之學成者,儒士之未仕者,官之未入流词者,皆由有司申舉性資敦厚、文行可稱者應之。其學校訓導文專教生徒仕,及罷閑官吏,倡優之家,與居父母喪者,俱不許入試。
試卷之首,書三代姓名及其籍貫年甲,所習本經,所司印記。試日入場,講問、代冒者有禁。晚未納卷,給燭三枝。文字中迴避礼御名、廟號礼,及不許自序門第礼。彌封編號作三合字。考試者用墨,謂之墨卷仕。謄錄仕用硃,謂之硃卷仕。試士之所,謂之貢院衙。諸生席舍,謂之號房。人一軍守之,謂之號軍。
試官文入院,輒封鑰內外門戶。在外提調文、監試文等謂之外簾官仕,在內主考仕、同考謂之內簾官文。廷試仕用翰林及朝臣文學之優者,為讀卷官文。共閱對策仕,擬定名次,候臨軒礼。或如所擬,或有所更定,傳制唱第。
狀元仕授修撰文,榜眼仕、探花仕授編修文,二、三甲仕考選仕庶吉士文者,皆為翰林官。其他或授給事文、御史文、主事文、中書、行人、評事文、太常文、國子博士文,或授府推官文、知州文、知縣文等官。舉人仕、貢生仕不第、入監而選者,或授小京職,或授府佐及州縣正官,或授教職。此明一代取士之大略也。終明之世,右文文左武。然亦嘗設武科以收之,可得而附列也。
初,太祖號起事,首羅賢才。吳元年設文武二科取士之令,使有司勸諭民間秀士仕及智勇之人,以時勉名學,俟開舉之歲,充貢京師。洪武三年[1370]詔曰:「漢、唐及宋,取士各有定制,然但貴文學而不求德藝之全。前元待士甚優,而權豪勢要,每納奔競之人,夤緣阿附,輒竊仕祿。其懷材抱道者,恥與並進,甘隱山地林而不出。風俗之弊,一至於此词。自今年八月始,特設科舉,務取經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實相稱者。朕將親策於廷,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使中外文臣皆由科舉而進,非科舉者毋得與官。」於是京師行省衙各舉鄉試:直隸地貢額百人,河南地、山東、山西地、陝西地、北平、福建、江西地、浙江地、湖廣地皆四十人,廣西地、廣東地皆二十五人,才多或不及者,不拘額數。高麗政、安南政、占城政,詔許其國士名子於本國鄉試,貢赴京師。明年會試,取中一百二十名。帝親製策問仕,試於奉天殿,擢吳伯宗名第一。午門建外張掛黃榜名,奉天殿宣諭,賜宴中書省衙。授伯宗名為禮部員外郎文,餘以次授官有差。
時以天下初定,令各行省衙連試三年,且以官多缺員,舉人仕俱免會試,赴京聽選。又擢其年少俊異者張唯、王輝名等為翰林院編修文,蕭韶名為秘書監衙直長文,令入禁中文華名堂肄業,太子贊善大夫文宋濂名等為之師。帝聽政之暇,輒幸堂中,評其文字優劣,日給光祿酒饌。每食,皇太子主、親王主迭為之主,賜白金、弓矢、鞍馬及冬夏衣,寵遇之甚厚。既而謂所取多後生少年,能以所學措諸行事者寡,乃但令有司察舉仕賢才,而罷科舉不用。至十五年,復設。十七年始定科舉之式,命禮部衙頒行各省,後遂以為永制,而薦舉仕漸輕,久且廢不用矣。
十八年廷試仕,擢一甲進士仕丁顯等為翰林院修撰文,二甲馬京名等為編修文,吳文為檢討文。進士仕之入翰林,自此始也。使進士仕觀政名於諸司,其在翰林、承敕監等衙門文者,曰庶吉士文。進士仕之為庶吉士文,亦自此始也。其在六部、都察院衙、通政司衙、大理地寺等衙門文者仍稱進士仕,觀政名進士仕之名亦自此始也。其後試額有增減,條例有變更,考官文有內外輕重,闈事有是非得失。其細者勿論,其有關於國是者不可無述也。
鄉試之額,洪武十七年[1384]詔不拘額數,從實充貢。洪熙元年[1425]始有定額。其後漸增。至正統礼間,南北直隸地定以百名,江西地六十五名,他省又自五而殺,至雲南地二十名為最少。嘉靖間,增至四十,而貴州地亦二十名。慶、曆、啟、禎間,兩直隸地益增至一百三十餘名,他省漸增無出百名者。交阯政初開以十名為額,迨棄其地乃止。會試之額,國初無定,少至三十二人,其多者,若洪武乙丑、永樂丙戌,至四百七十二人。其後或百名,或二百名,或二百五十名,或三百五十名,增損不一,皆臨期奏請定奪。至成化乙未而後,率取三百名,有因題請及恩詔而廣五十名或百名者,非恒制也。
初制,禮闈仕取士,不分南北。自洪武丁丑,考官文劉三吾名、白信蹈所取宋琮名等五十二人,皆南士。三月,廷試仕,擢陳䢿為第一。帝怒所取之偏,命侍讀仕張信名等十二人覆閱,䢿亦與焉。帝猶怒不已,悉誅信蹈及信、䢿等,戍三吾於邊,親自閱卷,取任伯安名等六十一人。六月復廷試仕,以韓克忠名為第一。皆北士也。然訖永樂間,未嘗分地而取。洪熙元年[1425],仁宗號命楊士奇名等定取士之額,南人十六,北人十四。宣德、正統礼間,分為南、北、中卷,以百人為率,則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景泰初,詔書遵永樂間例。二年辛未,禮部衙方奉行,而給事中文李侃名爭之,言:「部臣欲專以文詞,多取南人。」刑部侍郎文羅綺名亦助侃言。事下禮部衙,覆奏:「臣等奉詔書,非私請也。」景帝號命遵詔書,不從侃議。未幾,給事中文徐廷章名復請依正統礼間例。五年甲戌,會試,禮部衙奏請裁定,於是復從廷章言,分南、北、中卷:南卷仕,應天地及蘇、松諸府,浙江地、江西地、福建、湖廣地、廣東地;北卷,順天地、山東、山西地、河南地、陝西地;中卷,四川地、廣西地、雲南地、貴州地及鳳陽地、廬州地二府,滁、徐、和三州也。成化二十二年[1486],萬安當國,周洪謨名為禮部尚書文,皆四川地人,乃因布政使文潘稹名之請,南北各減二名,以益於中。弘治二年[1489]復從舊制。嗣後相沿不改。惟正德三年[1508],給事中文趙鐸名承劉瑾名指,請廣河南地、陝西地、山東西鄉地試之額。乃增陝西地為百,河南地為九十五,山東、西俱九十。而以會試分南、北、中卷為不均,乃增四川地額十名,幷入南卷仕,其餘幷入北卷,南北均取一百五十名。蓋瑾陝西地人,而閣臣焦芳名河南地人,票旨相附和,各徇其私。瑾、芳敗,旋復其舊。
初制,兩京鄉試,主考仕皆用翰林。而各省考官文,先期於儒官、儒士內聘明經仕公正者為之,故有不在朝列累秉文名衡者。景泰三年[1452]令布、按二司同巡按御史文,推舉見任教官武,年五十以下、三十以上、文學廉名謹者,聘充考官文。於是教官武主試,遂為定例。其後有司徇私,聘取或非其人,監臨官文又往往侵奪其職掌。成化十五年[1479],御史文許進名請各省俱視兩京例,特命翰林主考仕。帝諭禮部衙嚴飭私弊,而不從其請。屢戒外簾官仕毋奪主考仕權,考官文不當,則舉主連坐法。又令提學考定教官武等第仕,以備聘取。然相沿既久,積習難移。弘治十四年[1501],掌國子監衙謝鐸名言:「考官文皆御史文方面所辟召仕,職分既卑,聽其指使武,以外簾官仕預定去取,名為防閑,實則關節,而科舉之法壞矣。乞敕兩京大臣,各舉部屬等官素有文望者,每省差二員主考仕,庶幾前弊可革。」時未能從。嘉靖七年[1528]用兵部侍郎文張璁名言,各省主主試皆遣京官或進士仕,每省二人馳往。初,兩京房考亦皆取教職,至是命各加科部官一員,閱兩科、兩京房考,復罷科部勿遣,而各省主考仕亦不遣京官。至萬曆十一年[1583],詔定科場仕事宜。部議復舉張璁名之說,言:「彼時因主考仕與監臨官文禮節小嫌,故行止二科而罷,今宜仍遣廷臣名。」由是浙江地、江西地、福建、湖廣地皆用編修文、檢討文,他省用科部官,而同考亦多用甲科仕,教職僅取一二而已。蓋自嘉靖二十五年[1546]從給事中文萬虞愷名言,各省鄉試精聘教官武,不足則聘外省推官文、知縣文以益之。四十三年又從南京地御史文奏,兩京同考用京官進士仕,易作、詩作、書作各二人,春秋、禮記作各一人,其餘乃參用教官武。萬曆四年[1576]復議兩京同考、教官武衰老者遣回,北京地取足於觀政名進士仕、候補甲科仕,南京地於附近知縣文、推官文取用。至是教官武益絀。
初制,會試同考八人,三人用翰林,五人用教職。景泰五年[1454]從禮部尚書文胡濙名請,俱用翰林、部曹。其後房考漸增。至正德六年[1511],命用十七人,翰林十一人,科部各三人。分詩經作房五,易經作、書經作各四,春秋、禮記作各二。嘉靖十一年[1532],禮部尚書文夏言名論科場仕三事,其一言會試同考,例用講讀十一人,今講讀止十一人,當盡入場,方足供事。乞於部科再簡三四人,以補翰林不足之數。世宗號命如所請。然偶一行之,輒如其舊。萬曆十一年[1583],以易作卷多,減書之一以增於易作。十四年,書作卷復多,乃增翰林一人,以補書作之缺。至四十四年,用給事中文余懋孳名奏,詩、易各增一房,共為二十房,翰林十二人,科部各四人,至明末不變。
洪武初,賜諸進士仕宴於中書省衙。宣德五年[1430]賜宴於中軍都督府地。八年賜宴於禮部衙,自是遂著為令。
庶吉士文之選,自洪武乙丑,擇進士仕為之,不專屬於翰林也。永樂二年[1404]既授一甲三人曾棨名、周述名、周孟簡名等官,復命於第二甲擇文學優等楊相等五十人,及善書者湯流等十人,俱為翰林院庶吉士文,庶吉士文遂專屬翰林矣。復命學士文解縉名等選才資英敏名者,就學名文淵名閣。縉等選修撰文棨,編修文述、孟簡名,庶吉士文相等共二十八人,以應二十八宿之數。庶吉士文周忱名自陳少年願學。帝喜而俞之,增忱為二十九人。司禮監衙月給筆墨艺紙,光祿給朝暮饌,禮部衙月給膏燭鈔,人三錠,工部衙擇近第宅居之。帝時至館召試。五日一休沐,必使內臣隨行,且給校尉武騶從。是年所選王英名、王直名、段民名、周忱名、陳敬宗名、李時勉名等,名傳後世者,不下十餘人。其後每科所選,多寡無定額。永樂十三年[1415]乙未選六十二人,而宣德二年[1427]丁未止邢恭名一人,以其在翰林院衙習四夷譯書久,他人俱不得與也。
弘治四年[1491],給事中文涂旦以累科不選庶吉士文,請循祖制行之。大學士文徐溥名言:「自永樂二年[1404]以來,或間科一選,或連科屢選,或數科不選,或合三科文同選,初無定限。或內閣衙自選,或禮部衙選送,或會禮部衙同選,或限年歲,或拘地方,或採譽望,或就廷試仕卷中查取,或別出題考試,亦無定制。自古帝王儲名才館閣以教養之。本朝所以儲養之者,自及第仕進士仕之外,止有庶吉士文一途,而或選或否。且有才者未必皆選,所選者未必皆才,若更拘地方、年歲,則是已成之才又多棄而不用也。請自今以後,立為定制,一次開科,一次選用。令新進士仕錄平日所作論、策、詩、賦、序、記等文字,限十五篇以上,呈之禮部衙,送翰林考訂。少年有新作五篇,亦許投試翰林院衙。擇其詞藻文名理可取者,按號行取。禮部衙以糊名仕試卷,偕閣臣出題考試於東閣,試卷與所投之文相稱,即收預選。每科所選不過二十人,每選所留不過三五輩,將來成就必有足賴者。」孝宗號從其請,命內閣衙同吏、禮二部考選仕以為常。
自嘉靖癸未至萬曆庚辰,中間有九科不選。神宗號常命間科一選。禮部侍郎文吳道南名持不可。崇禎甲戌、丁丑,復不選,餘悉遵例。其與選者,謂之館選仕。以翰、詹官高資深者一人課之,謂之教習文。三年學成,優者留翰林為編修文、檢討文,次者出為給事文、御史文,謂之散館。與常調官文待選者,體格殊異。
成祖號初年,內閣衙七人,非翰林者居其半。翰林纂修文,亦諸色參用。自天順二年[1458],李賢名奏定纂修文專選進士仕。由是,非進士仕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衙,南、北禮部尚書文、侍郎文及吏部右侍郎文,非翰林不任。而庶吉士文始進之時,已羣目為儲相。通計明一代宰輔一百七十餘人,由翰林者十九。蓋科舉視前代為盛,翰林之盛名則前代所絕無也。
輔臣子弟,國初少登第仕者。景泰七年[1456],陳循名、王文名以其子北闈仕下第,力攻主考仕劉儼名,臺省衙譁然論其失。帝勉徇二人意,命其子一體會試,而心薄之。
正德三年[1508],焦芳名子黃中會試中式,芳引嫌不讀卷。而黃中居二甲之首,芳意猶不慊,至降調諸翰林以泄其忿。六年,楊廷和名子慎廷試仕第一,廷和名時亦引嫌不讀卷。慎以高才及第仕,人無訾之者。
嘉靖二十三年[1544]廷試仕,翟鑾名子汝儉名、汝孝俱在試中。世宗號疑二人濫首甲,抑第一為第三,以第三置三甲仕。及拆卷,而所擬第三者,果汝孝也,帝大疑之。給事中文王交、王堯日名因劾會試考官文少詹事文江汝璧名及諸房考朋私通賄,且追論順天地鄉試考官文秦鳴夏名、浦應麒名阿附鑾罪,乃下汝璧名等鎮撫司獄法。獄具,詔杖汝璧名、鳴夏、應麒名,並革職閑住,而勒鑾父子為民。
神宗號初,張居正名當國。二年甲戌,其子禮闈仕下第,居正名不悅,遂不選庶吉士文。至五年,其子嗣修遂以一甲第二人及第仕。至八年,其子懋修名以一甲第一人及第仕。而次輔呂調陽名、張四維名、申時行名之子,亦皆先後成進士仕。御史文魏允貞名疏陳時弊,言輔臣子不宜中式。帝為謫允貞名。
十六年,右庶子文黃洪憲名主順天地試,王錫爵名子衡名為榜首。禮部郎中文高桂論劾舉人仕李鴻等,幷及衡,言:「自故相子一時並進,而大臣之子遂無見信於天下者。今輔臣錫爵名子衡名,素號多才,青雲不難自致,而人猶疑信相半,宜一體覆試,以明大臣之心跡。」錫爵名怒甚,具奏申辨,語過激。刑部主事文饒伸名復抗疏論之。帝為謫桂於外,下伸獄,削其官。覆試所劾舉人仕,仍以衡第一,且無一人黜者。
二十年會試,李鴻中式。鴻,大學士文申時行名壻也。榜將發,房考給事中文某持之,以為宰相文之壻不當中。主考官文張位名使十八房考公閱,皆言文字可取,而給事文猶持不可。位怒曰:「考試不憑文字,將何取衷?我請職其咎。」鴻乃獲收。
王衡名既被論,當錫爵名在位,不復試禮闈仕。二十九年乃以一甲第二人及第仕。自後輔臣當國,其子亦無登第仕者矣。
科場仕弊竇既多,議論頻數。自太祖號重罪劉三吾名等,永、宣間大抵帖服。陳循名、王文名之齮劉儼名也,高穀名持之,儼亦無恙。
弘治十二年[1499]會試,大學士文李東陽名、少詹事文程敏政名為考官文。給事中文華㫤名劾敏政名鬻題與舉人仕唐寅名、徐泰,乃命東陽地獨閱文字。給事中文林廷玉名復攻敏政名可疑者六事。敏政名謫官,寅、泰皆斥譴。寅,江左地才士,戊午南闈文第一,論者多惜之。
嘉靖十六年[1537],禮部尚書文嚴嵩名連摘應天地、廣東地試錄語,激世宗號怒。應天地主考仕及廣東地巡按御史文俱逮問。二十二年,帝手批山東試錄譏訕,逮御史文葉經名杖死闕下,布政以下皆遠謫,亦嵩所中傷也。四十年,應天地主考仕中允文無錫地吳情取同邑十三人,被劾,與副考胡杰名俱謫外。南畿翰林遂不得典應天地試矣。
萬曆四年[1576],順天地主考仕高汝愚名中張居正名子嗣修、懋修名,及居正名黨吏部侍郎文王篆名子之衡、之鼎。居正名既死,御史文丁此呂名追論其弊,且言:「汝愚名以『舜亦以命禹』為試題,殆以禪受阿居正名。」當國者惡此呂名,謫於外,而議者多不直汝愚名。
三十八年會試,庶子亲湯賓尹名為同考官文,與各房互換闈卷,共十八人。明年,御史文孫居相名劾賓尹私韓敬,其互換皆以敬故。時吏部衙方考察,尚書文孫丕揚名因置賓尹、敬於察典。敬頗有文名,衆亦惜敬,而以其宣黨,謂其宜斥也。
四十四年會試,吳江地沈同和第一,同里趙鳴陽名第六。同和素不能文,文多出鳴陽手,事發覺,兩人並謫戍法。
天啟四年,山東、江西地、湖廣地、福建考官文,皆以策問仕譏刺,降諭切責。初命貶調,既而褫革,江西地主考仕丁乾學名至下獄擬罪,蓋觸魏忠賢名怒也。先是二年辛酉,中允文錢謙益名典試浙江地,所取舉人仕錢千秋卷七篇大結,跡涉關節。榜後,為人所訐,謙益名自檢舉,千秋謫戍法。未幾,赦還。崇禎二年[1629]會推閣臣,謙益名以禮部侍郎文與焉,而尚書文溫體仁名不與。體仁名摘千秋事,出疏攻謙益名。謙益名由此罷,遂終明世不復起。
其他指摘科場仕事者,前後非一,往往北闈仕為甚,他省次之。其賄買鑽營、懷挾倩代、割卷傳遞、頂名冒籍,弊端百出,不可窮究,而關節為甚。事屬曖昧,或快恩讐報復,蓋亦有之。其他小小得失,無足道也。
歷科事跡稍異者。
永樂初,兵革倉猝,元年癸未,始令各省鄉試。二年甲申會試,以事變不循午未之舊。七年己丑會試,中陳燧等九十五人。成祖號方北征,皇太子主令送國子監衙進學,俟車駕還京廷試仕。九年辛卯始擢蕭時中名第一。
宣德五年[1430]庚戌,帝臨軒礼發策畢,退御武英殿处,謂翰林儒臣曰:「取士不尚虛文,有若劉蕡名、蘇轍名輩直言抗論,朕當顯庸之。」乃賦策士歌作以示讀卷官文,顧所擢第一人林震,亦無所表見也。八年癸丑廷試仕第一人曹鼐名,由江西地泰和地典史文會試中式。
正統七年[1442]壬戌,刑部衙吏南昱名、公陵驛丞文鄭溫亦皆中式。十年乙丑,會試、廷試仕第一皆商輅名。輅,淳安地人,宣宗號末年乙卯,浙榜第一人。三試皆第一,士子豔稱為三元,明代惟輅一人而已。廷試仕讀卷盡用甲科仕,而是年兵部尚書文徐晞名、戶部侍郎文余亨名乃吏員,天順元年[1457]丁丑讀卷左都御史文楊善名乃譯字生文,時猶未甚拘流品也。迨後無雜流仕會試及為讀卷官文者矣。七年癸未試日,場屋火,死者九十餘人,俱贈進士仕出身,改期八月會試。明年甲申三月,始廷試仕。時英宗號已崩,憲宗號以大喪礼未踰歲,御西角門策之。
正德三年[1508]戊辰,太監劉瑾名錄五十人姓名以示主司衙,因廣五十名之額。十五年庚辰,武宗南巡事,未及廷試仕。次年,世宗號即位,五月御西角門策之,擢楊維聰名第一。而張璁名即是榜進士仕也,六七年間,當國用事,權侔人主矣。
嘉靖八年[1529]己丑,帝親閱廷試仕卷,手批一甲羅洪先名、楊名名、歐陽德名,二甲唐順之名、陳束名、任瀚名六人對策仕,各加評奬。大學士文楊一清名等遂選順之、束、瀚及胡經等共二十人為庶吉士文,疏其名上,請命官教習文。忽降諭云:「吉士之選,祖宗亲舊制誠善名。邇來大臣徇私選取,市恩立黨,於國無益,自今不必選留。唐順之名等一切除授,吏、禮二部及翰林院衙會議以聞。」尚書文方獻夫名等遂阿旨謂順之等不必留,幷限翰林之額,侍讀仕、侍講文、修撰文各三員,編修文、檢討文各六員。著為令。蓋順之等出張璁名、霍韜名門,而心以大禮之議為非,不肯趨附,璁心惡之。璁又方欲中一清,故以立黨之說進,而故事由此廢。
迨十一年壬辰,已罷館選仕,至九月復舉行之。十四年乙未,帝親製策問仕,手自批閱,擢韓應龍名第一。降諭論一甲三人及二甲第一名次前後之由。禮部衙因以聖諭列登科仕錄之首,而十二人對策仕,俱以次刊刻。二十年辛丑,考選仕庶吉士文題,文曰原政作,詩曰讀大明律作,皆欽降也。四十四年乙丑廷試仕,帝始不御殿。神宗號時,御殿益稀矣。
天啟二年壬戌會試,命大學士文何宗彥名、朱國祚名為主考仕。故事,閣臣典試,翰、詹一人副之。時已推禮部尚書文顧秉謙名,特旨命國祚名。國祚名疏辭,帝曰:「今歲,朕首科,特用二輔臣以光重典,卿不必辭。」嗣後二輔臣典試以為常。是年開宗科,朱慎䤰成進士仕,從宗彥名、國祚名請,即授中書舍人文。
崇禎四年[1631],朱統鉓名成進士仕,初選庶吉士文。吏部衙以統鉓名宗室亲,不宜官禁近,請改中書舍人文。統鉓名疏爭,命仍授庶吉士文,七年甲戌,知貢舉仕禮部侍郎文林釬名言,舉人仕顏茂猷名文兼五經作,作二十三義。帝念其該洽,許送內簾。茂猷名中副榜仕,特賜進士仕,以其名另為一行,刻於試錄第一名之前。五經作中式者,自此接跡矣。
武科,自吳元年定。洪武二十年[1369]俞禮部衙請,立武學仕,用武舉武。武臣子弟於各直省應試。天順八年[1464]令天下文武官舉通曉兵法军、謀勇出衆者,各省撫、按、三司衙,直隸地巡按御史文考試。中式者,兵部同總兵官武於帥府营試策略,教場試弓馬。答策二道,騎中四矢、步中二矢以上者為中式。騎、步所中半焉者次之。成化十四年[1478]從太監汪直名請,設武科鄉、會試,悉視文科名例。弘治六年[1493]定武舉武六歲一行,先策略,後弓馬。策不中者不許騎射。十七年改定三年一試,出榜賜宴。正德十四年[1519]定,初場試馬上箭,以三十五步為則;二場試步下箭,以八十步為則;三場試策一道。子、午、卯、酉年鄉試。嘉靖初,定制,各省應武舉武者,巡按御史文於十月考試,兩京武學仕於兵部選取,俱送兵部。次年四月會試,翰林二員為考試官文,給事中文、部曹四員為同考。鄉、會場期俱於月之初九、十二、十五。起送考驗,監試文張榜名,大率仿文闈而減殺之。其後倏罷倏復。又倣文闈南北卷例,分邊方、腹裏。每十名,邊六腹四以為常。萬曆三十八年[1610]定會試之額,取中進士仕以百名為率。其後有奉詔增三十名者,非常制也。
穆、神二宗時,議者嘗言武科當以技勇為重。萬曆之末,科臣又請特設將材武科,初場試馬步箭及鎗、刀、劍、戟、拳搏、擊刺等法,二場試營陣、地雷、火藥、戰車等項,三場各就其兵法军、天文、地理所熟知者言之。報可而未行也。崇禎四年[1631],武會試仕榜發,論者大譁。帝命中允文方逢年名、倪元璐名再試,取翁英等百二十人。逢年、元璐名以時方需才,奏請殿試傳臚仕,悉如文例。乃賜王來聘名等及第仕、出身有差。武舉武殿試自此始也。十四年諭各部臣特開奇謀異勇科。詔下,無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