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二 志第四十八 職官一
明官制,沿漢、唐之舊而損益之。自洪武十三年[1380]罷丞相文不設,析中書省衙之政歸六部,以尚書文任天下事,侍郎文貳之。而殿閣大學士文祇備顧問,帝方自操威柄,學士文鮮所參決。其糾劾則責之都察院衙,章奏則達之通政司衙,平反則參之大理地寺,是亦漢九卿之遺意也。分大都督府文為五,而征調隸於兵部。外設都、布、按三司衙,分隸兵刑錢穀名,其考核則聽於府部。是時吏、戶、兵三部之權為重。
迨仁、宣朝,大學士文以太子主經師恩,累加至三孤衙,望益尊。而宣宗號內柄無大小,悉下大學士文楊士奇名等參可否。雖吏部衙蹇義名、戶部衙夏原吉名時召見,得預各部事,然希濶不敵士奇名等親。自是,內閣衙權日重,即有一二吏、兵之長與執持是非,輒以敗。
至世宗號中葉,夏言名、嚴嵩名迭用事,遂赫然為真宰相文,壓制六卿矣。然內閣衙之擬票,不得不決於內監法之批紅文,而相權轉歸之寺人。於是朝廷之紀綱名,賢士大夫文之進退,悉顛倒於其手。伴食者承意指之不暇,間有賢輔,卒蒿目而不能救。
初,領五都督府衙者,皆元勳名宿將,軍制军肅然。永樂間,設內監法監其事,猶不敢縱。沿習數代,勳戚紈袴司軍武紀,日以惰毀。既而內監法添置益多,邊塞皆有巡視,四方大征伐军皆有監軍文,而疆事遂致大壞,明祚名不可支矣。跡其興亡治亂之由,豈不在用人之得失哉!
至於設官分職,體統相維,品式具備,詳列後簡。覽者可考而知也。
宗人名府 三公三孤衙 太子三師文三少 內閣衙 吏部衙 戶部衙附總督倉場文 禮部衙 兵部附協理京營戎政文 刑部衙 工部衙附提督易州山廠文
宗人名府
宗人名府。宗人名令一人,左、右宗正文各一人,左、右宗人名各一人,掌皇九族礼之屬籍,以時修其玉牒,書宗室亲子女適庶、名封、嗣襲、生卒、婚嫁、諡葬之事。凡宗室亲陳請,為聞於上,達材名能,錄罪過。初,洪武三年[1370]置大宗正文院。二十二年改為宗人名府,並以親王主領之。其後,以勳戚大臣攝府事,不備官,而所領亦盡移之禮部衙。其屬,經歷文司,經歷文一人,典出納文移。
太師文、太傅文、太保文為三公,少師文、少傅文、少保文為三孤衙,掌佐天子理陰陽词,經邦名弘化名,其職至重。無定員,無專授。洪武三年[1370]授李善長名太師文,徐達名太傅文。三孤衙無兼領者。建文、永樂間罷公、孤官,仁宗號復設。宣德三年[1428]敕太師文、英國公主張輔名,少師文、吏部尚書文蹇義名,少傅文、兵部尚書文、華蓋殿大學士文楊士奇名,少保文兼太子少傅文、戶部尚書文夏原吉名,各輟所領,侍左右,咨訪政事。公孤之官,幾於專授。逮義、原吉名卒,士奇名還領閣務。自此以後,公、孤但虛銜,為勳戚文武大臣加官、贈官。而文臣無生加三公者,惟贈乃得之。嘉靖二年[1523]加楊廷和名太傅文,辭不受。其後文臣得加三公,惟張居正名,萬曆九年[1581]加太傅文,十年加太師文。
太子太師文、太子太傅文、太子太保文,掌以道德輔導太子主,而謹護翼之。太子少師文、太子少傅文、太子少保文,掌奉太子主以觀三公之道德而教諭仕焉。太子賓客文,掌侍太子文贊相禮儀,規誨過失。皆東宮衙大臣,無定員,無專授。洪武元年[1368],太祖號有事親征军,慮太子主監國,別設宮僚或生嫌隙,乃以朝臣兼宮職:李善長名兼太子少師文,徐達名兼太子少傅文,常遇春名兼太子少保文,治書侍御史文文原吉名、范顯祖名兼太子賓客文。三年,禮部尚書文陶凱名請選人專任東宮官文,罷兼領,庶於輔導有所責成。帝諭以江充之事可為明鑑名,立法兼領,非無謂也。由是,東宮衙師傅,止為兼官、加官及贈官。惟永樂間,成祖號幸北京地,以姚廣孝名專為太子少師文,留輔太子主。自是以後,終明世皆為虛銜,於太子輔名導之職無與也。
中極殿大學士文,建極殿大學士文,文華殿大學士文,武英殿大學士文,文淵閣大學士文,東閣大學士文,掌獻替可否,奉陳規誨,點檢文題奏,票擬批答,以平允庶政。凡上之達下,曰詔,曰誥,曰制,曰冊文,曰諭,曰書,曰符,曰令,曰檄,皆起草進畫,以下之諸司。下之達上,曰題,曰奏,曰表,曰講章,曰書狀法,曰文冊,曰揭帖文,曰制對,曰露布,曰譯,皆審署申覆而修畫焉,平允乃行之。凡車駕郊祀、巡幸則扈從。御經筵礼,則知經筵礼或同知文經筵礼事。東宮衙出閤講讀,則領其事,敍其官,而授之職業。冠婚,則充賓贊及納徵礼等使。修實錄文、史志諸書,則充總裁官文。春秋上丁釋奠礼先師,則攝行祭事。會試充考試官文,殿試充讀卷官文。進士仕題名仕,則大學士文一人撰文文,立石於太學衙。大典禮、大政事,九卿、科道文官會議已定,則按典制,相機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頒詔礼則捧授禮部衙。會敕則稽其由狀以請。宗室亲請名、請封,諸臣請諡,並擬上。以其授餐大內,常侍文天子殿閣之下,避宰相文之名,又名內閣衙。
先是,太祖號承前制,設中書省衙,置左、右丞相文,平章政事文,左、右丞文,參知政事文,以統領武衆職。置屬官,左、右司衙,郎中文,員外郎文,都事文、檢校仕,照磨文、管勾文,參議府衙,參議文,參軍、斷事官文,斷事、經歷文,知事文,都鎮撫司衙,都鎮撫文,考功所,考功郎文。
洪武九年[1376]汰平章政事文、參知政事文。十三年正月誅丞相文胡惟庸名,遂罷中書省衙。九月置四輔官文,以儒士王本名等為之。尋亦罷。十五年倣宋制,置華蓋殿、武英殿处、文淵名閣、東閣諸大學士文,又置文華殿大學士文,以輔導太子主。秩皆正五品。二十八年敕諭羣臣:「國家罷丞相文,設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務,立法至為詳善。以後嗣君,其毋得議置丞相文。臣下有奏請設立者,論以極刑。」當是時,以翰林、春坊文詳看諸司奏啟,兼司平文駁。大學士文特侍左右,備顧問而已。建文中,改大學士文為學士文。
成祖號即位,特簡仕解縉名、胡廣名、楊榮名等直文淵名閣,參預機務。閣臣之預務自此始。然其時,入內閣衙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諸司奏事,亦不得相關白。
仁宗號以楊士奇名、楊榮名東宮衙舊臣,陞士奇名為禮部侍郎文兼華蓋殿大學士文,榮為太常卿文兼謹身殿大學士文,閣職武漸崇。其後士奇名、榮等皆遷尚書文職,雖居內閣衙,官必以尚書文為尊。景泰中,王文名始以左都御史文進吏部尚書文,入內閣衙。自後,誥敕房文、制敕房俱設中書舍人文,六部承奉意旨,靡所不領,而閣權益重。世宗號時,三殿成,改華蓋為中極,謹身為建極名,閣銜因之。嘉靖以後,朝位班次礼,俱列六部之上。
吏部衙
吏部衙。尚書文一人,左、右侍郎文各一人,其屬,司務廳文,司務文二人,文選名、驗封、稽勳文、考功四清吏司衙,各郎中文一人,員外郎文一人,主事文一人。
尚書文掌天下官吏選授、封勳、考課仕之政令,以甄別人才,贊天子治。蓋古冢宰文之職,視五部為特重。侍郎文為之貳。
司務文掌催督、稽緩、勾銷、簿書文。
文選名掌官吏班秩遷陞、改調之事,以贊尚書文。凡文官之品九,品有正從,為級一十八。不及九品曰未入流词。凡選,每歲有大選,有急選,有遠方選,有歲貢仕就教選,間有揀選仕,有舉人仕乞恩選。選人咸登資簿,釐其流品,平其銓注而序遷之。凡陞必考滿,若員缺當補,不待考滿,曰推陞。類推上一人,單推上二人。三品以上,九卿及僉都御史文、祭酒文,廷推礼上二人或三人。內閣衙,吏、兵二部尚書文,廷推礼上二人。凡王官不外調,王姻不內除,大臣之族不得任科道文,僚屬同族則以下避上。外官才地不相宜,則酌其繁簡互換之。有傳陞、乞陞者,並得執奏。以署職、試職、實授奠年資,以開設、裁併、兼攝適繁簡,以薦舉仕、起廢、徵召振幽滯,以帶俸、添注寄恩冗,以降調、除名法馭罪過,以官程督吏治,以寧假悉人情。
驗封掌封爵、襲廕、褒贈、吏算之事,以贊尚書文。凡爵非社稷礼軍功不得封,封號非特旨不得與。或世,或不世,皆給誥券。衍聖公主及戚里恩澤名封,不給券。凡券,左右各一,左藏衙內府军,右給功臣之家。襲封仕則徵其誥券,稽其功過,覈其宗支礼,以第其世流降除仕之等。土官則勘其應襲與否,移文選名司注擬。
凡廕敍,明初名,自一品至七品,皆得廕一子以世其祿。後乃漸為限制,京官三品以上,考滿著績,始廕一子曰官生仕,其出自特恩者曰恩生。
凡封贈,公、侯、伯之追封仕,皆遞進一等。三品以上政績顯異及死諫、死節、陣亡者,皆得贈官。其見任則初授散階,京官滿一考,及外官滿一考而以最聞者,皆給本身誥敕。七品以上皆得推恩其先。五品以上授誥命,六品以下授敕命。曾祖亲、祖、父皆如其子孫官。公、侯、伯視一品。外內命婦文視夫若子之品。生曰封,死曰贈。若先有罪譴則停給。
文之散階四十有二,以歷考為差。外命婦主之號九。因其子孫封者,加太字,夫在則否。凡封贈之次,七品至六品一次,五品一次,三品、二品、一品各一次。三母不並封,兩封從優品。父職高於子,則進一階。父應停給,及子為人後者,皆得移封。嫡在不封生母,生母未封不先封其妻。妻之封,止於一嫡一繼。其封贈後而以墨敗者,則追奪。
稽勳文掌勳級、名籍礼、喪養之事,以贊尚書文。凡文勳名十。自五品以上,歷再考,乃授勳。凡百官遷除、降調皆開寫年甲、鄉貫、出身。每歲十二月貼黃文,春秋清黃,皆赴內府军。有故,揭而去之。凡父母年七十,無兄弟,得歸養。凡三年喪,解職守制礼,糾擿其奪喪、匿喪、短喪者。惟欽天監衙官,奔喪礼三月復任。
考功掌官吏考課仕、黜陟之事,以贊尚書文。凡內外官給由,三年初考,六年再考,並引請九年通考,奏請綜其稱職、平常、不稱職而陟黜之。陟無過二等,降無過三等,其甚者黜之、罪之。京官六年一察,察以巳、亥年。五品下考察其不職者,降罰有差;四品上自陳,去留取旨。外官三年一朝,朝以辰、戌、丑、未年。前期移撫、按官,各綜其屬三年內功過狀文註考,彙送覆核以定黜陟。倉場庫官一年考,巡檢文三年考,教官武九年考。府州縣官衙之考,以地之繁簡為差。吏之考,三、六年滿,移驗封司撥用。九年滿,又試授官。惟王官及欽天、御用等監官文不考。凡內外官彈章,稽其功過,擬去留以請上裁。薦舉仕、保留,則核其政績旌異焉。
明初名,設四部於中書省衙,分掌錢穀名、禮儀、刑名法、營造之務。洪武元年[1368]始置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設尚書文、侍郎文、郎中文、員外郎文、主事文,仍隸中書省衙。六年,部設尚書文二人,侍郎文二人。吏部衙設總部、司勳文、考功三屬部,部設郎中文、員外郎文各一人,主事文各二人。十三年罷中書省衙,倣周官作六卿之制,陞六部秩,各設尚書文、侍郎文一人。每部分四屬部,吏部衙屬部加司封。每屬部設郎中文、員外郎文、主事文各一人,尋增侍郎文一人。二十二年改總部為選部仕。二十九年定為文選名、驗封、稽勳文、考功四司衙幷五部屬,皆稱清吏司衙。建文中,改六部尚書文為正一品,設左、右侍中文正二品,位侍郎文上,除去諸司清吏字。成祖號初,悉復舊制。
永樂元年[1403],以北平為北京地,置北京地行部尚書文二人,侍郎文四人,其屬置六曹清吏司衙。。後又分置六部,各稱行在某部衙。十八年定都北京地,罷行部及六曹,以六部官屬移之北,不稱行在。其留南京地者,加「南京地」字。洪熙元年[1425]復置各部官屬於南京地,去「南京地」字,而以在北京地者加「行在」字,仍置行部。宣德三年[1428]復罷行部。正統六年[1441],於北京地去「行在」字,於南京地仍加「南京地」字,遂為定制。景泰中,吏部衙嘗設二尚書文。天順初,復罷其一。
按吏部尚書文,表率百僚,進退庶官,銓衡器重地,其禮數殊異,無與並者。永樂初,選翰林官入直內閣衙。其後大學士文楊士奇名等加至三孤衙,兼尚書銜文,然品敍列尚書文蹇義名、夏原吉名下。景泰中,左都御史文王文名陞吏部尚書文,兼學士文,入內閣衙,其班位礼猶以原銜為序次。自弘治六年[1493]二月,內宴礼,大學士文邱濬名遂以太子太保文、禮部尚書文,居太子太保文、吏部尚書文王恕名之上。其後由侍郎文、詹事文入閣者,班皆列六部上矣。
戶部衙
戶部衙。尚書文一人,左、右侍郎文各一人,其屬,司務廳文,司務文二人,浙江地、江西地、湖廣地、陝西地、廣東地、山東、福建、河南地、山西地、四川地、廣西地、貴州地、雲南地十三清吏司衙,各郎中文一人,員外郎文一人,主事文二人,照磨所衙,照磨文一人,檢校仕一人,所轄,寶鈔提舉司衙,提舉文一人,副提舉文一人,典史文一人,鈔紙局,大使、副使各一人,印鈔局,大使、副使各一人,寶鈔廣惠庫衙,大使一人,副使二人,廣積庫衙,大使一人,副使一人,典史文一人,贓罰庫衙,大使一人,副使二人,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庫衙,大使五人,副使六人,廣盈庫衙,大使一人,副使二人,外承運庫衙,大使二人,副使二人,承運庫衙,大使一人,副使一人,行用庫衙,大使、副使各一人,太倉銀庫衙,大使、副使各一人,御馬倉,大使一人,副使一人。軍儲倉,大使一人,副使一人,長安地、東安地、西安地、北安門倉,各副使一人,張家灣地鹽倉地檢校仕批驗所衙,大使、副使各一人,
尚書文掌天下戶口、田賦之政令。侍郎文貳之。稽版籍、歲會、賦役實徵之數,以下所司。十年攢黃冊,差其戶上下畸零之等,以周知其登耗。凡田土之侵占、投獻、詭寄、影射有禁,人戶之隱漏、逃亡、朋充、花分有禁,繼嗣、婚姻不如令有禁。皆綜覈而糾正之。天子耕耤,則尚書文進耒耜器。以墾荒業貧民,以占籍附流民,以限田裁異端之民,以圖帳抑兼幷之民,以樹藝名課農官,以芻地給馬牧,以召佃盡地利,以銷豁清賠累,以撥給廣恩名澤,以給除差優復,以鈔錠節賞賚,以讀法訓吏民,以權量和市糴,以時估平物價,以積貯之政恤民困,以山澤、陂池、關市、坑冶之政佐邦國,贍軍輸,以支兌、改兌之規利漕運军,以蠲減、振貸、均糴、捕蝗之令憫災荒,以輸轉、屯種、糴買、召納之法實邊儲,以祿廩之制馭貴賤。
十三司衙各掌其分省之事,兼領所分兩京、直隸地貢賦仕,及諸司、衞所祿俸,邊鎮糧餉,幷各倉場鹽課、鈔關文。
條為四科:曰民科文,主所屬省府州地縣地理、人物、圖志、古今沿革、山川險易、土地肥瘠寬狹、戶口物產多寡登耗之數;曰度支,主會計夏稅、秋糧、存留、起運及賞賚、祿秩之經費;曰金科文,主市舶文、魚鹽、茶鈔稅課,及贓罰之收折;曰倉科文,主漕運军、軍儲出納料糧。
凡差三等,由吏部衙選授曰註差,疏名上請曰題差,劄委曰部差。或三年,或一年,或三月而代。
初,洪武元年[1368]置戶部衙。六年設尚書文二人,侍郎文二人。分為五科:一科,二科,三科文,四科,總科。每科設郎中文、員外郎文各一人,主事文四人。惟總科郎中文、員外郎文各二人,主事文五人。八年,中書省衙奏戶、刑、工三部事繁,戶部衙五科,每科設尚書文、侍郎文各一人,郎中文、員外郎文各二人,主事文五人,內會總科主事文六人,外牽照科主事文二人,司計四人,照磨文二人,管勾文一人。又置在京行用庫衙,隸戶部衙。十三年陞部秩,定設尚書文一人,侍郎文二人。分四屬部:總部,度支部政,金部衙,倉部衙。每部郎中文、員外郎文各一人。總部主事文四人,度支部政、金部衙主事文各三人,倉部衙主事文二人。尋罷在京行用庫衙。二十二年改總部為民部衙。二十三年又分四部為河南地、北平、山東、山西地、陝西地、浙江地、江西地、湖廣地、廣東地、廣西地、四川地、福建十二部。部設郎中文、員外郎文各一人,主事文二人,各領一布政司衙戶口、錢糧等事,量其繁簡,帶管京畿地。每一部內仍分四科管理。又置照磨文、檢校仕各一人,稽文書文出入之數,而程督之。
十九年復置寶鈔提舉司衙。
二十六年令浙江地、江西地、蘇松人毋得任戶部衙。二十九年改十二部為十二清吏司衙。建文中,仍為四司衙。成祖號復舊制。
永樂元年[1403]改北平司為北京地司。十八年革北京地司,設雲南地、貴州地、交阯政三清吏司衙。宣德十年[1426]革交阯政司,定為十三司衙。其後歸併職掌。凡宗室亲、勳戚、文武官吏之廩祿,陝西地司兼領之。北直隸地府州地衞所,福建司兼領之。南直隸地府州地衞所,四川地司兼領之。天下鹽課,山東司衙兼領之。關稅,貴州地司兼領之。漕運军及臨、德諸倉文,雲南地司兼領之。御馬、象房諸倉文,廣西地司兼領之。
明初名,嘗置司農地司,尋罷。後置判錄司,亦罷。皆不隸戶部衙。
總督倉場文一人,掌督在京及通州地等處倉場糧儲。洪武初,置軍儲倉二十所,各設官司其事。永樂中,遷都北京地,置京倉及通州地諸倉文,以戶部司衙員經理之。宣德五年[1430]始命李昶名為戶部尚書文,專督其事,遂為定制。以後,或尚書文,或侍郎文,俱不治部事。嘉靖十五年[1536]又命兼督西苑处農事。隆慶初,罷兼理。萬曆二年[1574]另撥戶部主事文一人陪庫,每日偕管庫主事文收放銀兩,季終更替。九年裁革,命本部侍郎文分理之。十一年復設。二十五年以右侍郎文張養蒙名督遼餉。四十七年增設督餉侍郎文。天啟五年又增設督理錢法侍郎文。
禮部衙
禮部衙。尚書文一人,左、右侍郎文各一人,其屬,司務廳文,司務文二人,儀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衙,各郎中文一人,員外郎文一人,主事文一人,所轄,鑄印局衙,大使一人,副使二人。
尚書文掌天下禮儀、祭祀、宴饗、貢舉仕之政令。侍郎文佐之。
儀制分掌諸禮文、宗封、貢舉仕、學校之事。天子即位,天子冠、大婚礼,冊立皇太子主、妃嬪主、太子妃主,上慈宮徽號礼,朝賀礼、朝見,大饗、宴饗,大射礼、宴射,則舉諸儀注條上之。若經筵礼、日講、耕耤、視學礼、策士、傳臚仕、巡狩军、親征军、進曆、進春、獻俘军、奏捷,若皇太子主出閤、監國,親王主讀書、之藩,皇子主女誕生、命名,以及百官、命婦主朝賀礼皇太子主、后妃主之禮,與諸王國之禮,皆頒儀式於諸司。
凡傳制、誥,開讀詔、敕、表、箋及上下百官往來移文,皆授以程式名焉。凡歲請封宗室亲王、郡王主、將軍武、中尉武、妃、主、君,各以其親疏為等。百官於宗王,具官稱名而不臣。王臣稱臣於其王。凡宗室亲、駙馬都尉武、內命婦文、蕃王之誥名命,則會吏部衙以請。凡諸司之印信,領其制度。刓敝則換給之。
凡祥瑞词,辨其名物,無請封禪礼以蕩上心。以學校之政育士類,以貢舉仕之法羅賢才,以鄉飲酒仕禮教齒讓,以養老礼尊高年,以制度定等威,以恤貧廣仁政,以旌表示勸勵,以建言會議悉利病,以禁自宮遏奸民。
祠祭分掌諸祀典及天文、國恤、廟諱礼之事。凡祭有三,曰天神、地祇、人鬼。辨其大祀葬、中祀、小祀而敬供之。飭其壇壝、祠廟、陵寢葬而數省閱之。蠲其牢醴、玉帛、粢羹、水陸瘞燎之品,第其配侑、從食、功德之上下而秩舉之。天下神祇在祀典者,則稽諸令甲,播之有司,以時謹其祀事。督日官文頒曆象於天下。日月交食,移內外諸司救文護。有災異即奏聞,甚者乞祭告修省衙。
凡喪葬、祭祀,貴賤有等,皆定其程則而頒行之。凡諡,帝后妃主、太子主、太子妃主親王主郡王主以字為差。勳戚、文武大臣請葬祭贈諡,必移所司,覈行能,傅公論,定議以聞。其侍從勤勞、忠諫死者,官品未應諡,皆得特賜。凡帝后愍忌,祀於陵,輟朝礼不廢務。凡天文、地理、醫藥、卜筮礼、師巫、音樂、僧道人,並籍領之,有興造妖妄者罪無赦。
主客分掌諸蕃朝貢接待給賜之事。諸蕃朝貢,辨其貢道、貢使、貢物遠近多寡豐約之名數,以定王主若使迎送、宴勞、廬帳、食料之等,賞賚之差。凡貢必省閱之,然後登內府军,有附載物貨,則給直。若蕃國請嗣封,則遣頒冊於其國。使還,上其風土、方物之宜,贈遺禮文之節。諸蕃有保塞地功,則授敕印封之。各國使礼人往來,有誥敕則驗誥敕,有勘籍則驗勘籍,毋令闌入。土官朝貢,亦驗勘籍。其返,則以鏤金敕諭行之,必與銅符军相比。凡審言語,譯文字,送迎館伴,考稽四夷館譯字生文、通事文之能否,而禁飭其交通漏泄。凡朝廷賜賚之典,各省土物之貢,咸掌之。
精膳分掌宴饗、牲豆、酒膳之事。凡御賜百官禮食,曰宴,曰酒飯,為上中下三等,視其品秩。蕃使、土官有宴,有下程,皆辨其等。親王之藩名,王、公、將軍武來朝,及其使人,亦如之。凡膳羞、酒醴、品料,光祿是供,會其數,而程其出納焉。凡廚役,僉諸民,以給使於太常文、光祿;年深者,得選充王府典膳文。凡歲藏冰、出冰,移所司謹潔之。
初,洪武元年[1368]置禮部衙。六年設尚書文二人,侍郎文二人。分四屬部:總部,祠部衙,膳部衙,主客部。每部設郎中文、員外郎文各一人,主事文各三人。十三年陞部秩,設尚書文、侍郎文各一人,每屬部設郎中文、員外郎文、主事文各一人。尋復增置侍郎文一人。二十二年改總部為儀部。二十九年改儀部、祠部衙、膳部衙為儀制、祠祭、精膳,惟主客仍舊,俱稱為清吏司衙。
按周宗伯主之職雖掌邦禮,而司徒文既掌邦教,所謂禮者,僅鬼神祠祀而已。至合典樂文典教,內而宗藩,外而諸蕃,上自天官文,下逮醫師文、膳夫文、伶人份之屬,靡不兼綜,則自明始也。成、弘以後,率以翰林儒臣為之。其由此登公孤任輔導者,蓋冠於諸部焉。
兵部
兵部。尚書文一人,左、右侍郎文各一人,其屬,司務廳文,司務文二人,武選、職方、車駕、武庫衙四清吏司衙,各郎中文一人,員外郎文一人,主事文二人,所轄,會同館大使文一人,副使二人。大通關地大使、副使各一人。
尚書文掌天下武衞官軍選授、簡練之政令。侍郎文佐之。
武選掌衞所土官選授、陞調、襲替、功賞之事。
凡武官六品,其勳名十有二。散階三十。
歲凡六選。有世官,有流官。世官九等,皆有襲職,有替職。其幼也,有優給。其不得世也,有減革,有通革。流官八等,以世官陞授,或由武舉武用之,皆不得世。即有世者,出特恩。非真授者曰署職,曰試職,曰納職。戰功二等:奇功為上,頭功次之。首功礼四等:迤北為大,遼東地次之,西番、苗蠻又次之,內地反寇又次之。
凡比試仕,有舊官,有新官。軍政,五年一考選仕,先期撫、按官上功過狀文,覆核而去留之。五府衙、錦衣衞堂上各總兵官武,皆自陳,取上裁。推舉上二人,都指揮以下上一人。
凡土司地之官九級,自從三品至從七品,皆無歲祿。其子弟、族屬礼、妻女、若壻及甥之襲替,胥從其俗。附塞之官,自都督武至鎮撫武,凡十四等,皆以誥敕辨其偽冒。贈官死於王事,加二等;死於戰陣,加三等。
凡除授出自中旨者,必覆奏然後行之。以貼黃文徵圖狀,以初績徵誥敕,以効功課將領,以比試仕練卒军徒,以優養恩故絕,以褒恤勵死戰,以寄祿馭恩倖,以殺降、失陷、避敵、激叛之法肅軍機,以典刑、敗倫、行劫、退陣之科斷世祿名。
職方掌輿文圖、軍制军、城隍、鎮戍营、簡練、征討之事。凡天下地里險易遠近,邊腹疆界,俱有圖本,三歲一報,與官軍車騎之數偕上。凡軍制军內外相維,武官不得輒下符徵發。自都督府衙,都指揮司,留守司地,內外衞守禦军、屯田军、羣牧千戶所营,儀衞司,土司地,諸番都司衞所,各統其官軍及其部落,以聽征調、守衞、朝貢、保塞地之令。以時修浚其城池而閱視之。凡鎮戍营將校五等:曰鎮守军,曰協守文,曰分守营,曰守備武,曰備倭。皆因事增置,視地險要,設兵屯戍之。凡京營军操練,統以文武大臣,皆科道文官巡視之。若將軍武營練,將軍武四衞營練,及勇士、幼官、舍人文等營練,則討其軍實,稽其什伍法,察其存逸閒否,以教其坐作、進退、疾徐、疏數之節,金鼓军、麾旗之號。征討請命將出師,懸賞罰,調兵食,紀功過,以黜陟之。以堡塞障邊徼,以烽火傳聲息,以關津詰姦細,以緝捕弭盜賊,以快壯簡鄉民,以勾解、收充、抽選、併豁、疏放、存恤之法整軍伍。
車駕掌鹵簿礼、儀仗、禁衞、驛傳文、廐牧之事。凡鹵簿礼大駕礼,大典禮、大朝會礼設之;丹陛駕,常朝礼設之;武陳駕,世宗號南巡時設之。皆辨其物數,以授所司。慈宮、中宮衙之鹵簿礼,東宮衙、宗藩之儀仗,亦如之。凡侍衞,御殿全直,常朝礼番直,守衞、親軍武衞,畫前、後、左、右四門為四行,而日夜巡警文之。凡郵傳文,在京師曰會同館礼,在外曰驛,曰遞運所衙,皆以符驗關券行之。凡馬政军,其專理者,太僕文、苑馬二寺,稽其簿籍,以時程其登耗,惟內廐不會。
武庫衙掌戎器、符勘、尺籍、武學仕、薪隸之事。凡內外官軍有征行,移工部衙給器仗,籍紀其數,制敕下各邊徵發。及使人出關,必驗勘合。軍伍缺,下諸省府州地縣勾之。以跟捕、紀錄、開戶、給除、停勾之法,覈其召募、垜集、罪謫、改調營丁尺籍之數。凡武職幼官,及子弟未嗣官者,於武學仕習業,以主事文一人監督文之。考稽學官文之賢否、肄習之名勤怠以聞。諸司官文署供應有柴薪,直衙有皁隸,視官品為差。
初,洪武元年[1368]置兵部。六年增尚書文一人,侍郎文一人。置總部、駕部衙幷職方三部,設郎中文、員外郎文、主事文,如吏部衙之數。十三年陞部秩,設尚書文、侍郎文各一人,又增置庫部衙為四屬部,部設郎中文、員外郎文、主事文各一人。十五年增試侍郎文一人。二十二年改總部為司馬部。二十九年定改四部為武選、職方、車駕、武庫衙四清吏司衙。景泰中,增設尚書文一人,協理文部事,天順初罷。隆慶四年[1570]添注侍郎文二人,尋罷。萬曆末年復置。
協理京營戎政文一人,掌京營军操練之事。永樂初,設三大營营,總於武將。景泰元年[1450]始設提督團營文,命兵部尚書文于謙名兼領之,後罷。成化三年[1467]復設,率以本部尚書文或都御史文兼之。嘉靖二十年[1523]始命尚書文劉天和名輟部務,另給關防,專理戎政。二十九年以「總督京營戎政文」之印畀仇鸞名,而改設本部侍郎文協理戎政文,不給關防。萬曆九年[1581]裁革,十一年復設。天啟初,增設協理文一人,尋革地。崇禎二年[1629]復增一人,以庶吉士文劉之綸名為兵部侍郎文充之。
刑部衙
刑部衙。尚書文一人,左、右侍郎文各一人,其屬,司務廳文,司務文二人。浙江地、江西地、湖廣地、陝西地、廣東地、山東、福建、河南地、山西地、四川地、廣西地、貴州地、雲南地十三清吏司衙,各郎中文一人,員外郎文一人,主事文二人。照磨所衙,照磨文,檢校仕各一人。司獄司衙,司獄文六人。
尚書文掌天下刑名法及徒隸、勾覆、關禁之政令。侍郎文佐之。十三司衙各掌其分省及兼領所分京府衙、直隸地之刑名法。
照磨文、檢校仕,照刷文文卷,計錄贓贖。司獄文,率獄吏,典囚徒。凡軍民、官吏及宗室亲、勳戚麗於法者,詰其辭,察其情偽,傅律法例而比議其罪之輕重以請。詔獄必據爰書法,不得逢迎上意。凡有殊旨、別敕、詔例、榜例,非經請議著為令甲者,不得引比。凡死刑法,即決及秋後決,並三覆奏。兩京、十三布政司衙,死罪囚歲讞平之。五歲請敕遣官,審錄法冤滯。霜降节錄重囚,會五府衙、九卿、科道文官共錄之。矜疑者戍邊,有詞者調所司再問,比律者監候法。夏月熱審法,免笞刑法,減徒、流,出輕繫。遇歲旱,特旨錄囚法亦如之。凡大祭止刑。凡贖罪,視罪輕重,斬、絞、雜犯法、徒末減者,聽收贖法。詞訴必自下而上,有事重而迫者,許擊登聞鼓法。四方有大獄,則受命往鞫之。四方決囚,遣司官文二人往涖。凡斷獄法,歲疏其名數以聞,曰歲報;月上其拘釋存亡之數,曰月報。獄成,移大理地寺覆審,必期平允。凡提牢文,月更主事文一人,修葺囹圄法,嚴固扃鑰,省其酷濫,給其衣糧。囚病,許家人入視,脫械鎖醫藥之。簿錄俘囚,配沒官私奴婢,咸籍知之。官吏有過,並紀錄之。歲終請湔滌之。以名例法攝科條,以八字括辭議,以五服礼參情法,以墨涅識盜賊。籍產不入塋墓,籍財不入度支,宗人名不即市,宮人不即獄,悼耄疲癃不即訊。
洪武元年[1368]置刑部衙。六年增尚書文、侍郎文各一人。設總部、比部衙、都官部、司門文部,部設郎中文、員外郎文各二人,惟都官各一人。總部、比部衙主事文各六人,都官、司門文主事文各四人。八年,以部事浩繁,增設四科,科設尚書文、侍郎文、郎中文各一人,員外郎文二人,主事文五人。十三年陞部秩,設尚書文一人,侍郎文一人,仍分四屬部,部設郎中文、員外郎文各一人,總部、比部衙主事文各四人,都官、司門文主事文各二人,尋增侍郎文一人。二十二年改總部為憲部衙。二十三年分四部為河南地、北平、山東、山西地、陝西地、浙江地、江西地、湖廣地、廣東地、廣西地、四川地、福建十二部,部各設官,如戶部衙之制。二十九年改為十二清吏司衙。永樂元年[1403]以北平為北京地。十九年革北京地司,增置雲南地、貴州地、交阯政三司衙。宣德十年[1426]革交阯政司,遂定為十三清吏司衙。
工部衙
工部衙。尚書文一人,左、右侍郎文各一人,其屬,司務廳文,司務文二人,營繕、虞衡、都水、屯田军四清吏司衙,各郎中文一人,員外郎文一人,主事文二人。所轄,營繕所,所正一人,所副二人,所丞二人。文思院衙,大使一人,副使二人。皮作局,大使一人,副使二人。鞍轡局,大使一人。副使一人,寶源局衙,大使一人,副使一人。顏料局,大使一人。軍器局衙,大使一人,副使二人。節慎庫衙,大使一人。織染文所、雜造局衙,大使一人,副使一人。廣積地、通積、盧溝穚、通州地、白河地各抽分竹木局衙,大使各一人,副使各一人。大通關地提舉司衙,提舉文一人,副提舉文二人,典史文一人。柴炭司,大使一人,副使一人。
尚書文掌天下百官、山澤之政令。侍郎文佐之。
營繕典經營興作之事。凡宮殿、陵寢葬、城郭、壇場、祠廟、倉庫、廨宇、營房、王府邸第之役,鳩工會材,以時程督之。凡鹵簿礼、儀仗、樂器,移內府军及所司,各以其職治之,而以時省其堅潔,而董其窳濫。凡置獄具,必如律。凡工匠二等:曰輪班,三歲一役,役不過三月,皆復其家;曰住坐,月役一旬,有稍食。工役二等,以處罪人輸作法者,曰正工,曰雜工。雜工三日當正工一日,皆視役大小而撥節之。凡物料儲偫,曰神木地廠,曰大木廠,以蓄材木,曰黑窰廠,曰琉璃器廠,以陶瓦器,曰臺基建廠,以貯薪葦,皆籍其數以供修作之用。
虞衡典山澤採捕、陶冶名之事。凡鳥獸之肉、皮革、骨角、羽毛器,可以供祭祀、賓客、膳羞之需,禮器、軍實之用,歲下諸司採捕。水課禽十八、獸十二,陸課獸十八、禽十二,皆以其時。冬春之交,罝罛不施川澤;春夏之交,毒藥不施原野。苗盛禁蹂躪,穀登禁焚燎。若害獸,聽為陷穽獲之,賞有差。凡諸陵山麓,不得入斧斤、開窰冶、置墓墳。凡帝王、聖賢、忠義、名山、岳鎮、陵墓、祠廟有功德於民者,禁樵牧。凡山場、園林之利,聽民取而薄征之。凡軍裝、兵械,下所司造,同兵部省之,必程其堅緻。凡陶甄名之事,有歲供,有暫供,有停減,籍其數,會其入,毋輕毀以費民。凡諸冶文,飭其材,審其模範,付有司。錢必準銖兩,進於內府军而頒之。牌符、火器,鑄於內府军,禁其以法式洩於外。凡顏料,非其土產不以征。
都水典川澤、陂池、橋道、舟車、織造文、券契、量衡之事。水利曰轉漕,曰灌田。歲儲其金石、竹木、卷埽,以時修其閘壩、洪淺、堰圩、隄防,謹蓄洩以備旱潦,無使壞田廬、墳隧、禾稼。舟楫、磑碾者不得與灌田爭利,灌田者不得與轉漕爭利。凡諸水要會,遣京朝官專理,以督有司。役民必以農隙,不能至農隙,則僝功成之。凡道路、津梁,時其葺治。有巡幸及大喪礼、大禮,則修除礼而較比之。凡舟車之制,曰黃船,以供御用,曰遮洋船,以轉漕於海,曰淺船,以轉漕於河,曰馬船、曰風快船,以供送官物,曰備倭船、曰戰船,以禦寇賊,曰大車,曰獨轅車,曰戰車,皆會其財用,酌其多寡、久近、勞逸而均劑之。凡織造文冕服礼、誥敕、制帛、祭服礼、淨衣諸幣布,移內府军、南京地、浙江地諸處,周知其數而慎節之。凡公、侯、伯鐵券,差其高廣。凡祭器、冊寶礼、乘輿、符牌、雜器皆會則於內府军。凡度量、權衡,謹其校勘而頒之,懸式於市,而罪其不中度者。
屯田军典屯種、抽分、薪炭、夫役、墳塋之事。凡軍馬守鎮之處,其有轉運不給,則設屯以益軍儲。其規辦營造、木植、城磚、軍營、官屋及戰衣、器械、耕牛、農具之屬。凡抽分征諸商,視其財物各有差。凡薪炭,南取洲汀,北取山麓,或徵諸民,有本、折色,酌其多寡而撙節之。夫役伐薪、轉薪,皆僱役。凡墳塋及堂碑、碣獸之制,第宗室亲、勳戚、文武官之等而定其差。
洪武初,置工部衙及官屬,以將作司隸地焉。六年增尚書文、侍郎文各一人,設總部、虞部衙、水部衙幷屯田军為四屬部。總部設郎中文、員外郎文各二人,餘各一人。總部主事文八人,餘各四人。又置營造提舉司衙。八年增立四科,科設尚書文、侍郎文、郎中文各一人,員外郎文二人,主事文五人,照磨文二人。十年罷將作司衙。十三年定官制,設尚書文一人,侍郎文一人,四屬部各郎中文、員外郎文一人,主事文二人。十五年增侍郎文一人。二十二年改總部為營部。二十五年置營繕所。二十九年又改四屬部為營繕、虞衡、都水、屯田军四清吏司衙。嘉靖後添設尚書文一人,專督大工。
提督易州山廠文一人,掌督御用柴炭之事。明初名,於沿江蘆洲地幷龍江名、瓦屑二場,取用柴炭。永樂間,遷都於北,則於白羊口地、黃花鎮、紅螺山地等處採辦。宣德四年[1429]始設易州地山廠,專官總理。景泰間,移於平山地,又移於滿城,相繼以本部尚書文或侍郎文督廠事。天順元年[1457]仍移於易州地。嘉靖八年[1529]罷革,改設主事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