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试运行中,有任何建议或bug反馈,请发信到qiushan@taolang.club;看这里了解本站是做什么的,以及籍海淘浪有什么寓意

知道了

本書目錄

本篇关键词 词云图

纪年洪武二十六年[1393] 4洪武四年[1371] 3嘉靖十八年[1539] 2洪武二十八年[1395] 2洪武二十三年[1390] 2洪武 2嘉靖 2洪武八年[1375] 2正德十六年[1521] 2洪武元年[1368] 1弘治十三年[1500] 1宣德元年[1426] 1嘉靖十年[1522] 1洪武二年[1369] 1永樂 1景泰三年[1452] 1洪武十三年[1380] 1洪熙元年[1425] 1嘉靖三十七年[1558] 1永樂二年[1404] 1洪武六年[1373] 1永樂六年[1408] 1嘉靖九年[1530] 1洪武十一年[1378] 1嘉靖二十八年[1549] 1洪武十五年[1382] 1永樂十五年[1417] 1正統六年[1441] 1弘治八年[1495] 1天順四年[1460] 1洪武五年[1372] 1正統十二年[1447] 1建文四年[1402] 1

地点皇城 5北京 4長安 4乾清宮 3西苑 3南京 2東華門 2西華門 2玄武門 2右掖門 2仁壽宮 2武英殿 2臨海亭 2鄠縣 1河濱 1永昌 1文盤 1台州 1順天 1應天 1大同 1河南 1鳳陽 1雲南 1大理 1旄牛 1瑞州 1金水 1仁和 1左掖門 1廟街門 1東安門 1西安門 1東安 1弘政 1玉亭 1呂梁洪 1立山 1遵義 1八百 1土黃 1

人物皇太子 6殿之 6皇后 5親王 5公主 4世子 4蟠雲 4皇妃 3皇太子妃 3明初 3文華 3貴妃 2王妃 2徐達 2李文忠 2耿炳文 2傅友德 2佩印 2雲龍 2定親王 2欽文 1祖父 1志學 1熊翀 1傅瀚 1元所得 1秦始皇 1藍田 1明受 1皇貴妃 1孫氏 1皇太后 1九嬪 1太子妃 1郡王 1越王 1李善長 1馮勝 1鄧愈 1常茂 1湯和 1唐勝宗 1陸仲亨 1周德興 1華雲龍 1顧時 1陳德 1郭子興 1王志 1鄭遇春 1費聚 1吳良 1吳楨 1趙庸 1廖永忠 1俞通源 1華高 1楊璟 1康鐸 1朱亮祖 1胡美 1韓政 1黃彬 1曹良臣 1梅思祖 1陸聚 1王弼 1郭英 1吳傑 1沐英 1衍聖公 1文淵 1王驥 1王越 1惟正 1張永 1安化王 1顧鼎臣 1夏原吉 1高麗國王 1安南國王 1占城國王 1王之藩 1佩金 1天祐 1虎臣 1駙馬 1命婦 1邢寰 1陳邦修 1黃公紹 1崇儉 1景福 1永壽 1太后 1皇太孫 1慈寧宮 1建極 1文昭 1無逸 1輝亭 1漪亭 1雲榭 1吉祥 1體仁 1思義 1周垣 1定王 1宋公 1石礎 1構亭 1

文官篆文 10文書 2御史 2巡撫 2陝西巡撫 1禮部尚書 1親王世子 1太僕 1兵部尚書 1左都御史 1宰相 1都御史 1道監察御史 1巡按 1監察御史 1差遣 1所鎮撫 1巡官 1門官 1衙門 1給事中 1掌印 1僉書 1

武官將軍 6都督 4總兵 4鎮撫 2留守 2總兵官 1掛印將軍 1參將 1征蠻將軍 1征西將軍 1守備 1節制 1外守備 1堡守備 1長官 1校尉 1駙馬都尉 1

其他冊寶 10內府 7午門 7尚寶司 6朝參 6五間 6太祖 5禮部 5鎮守 4斗栱 4正一品 3正二品 3中書省 3麒麟 3銀牌 3銅符 3社稷 3九品 3成祖 2三臺 2都察院 2正三品 2從三品 2光祿寺 2從五品 2都督府 2伏虎 2虎符 2五府 2常朝 2使節 2坤寧宮 2大朝 2屋脊 2符節 1于闐 1輟耕錄 1高皇帝 1巡狩 1篆書 1右藏 1鑄印局 1從二品 1鹽運司 1正四品 1從四品 1正五品 1正六品 1從六品 1正七品 1從七品 1從八品 1從九品 1征伐 1漕運 1高麗 1安南 1占城 1吐蕃 1白蘭 1年號 1視學 1獬豸 1獅子 1千戶所 1大祀 1雙魚 1通政司 1鴻臚寺 1印綬監 1陵寢 1坊官 1匠作 1會典 1納粟 1光武 1韻會 1廊廡 1六宮 1玄武 1朝賀 1東宮 1齋戒 1西宮 1馳道 1交泰殿 1中宮 1宣宗 1監臨 1視朝 1世宗 1親王府 1宗廟 1琉璃 1郡王府 1狻猊 1致仕 1歇山 1重栱 1藻井 1兩廈 1家廟 1申明 1屏風 1龍文 1

卷六十八 志第四十四 輿服四

皇帝寶璽 皇后冊寶 皇妃以下冊印 皇太子冊寶 皇太子妃冊寶 親王以下冊寶冊印 鐵券 印信 符節 宮室制度 臣庶室屋制度 器用

明初寶璽十七:其大者曰「皇帝奉天之寶」,曰「皇帝之寶」,曰「皇帝行寶」,曰「皇帝信寶」,曰「天子之寶」,曰「天子行寶」,曰「天子信寶」,曰「制誥之寶」,曰「敕命之寶」,曰「廣運之寶」,曰「皇帝尊親之寶」,曰「皇帝親親之寶」,曰「敬天勤民之寶」;又有「御前之寶」、「表章經史之寶」及「欽文之璽」。丹符出驗四方。洪武元年[1368]欲制寶璽,有賈胡浮海獻美玉,曰:「此出于闐祖父相傳,當為帝王寶璽。」乃命製為寶,不知十七寶中,此玉製何寶也。成祖又製「皇帝親親之寶」、「皇帝奉天之寶」、「誥命之寶」、「敕命之寶」。

弘治十三年[1500]鄠縣民毛志學於泥河濱得玉璽,其文曰「受命於天,旣壽永昌」。色白微青,螭紐。陝西巡撫熊翀以為秦璽復出,遣人獻之。禮部尚書傅瀚言:「自有秦璽以來,歷代得喪真偽之跡具載史籍。今所進,篆文輟耕錄等書摹載魚鳥篆文不同,其螭紐又與史傳所紀文盤五龍、螭缺一角、旁刻魏錄者不類。蓋秦璽亡已久,今所進與宋、元所得,疑皆後世摹秦璽而刻之者。竊惟璽之用,以識文書,防詐偽,非以為寶玩也。自秦始皇藍田玉以為璽,漢以後傳用之,自是巧爭力取,謂得此乃足以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璽也。故求之不得,則偽造以欺人;得之則君臣色喜,以誇示於天下。是皆貽笑千載。我高皇帝自制一代之璽,文各有義,隨事而施,真足以為一代受命之符,而垂法萬世,何藉此璽哉!」帝從其言,却而不用。

嘉靖十八年[1539]新製七寶:曰「奉天承運大明天子寶」、「大明受命之寶」、「巡狩天下之寶」、「垂訓之寶」、「命德之寶」、「討罪安民之寶」、「敕正萬民之寶」。與國初寶璽共為御寶二十四,尚寶司官掌之。

皇后之冊:用金冊二片,依周尺長一尺二寸,廣五寸,厚二分五釐。字依數分行,鐫以真書。上下有孔,聯以紅縧,開闔如書帙,藉以紅錦褥。冊盝用木,飾以渾金瀝粉蟠龍,紅紵絲襯裏,內以紅羅銷金小袱裹冊,外以紅羅銷金夾袱包之,五色小絛縈於外。寶用金,龜紐,篆文曰「皇后之寶」,依周尺方五寸九分,厚一寸七分。寶池用金,闊取容。寶篋二副,一置寶,一置寶池。每副三重:外篋用木,飾以渾金瀝粉蟠龍,紅紵絲襯裏;中篋用金鈒蟠龍;內小篋飾如外篋,內置寶座,四角雕蟠龍,飾以渾金。座上用錦褥,以銷金紅羅小夾袱裹寶,其篋外各用紅羅銷金大夾袱覆之。臨冊之日,冊寶俱置於紅髹輿案,案頂有紅羅瀝水,用擔牀舉之。

皇貴妃而下,有冊無寶而有印。妃冊,用鍍金銀冊二片,廣長與后冊同。冊盝飾以渾金瀝粉蟠鳳。其印用金,龜紐,尺寸與諸王寶同,文曰「皇妃之印」。篋飾以蟠鳳。宣德元年[1426],帝以貴妃孫氏有容德,特請於皇太后,製金寶賜之,未幾即誕皇嗣。自是貴妃授寶,遂為故事。嘉靖十年[1522],立九嬪,冊用銀,殺皇妃五分之一,以金飾之。

皇太子冊寶

皇太子冊寶:冊用金,二片,其制及盝篋之飾與皇后冊同。寶用金,龜紐,篆書皇太子寶」。其制及池篋之飾與后寶同。

皇太子妃冊寶

皇太子妃冊寶:其冊用金,兩葉,重百兩,每葉高一尺二寸,廣五寸。藉冊以錦,聯冊以紅絲絛,墊冊以錦褥,裹冊以紅羅銷金袱。其盝飾以渾金瀝粉雲鳳,內有花銀釘鉸,嵌金絲鐵筦籥;外以紅羅銷金袱覆之。其金寶之制未詳。洪武二十八年[1395]更定,止授金冊,不用寶。

親王冊寶:冊制與皇太子同。其寶用金,龜紐,依周尺方五寸二分,厚一寸五分,文曰「某王之寶」。池篋之飾,與皇太子寶同。寶盝之飾,則雕蟠螭。

王妃冊印:其金冊,高視太子妃冊減一寸,餘制悉同,冊文視親王。其金印之制未詳。洪武二十八年[1395]更定,止授金冊。

公主冊印:銀冊二片,鐫字鍍金,藉以紅錦褥。冊盝飾以渾金瀝粉蟠螭。其印同宋制,用金,龜紐,文曰「某國公主之印」。方五寸二分,厚一寸五分。印池用金,廣取容。印外篋用木,飾以渾金瀝粉盤鳳,中篋用金鈒蟠鳳,內小篋,飾如外篋。

親王世子金冊金寶:承襲止授金冊,傳用金寶。

世子妃亦用金冊。洪武二十三年[1390]世子妃印,制視王妃,金印,龜紐,篆文曰「某世子妃印」。

郡王,鍍金銀冊、鍍金銀印,冊文視世子。其妃止有鍍金銀冊。

功臣鐵券:洪武二年[1369]太祖欲封功臣,議為鐵券,而未有定制。或言台州民錢允一有家藏吳越王鏐唐賜鐵券,遂遣使取之,因其式而損益焉。其制如瓦,第為七等。公二等:一高尺,廣一尺六寸五分;一高九寸五分,廣一尺六寸。侯三等:一高九寸,廣一尺五寸五分;一高八寸五分,廣一尺五寸;一高八寸,廣一尺四寸五分。伯二等:一高七寸五分,廣一尺三寸五分;一高六寸五分,廣一尺二寸五分。外刻歷履恩數之詳,以記其功;中鐫免罪減祿之數,以防其過。字嵌以金。凡九十七副,各分左右,左頒功臣,右藏內府,有故則合之,以取信焉。

三年,大封功臣,公六人,侯二十八人,並賜鐵券。公:李善長徐達李文忠馮勝鄧愈常茂。侯:湯和唐勝宗陸仲亨周德興華雲龍顧時耿炳文陳德郭子興王志鄭遇春費聚吳良吳楨趙庸廖永忠俞通源華高楊璟康鐸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韓政黃彬曹良臣梅思祖陸聚二十五年,改製鐵券,賜公傅友德,侯王弼耿炳文郭英及故公徐達李文忠,侯吳傑沐英,凡八家。永樂初,靖難功臣亦有賜者。

百官印信。洪武初,鑄印局鑄中外諸司印信。正一品,銀印,三臺,方三寸四分,厚一寸。六部、都察院並在外各都司,俱正二品,銀印二臺,方三寸二分,厚八分。其餘正二品從二品官,銀印二臺,方三寸一分,厚七分。惟衍聖公正二品三臺銀印,則景泰三年[1452]賜也。順天應天二府俱正三品,銀印,方二寸九分,厚六分五釐。其餘正三品從三品官,俱銅印,方二寸七分,厚六分。惟太僕光祿寺並在外鹽運司,俱從三品,銅印,方減一分,厚減五釐。正四品從四品,俱銅印,方二寸五分,厚五分。正五品從五品,俱銅印,方二寸四分,厚四分五釐。惟在外各州從五品,銅印,方減一分,厚減五釐。正六品從六品,俱銅印,方二寸二分,厚三分五釐。正七品從七品,銅印,方二寸一分,厚三分。正從八品,俱銅印,方二寸,厚二分五釐。正從九品,俱銅印,方一寸九分,厚二分二釐。未入流者,銅條記,闊一寸三分,長二寸五分,厚二分一釐。以上俱直紐,九疊篆文。初,雜職亦方印,至洪武十三年[1380]始改條記。

凡百官之印,惟文淵閣銀印,直紐,方一寸七分,厚六分,玉箸篆文,誠重之也。武臣受重寄者,征西、鎮朔、平蠻諸將軍,銀印,虎紐,方三寸三分,厚九分,柳葉篆文洪武中,嘗用上公佩將軍印,後以公、侯、伯及都督總兵官,名曰「掛印將軍」。有事征伐,則命總兵佩印以往,旋師則上所佩印於朝。此外,惟漕運總兵印同將軍。其在外鎮守總兵參將掛印,則洪熙元年[1425]始也。有文臣掛將軍印者,王驥兵部尚書征湖、貴苗,掛征蠻將軍印;王越左都御史大同,掛征西將軍印。其他文武大臣,有領敕而權重者,或給以銅關防,直紐,廣一寸九分五釐,長二寸九分,厚三分,九疊篆文,雖宰相行邊,與部曹無異。惟正德時,張永安化王,用金鑄,嘉靖中,顧鼎臣居守,用牙鏤關防,皆特賜也。

初,太祖御史之職,分河南等十三道,每道鑄二印,文曰「繩愆糾繆」,守院御史掌其一,其一藏內府,有事則受以出,復命則納之。洪武二十三年[1390]都御史袁泰言各道印篆相類。乃命改製某道監察御史,其奉差者,則曰「巡按某處監察御史」,銅印,直紐,有眼,方一寸五分,厚三分,八疊篆文成祖初幸北京,有一官署二三印者,夏原吉至兼掌九卿印,諸曹並於朝房取裁,其任重矣。

明初,賜高麗金印,龜紐,方三寸,文曰「高麗國王之印」,賜安南鍍金銀印,駝紐,方三寸,文曰「安南國王之印」。賜占城鍍金銀印,駝紐,方三寸,文曰「占城國王之印」。賜吐蕃金印,駝紐,方五寸,文曰「白蘭王印」。

符牌。凡宣召親王,必遣官齎金符以往。親王之藩鎮守巡撫諸官奏請符驗,俱從兵部奏,行尚寶司領之。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制:凡公差,以軍情重務及奉旨差遣給驛者,兵部旣給勘合,即赴內府,關領符驗,給驛而去,事竣則繳。嘉靖三十七年[1558]定制:南京鳳陽守備內外官,並各處鎮守總兵巡撫,及各守一方不受鎮守節制外守備,並領符驗奏事。凡監鎗、整飭兵備,並一城一堡守備官,不許關領符驗。其制,上織船馬之狀,起馬者用馬字號,起船者水字號,起雙馬者達字號,起單馬者通字號,起站船者信字號。

洪武四年[1371],始製用寶金牌。凡軍機文書,自都督府中書省長官而外,不許擅奏。有詔調軍,中書省都督府覆奏,乃各出所藏金牌,入請用寶。又造軍中調發符牌,用鐵,長五寸,闊半之,上鈒二飛龍,下鈒二麒麟,首為圜竅,貫以紅絲絛。嘗遣官齎金牌、信符詣西番,以茶易馬。其牌四十一,上號藏內府,下號降各番,篆文曰「皇帝聖旨」,左曰「合當差發」,右曰「不信者斬」。二十二年又頒西番金牌、信符。其後番官欵塞,皆齎原降牌符而至。

永樂二年[1404]製信符、金字紅牌給雲南諸蠻。凡歷代改元,則所頒外國信符、金牌,必更鑄新年號給之。此符信之達於四裔者也。

其武臣懸帶金牌,則洪武四年[1371]所造。闊二寸,長一尺,上鈒雙龍,下鈒二伏虎,牌首尾為圓竅,貫以紅絲絛。指揮佩金牌,雙雲龍,雙虎符。千戶佩鍍金銀牌,獨雲龍,獨虎符。百戶素雲銀牌符。太祖親為文鈒之曰:「上天祐民,朕乃率撫。威加華夏,實憑虎臣。賜爾金符,永傳後嗣。」天子祀郊廟,若視學、耤田,勳衞扈從及公侯、駙馬五府都督日直、錦衣衞當直,及都督率諸衞千百戶夜巡內皇城,金吾諸衞各輪官隨朝巡綽,俱給金牌,有龍者、虎者、麒麟者、獅者、雲者,以官為差。

其扈駕金字銀牌,則洪武六年[1373]所造。尋改為守衞金牌,以銅為之,塗以金,高一尺,闊三寸,分字號凡五。仁字號,上鈒獨龍蟠雲花,公、侯、伯、都督佩之。義字號,鈒伏虎盤雲花,指揮佩之。禮字號,鈒獬豸蟠雲花,千戶、衞鎮撫佩之。智字號,鈒獅子蟠雲花,百戶、所鎮撫佩之。信字號,鈒蟠雲花,將軍佩之。牌下鑄「守衞」二篆字,背鑄「凡守衞官軍懸帶此牌」等二十四字,牌首竅貫青絲。鎮撫將軍隨駕直宿衞者佩之,下直則納之。凡夜巡官,於尚寶司領令牌,禁城各門金吾等衞指揮、千戶,分領申字號牌,午門自一至四,長安左右門、東華門自五至八,西華門自九至十二,玄武門自十三至十六。五城兵馬指揮亦日領令牌,東西南北中城,分領木、金、火、水、土五字號。

留守五衞、巡城官並金吾等衞守衞官,俱領銅符留守衞指揮所領承字及東西北字號牌,俱左半字陽文,左比。金吾等衞,端門、承天門、東西北安門指揮千戶所領承字及東西北字號,俱右半字陰文,右比。銅符字號比對相同,方許巡行。內官、內使之出,亦須守門官比對銅符而後行。皇城九門守衞軍與圍子手,各領勇字號銅牌。錦衣校尉上直及光祿寺吏典廚役,遇大祀,俱佩雙魚銅牌。

永樂六年[1408]駕幸北京,扈從官俱帶牙牌;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錦衣衞各鑄印信,通政司鴻臚寺各鑄關防,謂之行在衙門印信關防。其後命內府印綬監收貯。嘉靖十八年[1539]南巡,禮部領出,以給扈從者焉。

凡郊廟諸祭陪祀供事官及執事者,入壇俱領牙牌,洪武八年[1375]始也。圓花牌,陪祀官領之。長花牌,供事官領之。長素牌,執事人領之。又謂之祀牌。

凡駕詣陵寢,扈從官俱於尚寶司領小牙牌。嘉靖九年[1530]皇后行親蠶禮,文官四品以上、武官三品以上命婦及使人,俱於尚寶司領牙牌,有雲花圜牌、鳥形長牌之異。

凡文武朝參官、錦衣衞當駕官,亦領牙牌,以防姦偽,洪武十一年[1378]始也。其制,以象牙為之,刻官職於上。不佩則門者却之,私相借者論如律。牙牌字號,公、侯、伯以勳字,駙馬都尉以親字,文官以文字,武官以武字,教坊官以樂字,入內官以官字。正德十六年[1521],禮科邢寰言:「牙牌惟常朝職官得懸。比來權姦侵柄,傳旨陞官者輒佩牙牌,宜清覈以重名器。」乃命文職不朝參者,毋得濫給牙牌;武官進御侍班、佩刀、執金爐者給與。嘉靖二十八年[1549]內府供事匠作、武職官皆帶朝參牙牌,嘗奉旨革奪,旋復給之。給事中陳邦修以為言,禮部覆奏:「會典所載,文武官出入禁門帶牙牌,有執事、供事、朝參之別。執事、供事者,皆屆期而領,如期而繳。惟朝參牙牌,得朝夕懸之,非徒為關防之具,亦以示等威之辨也。虛銜帶俸、供事、執事者,不宜概領。第出入禁闥,若一切革奪,何由譏察?尚寶司所貯舊牌數百,上有『入內府』字號,請以給之。至於衞所武官,掌印僉書侍衞之外,非屬朝參供役者,盡革奪之。其納粟、填註冒賜牙牌及罷退閑住官舊所關領不繳者,俱逮問。」報可。

洪武十五年[1382],製使節,黃色三簷寶蓋,長二尺,黃紗袋籠之。又製丹漆架一,以節置其上。使者受命,則載以行;使歸,則持之以復命。二十三年,詔考定使節之制,禮部奏:「漢光武時,以竹為節,柄長八尺,其毛三重。而黃公紹韻會註:漢節柄長三尺,毛三重,以旄牛為之。」詔從三尺之制。

宮室之制。吳元年作新內。正殿曰奉天殿,後曰華蓋殿,又後曰謹身殿,皆翼以廊廡。奉天殿之前曰奉天門,殿左曰文樓,右曰武樓。謹身殿之後為宮,前曰乾清,後曰坤寧,六宮以次列。宮殿之外,周以皇城,城之門,南曰午門,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北曰玄武。時有言瑞州文石可甃地者。太祖曰:「敦崇儉朴,猶恐習於奢華,爾乃導予奢麗乎?」言者慚而退。

洪武八年[1375],改建大內宮殿,十年告成。闕門曰午門,翼以兩觀。中三門,東西為左、右掖門午門內曰奉天門,門內奉天殿,嘗御以受朝賀者也。門左右為東、西角門,奉天殿左、右門,左曰中左,右曰中右,兩廡之間,左曰文樓,右曰武樓。奉天殿之後曰華蓋殿,華蓋殿之後曰謹身殿,殿後則乾清宮之正門也。奉天門外兩廡間有門,左曰左順,右曰右順。左順門外有殿曰文華,為東宮視事之所。右順門外有殿曰武英,為皇帝齋戒時所居。制度如舊,規模益宏。二十五年改建大內金水橋,又建端門、承天門樓各五間,及長安東西二門。

永樂十五年[1417],作西宮北京。中為奉天殿,側為左右二殿,南為奉天門,左右為東、西角門。其南為午門,又南為承天門。殿北有後殿、凉殿、煖殿及仁壽、景福仁和、萬春、永壽、長春等宮,凡為屋千六百三十餘楹。十八年,建北京,凡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壯麗過之。中朝曰奉天殿,通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殿左曰中左門,右曰中右門。丹墀東曰文樓,西曰武樓,南曰奉天門,常朝所御也。左曰東角門,右曰西角門,東廡曰左順門,西廡曰右順門,正南曰午門。中三門,翼以兩觀,觀各有樓,左曰左掖門,右曰右掖門午門左稍南,曰闕左門,曰神廚門,內為太廟。右稍南,曰闕右門,曰社左門,內為太社稷。又正南曰端門,東曰廟街門,即太廟右門也。西曰社街門,即太社稷壇南左門也。又正南曰承天門,又折而東曰長安左門,折而西曰長安右門。東後曰東安門,西後曰西安門,北後曰北安門。正南曰大明門,中為馳道,東西長廊各千步。奉天殿之後曰華蓋殿,又後曰謹身殿。謹身殿左曰後左門,右曰後右門。正北曰乾清門,內為乾清宮,是曰正寢。後曰交泰殿。又後曰坤寧宮,為中宮所居。東曰仁壽宮,西曰清寧宮,以奉太后。左順門之東曰文華殿。右順門之西曰武英殿文華殿東南曰東華門武英殿西南曰西華門坤寧宮後曰坤寧門,門之後曰玄武門。其他宮殿名號繁多,不能盡列,所謂千門萬戶也。

皇城內宮城外,凡十有二門:曰東上門、東上北門、東上南門、東中門、西上門、西上北門、西上南門、西中門、北上門、北上東門、北上西門、北中門。復於皇城東南建皇太孫宮,東安門外東南建十王街。宣宗留意文雅,建廣寒、清暑二殿,及東、西瓊島,游觀所至,悉置經籍。正統六年[1441]重建三殿。嘉靖中,於清寧宮後地建慈慶宮,於仁壽宮故基建慈寧宮三十六年,三殿門樓災,帝以殿名奉天,非題扁所宜用,敕禮部議之。部臣會議言:「皇祖肇造之初,名曰奉天者,昭揭以示虔爾。旣以名,則是昊天監臨,儼然在上,臨御之際,坐以視朝,似未安也。今乃修復之始,宜更定,以答天庥。」明年重建奉天門,更名曰大朝門。四十一年更名奉天殿曰皇極,華蓋殿曰中極,謹身殿曰建極,文樓曰文昭閣,武樓曰武成閣,左順門曰會極,右順門曰歸極,大朝門曰皇極,東角門曰弘政,西角門曰宣治。又改乾清宮右小閣名曰道心,旁左門曰仁蕩,右門曰義平。世宗初,墾西苑隙地為田,建殿曰無逸,亭曰豳風,又建亭曰省耕,曰省斂,每歲耕穫,帝輒臨觀。十三年西苑河東亭榭成,親定名曰天鵝房,北曰飛靄亭,迎翠殿前曰浮香亭,寶月亭前曰秋輝亭,昭和殿前曰澄淵亭,後曰趯臺坡,臨漪亭前曰水雲榭西苑門外二亭曰左臨海亭、右臨海亭,北閘口曰湧玉亭,河之東曰聚景亭,改呂梁洪之亭曰呂梁,前曰檥金亭,翠玉館前曰擷秀亭。

親王府制。洪武四年[1371]定,城高二丈九尺,正殿基高六尺九寸,正門、前後殿、四門城樓,飾以青綠點金,廊房飾以青黛。四城正門以丹漆,金塗銅釘。宮殿窠栱攢頂,中畫蟠螭,飾以金,邊畫八吉祥花。前後殿座,用紅漆金蟠螭,帳用紅銷金蟠螭。座後壁則畫蟠螭、彩雲,後改為龍。立山川、社稷宗廟於王城內。七年定親王所居殿,前曰承運,中曰圜殿,後曰存心;四城門,南曰端禮,北曰廣智,東曰體仁,西曰遵義太祖曰:「使諸王睹名思義,以藩屏帝室。」九年定親王宮殿、門廡及城門樓,皆覆以青色琉璃瓦。又命中書省臣,惟親王宮得飾朱紅、大青綠,其他居室止飾丹碧。十二年,諸王府告成。其制,中曰承運殿,十一間,後為圜殿,次曰存心殿,各九間。承運殿兩廡為左右二殿,自存心、承運,周迴兩廡,至承運門,為屋百三十八間。殿後為前、中、後三宮,各九間。宮門兩廂等室九十九間。王城之外,周垣、西門、堂庫等室在其間,凡為宮殿室屋八百間有奇。弘治八年[1495]定王府之制,頗有所增損。

郡王府制:天順四年[1460]定。門樓、廳廂、廚庫、米倉等,共數十間而已。

公主府第:洪武五年[1372]禮部言:「唐、宋公主視正一品,府第並用正一品制度。今擬公主第,廳堂九間,十一架,施花樣獸脊,梁棟、斗栱、簷桷彩色繪飾,惟不用金。正門五間,七架。大門綠油銅環。石礎牆甎,鐫鑿玲瓏花樣。」從之。

百官第宅。明初,禁官民房屋不許雕刻古帝后聖賢人物及日月、龍鳳、狻猊麒麟、犀象之形。凡官員任滿致仕,與見任同。其父祖有官,身歿,子孫許居父祖房舍。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制,官員營造房屋,不許歇山轉角,重簷重栱,及繪藻井,惟樓居重簷不禁。公侯,前廳七間、兩廈,九架。中堂七間,九架。後堂七間,七架。門三間,五架,用金漆及獸面錫環。家廟三間,五架。覆以黑板瓦,脊用花樣瓦獸,梁棟、斗栱、簷桷綵繪飾。門窗、枋柱金漆飾。廊、廡、庖、庫從屋,不得過五間,七架。一品、二品,廳堂五間,九架,屋脊用瓦獸,梁棟、斗栱、簷桷青碧繪飾。門三間,五架,綠油,獸面錫環。三品至五品,廳堂五間,七架,屋脊用瓦獸,梁棟、簷桷青碧繪飾。門三間,三架,黑油,錫環。六品至九品,廳堂三間,七架,梁棟飾以土黃。門一間,三架,黑門,鐵環。品官房舍,門窗、戶牖不得用丹漆。功臣宅舍之後,留空地十丈,左右皆五丈。不許那移軍民居止,更不許於宅前後左右多占地,構亭館,開池塘,以資遊眺。三十五年申明禁制,一品、三品廳堂各七間,六品至九品廳堂梁棟祗用粉青飾之。

庶民廬舍: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制,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斗栱,飾彩色。三十五年復申禁飭,不許造九五間數,房屋雖至一二十所,隨其物力,但不許過三間。正統十二年[1447]令稍變通之,庶民房屋架多而間少者,不在禁限。

器用

器用之禁: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公侯、一品、二品,酒注、酒盞金,餘用銀。三品至五品,酒注銀,酒盞金,六品至九品,酒注、酒盞銀,餘皆瓷、漆。木器不許用硃紅及抹金、描金、雕琢龍鳳文。庶民,酒注錫,酒盞銀,餘用瓷、漆。百官,牀面、屏風、槅子,雜色漆飾,不許雕刻龍文,並金飾朱漆。軍官、軍士,弓矢黑漆,弓袋、箭囊,不許用朱漆描金裝飾。建文四年[1402]申飭官民,不許僭用金酒爵,其椅棹木器亦不許朱紅金飾。正德十六年[1521]定,一品、二品,器皿不用玉,止許用金。商賈、技藝家器皿不許用銀。餘與庶民同。

<< < > >>

×0

社区贡献:

 报错 / 反馈

 编辑片段 提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