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试运行中,有任何建议或bug反馈,请发信到qiushan@taolang.club;看这里了解本站是做什么的,以及籍海淘浪有什么寓意

知道了

本書目錄

本篇关键词 词云图

纪年宣德三年[1428] 3成化 3洪武 2永樂四年[1406] 2永樂 2宣德二年[1427] 2正統 2正統三年[1438] 2正統十年[1436] 2景泰二年[1451] 2正統四年[1439] 2正統十三年[1448] 2成化六年[1470] 2永樂七年[1409] 1正統五年[1440] 1宣德 1正統六年[1441] 1正統二年[1437] 1永樂二年[1404] 1宣德五年[1430] 1景泰四年[1453] 1成化十四年[1478] 1正德 1永樂八年[1410] 1景泰元年[1450] 1景泰三年[1452] 1成化四年[1468] 1正統七年[1442] 1天順元年[1457] 1正統十二年[1447] 1成化八年[1472] 1弘治 1正德元年[1506] 1天順五年[1461] 1嘉靖 1景泰 1天順六年[1462] 1景泰六年[1455] 1天順 1成化五年[1469] 1

地点南京 19江西 9河南 7貴州 7山西 6陝西 5廣東 5浙江 4北京 3四川 3平越 3江西布政司 2湖廣 2揚州 2順天 2西安 2雲南 2大同 2江南 2廣信 2八百 2京畿 2莆田 2廣西 2蘇州 2泗州 1會通河 1黃河 1塌場口 1通河 1濟寧 1鄆城 1永通 1東阿 1江都 1直隸 1獨石 1堂邑 1衢州 1新安 1安福 1報恩寺 1潞州 1宣府 1錢塘 1岳州府 1涼州 1岷州 1德州 1大興 1長安 1遼東 1安平 1鎮遠府 1都江 1陽曲 1安化 1黃巖 1鳳陽 1咸寧 1兗州 1漢中 1萬山 1南水 1衡州 1侯官 1麓川 1合川 1淳安 1白水 1遂寧 1太倉 1榆林 1韓城 1鎮江 1孟瀆 1丹陽 1京口 1贛州 1龍溪 1應天 1仁和 1濱海 1南昌 1豐城 1西湖書院 1古禮 1

人物中敷 7廷臣 6金純 4鄭辰 4周瑄 4楊鼎 4翁世資 4黃鎬 4世資 4張本 3郭敦 3郭璡 3柴車 3劉中敷 3張鳳 3胡拱辰 3陳俊 3林鶚 3潘榮 3夏時正 3蹇義 3拱辰 3王直 2方賓 2妻子 2朶兒只 2龍江 2金濂 2莊懿 2崔恭 2陛下 2德修 1宋禮 1徐亨 1廷瓚 1徐達 1於泗 1紹祖 1純老 1山陽伯 1國子 1王彬 1友德 1皇太子 1太子 1王彰 1漢庶人 1晉王 1濟熿 1陽武侯 1薛祿 1高煦 1仲厚 1敦廉 1胡濙 1隆平侯 1張信 1勤敏 1楊士奇 1呂蒙正 1允文 1李賢 1陳恭 1吳中 1孫毓 1文樞 1谷庶人 1蔚綬 1邵玘 1傅啟讓 1周璟 1居妻 1豐城侯 1李彬 1譚廣 1叔輿 1張勗 1無功 1伯功 1脫脫木兒 1中孚 1燕王 1廉靜 1王振 1吳璽 1陳瑺 1張綵 1李昂 1子儀 1楊穟 1廷玉 1方任 1門達 1逯杲 1文英 1張昺 1蔣琮 1宗器 1也先 1陳汝言 1馬昂 1莊敏 1時畼 1時敷 1趙榮 1霍瑄 1叔高 1靖遠伯 1王驥 1苗襲 1保定伯 1襄敏 1沈時保 1方瑛 1陳銓 1勵臣 1時英 1錢穀 1康懿 1一鶚 1陳循 1趙大佑 1恭肅 1尊用 1恩澤 1英國公 1張懋 1錫爵 1祖宗 1季爵 1張瓚 1禔躬 1

文官尚書 17御史 16巡撫 6知府 6郎中 6戶部尚書 6給事中 5中官 5刑部右侍郎 4太子賓客 4戶部主事 4右侍郎 4侍郎 4太子少保 4戶部右侍郎 4右副都御史 4吏部尚書 3右參政 3左侍郎 3兵部尚書 3監察御史 3左參政 3戶部左侍郎 3布政使 3左布政使 3刑部主事 3知縣 2部右侍郎 2太僕寺卿 2詹事府少詹事 2科道 2參議 2按察使 2工部右侍郎 2僉事 2員外郎 2右參議 2巡按御史 2參贊 2給事 2參贊機務 2主事 2提督 2刑部尚書 2吏科給事中 2侍講 2太子太保 2總督南京糧儲 2右布政使 2太常少卿 2國子監生 1吏部文選司郎中 1禮部左侍郎 1知州 1工部左侍郎 1工部侍郎 1禮部右侍郎 1太僕卿 1司官 1吏部主事 1左通政 1禮部侍郎 1兵部左侍郎 1兵部武選司主事 1兵部郎中 1兵部侍郎 1軍務 1從事 1僉都御史 1大理寺少卿 1廣信守 1陳留丞 1工部員外郎 1刑科給事中 1苑馬寺卿 1庶吉士 1都御史 1參贊軍務 1右都御史 1司事 1署丞 1編修 1中允 1守臣 1諸倉 1侍講學士 1兵部司務 1總督倉場 1鹽政 1縣知縣 1宣慰使 1執訊 1兵部右侍郎 1左副都御史 1總理糧儲 1工部尚書 1省事 1太子少傅 1考官 1南京刑部右侍郎 1右給事中 1臺諫 1都給事中 1日御 1大理寺丞 1大理少卿 1

武官軍匠 2都督 2校尉 2大將軍 1副總兵 1稱長 1頭目 1總兵官 1

其他進士 15致仕 7仁宗 6法司 6吏部 6戶部 5英宗 5成祖 3刑部 3屯田 3景帝 3太祖 2工部 2都察院 2薦舉 2舉人 2左遷 2廬墓 2起復 2列傳 1朝參 1免官 1冠帶 1狐裘 1內軍 1奪爵 1生員 1守禦 1太學 1漕運 1太學生 1宣宗 1詹事府 1內閣 1選部 1私謁 1丁內艱 1服闋 1鎮守 1治喪 1捐軀 1宴樂 1正統 1奪情 1瓦剌 1募兵 1陵寢 1內帑 1監司 1竹筒 1甘露 1治劇 1大辟 1犒師 1禮部 1審察 1琉球 1齋戒 1承繼 1孝宗 1錄囚 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

金純 張本 郭敦 郭璡 鄭辰 柴車 劉中敷孫機 張鳳 周瑄子紘 楊鼎翁世資 黃鎬 胡拱辰 陳俊 林鶚 潘榮 夏時正

金純

金純,字德修泗州人。洪武中國子監生。以吏部尚書杜澤薦,授吏部文選司郎中三十一年出為江西布政司右參政成祖即位,以蹇義薦,召為刑部右侍郎。時將營北京,命採木湖廣永樂七年[1409]從巡北京八年從北征,遷左侍郎九年命與宋禮同治會通河,又同徐亨、蔣廷瓚濬魚王口黃河故道。初,太祖用兵梁、晉間,使大將軍徐達塌場口通河於泗,又開濟寧西耐牢坡引曹、鄆河水,以通中原之運。其後故道寖塞,至是純疏治之。自開封北引水達鄆城,入塌場,出穀亭北十里為永通、廣運二閘。十四年禮部左侍郎。越二月,進尚書十五年從巡北京十九年給事中紹祖巡撫四川仁宗即位,改工部。居數月,又改刑部明年太子賓客宣德三年[1428],純有疾,帝命醫視療。稍間,免其朝參,俾護疾視事。會暑,敕法司理滯囚。純數從朝貴飲,為言官所劾。帝怒曰:「純以疾不朝而燕於私,可乎?」命繫錦衣獄。既念純老臣,釋之,落太子賓客八月致仕去。純在刑部仁宗嘗諭純:「法司近尚羅織,言者輒以誹謗得罪,甚無謂。自今告誹謗者勿論。」純亦務寬大,每誡屬吏不得妄椎擊人。故當純時,獄無瘐死者。正統五年[1440]卒。贈山陽伯

張本

張本,字致中,東阿人。洪武中,自國子生授江都知縣。燕兵至揚州御史王彬據城抗,為守將所縛。本率父老迎降。成祖以滁、泰二知州房吉、田慶成率先歸附,命與本並為揚州知府,偕見任知府友德同涖府事。尋擢本江西布政司右參政永樂四年[1406]召為工部左侍郎。坐事免官冠帶辦事。明年五月復官。尋以奏牘書銜誤左為右,為給事中所劾。帝命改授本部右侍郎而宥其罪。七年皇太子監國,奏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運。躬自相視,立程度,舟行得無滯。會疾作,太子賜之狐裘冠鈔,遣醫馳視。十九年將北征,命本及王彰分往兩直隸、山東、山西河南,督有司造車挽運。明年即命本督北征餉。仁宗即位,拜南京兵部尚書兼掌都察院事。召見,言時政得失,且請嚴飭武備。帝嘉納之,遂留行在兵部。宣德初,工部侍郎蔡信乞徵軍匠家口隸錦衣衞。本言:「軍匠二萬六千人,屬二百四十五衞所,為匠者暫役其一丁。若盡取以來,家以三四丁計之,數近十萬。軍伍既缺,人情驚駭,不可。」帝善本言。征漢庶人,從調兵食。庶人就禽,命撫輯其衆,而錄其餘黨。還以軍政久敝,奸人用貨脫籍,而援平民實伍,言於帝。擇廷臣四出釐正之。時馬大孳息,畿內軍民為畜牧所困。本請分牧於山東、河南及大名諸府。山東、河南養馬自此始。晉王濟熿坐不軌奪爵,本奉命散其護衞軍於邊鎮。四年命兼太子賓客戶部以官田租減,度支不給,請減外官俸及生員軍士月給。帝以軍士艱,不聽減,餘下廷議。本等持不可,乃止。陽武侯薛祿獨石諸戍成,本往計守禦之宜。還奏稱旨,命兼掌戶部。本慮邊食不足,而諸邊比歲稔,請出絲麻布帛輸邊易穀,多者三四十萬石,少者亦十萬石,儲偫頓充。六年病卒,賜賻三萬緡,葬祭甚厚。本廉介有執持,尚刻少恕。錄高煦黨,脅從者多不免。成祖宴近臣,銀器各一案,因以賜之。獨本案設陶器,諭曰:「卿號『窮張』,銀器無所用。」本頓首謝,其為上知如此。

郭敦

郭敦,字仲厚堂邑人。洪武中,以鄉舉入太學。授戶部主事。遷衢州知府,多惠政。衢俗,貧者死不葬,輒焚其屍。敦為厲禁,且立義阡,俗遂革。禁民聚淫祠。敦疾,民勸弛其禁。弗聽,疾亦瘳。在衢七年永樂初,坐累徵,耆老數百人伏闕乞留,不得。後廷臣敦廉正,召補監察御史。遷河南左參政,調陝西十六年春胡濙言敦有大臣體,擢禮部右侍郎太僕寺卿,偕給事中陶衎巡撫順天二十年督北征餉。仁宗即位,以大行喪不齋宿,降太僕卿。旋進戶部左侍郎,兼詹事府少詹事宣德二年[1427]尚書陝西旱,命與隆平侯張信整飭庶務當行者,同三司官計議奏行。敦乃請蠲逋賦,振貧乏,考黜貪吏,罷不急之務,凡十數事。悉從之。歲餘,召還。在部多所興革,罷王田之奪民業者,令民開荒不起科。建漕運議,民運至瓜洲、儀真,資衞卒運至京。民甚便之。敦事親孝,持身廉。同官有為不義者,輒厲色待之,其人悔謝乃已。性好學。公退,手不釋卷。六年,卒官,年六十二。

郭璡

郭璡,字時用,初名進,新安人。永樂初,以太學生戶部主事。歷官吏部左、右侍郎仁宗即位,命兼詹事府少詹事,更名璡。宣宗初,掌行在詹事府吏部尚書蹇義老,輟部務,帝欲以璡代。璡厚重勤敏,然寡學術。楊士奇言恐璡不足當之,宜妙擇大臣通經術知今古者。帝乃止。踰年,卒為尚書。諭以呂蒙正夾袋,虞允文材館錄故事。璡由是留意人才。識進士李賢輔相器,授吏部主事,後果為名相。時外官九年考滿,部民走闕下乞留,輒增秩復任。璡慮有妄者,請覆實。從之。璡雖長六卿,然望輕。又政歸內閣,自布政使知府闕,聽京官三品以上薦舉。既又命御史知縣,皆聽京官五品以上薦舉。要職選擢,皆不關吏部正統初,左通政陳恭言:「古者擇任庶官,悉由選部,職任專而事體一。今令朝臣各舉所知,恐開私謁之門,長奔競之風,乞杜絕,令歸一。」下吏部議。璡遜謝不敢當,事遂寢。正統六年[1441]御史曹恭以災異請罷大臣不職者。帝命科道參議。璡及尚書吳中侍郎李庸等被劾者二十人。璡等自陳。帝切責而宥之。璡子亮受賂為人求官。事覺,御史孫毓等劾璡。乃令璡致仕,而以王直代。

鄭辰

鄭辰,字文樞浙江西安人。永樂四年[1406]進士。授監察御史江西安福民告謀逆事,命辰往廉之,具得誣狀。福建番客殺人,復命辰往。止坐首惡,釋其餘。南京敕建報恩寺,役囚萬人。蜚語言役夫謗訕,恐有變,命辰往驗。無實,無一得罪者。谷庶人謀不軌,復命辰察之,盡得其踪跡。帝語方賓曰:「是真國家耳目臣矣。」十六年超遷山西按察使,糾治貪濁不少貸。潞州盜起,有司以叛聞,詔發兵討捕。辰方以事朝京師,奏曰:「民苦徭役而已,請無發兵。」帝然之。還則屏騶從,親入山谷撫諭。盜皆感泣,復為良民。禮部侍郎蔚綬轉粟給山海軍,辰統山西民輦任。民勞,多逋耗,綬令即山海貸償之。辰曰:「山西民貧而悍,急之恐生變。不如緩之,使自通有無。」用其言,卒無逋者。丁內艱歸,軍民詣御史乞留。御史以聞,服闋還舊任。宣德三年[1428]召為南京工部右侍郎。初,兩京六部堂官缺,帝命廷臣推方面官堪內任者。蹇義等薦九人。獨辰及邵玘傅啟讓,帝素知其名,即真授,餘試職而已。英宗即位,分遣大臣考察天下方面官。辰往四川貴州雲南,悉奏罷其不職者。雲南布政使周璟居妻喪,繼娶。辰劾其有傷風教,璟坐免。正統二年[1437],奉命振南畿、河南饑。時河堤決,即命辰伺便修塞。或議自大名開渠,引諸水通衞河,利灌輸。辰言勞民不便,事遂寢。遷兵部左侍郎,與豐城侯李彬轉餉宣府大同鎮守都督譚廣撓令,劾之,事以辦。八年得風疾,告歸。明年卒。辰為人重義輕財。初登進士,產悉讓兄弟。在山西與同僚杜僉事有違言。杜卒,為治喪,資遣其妻子

柴車

柴車,字叔輿錢塘人。永樂二年[1404]舉人兵部武選司主事,歷員外郎八年,帝北征,從尚書方賓扈行。還遷江西右參議。坐事,左遷兵部郎中,出知岳州府,復入為郎中宣德五年[1430]兵部侍郎明年山西巡按御史張勗大同屯田多為豪右占據,命車往按。得田幾二千頃,還之軍。英宗初,西鄙不靖。以車廉幹,命協贊甘肅軍務。調軍給餉,悉得事宜。初,朶兒只伯寇涼州副總兵劉廣喪師,不以實聞,顧飾功要賞。車劾其罪。械廣至京,賜車金幣,旌其直。岷州土官后能冒功得陞賞,車奏請加罪。能復請,命宥之。車反覆論其不可,曰:「詐冒如能者,實繁有徒,臣方次第按覈。今宥能,何以戢衆?若無功得官,則捐軀死敵者,何以待之?」朝廷雖從能請,然嘉車賢,遣使勞賜之。正統三年[1438],以破朶兒只伯功,增俸一級。在邊,章數十上,悉中時病。同事多不悅,車持益堅。嘗建言:「漠北降人,朝廷留之京師,雖厚爵賞,其心終異。如長脫脫木兒者,昔隨其長來歸,未幾叛去。今乃復來,安知他日不再叛,宜徙江南,離其黨類。」事下兵部,請處之河間、德州。帝報可。後降者悉以此令從事。稽覈屯田豪占者,悉清出之,得六百餘頃。四年兵部尚書參贊如故。尋命兼理陝西屯田明年召還,命與僉都御史曹翼歲更代出鎮。及期病甚,詔遣大理寺少卿程富代翼,而命車歸治疾。未及行,六年六月卒。車在江西時,以採木入閩,經廣信廣信守,故人也,餽蜜一罌。發視之,乃白金。笑曰,「公不知故人矣」,却不受。同事邊塞者多以宴樂為豪舉。車惡之,遂斷酒肉。其介特多此類。

劉中敷

劉中敷大興人,初名中孚燕王舉兵,以諸生守城功,授陳留丞。擢工部員外郎仁宗監國,命署部事,賜今名,遷江西右參議宣德三年[1428]遷山東右參政,進左布政使。質直廉靜,吏民畏懷。歲大侵,言於巡撫,減賦三之二。正統改元,父憂奪情,俄召拜戶部尚書。帝沖年踐阼,慮羣下欺己,治尚嚴。而中官王振假以立威,屢摭大臣小過,導帝用重典,大臣下吏無虛歲。三年給事御史中敷左侍郎吳璽等,下獄,釋還職。六年,言官劾中敷專擅。詔法司於內廷雜治。當流,許輸贖。帝特宥之。其冬,中敷、璽及右侍郎陳瑺請以供御牛馬分牧民間。言官劾其變亂成法,並下獄論斬。詔荷校長安門外,凡十六日而釋。瓦剌入貢,詔問馬駝芻菽數,不能對,復與璽、瑺論斬繫獄。中敷以母病,特許歸省。明年冬,當決囚,法司以請。命璽、瑺戍邊,中敷俟母終具奏。已,釋為民。景帝立,起戶部左侍郎太子賓客。時方用兵,論功行賞無虛日。中敷言府庫財有限,宜撙節以備緩急。帝嘉納。景泰四年[1453]卒。贈尚書中敷性淡泊,食不重味,仕宦五十年,家無餘貲。子璉,正統十年[1436]進士。授刑科給事中,累官太僕寺卿。恥華靡,居官剛果。左遷遼東苑馬寺卿,卒。子機,幼有孝行。成化十四年[1478]進士。改庶吉士正德中,代張綵吏部尚書,以人言乞歸。起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流賊犯江上,衆議擇將。適都督李昂貴州罷官至,機即召任之,昂以無朝命辭。機曰:「機奉敕有云,『敕所不載,聽便宜』。此即朝命也。」衆服其膽識。致仕歸,卒。

張鳳

張鳳,字子儀安平人。父益,官給事中永樂八年[1410]從征漠北,歿於陣。鳳登宣德二年[1427]進士。授刑部主事。讞江西叛獄,平反數百人。正統三年[1438]十二月法司坐事盡繫獄,遂擢鳳本部右侍郎。以主事侍郎,前時未有也。明年提督京倉。六年戶部,尋調南京。適尚書久闕,鳳遂掌部事。貴州奏軍衞乏糧,乞運龍江倉及兩淮鹽於鎮遠府易米。鳳以龍江鹽雜泥沙,不堪易米給軍,盡以淮鹽予之,然後以聞。帝嘉賞。又言留都重地,宜歲儲二百萬石,為根本計。從之,遂為令。南京糧儲,舊督以都御史十二年冬命鳳兼理。廉謹善執法,號「板張」。景泰二年[1451]尚書四年改兵部,參贊軍務戶部尚書金濂卒,召鳳代之。時四方兵息,而災傷特甚,帝屢詔寬恤。鳳偕廷臣議上十事。明年復先後議上八事。咸報可。鳳以災傷蠲賦多,國用益詘,乃奏言:「國初天下田八百四十九萬餘頃,今數既減半,加以水旱停征,國用何以取給。京畿河南、山東無額田,甲方墾闢,乙即訐其漏賦。請準輕則征租,不惟永絕爭端,亦且少助軍國。」報可。給事中成章等劾鳳擅更祖制,楊穟等復爭之。帝曰:「國初都江南,轉輸易。今居極北,可守常制耶?」四方報凶荒者,鳳請令御史勘實。議者非之。英宗復辟,調南京戶部,仍兼督糧儲。五年二月卒。鳳有孝行。性淳樸。故人死,聘其女為子婦,教其子而養其母終身。同學友蘇洪好面斥鳳過,及為鳳屬官猶然。鳳待之如初。聞其貧,即賙給之。

周瑄

周瑄,字廷玉陽曲人。由鄉舉入國學。正統中,除刑部主事,善治獄。十三年員外郎明年,帝北征。郎中當扈從者多託疾,瑄請行。六師覆沒,瑄被創歸,擢署郎中校尉受賕縱盜,以讐人代。瑄辨雪之,抵校尉罪。外郡送囚,一日八百人。瑄慮其觸熱,三日決遣之殆盡。景泰元年[1450],以尚書王直薦,超拜刑部右侍郎。久之,出振順天、河間饑。未竣,而英宗復位。有司請召還。不聽。復賜敕,令便宜處置。瑄遍歷所部,大舉荒政,先後振饑民二十六萬五千,給牛種各萬餘,奏行利民八事。事竣還,明年轉左。帝方任門達逯杲,數興大獄。瑄委曲開諭,多所救正,復飭諸郎毋避禍。以故移部定罪者,不至冤濫。官刑部久,屬吏不敢欺。意主寬恕,不為深文。同佐部者安化文英,為御史時按黃巖妖言獄,當坐者三千人,皆白其誣,獨械首從一人論罪。及是居部,與瑄並稱長者。七年命瑄署掌工部事。瑄恬靜淡榮利。成化改元,為侍郎十六年矣,始遷右都御史。督理南京糧儲,捕懲作奸者數輩,宿弊為清。鳳陽、淮、徐饑,以瑄言發廩四十萬以振。久之,遷南京刑部尚書。令諸司事不須勘者,毋出五日,獄無滯囚。暑疫,悉遣輕繫者,曰:「召汝則至。」囚歡呼去,無失期者。為尚書九載,屢疏乞休。久之乃得請。家無田園,卜居南京。卒,贈太子少保,諡莊懿。長子經,尚書,自有傳。次子紘,進士,為南京吏科給事中。兩以災異言事。帝並嘉納。未幾,與御史張昺閱軍,為中官蔣琮誣奏,貶南京光祿署丞。仕終山東參議

楊鼎

楊鼎,字宗器陝西咸寧人。家貧力學,舉鄉會試第一。正統四年[1439],殿試第二。授編修。久之,與侍講杜寧等十人,簡入東閣肄業。鼎居侍從,雅欲以功名見。嘗建言修飭戎備、通漕三邊二事。同輩誚其迂,鼎益自信。也先將寇京師,詔行監察御史事,募兵兗州景泰三年[1452]侍講中允五年超擢戶部右侍郎。天順初轉左。陳汝言譖之。帝不聽。三年冬以陪祀陵寢不謹下獄,贖杖還職。帝嘗命中官牛玉諭旨,欲取江南折糧銀實內帑,而以他稅物充武臣俸。鼎不可。馬牛芻乏,議徵什二,又以民艱力沮。皆報罷。七年尚書年富有疾,詔鼎掌部事。成化四年[1468]馬昂戶部尚書,而以翁世資侍郎六年,鼎疏言:「陝西外患四寇,內患流民。然寇害止邊塞,流民則疾在腹心。漢中僻居萬山,襟喉川蜀,四方流民數萬,急之生變,置之有後憂。請暫設監司一人,專領其事。其願附籍者聽之,不願者資遣。兼與守臣練士馬,修城池,庶可弭他日患。」詔從之。湖廣頻歲饑,發廩已盡,及是有秋,用鼎言,發庫貯銀布,易米備災。淮、徐、臨、德四倉,舊積糧百餘萬石,後餉乏民饑,輒請移用,粟且匱。鼎議上贖罪、中鹽、折鈔、徵逋六事行之。由是諸倉有儲蓄。尋加太子少保。鼎居戶部,持廉,然性頗拘滯。十五年秋給事御史劾鼎非經國才,鼎再疏求去。賜敕馳驛歸,命有司月給米二石,歲給役四人,終其身。大臣致仕有給賜,自鼎始也。卒,贈太子太保,諡莊敏。子時畼進士,累官侍講學士。多識典故,有用世才。時敷舉人廬墓被旌,官兵部司務

翁世資

翁世資者,莆田人。正統七年[1442]進士。除戶部主事,歷郎中天順元年[1457]工部右侍郎四年中官往蘇、松、杭、嘉、湖增織彩幣七千匹。世資以東南水潦,民艱食,議減其半。尚書趙榮左侍郎霍瑄難之,世資請身任其咎,乃連署以諫。帝果怒,詰主議者。榮等委之世資,遂下詔獄,謫衡州知府成化初,擢江西左布政使。坐事下吏,尋得白。大軍征兩廣,轉江西餉,需十萬人,世資議齎直就易嶺南米。民得不擾。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歲饑,發倉儲五十餘萬石以振,撫流亡百六十二萬人。召為戶部右侍郎,佐鼎。久之,代薛遠總督倉場,進尚書十七年還理部事。閱二年致仕

黃鎬

黃鎬,字叔高侯官人。正統十二年[1447]進士試事都察院。未半歲,以明習法律授御史十四年貴州。羣苗盡叛,道梗塞。靖遠伯王驥等自麓川還,軍無紀律,苗襲其後,官軍大敗。鎬赴平越,遇賊幾死。夜跳入城,賊圍之。議者欲棄城走,鎬曰:「平越貴州咽喉,無平越是無貴州也。」乃偕諸將固守。置密疏竹筒中,募土人間行乞援於朝,且劾驥等覆師狀。景帝保定伯梁珤等合川、湖軍救之,圍始解。城被困已九月,掘草根煮弩鎧而食之,死者相枕籍,城卒全,鎬功為多。復留按一年。久之,遷廣東僉事,改浙江成化初,以大臣會薦,擢廣東左參政。高、雷、廉負海多盜,鎬討平之。再遷廣西左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總督南京糧儲,歷吏部左、右侍郎十六年南京戶部尚書。鎬有才識,敏吏事,理鹽政,多所釐剔,時論稱之。十九年致仕,道卒。贈太子少保,諡襄敏

胡拱辰

胡拱辰,字共之,淳安人。正統四年[1439]進士。為黟縣知縣,有惠政,擢御史。疏陳時弊八事。父艱歸。景帝即位,詔科道官憂居者悉起復拱辰至,屢疏以選將、保邦、修德、弭災為言,出為貴州左參政白水堡犵狫頭目沈時保素梗化,拱辰言於總兵官方瑛遣將禽之。一方遂寧。至畢節,平宣慰使隴富亂,威行邊徼。母憂去,御史追劾其受賕事,下浙江按臣執訊。事白,調廣東。歷廣西四川左、右布政使,皆有平寇功。成化八年[1472]南京右副都御史提督操江。十一年就遷兵部右侍郎。儲位虛久,與尚書崔恭等請冊立,言甚切。其年復就改左副都御史總理糧儲,就進工部尚書。節財省事,人皆便之。以年至乞歸。弘治中,巡按御史陳銓言:「拱辰退休十餘年,生平清操如一日,乞加禮異以勵臣節。」詔有司月給廩二石,歲隸四人。正德元年[1506],年九十,遣行人齎敕存問,賚羊酒,加賜廩、隸。三年正月卒。贈太子少傅,諡莊懿

陳俊

陳俊,字時英莆田人。舉鄉試第一。正統十三年[1448]進士。除戶部主事。督天津諸衞軍採草,奏減新增額三十五萬束。豪猾侵蘇、松改折銀七十餘萬兩,俊往督,不數月畢輸。尚書金濂以為能,俾典諸曹章奏。歷郎中天順五年[1461],兩廣用兵,俊督餉。時州縣殘破,帑藏殫虛,弛鹽商越境令,引加米二斗,軍興賴以無乏。母喪,不聽歸,蠻平始還。初,俊為主事,奔父喪,賻者皆却之。至是文武將吏醵金賻,亦不納。成化初。擢南京太常少卿四年召拜戶部右侍郎。俊練習錢穀。四方災傷,邊鎮急芻餉,奏請遝至,裁決咸當,尚書楊鼎深倚之。京師大饑,先後發太倉粟八十萬石平糶。石值六錢,豪猾乘時射利。俊請糴以升斗為率,過一石勿與,饑民獲濟。尋議用兵河套,敕俊赴河南、山、陝,會巡撫諸臣畫芻餉,發帑金二十萬助之。俊以邊庾空竭,歲又不登,而榆林道險遠,轉輸難,乃發金於內地市易,修西安韓城、同官徑道,以利飛輓。還朝,進俸一級,歷吏部左、右侍郎。九載滿,拜南京戶部尚書。尋改兵部,參贊機務。先是,參贊之任,不專屬兵部,自薛遠後,繼以俊,遂為定制。久之,就改吏部二十一年,星變,率九卿陳時弊二十事,皆極痛切。帝多采納。而權倖所不便者,終格不行。明年致仕。詔加太子少保,賜敕馳傳還。卒,諡康懿

林鶚

林鶚,字一鶚浙江太平人。景泰二年[1451]進士。授御史,監京畿鄉試。陳循等訐考官,鶚邑子林挺預薦,疑鶚有私,逮挺考訊。挺實無他,得白。英宗復辟,倣先朝故事,出廷臣知府,鶚得鎮江。召見,賜膳及道里費,諭所以擢用意。鶚感激,革弊舉廢,治甚有聲。漕故經孟瀆,險甚。巡撫崔恭議鑿河,自七里港引金山上流通丹陽避之。鶚言:「道里遠,多石,且壞民廬墓。請按京口閘、甘露壩故迹,濬之令通舟。春夏啟閘,秋冬度壩,功力省便。」恭從其議,遂為永利。居五年,以才任治劇,調蘇州成化初,超遷江西按察使。有犯大辟賄達官求生者,鶚執愈堅。廣東寇剽贛州急。調兵禦之,遁去。廣信妖賊妄稱天神惑衆,捕戮其魁,立解散。歷左、右布政使。歲饑,奏減民租十五萬石。成化六年[1470]南京刑部右侍郎。母憂服除,召為刑部右侍郎。執法不撓。十二年得疾卒。鶚事母孝謹,對妻子無惰容。不妄交與,公餘輒危坐讀書。歿不能具棺斂,友人為經紀其喪。鶚在蘇州,先聖像剝落。鶚曰:「塑像,非古也,昔太祖於國學用木主。」命改從之。嘉靖中,御史趙大佑上其節行,贈刑部尚書,諡恭肅

潘榮

潘榮,字尊用龍溪人。正統十三年[1448]進士犒師廣東,還,除吏科給事中景泰初,疏論停起復、抑奔競數事。帝納之。尋進右給事中四年九月上言:「致治之要,莫切於納諫。比以言者忤聖意,諭禮部,凡遇建言,務加審察,或假以報復,具奏罪之。此令一下,廷臣喪氣,以言為諱。國家有利害,生民有得失,大臣有奸慝,何由而知?況今巨寇陸梁,塞上多事,奈何反塞言者路。望明詔臺諫,知無不言,緘默者罪。並敕閣部大臣,勿搜求參駁,虧傷治體。」疏入,報聞。天順六年[1462]使琉球,還,遷都給事中成化六年[1470]三月偕同官上言:「近雨雪愆期,災異迭見。陛下降詔自責,躬行祈禱,詔大臣盡言,宜上天感格。而今乃風霾晝晦,沴氣赤而復黑,豈非應天之道有未盡歟?夫人君敬天,不在齋戒祈禱而已。政令乖宜,下民失所,崇尚珍玩,費用不經,後宮無序,恩澤不均,爵濫施於賤工,賞妄及於非分,皆非敬天之道。願陛下日御便殿,召大臣極陳缺失而釐革之,庶災變可弭。」時萬妃專寵,羣小夤緣進寶玩,官賞冗濫,故榮等懇言之。帝不能用。是年遷南京太常少卿。又七年,就擢戶部右侍郎。尋改右副都御史總督南京糧儲。積奇羨數萬石以備荒。十七年召為戶部左侍郎,尋署部事。英國公張懋等四十三人自陳先世以大功錫爵,子孫承繼,所司輒減歲祿,非祖宗報功意。榮等言:「懋等於無事時,妄請增祿,若有功,何以勸賞?況頻年水旱,國用未充,所請不可許。」事乃寢。中官趙陽等乞兩淮鹽十萬引,帝已許之。榮等言:「近禁勢家中鹽,詔旨甫頒,而陽等輒違犯,宜正其罪。」帝為切責陽等。南京戶部尚書黃鎬罷,以榮代之。孝宗嗣位,謝政歸。賜月廩、歲夫如制。九年卒,年七十有八。贈太子太保

夏時正

夏時正,字季爵仁和人。正統十年[1436]進士。除刑部主事景泰六年[1455]郎中錄囚福建,出死罪六十餘人。中有減死、詔充所在濱海衞軍者,時正慮其入海島為變,轉發之山東,然後以聞。因言:「凡福建減死囚,俱宜戍之北方。」法司是其言,而請治違詔罪。帝特宥之。時正又言:「通番及劫盜諸獄,以待會讞,淹引時月,囚多瘐死。請令所司斷決。」詔從之,且推行之天下。天順初,擢大理寺丞。久之,以便養,遷南京大理少卿成化五年[1469]遷本寺卿。明年春命巡視江西災傷。除無名稅十餘萬石,汰諸司冗役數萬,奏罷不職吏二百餘人,增築南昌濱江堤及豐城諸縣陂岸,民賴其利。嘗上奏,不具齎奏人姓名,吏科論其簡恣。帝宥其罪,錄彈章示之,遂乞休歸。僦居民舍,布政使張瓚為築西湖書院居之。家食三十年,年近九十而卒。時正雅好學。閒居久,多所著述,於稽古禮文事尤詳。

贊曰:金純等黽勉奉公,當官稱職。加之禔躬清白,操行無虧,固列卿之良也。鄭辰之廉事,周瑄之治獄,皆有仁人之用心,君子哉。

<< < > >>

×0

社区贡献:

 报错 / 反馈

 编辑片段 提交

×